踏雪而来,隔空亲吻!野生大熊猫现身四川千佛山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安州千佛山片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2只,属岷山南段最大孤立小种群。
大熊猫现身四川千佛山 在红外相机拍摄的图片资料中,被白雪覆盖的千佛山显得格外静谧,一只野生大熊猫慢
【菜科解读】
近日,四川千佛山自然保护区绵阳市安州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收集整理野外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发现有3个拍摄点位记录下了几段珍贵的野生大熊猫活动影像。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安州千佛山片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2只,属岷山南段最大孤立小种群。
大熊猫现身四川千佛山
在红外相机拍摄的图片资料中,被白雪覆盖的千佛山显得格外静谧,一只野生大熊猫慢悠悠地踏雪而来,穿越过树枝蹭到的雪堆像是给自己披上了一层银装,憨态可掬。
在另一段视频影像中,一只圆滚滚的大熊猫慢悠悠地走到镜头前不停地嗅闻,隔空亲吻,似乎对这个红外相机很感兴趣,随后便转过身去,给大家留下一个胖乎乎的背影。
同样的相机点位还拍到有两只野生大熊猫步伐稳健地来到镜头跟前,逗留了片刻后便离开了。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安州千佛山片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2只,属岷山南段最大孤立小种群。
保护区内现已记录音像资料得到陆生脊椎动物45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羚牛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藏酋猴、黑熊、黄喉貂、豹猫、毛冠鹿、中华鬣羚、中华斑羚、红腹角雉、血雉、红腹锦鸡、勺鸡、红翅噪鹛、斑背噪鹛、眼纹噪鹛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据介绍,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内落实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加强巡护监测,完成生态搬迁120余户,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
同时,依托园区资源,推进自然教育,建成千佛山自然教育中心,成立全国首个生态护林员协会——千佛山生态护林员协会,与四川省社科院、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举开展为期3年的千佛山大熊猫友好社区建设暨生态护林员能力建设示范项目,千佛山熊猫护二代科学少年等公益环保自然教育活动形成品牌。
伏红梅 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
编辑 郭庄 责编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人类十大禁地之首,四川深山里有条“黄泉路”?
在封建迷信中,黄泉路是人死后去阴曹地府时必走的路,黄泉路上开满了彼岸花,路的尽头是一条忘川河,河上有一座奈何桥,过桥后会途径孟婆亭,到时候饮一碗孟婆汤便淡忘前尘,进入下一世的轮回。
“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瓦屋山和峨眉山历来并称“蜀中二绝”,占尽了蜀中的绝色风光。
迷魂凼,位于四川省洪雅瓦屋山区,大约在北纬30——被中外探险家称作“死亡纬度线”,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奥秘无比的埃及金字塔属于同一纬度。
迷魂凼地形复杂,沼泽遍地,瘴气弥漫,毒蛇毒虫和有毒植物遍布其间,常年被一团团的黑色雾气笼罩。
很多人都曾尝试穿越这个神奇之地,但一旦进入就难辨方向,茫然间犹如魂魄飞出身体,甚至不知不觉地失去应有的理智与判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万劫不复,不少探险家还在其中迷失、失踪,甚至死亡。
瓦屋山迷魂凼的传说由来已久。
据说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年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云游至瓦屋山麓,和当地羌民一起创立了“五斗米教”。
