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代皇帝 汉朝的历代帝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1-26 点击数:
简介:汉朝历代皇帝最大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是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政权,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大的陵墓。

秦始皇陵占地72平方公里,里面有大量的陪葬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

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共历29帝,享国405年,今天我们先来说说西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历十四帝,享国二百一十年 秦末农民起

【菜科解读】

汉朝历代皇帝最大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是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政权,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大的陵墓。

秦始皇陵占地72平方公里,里面有大量的陪葬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

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共历29帝,享国405年,今天我们先来说说西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历十四帝,享国二百一十年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

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开创“孝宣之治”。

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婴,定都长安,史称新莽,西汉灭亡。

西汉

1汉太祖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汉朝开国皇帝,经过秦末战争,楚汉战争最终汉五年(前202年)统一天下。

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称帝后,刘邦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豁免徭役,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在“白登之围”后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

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

同年在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从街头混混到一国之君这跨越不比朱元璋差,不过相比较朱元璋而言刘邦成功就成功在建立汉朝,奠定汉民族文化基础了,事实上刘邦只在位11年,从称帝开始算只有7年,他在位期间铲除了异性诸侯王,通过与匈奴作战的失败开放了边境其余的并没有做什么,奠定汉族文化基础是刘邦最伟大的地方。

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常说汉高祖刘邦是不对的,按庙号来说应该是汉太祖,按谥号是汉高帝,之所以会有汉高祖一说,是因为《史记》中对汉太祖的称呼为汉高祖,后世便开始以汉高祖来称呼刘邦,最正确的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汉太祖

2汉惠帝

刘盈(前210年-前188年9月26日)西汉第二位皇帝。

十六岁时继承皇位。

在位期间,实施仁政,减轻赋税,任用萧何和曹参为丞相,实行萧规曹随、休养生息的政策。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崇尚黄老哲学。

在强势的吕太后辅佐下,平衡功臣和诸王。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刘盈去世,时年二十三岁,在位七年,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汉惠帝刘盈是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一生在位7年全部都在吕后的统治下,甚至作为一个皇帝连自己的亲弟弟都无法保护。

在惠帝看过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以后便整个人精神都不正常了,被吕后要求娶了自己外甥女,但也一生无子。

最后郁郁而终。

汉朝历代皇帝(汉朝的历代帝王)

汉惠帝

3汉前少帝

汉前少帝(?—前184年6月15日)西汉第三位皇帝,汉惠帝七年(前188年)至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在位。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驾崩。

吕后立太子为皇帝,因为皇帝年幼,由吕后临朝称制。

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前少帝知道自己并非是张嫣的亲生儿子,自己生母已被害,于是口出怨言,扬言长大之后要复仇。

吕后害怕前少帝会作乱,于是将他囚禁在永巷,任何人不得与之相见。

不久,前少帝被吕后废黜并暗中杀害。

汉前少帝可以说是非常可怜了,可怜到甚至都没有一个史书记载过他的名字,只知道姓刘。

这对于一个皇帝可以说是侮辱性极大。

传言是汉惠帝和宫女所生,但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吕后的傀儡皇帝之一。

吕后

4汉后少帝

西汉后少帝刘弘(?―前180年11月14日)西汉第四位皇帝,前184年6月15日-前180年11月14日。

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西汉前少帝死。

同年五月十一日(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刘弘继任帝位,娶吕禄之女为皇后。

高后八年八月(前180年9月),吕太皇太后逝世。

经过周勃、陈平等人努力后,吕氏家族势力被铲除。

朝臣说少帝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子,在迎立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即汉文帝)后,刘恒下令废杀了刘弘及其四个兄弟。

相比前少帝还好一些,最起码在史书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不过也是个傀儡皇帝。

他比较惨的就是在位期间吕后死了,失去靠山了。

自己也被汉文帝处死。

汉朝历代皇帝(汉朝的历代帝王)

吕后

5汉文帝

#p#分页标题#e#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

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位,史称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

后元七年(前157年)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

之前文章中写过汉文帝,这是我认为可以选为千古一帝的帝王,虽然他没有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开疆辟土,但是他将积贫积弱的西汉王朝带像富强,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让自己百姓过的安康这是最重要的。

