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单元大小?分配单元大小多少合适

【菜科解读】
分配单元大小意味着
1.分配单元大小是系统读写磁盘和移动存储设备的最小单位。
通常默认就可以了,修改过的u盘可能无法识别。
大值传输速度略快,但比空耗时更多,小值传输速度略慢。
2.分配单元,以前称为集群。
它的大小是空除以每个单元地址的操作系统。
根据这个分配单元的大小,文件被分成几个块,存储在磁盘上。
硬盘分配单元大小磁盘文件是以单位存储的,分配单位越小,花费的时间越少空。
但是,如果一个文件很大,并且需要存储在多个单元中,那么读取磁盘需要很长时间。
分配单元大的时候文件不够用,浪费了磁盘空 空,但是大文件用的单元少,所以读磁盘相对更快。
一般来说,保持系统默认的分配单元大小就足够了。
如果要自定义大小,要根据自己硬盘的容量来选择。
如果硬盘比较小,可以选择更小的分配单元,这样硬盘的速度是有限的,但是不会造成盘间浪费空。
如果硬盘容量比较大,可以选择更大的分配单元,浪费一点磁盘空间空 空,但是读盘速度相对更快。
sd卡格式分配单元大小是什么意思?存储卡格式化的时候,分配单元大小的选择问题,就是分配单元,以前叫簇。
它的大小是空除以每个单元地址的操作系统。
比如一栋楼分成几个房间,每个房间同时给一个房间号。
这时,每个房间的大小就是分配单元。
创建分区时,有一个分配单元大小的选项。
每个分配单元中只能存储一个文件。
根据这个分配单元的大小,文件被分成几个块,存储在磁盘上。
比如一个大小为512字节的文件,当分配单元为512字节时,占用512字节的存储空;当分配单元为512字节时,大小为513字节的文件占用1024字节的存储空,当分配单元为4096字节时,占用4096字节的存储空。
一般来说,分布单元越小,节省的时间越多空,分布单元越大,节省的时间越多,但是浪费了时间空。
看起来小一点的分配单位能省空间房,其实不然。
一个文件分成的块越多,尤其是这些存储单元比较分散的时候,读取数据的时候会浪费一些时间。
可以想象,当磁头为了一点一点的数据拼命移动的时候,时间就浪费了。
扩展信息:
分配单元大小的含义:所谓分配单元大小,是系统读写磁盘和移动存储设备的最小单位。
在极限速度内,分配单元大小越大,读写速度越快,反之亦然。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
单位分配越大空之间浪费越多。
这就像拿许多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来完全覆盖一个形状。
纸张面积越大,越容易。
但是,与更小的纸片相比,边缘的无用区域会更多,磁盘分配单元也是如此。
为什么分配单元大小的默认值改为4096?4096是4K,因为现在一个扇区是4K,默认4K对齐有利于硬盘性能的充分发挥。
每个分配单元中只能存储一个文件。
根据这个分配单元的大小,文件被分成几个块,存储在磁盘上。
比如一个大小为512字节的文件,当分配单元为512字节时,占用512字节的存储空;当分配单元为512字节时,大小为513字节的文件占用1024字节的存储空,当分配单元为4096字节时,占用4096字节的存储空。
一般来说,分布单元越小,节省的时间越多空,分布单元越大,节省的时间越多,但是浪费了时间空。
这样,较小的分发单元可以节省空空。
u盘分配单元的大小是多少?一般格式化的时候,会根据u盘的大小有一个推荐的单位大小。
一般情况下8g到16 G,8 KB,16 G到32 G,16g 8kb,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
一般如果常用的存储文件太大,就选择大一点的,比如16kb;如果太小,就选小一点的单位,比如8k b。
玩游戏的分配单位有多大?4096字节
会占用4096字节的存储空。
一般来说,分布单元越小,节省的时间越多空,分布单元越大,节省的时间越多,但是浪费了时间空。
看起来小一点的分配单位能省空间房,其实不然。
一个文件分成的块越多,尤其是这些存储单元比较分散的时候,读取数据的时候会浪费一些时间。
可以想象,当磁头为了一点一点的数据拼命移动的时候,时间就浪费了。
如何设置u盘分配单元的更佳大小答:设置u盘分配单元大小的更佳步骤如下。
1.格式化时建议使用默认值,系统会为你调整到最匹配的默认值,无需人工管理。
之后选择国家支付并包含快速格式后立即生效。
2.u盘最新分区格式,最多支持16360新知EB。
1EB=1024TB,1TB=1024GBexFAT是专门为闪存设备开发的解决方案。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分配单元大小(分配单元大小多少合适)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南极1400万平方公里无主之地会怎样分配?中国有资格分吗?