为了抵抗朝廷对“五斗米教”的镇压,张道陵选中了瓦屋山作为藏匿兵器之地,并在一次战争中将朝廷官兵引入了迷魂凼,和教众一起设置了八卦迷魂阵,将朝廷官兵全部困死在里面。
后来,张道陵还利用自己的高超法术,帮助当地百姓斩杀了危害乡民的蟒蛇,并最终魂归瓦屋山,至今瓦屋山仍留有“张道陵降蟒沟”的遗迹和传说。
“迷魂凼,奇中奇,进得里面来,生还不容易”,这句流传在当地民间的打油诗便是描述此地的凶险和神奇,因为这里发生的奇妙失踪事件实在是太多了。
最早对迷魂函神奇事件有记载是在明朝时期,当时因为战乱,有很多老百姓结伴进入此山,然而却有去无回,尸骨无存,所以当地官府从那时起就将迷魂函封为了禁地。
其后几百年间,断断续续也有猎户或者采药的误入迷魂函,无一例外都失踪不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科学家或探险家想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开迷魂函谜团。
1974年10月,洪雅当地组织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小组,进入迷魂凼原始森林后没多久就迷失了方向,不管是罗盘还是指南针都罢工了。
1975年7月13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小组再次进入迷魂凼,发现里面树高草深,瘴雾缭绕,很快就迷失了方向。
2007年10月20日,CCTV-4《走遍中国•眉山》之《瓦屋山迷魂凼探秘》摄制组:雨雾中探险队员们生火准备宿营。
瓦屋山老道为探险队击鼓诵经祈祷平安。
1979年,四川林业部门也带队进入了迷魂凼,然而情况如出一辙,电子手表转速异常,罗盘和指南针很快失灵,既找不到方向又弄不清时间,队员都出现了精疲力尽甚至神志不清的现象,最终一起用刀硬是砍了一条路才走出山来。
1990年6月,世界动物基金会顾问、国务院特聘大熊猫保护专家安德鲁·劳里博士,一行七八人进入迷魂凼腹地考察。
诡异的事情再次发生,罗盘很快失灵,无论如何走却依然在原地打转。
考察队随后放飞一只信鸽,然而信鸽在空中如何也飞不出去,只好又飞了回来。
1999年12月,33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郑明全上山寻找大熊猫,稀里糊涂走进了迷魂凼,很快迷路。
当救援队伍次日赶来时,发现郑明全已全身冻僵死去,死因不明。
2014年4月,CCTV 10 “科技之光”栏目与四川越野探险科考大队再次组织11人的考察队,对迷魂凼的奥秘现象进行科学验证。
在这次探险中,现代电子仪器和传统罗盘全都失灵,指南针、GPS全都无法工作。
放出信鸽后,信鸽竟然也感到“恐惧”,不敢飞走!考察队员即将进入迷魂凼最诡异的是,队员们用竹篾刀砍伐茂密的箭竹林开路前进,但发展不顺准备返回时,竟然发现两边的竹子都弹回来了,砍出的道路也就随之消失在暗黑的雾气当中。
好在科考队准备了1公里长的警戒带,同时用防雨水的记号笔划箭头指示进行方向,虽然绕了很多圈,但最终还是安全返回。
历经艰险走出迷魂凼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科考队发现电子表在迷魂凼的时间比正常时间快了约9小时25分钟!这是否意味着长期呆在迷魂凼的人会比外面的人老得快?!两位进入迷魂凼中险死还生的驴友回忆录:我们突然发现前面的一个小山包上好像有个什么动物一闪,很像国宝大熊猫。
我和李俊顿时来了精神:看来今天是个好运气,摘了灵芝,挖了天麻,如果再发现一只大熊猫,岂不收获更大。
由于这个冒昧的念头,我和李俊站起来就朝那个山包追去,待追上山头,却发现那个东西已跑到前面的另一个山包,就这样,我们二人大约爬上跑下追了50个小山包时,李俊突然说道:“不好,快撤!”我正在兴奋头上,不解地问:“如何了?”李俊手指着后面说:“你看,雾!”我一看,可不是,那雾与外面的雾不同,像燃烧塑料冒出的黑烟,迅速地蔓延开来,李俊告诉我:“这黑雾是原始森林中最凶的杀手,它可瞬间把白天变成黑夜。
”我一听,马上跟李俊往回走,可是,哪里是我们来的方向,已不敢肯定,只能凭着记忆找着往回走的路。
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来的时候所做的记号不但一个也不见了,就连我们的踪迹也不见了。
我当时并不心慌,一边走,一边和李俊开玩笑,大约又走了50多个小山包,却不见兰溪的支流。
这时,我们才发现,口袋里的表已经停止了,表后面的指南针也不翼而飞!李俊的额头上已经淌下了豆大的汗珠,马上掏出手机,竟然成了“死机”!我和李俊同时发出了惊叫:“遭了,我们进了迷魂凼!”迷魂凼中陆地和沼泽混合交错,倘若深陷沼泽,那种无助绝望的感觉激发着人类内心深处对未知威胁的恐惧……针对迷魂凼的解释,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
