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有哪些历史影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6 点击数:
简介:王艮和他所创立的泰州学派,以其“百姓日用之学”和“淮南格物”的独特风旨,构成它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的独特思想体系,自成一家。

其门墙之盛,并不逊于渐中、江右诸王门

【菜科解读】

王艮和他所创立的泰州学派,以其“百姓日用之学”和“淮南格物”的独特风旨,构成它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的独特思想体系,自成一家。

其门墙之盛,并不逊于渐中、江右诸王门;而其影响之大,则有逾于王门诸派。

《·王艮传》说:“王(守仁)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

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之上。

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持论益高远,出入于二氏。

”《王畿传》也说:“泰州王艮亦受业守仁,门徒之盛,与畿相垺。

”在我们看来,布衣王艮之所以能在学术上超过王门诸子中的封建官僚士大夫,首先在于他始终如阳明所说“圭角未融”,保持了平民性格和特色,保持了他和下层群众的联系。

其次,从学风来看,王艮自诩为“之人”,没有正宗儒学的严格道统观念。

他治学不重师教,兼收并取,亦儒亦释亦道。

即使在儒学内部,他也不严守门派家法。

如其认为,朱、陆之争并无是非可分,说:“昔者,陆子以简易为是而以朱子多识穷理为非,籽江多识穷理为是而以陆子简易为非。

呜呼,人生之间,孰知其是与非而从之乎?”又如前所述,他对王阳明与湛若水之问的争论也采取折衷调和的态度。

而从他标举“自然”来看,则又多少汲取了陈(献章)、湛(若水)的思想。

难其不拘守师说,才能“往往驾师说上之”,形成自己的独立学派。

这大概也是学求本身发展的一条规律吧。

袁承业在重订王艮、王栋、王襞遗集时,费二年之力,编成《明儒王心斋先生师承弟子表》。

虽如自谓“搜罗未广,遗漏颇多”,然亦可概见泰州学派的发展状况。

袁氏在该表序言中说:“心斋先生毅然崛起于草莽鱼盐之中,以道统自任,一时天下之人,率翕然从之,风动宇内,绵绵数百年不绝。

”该表著录自王艮至其五传弟子共计487人,其中以进士为官者18人,以贡士为官者23人;载入《明史》者20余人,编入《明儒学案》者30余人。

“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

”按地区分别,则江西得35人,安徽23人,福建9人,浙江10人,湖南7人,湖北11人,山东7人,四川3人,北直(河北)、河南、陕西、广东各1人,江苏本省百数十人。

从这个不完全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泰州学派的传授对象十分广泛,但仍以下层群众为主,尤其在泰州本地,受学者多数是劳动人民;二是泰州学派并非囿于一隅的地方性学派,其思愁学说的传播地区,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和赣水流域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看来,这并非偶然。

泰州学派的历史影响,并非因其宣传了阳明心学而著名(其实,在发挥“良知”学说方面,泰州学派远不如王畿一派),而主要是因为它发展了平民教育,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甚至发展成为反抗封建压迫的“异端”运动。

这是泰州学派的伏良传统。

王艮开创泰州学派,首先着眼于平民教育。

他在青年时代,即“毅然以先觉为己任,而不忍斯人之无知也”,故其传道宗旨是“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