这块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大的肥肉,目前不归属于任何国家,这归功于《南极条约》的签订。
但将来情况会怎样,却没人知道,毕竟按现代人类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南极的土地和资源终有一天会进行开发,届时南极的归属,必将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那么我国在这场事关未来国运的南极竞赛中,会有怎样的机遇和做出了哪些努力呢?这得从人类发现南极的历史说起。
(全文阅读约需10分钟)一、人类文明发现南极——与死神搏斗的船长们早在18世纪以前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就流传着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传说:在大海南方的尽头,还有一片从没被人发现的未知大陆,无论谁找到了它,都能获得难以计数的天量财富。
为此无数勇敢的船长们前赴后继,驾驶着风帆战舰驶向那未知之地。
但令人遗憾的是,两百年过去了,却依然没人发现这片传说中的大陆,直到1739年,法国探险家布韦发现布韦岛,人类文明才算第一次触摸到南极的边缘。
1772年,著名的库克船长受英国王室和英国皇家学会重托,带领决心号和探险号两艘风帆战舰,出发探索传说中的“未知的南方大陆”。
库克船长画像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航行,库克船长终于率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并发现了南极边缘一系列的岛屿,但由于冰山和恶劣气候的影响,他最终并未找到南极大陆。
库克返航后,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他认为南方大海上“并不存在有价值的土地”,令英国政府重新发现一块“新大陆”的美好愿望就此落空。
此后又过了大约半个世纪,英国船长威廉.史密斯和伙伴们为捕猎海豹,第一次航行到了今日的南极半岛附近,他们返回后表示“从船头上隐约看到了一个大陆的轮廓”,此语一出震惊世界,在那遥远的南方,难道真的存在一整块大陆?各国政府以及探险者们立马兴趣高涨,各路人马争先恐后地向南极出发。
由此之后,好消息不断传来。
1820年1月16日,俄国航海家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首次观察到南极大陆海岸线,并率领船队绕航一周,绘制了极为重要的南极海岸线地图。
由于冰山的阻挡,别林斯高晋等人这次并未登上南极大陆。
南极海岸线,冰雪构成的悬崖峭壁登陆极为困难在此之后的数十年内,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都相继发现了南极海岸,但都没有登陆。
1899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终于首次登上南极洲,1904年,阿根廷在南极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奥长达斯站。
至此,人类文明经过长达近五百年的探索,终于彻底揭开了笼罩在南极大陆上空的神秘面纱。
南极的发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最为壮丽的篇章,在探索南极的过程中,无数英勇的人们因风暴、冰山、寒冷等艰难险阻而献出生命,但人类却从未放弃过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
二、南极争夺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殊死决斗南极大陆这块无主之地的发现,瞬间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巨大兴趣。
1908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对南极的领土声索,为了让声索得到法理上的支持,英国政府特地委托极地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对南极点进行冲击。
沙克尔顿带着英国皇后御赐的国旗,出征南极点,但他仅到了离南极点180公里的地方,就因给养耗尽而不得不返程。
由于这次未竟全功,大英帝国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两年后,著名极地探险家斯科特再次代表英国出战,准备出发征服南极点。
就在英国人准备大干一场的同时,另一个人也决定参与这场角逐——挪威人罗威尔特.阿蒙森。
感受一下阿蒙森犀利的眼神此时斯科特率领的65人大型远征队已经出发,阿蒙森为节约时间,驾驶“前进号”帆船狂奔16000公里直驶南极。
阿蒙森在从挪威奥斯陆出发的同时,给斯科特拍了一封电报:请允许我通知您,前进号将前往南极!阿蒙森这边只有20个人,装备较之斯科特也差了不少,毕竟挪威小国寡民远远比不上当时的第一列强英国。
