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香的动物 麝的分泌物干燥后可形成香料

【菜科解读】
香醇。
芳香。
清香。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最香的动物等相关内容。
最香的动物
麝,又称为麝獐、香獐,种类少,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
中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
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
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
雄麝脐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
这也导致麝的数量急剧下降——因为人们为了获得麝香而不断猎杀它们。
濒危状况
由于各种麝类动物已经成为濒危生物,我国将它们均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
目前我国麝类动物资源的总蕴藏量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为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
我国对麝类的生存和进展,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仅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麝类资源。
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就进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时,可以活体取香二次,为减少破坏野生种群、扩大饲养规模、提高麝香产量发挥了主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科研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物种工程的最新手段,培养麝香腺细胞,为早日解决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础。
形态特征
形状像鹿而小,后肢明显长于前肢,雌雄头上均无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
耳长直立,上部圆形。
眼较大,吻端裸露。
尾短。
毛色
通体暗褐色。
耳背、耳尖棕灰色,耳壳内面白色,下颌白色。
颈下向后至肩有两条白纹。
颈背,体背有4-5纵地土黄色斑点,腰部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无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内侧和臀部周围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
辨别特征
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当作争斗的武器,雄麝肚脐和繁殖器之间的腺体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
麝与獐有颇多相似处,致使古今文献记载都有将“麝”误称作“獐”现象,进而造成一些研究古代时期动物分布与变迁学者的失误.文章在考证文献记载相关生物的时空基础上,综合麝与獐不同的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尤其是生态环境变化与古今延续等相关情况,对古代时期麝与獐的分布进行研究与鉴别,提出此二生物既有各自的单纯分布区,也存在同域分布现象,并划分出这些区域。
种群分布
中国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的波密、察隅、错那、措美、林芝、米林、工布江达等地。
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
喜马拉雅麝只分布在西藏少数地区。
黑麝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的少数地区。
生活习性
麝栖居于山林。
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性怯懦,一般雌雄分居,营独居生活,而雌兽常与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动频繁,有相对固定的巡行,觅食路线,通常只在标定的范围内活动。
多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湿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陡崖峭壁和岩石山地。
很少见于平地的树林、平原、池沼或荒山秃岭。
冬季发情交配(于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
幼麝1.5岁即达性成熟。
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
麝香囊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
泌香期持续约1周。
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
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