”直至晚年,王艮仍以“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作为自己的理想。

泰州后学大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注意向劳动群众传授知识。

如徐樾收纳不很识字的颜钧为弟子,焦竑亦向田夫夏美廷授学。

曾在王艮门下受学的朱恕和韩贞,毕生从事乡间教育,颇有声名。

黄宗羲叙述朱恕事迹道:“朱恕,字忠信,泰州草堰人,樵薪养母。

一日过心斋讲堂,歌曰:‘离山十里,薪在家里。

离山一里,薪在山里。

’心斋闻之,谓门弟子曰:‘小子听之!道病不求耳,求则不难,不求无易。

’樵听心斋语,浸浸百味,于是每樵必造阶下听之,饥则向都养乞浆解裹饭以食。

听毕,则浩歌负薪而去。

弟子 其然,转相惊异。

有者,招而谓之曰:‘吾以数十金贷汝,别寻活计,庶免作苦,且可日夕与吾辈游也。

’樵得金,俯而思,继而大恚曰:‘子非爱我!我且憧憧然,经营念起,断送一生矣。

’遂掷还之。

胡庐山为学使,召之,不往;以事役之,短衣徒跣,入见庐山,与诚礼而退。

” 韩贞(1509一1584年),字以贞,号乐吾,兴化人,世业陶,贫不能学。

十二岁,束茅作笔,就于砖上沃水学字。

十五岁,父死于瘟疫,贫乏棺衾,乃为人牧牛,得钱数千以葬父。

十九岁,母故,悲悼二亲不已,因信佛。

闻朱恕讲孔孟之学,遂弃佛归儒。

恕教以《孝经》,始学文识字。

二十五岁,恕引其至安丰场王艮门下,布衫芝履,惟晨昏从洒扫而已。

时门下士皆笑其蓑衣为行李者,于是题诗壁间曰:“随我山前与水前,半蓑霜雪半蓑烟。

日间着起披云走,夜里摊开抱月眠。

宠辱不加藤裸上,是非还向锦袍边。

生成难并衣冠客,相伴渔樵乐圣贤。

”王艮见诗,问知为乐吾,遂制需巾深衣,赋诗赠之曰:“莽莽群中独耸肩,孤峰云外插青天。

凤凰飞上梧桐树,音响遥闻亿万年。

”二十七岁,辞王艮归,儒衣深衣,众皆笑其狂。

兄呵之曰:“吾家素业陶,小子不务本,反游学何为?”痛挞之,毁其衣巾。

过数日,从容谓兄曰:“兄前日责我,恐我游学,情其四肢。

自从朱师学得‘勤’字,今从王师(指王襞)更学得真切。

一日有二日之功,一月有二月之积,一年有二年之用。

先使兄与伯母一家得所,尽得子弟之职,然后再去问学,岂的惰其四肢,以失孝弟,虚顶儒巾,作名教中罪人耶?”三十五岁,时其乡又大旱,族火负官租者系狱,因往海上求为童师,斯得修束以代偿。

不得,则又走海边为人煮盐,其业更苦,得工偿,即持以分族人。

而犹不足,适诸生中有者,为之纠蒙童数十人,因先得束修若干,星驰赴县,代完通族官租。

三十六岁,声名大振,远近来学者数百人。

门庭履常满,倦倦以明道化人为己任,即田夫、樵子未尝不提命之。

三十七岁,邑中杨南金见其力学,劝攻举业,从事三月,稍稍能文,遂与杨试南都(今南京),见诸生等篷跣入棘院,慨然谓杨曰:“大丈夫出则为帝王师,入则为,所以三聘不起,为重道也。