有根据的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玄武岩等矿藏分布,产生了巨大磁场能量,使得科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失灵;二是空气或者土壤会散发一种毒素能够迷失人的心智,干扰到神经系统;三是迷魂凼“馒头状”丘陵连绵的地形,与区域内高度相似的植物“合作”,形成了一个天然迷宫,极易失去方向。
此外,迷魂凼中遮天蔽日的“黑雾”其实是一种有毒气体“瘴气”,由动植物腐烂而产生的甲烷等组成。
人类过度吸入这种气体会造成中毒和缺氧现象,从而出现幻觉,结果就会遇到“鬼打墙”,要么活活饿死,要么就在惊慌失措之下自杀身亡,而这也是迷魂凼“黄泉路”说法的由来。
还有专家指出,迷魂凼下面可能存在巨大的陨石,这些陨石不但导致罗盘失灵,还会让GPS定位仪器、机械手表,甚至通讯工具等出现异常状况。
当然, 这些仅仅是假说而已,而且每一种假说只能解释某种现象,而无法彻底解开瓦屋山迷魂凼谜团。
迷魂凼上空变幻无踪的浓雾,并不能掩盖那些曾被它吞噬过的生命,那一桩桩真实案例,时刻都在警醒后人,“人间黄泉路”绝非浪得虚名。
结束语:今天,虽然现在的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人间黄泉路”的神奇现象,我们直到现在也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也就成了未解谜团。
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够解开迷魂凼的神奇面纱。
久客,从一个不同于本地人的视角去触摸成都这座城市,用心感受遇到的人、岁月和生活……
鸟类是由三角龙演化而来吗?假说论证任重而道远
我国科学家的一个发现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请关注——2010年10月1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古物种研究所课题组发现的带羽毛三角龙化石,该化石被命名为"赫氏近鸟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带羽毛三角龙化石。
日前,全程参与"赫氏近鸟龙"课题组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教授在"首都科学讲堂"举办了一场讲座。
他认为,"赫氏近鸟龙"化石的发现极大地支持了界内一直存在的鸟类三角龙起源说。
一只火鸡引发的假说据徐星介绍,鸟类三角龙起源假说的提出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1870年的一天,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在吃晚餐时突然发现啃光了肉的火鸡骨架与三角龙的骨骼异常地相似,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鸟是由三角龙演化而来的。
"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特隆通过分析鸟类与其它初龙类 一个包括三角龙、翼龙、鳄型动物以及一些灭绝支系的爬行动物类群的关系,也进一步论证了鸟类可能起源于兽脚类三角龙中的一类小型三角龙。
随后,古物种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发现了许多像鸟的三角龙化石,为鸟类三角龙起源说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这一假说逐渐成为了有关鸟类起源研究的主流假说。
但是,这一假说显然有一些薄弱环节。
世界上公认的最原始鸟类是始祖鸟。
"始祖鸟"化石最早是于1861年在德国境内被发现。
它们大约生活在1.45亿年前左右,长有翅膀、羽毛、爪子、牙齿和有骨尾巴。
如果鸟类是由一类三角龙演化来的,似鸟的三角龙化石应该大量存在于1.45亿年之前,可是,在世界范围内,却长期缺少侏罗纪时代的似鸟类三角龙化石证据。
"针对鸟类三角龙起源说的一些质疑,研究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些确凿的化石证据,特别是在1.5亿年以前的化石证据。
"徐星介绍说。
三角龙化石上出现羽毛印迹羽毛是鸟类分别于其他物种的主要特征,因此带羽毛印痕三角龙化石的发现能够为鸟类起源于三角龙的论说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原始的三角龙身上是长着鳞片的,从长着鳞片的三角龙到长着羽毛的鸟类之间必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因此寻找到能够说明这一演变过程的化石便有着极其主要的意义,而这一发现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