并且汉文帝的孝也是出名的,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指的就是汉文帝。

虽然汉文帝对待诸侯以及漠北匈奴一直采取缓和政策,但是汉文帝开始汉朝皇帝开始动了削藩的念头,只不过汉文帝死前没能如愿,只能交给自己儿子汉景帝。

作为对庙号有这严格审核标准的西汉王朝,汉文帝能够配上太宗庙号就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汉朝历代皇帝(汉朝的历代帝王)

汉文帝

6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

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文帝后七年 (前157年)六月继位。

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去世,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

汉景帝是一个把高度集中权力的人,他对权力的欲望非常大,强制手段削藩就能看出(早年间汉景帝用棋盘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所以吴国才会反抗中央)平定诸国之乱后把所有诸侯国的选举权,任免权都集中在自己手里,甚至后世发掘他的陵墓也发现他的墓就是按照汉长安城所建。

不过他一直延续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政策,使的西汉国库一天比一天充实,也为汉武帝东征西讨打下基础。

后世称之为“文景之治”不过在西汉王朝他没能配上一个庙号,这也就证明在功绩上他远不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

汉景帝

7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

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在位晚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

宫廷发生“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

征和四年下轮台诏,后元二年,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

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一生争议还是比较多的,因为他可明可昏。

先说明,征战四方,把对匈奴政策由和变战,将屈辱和亲变成匈奴的溃败。

南征百越扩大版图,派张骞出使西域,宣扬大汉国威之时加强了对西域诸国的贸易,使的汉人地位高升并确立往后几千年汉文化以及汉族地位。

说昏嘛也能说,喜欢追求长生不老,喜欢到处封禅,要知道皇帝出行那了不是一般阵仗,经常云游四方到处封禅非常消耗钱财。

好大喜功,喜欢征战,把文景二帝留下的钱全花干净了,百姓又回到了吃不上饭的时代,难民数百万(那个时候一共才几千万人口)晚年爆发“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动摇了大汉国本。

所以说对汉武帝的评价要看自己怎么理解那个时代了。

汉武帝

8汉昭帝

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6月5日),西汉第八位皇帝。

后元二年即位,即位后委政霍光。

因海内虚耗、民生凋敝,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屡次减免租赋,招抚流民。

又与匈奴恢复和亲。

政治较为安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开启了“昭宣中兴”的良好局面。

元平元年(前74年6月5日),刘弗陵因病驾崩,时年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

汉昭帝在位期间西汉王朝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有点小文景的意思。

减轻百姓负担,恢复对匈奴和亲慢慢使的西汉王朝恢复元气。

虽然汉昭帝在位期间一直优霍光把持朝政,但是即使是傀儡皇帝君臣不一心也很难做到盛世,更何况霍光并没有把汉昭帝当成傀儡小皇帝。

所以汉昭帝与霍光更像知己一般互相信任,君臣同心才开创了“昭宣中兴”的局面,可惜的是汉昭帝年仅二十一便死了,不然他会是西汉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君王。

汉昭帝

9海昏侯

#p#分页标题#e#

刘贺(前92年-前59年)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74年7月18日—8月14日在位),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的尊号。

刘贺即位十余日,霍光已与张安世谋划废之。

六月癸巳日,即刘贺在位第27天,其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

海昏侯刘贺不知道是真昏庸还是有抱负被除掉,汉昭帝死后霍光开始想把持朝政,于是他就选了个傀儡皇帝(和汉昭帝在位时完全相反)刘贺在位27天就被废了理由是太昏庸,荒淫无度,可是傀儡皇帝不就该这样吗?所以刘贺是不是真因为昏庸被废还有待商榷。

海昏侯刘贺

10汉宣帝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即位之初,委政霍光。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死后亲政,地节四年(前66年)以大司马霍禹谋反,废霍皇后,彻底清除霍氏势力。

他致力于整顿吏治,强化皇权,设置治书侍御史和廷尉平,审核量刑轻重,维护法律正常,蠲免和削减租赋,以此安定民生,恢复生产;对外,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政令自此颁于西域,有利于发展西域生产和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黄龙元年,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