今治文如此求名,非炫玉求售、枉己而何?”谢而归,复业陶。

杨异之,以妹许焉。

三十八岁,娶,谓妻曰:“汝兄岂无富族可配乎?尔今归吾贫士,盖谓无梁鸿耳。

吾不鸿,非尔夫;尔不光(孟光),非吾妻也。

”开其笥,余一、二裙布,尽分给所亲,有花粉悉火焚之,令妻织蒲为业。

杨氏亦安其贫。

四十六岁,复大旱,因乡民饥困,拆卖前构三楹草堂,得米寿数十斛以绘亲族邻里。

至麦秋熟,乡人感其义,为再构三楹讲堂,一时远近闻之助工者甚众,堂因较前倍广焉。

尝至泰州,见一者,有一子九岁,因欠官租,携于市中出卖。

韩贞见而怜之,即出买布嫁女钱数千与之,命葛某同子归家。

县令程鸣伊乡饮大宾,虚左以待。

不赴,致书谢曰:“某鄙陋失也,自责不遑,安敢妄列衣冠,有负大典。

惟愿明府爱某一心,推及万家,使人人知孝知弟,则人人乡饮,政平讼息,其恩奚啻一鄙俗之夫受明府之宠渥耶?”隆庆三年(1569年),邑中大水,田庐俱没,人心滔滔思乱。

县令请韩贞往化“乱民”,遂驾小舟,遍历乡村,作诗喻之曰:“善生活计细商量,切勿粗心错商量。

鱼不忍饥钩上死,鸟因贪食网中忙。

安贫颜子声名远,饿死姓字香。

去食去兵留信在,男儿到此留纲常。

”“万民为之感,虽卖妻卖女,而邑中无萑苻之惊。

”尝与诸名公讲学,或有谈及别务者,辄大怒曰:“光阴有几,乃作此闲泛之语?”又有引经相辩者,则又大怒曰:“舍却目前不理会,乃搬弄此陈言,岂学究讲肄耶?”诸公咸悚。

从朱恕、韩贞事迹梗概中,仍可窥见泰州后学的平民性格。

第一,他们刻苦砺学,渴求知识,并向劳动人民传播文化。

黄宗羲说,韩贞在“秋成农隙,则聚徒谈学,一村既毕,又之一村,前歌后谈,弦诵之声洋洋然也。

”又说:“农工商骇之游者千余。

”而且他们讲的是百姓的当下日用之学,反对讲“闲泛语”,反对搬弄经书陈言。

如韩贞说:“一条直路本天通,只在寻常日用中。

静坐观空空无物,无心应物物还空。

固知野老能成圣,谁道江鱼不化龙?自是不修修便得,愚夫尧舜本来同。

”他们的思想和学风与王艮一脉相承,而且他们比王艮更富于平民气息,因而也就更具有宗教的神秘色彩。

第二,他们像王艮一样,同情人民的疾苦。

然而,他们缺少改革社会的理想,仅“以化俗为己任”,企图通过发“良知”,多行善事去改变苦难的现实世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三,他们不愿“并列衣冠”,与统治阶级保持了一定距离,但他们因安于贫困,歌咏自然而缺乏反抗压迫的精神。

韩贞奉命去灾区感化“乱民”,宣扬“安贫死节”一类封建思想糟粕,说明了他的思想局限性。

在泰州学派中,朱恕、韩贞一派人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并不是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代表。

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的学派。

李贽称赞王艮是位有“气骨”的人,记他是“真英雄”,而他的后学也都是“英雄”。

他指出,王艮的学生徐越“以布政使请兵督战而死广南”,徐越的学生颜钧“以布衣讲学,雄视一世而遭诬陷”,颜钧的学生罗汝芳“虽得免于一难”,但终被所排斥,而何心隐“以布衣倡道”,又遭到统治者的杀害。

何心隐之后,还有钱怀苏、程学颜“一代高似一代”。

他感慨说:“盖英雄之世,不可免于世而可以进于道。

”至于李贽本人的“叛逆”米育神更是泰州传统的继承者。

黄宗羲对泰州学派的批评是很尖锐的。

他在《明儒学案》卷首引《师说》,指责王艮违背阳明的“良知”学宗旨,使得“末流蔓衍,浸为小人之无忌惮”。

在《泰州学案·序》中,他做了全面的批评,说: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

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

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缚龙蛇,传至颜钧、何心隐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

顾端文公曰:“心隐辈坐在利欲胶漆盆中,所以能鼓动得人。

只缘他一种聪明,亦自有不可到处。

”羲以为非其聪明,正其学术所谓祖师禅者,以作用见性。

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柱杖,便如愚人一般。

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故其害如是。

黄宗羲虽然从传统偏见出发,称泰州学派为“小人之无忌惮”,但说他们“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所能羁络”,即指出泰州学派的“异端”思想家具有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他们是“掀翻天地”,破除名教的无忌惮的封建“叛逆”,这颇道出了泰州学派的本质,也道出了泰州学派与阳明心学的根本区别。

封建叛逆精神是泰州学派最可宝贵的传统。

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仍能看到这一传统给予不同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的深刻思想影响。

随机文章每天卖超过700 万碗!只有韩国才有的中国料理—炸酱面大理国跟宋朝的关系?昆式战斗机存在吗,专家认为数百年人类才有技术制造基本企业管理中的十大定律,比尔盖茨马云等人坚信的理念谷歌创始人佩奇布林,曾计划将230亿美元资产捐给马斯克

楼兰古国和精绝古城之间关系呢?鬼洞族又是消失的

楼兰古城和精绝古城这些神秘的地方,相信大家都充满了好奇,那么,我国的楼兰古国和精绝古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鬼洞族又是如何消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楼兰古国就是精绝古城?楼兰古国和精绝古城有何联系?目前就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楼兰古国和精绝古城的遗址,大致都在新疆的沙漠附近,提起新疆,那里的确处处都是神秘和未解之谜。