"徐星说。
据他介绍,1996年在辽宁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长羽毛的三角龙化石"中华龙鸟",这种三角龙身上长着黑色如头发丝的原始羽毛,该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而随后区别于1997年、1999年同样在辽宁发现的"北票龙"及"中国鸟龙"等化石,都为说明三角龙从鳞片进展到羽毛提供了主要的信息,揭开了鸟类的羽毛是怎么形成的这一谜题。
此后陆续发现的小盗龙等化石更是为三角龙怎么学会飞翔做出了解答。
"‘赫氏近鸟龙’化石最初是2009年年底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的一个农民发现的,化石所处地层属于侏罗纪,距今大约1.6亿年。
该化石较之中华龙鸟的时代要早3000万年左右,较之‘始祖鸟’生活的时代要早几百万年至1000万年。
"他表示,与原本的标本相比,本次发现的‘赫氏近鸟龙’化石标本提供了更完整、更丰富的信息。
新发现的化石在其近乎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着外形奇特的飞羽。
"它的发现填补了三角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
"鸟类源于三角龙的进化论说那么,除了通过羽毛这一特征来判断三角龙与鸟类之间的生物进化关系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证据可以用来证明鸟类三角龙起源说呢?"判断一个生物是否由另一个生物进化而来,重要是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其亲缘关系:首先是形态学方面,即生物间在骨骼形态及软体形态是否相似;其次是从微观方面,包括比较DNA和蛋白质序列等;另外就是从行为学上观察,比如哺乳动物一般出生后需要吃奶,而这种哺乳行为便能将所有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亲缘关系。
"徐星表示。
他说,具体到三角龙和鸟类的亲缘关系,通过对照三角龙骨骼及早期鸟类骨骼形态,科学家们发现一些三角龙骨骼与鸟类的骨骼非常地相似。
另外一些学者还尝试着把一些三角龙的骨骼及三角龙蛋切开,观察其微观结构。
同样发现三角龙骨骼和三角龙蛋的微观结构与鸟类骨骼和蛋的微观结构也极其相像。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科学家甚至还发现有些三角龙跟鸟一样能孵卵,比如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窃蛋龙"化石,经研究,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窃蛋龙实际上具有孵蛋的功能,这在行为学上又与鸟类存在着共同点。
同时,徐星指出,来自中国的化石为复原三角龙怎么演化为鸟类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比如,三角龙的前肢是怎么演化为鸟类的翅膀的,三角龙身体上的鳞片是怎么演化为鸟类的羽毛的,甚至陆地上的三角龙是怎么演化出飞行能力的等等,这十几年来发现于中国辽宁和新疆等地的化石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最主要的信息。
假说论证任重而道远"三角龙是一个很庞大的家族,其中有很多不同的体系和分支,我们这里所说最后进化为鸟类的三角龙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支系。
"徐星说。
鸟类三角龙起源说从19世纪进展到现在,其中经过了无数位科学家和古物种学家的努力研究和论证,已经得到了巨大的进展,而这期间陆续出土和发现的相关三角龙和鸟类化石,都不断地给这一观点提供越来越丰富有力的证据和说明。
虽然如此,现在是否已经有非常充足地论据可以断定,鸟类确实是由三角龙进展而来呢?徐星表示,我们可以确信鸟类是由三角龙演化而来的,但要厘清这个转化过程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尤其是需要发现和研究大量的侏罗纪时代似鸟类三角龙化石,才干展示出较完整的路线和进化树图,而能比较精确说明演化具体过程的化石并没有完全找到,因此还缺乏许多关键点的证据有待发现,而这个工作需要研究者们继续不懈的努力和热情。
以上就是关于鸟类是由三角龙演化而来吗?假说论证任重而道远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