而斯科特收到电报时,已经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二人的角逐举世瞩目,全球都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两人这番竞赛,不仅仅是为个人荣誉,也是在为各自的国家而战,胜者自不必说,败者则很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是一场为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死亡决斗,胜者,只能有一个!1911年9月8日,阿蒙森从南极鲸湾抢跑,他希望通过提前出发获得时间上的优势,但这次行动受到了严重挫败,阿蒙森不得不返回鲸湾休养生息。
10月20日,阿蒙森将队伍精简到5个人,只带着4个雪橇和52只狗,第二次向南极点发起了冲击。
另一边斯科特在完成所有准备后,在10天后的11月1日也开始向南极点进发。
两支队伍在一望无垠的南极冰原上你追我赶,为了国家与民族、光荣与梦想展开了一场真正的生死时速。
南极点在南极大陆的正中心,而南极内陆的气温常年在零下50摄氏度以下,两人的远征队带着现代看来堪称原始的装备,必须冒着极寒气候跨过平均1400公里的距离,才能到达南极点。
阿蒙森和斯科特路线,红圈为二人出发地,红点为南极点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比赛,阿蒙森和斯科特,他们毫不退缩地投下了包括生命在内的所有赌注。
阿蒙森一行人历尽艰辛,在经过近2个月的野外跋涉后,终于在1911年12月14日率先到达南极点,阿蒙森和队员们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拥抱欢呼,庆祝胜利,并郑重地将一面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上。
阿蒙森在离开前,留下两封信,一封给斯科特,另一封给挪威国王,他担心自己在返程路上遭遇不测,如果斯科特到了这里看到信,还能将他们胜利的消息带回人类社会。
另一边的斯科特在半路上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食物不够了。
这时摆在斯科特面前的有两种选择。
第一是就此返回,英国冲击南极点再次功败垂成。
第二是继续往前走,即使死在半路上,也要将英国国旗插在南极点上。
斯科特的选择是第二个,继续前进!此时的他和队员们,已将个人生死彻底置之度外。
阿蒙森离开5个星期后,斯科特也到达了南极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那幅正在寒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
斯科特极为失落,他明白,自己已经输给了阿蒙森。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他到达南极点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赢得了全世界。
斯科特失望地看着阿蒙森留下的挪威国旗前进之路固然艰难,但返程之路却更加艰险。
1912年2月17日,队员中的埃德加.埃文斯因受伤严重,第一个在南极的寒风中死去。
3月17日,腿脚已坏死的劳伦斯.奥茨对伙伴们说“我出去走走”,说完一头投入帐篷外的暴风雪中,从此再没有回来。
3月29日,食物和燃料彻底耗尽,包括斯科特在内的最后三名队员已经明白他们再也无法返回文明世界,他们在帐篷里留下各自的遗书,从容面对死亡的来临。
斯科特在他给妻子的遗书中写到:如果有合适的男人愿意与你共同面对困难,你应该走出悲伤,开始新的生活......很遗憾,我没有时间再写下去了,看在上帝的份上,请照顾好我的家人。
这一年,斯科特43岁。
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这场阿蒙森和斯科特用生命展开的对决,折射出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南极的野望,表面看来,二人是一场荣誉之争、君子之争,但事实上,它是英国和挪威对南极利益的争夺。
斯科特的背后,是英国王室和英国政府,阿蒙森背后,站着的却是当时的挪威国王和挪威政府,南极这块肥肉,随着英国和挪威对南极点白热化的争夺,彻底展现在世人眼前。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各国对南极领土的声索——千奇百怪的理由目前世界上共有7个国家对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它们分别是英国、挪威、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智利。
英国和挪威就不多谈了,阿蒙森和斯科特就是理由,法国因为前文谈到的布韦船长,声索了一小块领土,也不多讲,主要谈谈澳大利亚这几家。
澳大利亚在声索的南极领土,占到了南极大陆总面积的四成左右。
各国声索南极领土分布图1933年时,英国将声索的一大块土地转移给了澳大利亚,所以此后澳大利亚便有了声索权,但澳大利亚声索的这块领土也忒大了,也不怕把自己给噎死。
新西兰的声索权也来自1923年英国部分声索领土的转移,算是继承英国爸爸的“遗产”。
别的国家看着英国不要钱似的将“声索领土”送来送去,自然也是眼热的紧,首先跑出来挑事的,是阿根廷和智利。