因此,去新疆探索的人也是去了一波又一波,不少人都把性命扔在了沙漠之中。

楼兰古国位于新疆的罗布泊的西部,他是重要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如今这两个古国都只剩下一片遗址废墟,相比较来说,楼兰古国的历史文化较长,98迷科,大约有800多年的历史,但是她的消失至今是一个谜题,有人说是因为水资源的缺乏,也有人说是觊觎楼兰的奇珍异宝和美女,更有人说是受到了汉武帝的打击。

总之,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已经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而目精绝古城,却是更加神秘的一个地方,看完鬼吹灯这部电视剧的人,想必对那里就更加好奇了吧,无垠的沙漠,神秘的棺材,匪夷所思的白骆驼,让她更加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为楼兰古国至少留下了很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记载,但是,精绝古城的文字记载很少,只有少数的文字,精绝古城曾经是沙漠中一片绿洲,如今却成了沙漠中的一片遗迹,想想让人感觉唏嘘不已。

而且就目前科学家发现的鬼洞族的一些遗址,生活用品基本保存完整像,稻米之类的几乎都在,但是却很少有人类的遗骸,所以科学家推测,他们可能是遇到了紧急情况,所有的人员都已经撤离了,只不过,他们去了哪里,又是因为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这么我们依旧是难以预知的。

剩下的这些未解之谜,我们也只能等着科学家给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了。

楼兰古国消失神秘之谜:有人认为,这个国家可能是因为战争而消失

楼兰古国消失神秘之谜,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点。

有人认为,这个国家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灭亡,也有人认为,这个国家可能是因为战争而消失的。

不管怎怎样,它们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如今却沦落到被美国收购的地步,这个国家就是津巴布韦。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楼兰遗址古往今来描述楼兰的诗句比比皆是,而在这些诗人的笔触之下,一座宏伟且堂皇的古国更是跃然纸上,但楼兰早已在这些诗句出现之前,就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它消失的缘由更是众说纷纭,而它所处在的地理位置,可是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的罗布泊,在这里除了一片荒漠和众多走兽的骸骨,必无其他,那么历史上的楼兰到底为何消失,而这座极负盛名的古国又有何特殊之处呢?而它又将会有哪些神奇的未解之谜发生呢?死亡之城却是美女故乡位于罗布泊的楼兰,自古被誉为美女的故乡,这一传说直到一具女尸的发掘得到了印证。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具出土于楼兰古城北部铁板河三角洲的一片墓地的女尸。

这位美女,深眼窝,高鼻梁,下巴尖翘,非常美丽,至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她就是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的"楼兰美女"。

楼兰美女的出现,让考古人员和史学家对于楼兰古城的发展和消失有了新的见解。

楼兰遗址通过对楼兰美女的解剖,专家发现她的肺中存有沙尘,由此推断,3800多年前,楼兰美女生活的环境就已经是干旱多沙了。

楼兰美女出土时的外部特征,也与专家对气候的推断不谋而合。

楼兰美女头戴麻布防风斗篷连衣帽,下颌前有线带横穿,从这些迹象可以推测,当年楼兰地区天气炎热,风沙较大。

相传,楼兰美女名闻天下。

当时西域各国的王公贵族们纷纷想娶楼兰美女为妻。

公元326年,割据敦煌的张骏趁天下大乱,派兵攻打楼兰,当时的楼兰国已改名为鄯善国。

国王被逼无奈,不得不献出楼兰美女,这才平息了一场战争。

孕育了无数美女的楼兰国是汉代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中西方贸易的繁华重镇。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说的就是罗布泊。

当年的罗布泊还是一片绿洲,楼兰城就建在这片绿洲之上。

到东汉时,楼兰国已有人家1570户,人口14100人。

城中街巷纵横,商铺林立,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商人来到这里。

他们中有贵霜、安息、大宛等国派来的使臣,也有成群结队的行商和西行取经的僧侣。

楼兰风干女尸当时的楼兰城里热闹非凡,由东而来的商人带来光滑美丽的中国丝绸;从西方来的商人,则带来色彩鲜艳的毛织品、五彩缤纷的大宛琉璃和各种奇香扑鼻的安息香料等,各种奇珍异宝在这里汇集、交换,让购买者眼花缭乱。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国王请求汉朝政府驻军伊循,也就是今天的新疆若羌县米兰镇,楼兰从此成为汉朝中央政权控制西域的战略重镇,可以说此时的楼兰古城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

繁华重镇的消亡之谜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曾经繁荣一时的楼兰古城,在辉煌了几个世纪之后,竟然神秘地消失,最终被人们视为"死亡之地"。

公元400年,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楼兰城,看到这里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自法显经过,又历经一千多年的风沙洗劫后,楼兰城最终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了。

斯文赫定直到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一支探险队来到新疆罗布泊地区探险,他们在沙漠中意外发现了消失已久的楼兰古城。

消息一经传出,各国考察团闻风而动,他们在楼兰古城遗址上搜寻,并掠走了大批重要文物如今的楼兰古城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目之所及只剩下一片废墟遗迹。

整个楼兰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

城中全是木造房屋,胡杨木的柱子,大部分居民区的院墙,均用芦苇扎成束,或把柳条编织起来,再抹上黏土筑造而成。

在城中的堆积物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批汉文木简,其中墨书西晋、泰始四年,也就是公元295年的木简,为研究楼兰城的历史提供了准确纪年。

楼兰贵族墓葬遗址此外,楼兰古城还出土了一些木雕和石雕的女人像、汉代漆器、以及美丽的丝织物。

如长寿明光锦,在蓝色地上,以黄、褐、绿三色经线织出的云雷纹,中间填充虎、龙、辟邪等瑞兽,间隔织出小篆"长寿明光"吉祥语。

可以想象出当年楼兰古城的繁华和美丽,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富足而且安定,如果楼兰古城现在还存在,想必一定是和当下的乌鲁木齐一样的热闹。

楼兰破灭之谜的真相罗布泊曾经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水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20世纪初仍然达到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湖畔建造的楼兰城,一直繁衍生活了数百年。

那水草丰美的绿洲,何以变成茫茫沙漠?史书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

缺水最危急的时候,楼兰人不得不四处请外援,几经周折把水引入楼兰城,暂时缓解了楼兰城缺水的困境。

然而,即便如此,也只能暂时缓解水荒,楼兰城最终还是因为断水而废弃了。

翻阅史籍,还会发现楼兰国的衰亡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不仅仅是和干旱有关,还有其他数不尽的谜团和传说佐证着楼兰消亡的答案。

有人说楼兰的繁华当时引起了外星人的关注,外星人和楼兰人达成了某种协议,让楼兰人穿越到了异次元的时空,因为楼兰的消亡并不像是因为战乱导致,整个古城的遗迹除了残砖败瓦就没有其他的物品存留,也没有战争留下的大规模屠杀的痕迹。

不过在一些出土的石像上居然有类似现代飞机的图案,还有接近UFO飞碟的形状,因此盛传楼兰文明和外星文明有联系,但是如果这种假说成立,究竟是外星人把楼兰人当成实验品绑架回了外太空还是说将楼兰人全体转移到了异次元的平行时空,以此防止楼兰人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全部死亡。

当然除了外星人的传说,也有瘟疫造成楼兰毁灭的传闻,传言楼兰由于缺水导致植被大量死亡,很多天然的屏障消失,后来在罗布泊地区的一种毒虫在楼兰大量繁殖,这种毒虫就像埃及金字塔内传言的圣甲虫一样令人恐惧,凡是被咬伤的楼兰人,都在短时间内感染了瘟疫,高热不退,最后全身皮肤溃烂而死。

最重要的是这种毒虫据说能够传染,当患者身上溃烂的皮肤触碰到正常人以后,健康的人也难以幸免,最终楼兰在瘟疫和缺水的双重打击下,整个文明消失在了罗布泊,又或是少量幸存的人被迫背井离乡去了别处定居。

从此以后辉煌百年的楼兰古城就湮没在黄沙中。

彭加木失踪,死亡之城再添神秘感1980年 6月 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一条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楼兰古城所在地罗布泊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讯了。