阿根廷和智利敢站出来争肉,自然有些依仗,两国的“凭据”有两点。
一是它们两国离南极近,所以可以认为南极洲是南美洲陆地的自然延伸,这个“逻辑”太强大,一般人理解不了。
二是它们翻出了大航海时代的一个条约——《德雷西提斯条约》。
这个条约相当牛叉,是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为“瓜分”全世界所签订的。
条约中规定,双方以西经46度为界,西边归西班牙,东边归葡萄牙......阿根廷和智利认为,它们原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来独立了,自然该继承西班牙的这一“瓜分”世界的权利,所以就有资格去声索南极上的领土。
当然,阿根廷和智利以此理由声索南极领土时,它们原来的宗主国西班牙站在一边不敢说话。
说实话我个人很喜欢足球,但在了解到这件事后,感觉球踢多了似乎会把脑子踢坏。
可能很多人觉得阿根廷就是说说而已,但我得告诉你,阿根廷不仅说了,还付诸了行动。
前文讲过,阿根廷早在1904年就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奥长达斯站,截止现在,各国在南极建立的80多个科考站中,阿根廷的站点是最多的,达到了14个,比中美两家加起来还多。
目前南美洲国家建立的所谓“南极科考站”,均带有很强烈的军事化色彩,与其说是科研站点,不如说是军营更合适些,这些站点的名称多是“XX少校站”、“XX将军站”,一看就知是南美国家军政府时期的产物。
坦言讲,这7个声索南极领土的国家,除了英法上点档次外,其他几个在国际舞台上着实没啥存在感。
二战之后,声索国们特别是英法觉得南极这事也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于是相互承认对方的“好处”,为了拉美国下水,还特意给美国留了一块玛丽.伯德地(图上灰色空白区域)。
玛丽.伯德地是南极大陆上的高原区,平均海拔800—2000米,冰层厚达640米,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美国一看,肉都被你们分了,留下的这点连骨渣都算不上,糊弄谁呢。
而且这几个声索国还将当时世界另一个超级大国——前苏联排除在外,所以他们之间的相互“承认”,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
美国的想法很简单,二战没我你们几个早被德国给灭了,现在施舍给咱一不毛之地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个澳大利亚,嚷着要那么多领土,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前苏联的想法更简单,一句话就可概括:你有几个师?红场阅兵——苏联:你有几个师?美苏都没分到肉,自然心里不痛快,1959年,美苏共同牵头发起《南极条约》,条约强行冻结了各国声索南极领土的要求,英法挪阿几个彻底傻眼了,但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也只好坐在一块把条约签了。
这个世界,嗓门大没用,拳头大才是真管用。
从此以后,南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条约时代。
《南极条约》本身不算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条款:一、南极用于和平目的,各国不得在南极设立军事基地和进行军事活动,但不阻止为科学研究与和平目的使用军事人员和设备。
阿根廷在南极洲的那些小动作,算是打了这项条款的擦边球。
二、暂时冻结各国对南极领土声索要求,但不能强制这些国家放弃过往的领土声索要求。
这一条是英法等声索国要求的,总得给自己留个希望不是。
三、只有在南极建立科考站或派出科考队的国家,才能成为条约体系下的协商国。
这一条很实际,如果你连南极都去不了,自然在南极事务上没啥话语权,这个道理还可以延伸到月球甚至其他地外天体上,如果一个国家连月球都登不上去,又有什么资格对月球事务或者利益指手划脚呢。
以上就是《南极条约》中最主要的几项条款,我们应当看到,《南极条约》之所以能解决问题,就在于它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条约只是把问题暂时搁置,这也是目前各国在南极领土争端上能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这就为我国这类后发国家将来介入南极事务,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目前国际上对“历史性领土”的承认有“三要素”:正式主张、持续有效地行使管辖权、国际社会默认。
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各国不断在南极加大建设科考站的力度,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南极这块无主之地的领土归属总有一天会摆上台面,届时各国所建立的“科考站”,便是硬得不能再硬的证据。
现在各国在南极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大站有方圆300-500公里的“科考范围”,小站则是50-200公里不等的“科考范围”,阿根廷为何要以倾国之力建14个站,这就是根本原因。
南极洲上有4个极为特殊的地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
其中极点上是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冰点上是俄罗斯东方站;占了磁点的是法国迪蒙.迪维尔站;最后一个“高点”是我国于2009年派8辆雪地车和40个雪橇拉着建站物资,进入极地深处所建立的昆仑站,科考队员到达后,立刻将一尊“中华天鼎”矗立在“高点”上,实是扬我国威。
目前我国已在南极拥有四个站点,还有一个恩克斯堡岛上的大站在建,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国家的极地战略从83年加入《南极条约》起,就从来没有松懈过。
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红色箭头所指为南极“高点”昆仑站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英法澳等几国的对南极领土的声索,国际社会并没给予多少支持,尤其是中美俄对这些国家的“要求”更是没有承认。
个别国家狮子大开口,想靠着嘴上喊喊就有大笔领土入账,无疑是痴人说梦,世界上不合理的事情很多,但有一点始终是公平的:想要拿到好处,就得有过人的实力,要不能揍人,要不能抗揍,二者必居其一。
南极问题终有一天要处置,在这件事上,可以借鉴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因为只有全球各个负责任的大国提供安全保障,南极问题才能和平而有效地解决。
(现在普通人也能去南极旅游,花费不算高,下面这本书中南极旅游攻略十分详尽,能去看看南极,应该也不枉此生了)由于《南极条约》的约束,南极目前有着典型的公共属性特征,在这一点上我国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引入“全球治理观”理论并予以实践,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为人类和平利用和开发南极,主动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
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蒸汽机可以干什么
蒸汽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锅炉、蒸汽机本体和冷凝器。
蒸汽机的由来蒸汽机的雏形的是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港的希罗发明的,后面经过瓦特的改良,最终发明出工业用蒸汽机,从1765年到1790年,他进行了一系列发明,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
蒸汽机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连杆机构、滑阀配汽机构、调速机构和飞轮等部分组成。
汽缸和底座是静止部分。
一般的蒸汽机有三个汽缸组成一个组。
蒸汽机直接将活塞的上下运动转化为船轴的旋转运动。
新造的蒸汽机中还包含了一个小的涡轮机,从汽缸中出来的蒸汽还可以利用它的余热在推动这个涡轮机来提高整个驱动装置的效率。
这个涡轮机也与船的螺旋浆轴相连。
蒸汽机是哪一年发明的蒸汽机是公元一世纪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港的希罗于公元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这是蒸汽机的雏形。
约1679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潘在观察蒸汽逃离他的高压锅后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
同时代的萨缪尔·莫兰也提出了蒸汽机的主意。
1698年托马斯·塞维利和1712年托马斯·纽科门制造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他们对蒸汽机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希罗介绍希罗,又称亚历山大里亚的希罗,是古罗马数学家,居住于罗马行省的亚历山大利亚。
他也是一名活跃于其家乡亚历山大港的工程师。
他发明了一种叫汽转球的蒸汽机。
他还发明了风轮,是最早利用风能的设备。
一般认为他也是一位原子论者。
他的一些思想乃源自克特西比乌斯的著作。
由于希罗大部份的作品 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和气体力学都以讲稿的形式出现,所以他被认为曾在缪斯之家教学 包括亚历山大图书馆。
此外,虽然这些学术领域在二十世纪之前尚未正式化,但他的发明为模控学的研究资料。
希罗发明了许多设备,例如:汽转球、自动售卖机、注射器、蒸气风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