"简短的消息犹如一声惊雷,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震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组织飞机营救。

当地驻军在方圆数百里的沙漠中展开"梳头式"搜寻。

美联社、路透社、合众社记者蜂拥而至。

彭加木的突然失踪,多年来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当时还风传他被敌特劫持, 也有人猜测他被风沙掩埋或被野兽伤害。

那么,彭加木到底是怎样失踪的呢?彭加木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之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向乌 鲁木齐,从而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 野外考察工作。

经过昼息夜行,风餐露宿,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 公里处。

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照考察计划,还有400公里路。

在大漠中行走岂能缺水、断油。

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

当天下午没找到。

晚上,他们开会决定,向 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并准备第二天 继续找水。

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 稿:"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用直升机运水 真比油还贵,彭加木指望能就地解决水的问题。

根据地名所示和他的 判断,这地方应该是有水的。

17日上午,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

队员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他们有的回帐篷休息,有的在看书。

彭加木还在外面徘徊着。

他考虑到直升机运送一次物资要花上万元,一公斤水要二三十元,且数量有限,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好能自己解决,若找到了水源还能为以后到这里考察提供便利条件。

想到这些,他准备独自行动了。

彭加木失踪路线下午一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

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彭加木冒着50多度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

队员们赶忙分头寻找。

但天黑了,还没有找到彭加木,他们就在沙丘上点起一堆篝火,想让彭老看到火光后辨明方向回来,3辆汽车爬上山坡, 向不同方向打开车灯,6条灯柱一直为他照着回来的道路;每隔一小时,一颗信号弹就飞向夜空,划出一条红色的弧线。

它在告诉彭加木宿营地的方向。

整整一个夜晚考察队员都没合眼,仍不见彭加木回来。

18日中午,地表温度达64摄氏度。

一架由乌鲁木齐方向飞来的直升机 降落在队员宿营地。

部队送来了紧急救援的水和其他物资。

陈百泉和王万轩登上飞机,又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超低空飞行反复寻找彭加木,依然不见踪影。

彭加木失踪后,中央和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寻找措施。

围绕库木库都克中心,在东西长140公里, 南北宽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但是最终仍然一无所获。

6月20日,一支由28人组成的军民联合搜寻小分队,乘车赶到"720"基地,然后由西向东前往库木库都克方向寻找。

与此同时,由敦煌派出的地面部队,也正沿着古疏勒河故 道,由东向西往库木库都克方向搜寻。

6月底,搜寻进入高潮, 地面上黑压压的人群和天上密密麻麻的飞机密切配合,几乎将出事点方圆数百里搜找了个遍。

为配合这次联合大搜寻,有关部门还从上海、南京和济南借用了条嗅觉极为灵敏的军犬……可是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没有找到彭加木。

人们从忧虑、焦急,开始感到无能为力。

后来新疆分院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原考察队宿营地,即彭加木遇难的地方,树立了一个高1米、宽0.7米预先用水泥制成的永久性标志,上面写着: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据彭加木的队友和众多知情人判定,他在找水的过程中,因旧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最后被大风卷起的流沙所埋。

因为进疆后他曾患纵隔障恶性肿瘤。

瘤长在心脏、气管和食道之间,有两个拳头那么大。

据医学文献上讲,患这种病的人顶多能活两年。

后来彭加木在上海中山医院治疗时,医生在他骨髓里检查出有"异常网状细胞",证实他又患有另一种恶性肿瘤——网状细胞淋巴瘤。

除了特殊之例外,一般只能活3个月。

种种迹象表明,在找水出发前,他的恶性肿瘤已初步复发。

当年彭加木神秘失踪之谜,官方最终给了定义:罗布泊洼地地形复杂, 气候恶劣,荒漠无人。

根据反复寻找的情况判定,彭加木在找水过程中, 可能因体力不支,迷路昏倒,被狂风吹动的流沙淹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人对于楼兰的期待就像黄沙般在风中吹散,罗布泊和罗布泊的明珠楼兰都从美丽繁华的西域仙境变为现在的死亡之地,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一个个待解的谜团只能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后的道别。

加入收藏
               

泰州学派有哪些历史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