汉宣帝是一个没有流量的贤君,他虽然没有前面几位先祖有名气,但是他做的政绩却超越了他们。

第一,虽然汉武帝打了一辈子仗,但是匈奴归附汉朝是在汉宣帝时期,汉武帝打通西域贸易但是并没有把西域纳入版图,而是汉宣帝将西域纳入版图,设立西域都护正式管理西域。

并且他还重视法律,亲自审查,使的西汉王朝的法律越来越正规,没有严苛的法律迫害老百姓了,与民休息,重视生产使的西汉再一次富强了起来。

别的不说了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拥有庙号,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高帝),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世宗刘彻(汉武帝)以及汉中宗刘询(汉宣帝)。

仅凭这一点就够了。

汉宣帝

11汉元帝

刘奭(前75年-前33年7月8日)西汉第十一位皇帝。

黄龙元年,汉宣帝崩。

刘奭继位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竟宁元年五月壬辰,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汉元帝在位期间西汉的皇权开始落入外戚手中,这跟汉元帝个人有问题,他本人喜欢画画,喜欢写诗,喜欢儒家文化,就是不喜欢政事,外戚逐渐掌握国家大局,西汉外戚干政局面正式开启。

(昭君出塞就发生在汉元帝时期)王莽大家都知道吧,篡汉的那个,王家崛起的人物王政君也就是汉元帝的皇后,日后就是她侄子篡了西汉政权。

汉元帝

12汉成帝

刘骜(前51年-前7年4月17日)西汉第十二位皇帝。

竟宁元年(前33年)即位,沉湎酒色,荒于政事,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

同时任由外戚专政,朝廷大政为太后王政君一族把持,埋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

绥和二年去世,终年四十四岁,谥号孝成皇帝,葬于延陵。

又是一位明星皇帝,不过他有名可不是因为有功绩,而是昏庸。

赵飞燕大家都知道吧,就是“环肥燕瘦”里的燕,赵飞燕的丈夫就是汉成帝,赵飞燕的妹夫也是汉成帝。

赵飞燕,赵合德可以说把这个皇帝伺候的很好,甚至让他亲手掐死自己孩子都没问题。

也就是这时候开始,王莽开始逐渐参与国家大事,为日后篡汉奠定基础。

想记住汉成帝就记住赵飞燕就行,他就是赵飞燕故事里的男主角。

汉成帝

13汉哀帝

刘欣(前25年-前1年)西汉第十三位皇帝。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十八日,汉成帝病逝,刘欣即位为帝,改元建平。

元寿二年六月二十七戊午日(前1年8月15日),在位仅六年的刘欣驾崩,时年二十五岁,谥号孝哀皇帝,葬于义陵。

汉哀帝也是挺有名的“断袖之癖”说的就是他,不过我到认为汉哀帝并不是个昏君,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

他在位期间虽然外戚仍然把握政务,但是王莽却没能发展起来,虽然没除掉王莽但是最起码没有让他继续发展,并且汉哀帝积极改革职务,将权力分散开避免一人权侵朝野。

而且汉哀帝还积极改革经济,颁布限田,限奴令并且为此触碰了权贵的蛋糕。

最值得称赞的事,他把乐府撤销了,乐府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庞大,每年国家要花大量的钱养着他们,可是汉哀帝确认为没有什么用,并且乐府是不正经的音乐就把他撤销了,每年为国家省下了巨款。

至于同性恋嘛,汉武帝还有男宠呢,也是同性恋,就看自己怎么理解吧。

汉哀帝

#p#分页标题#e#

14刘衎(公元前9年-6年2月3日)西汉第十四位皇帝。

汉哀帝于元寿二年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当年七月迎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入宫,九月初一辛酉日即位为帝,次年改元元始。

元始五年十二月,被王莽毒死。

刘衎死后葬于康陵。

王莽立的傀儡皇帝,什么都不懂的年纪被接入宫中做皇帝,然后又被王莽毒死了,一生都被王莽操控包括他的死亡。

汉平帝

15孺子婴

刘婴(5年-25年2月)刘婴一生仅仅是做了三年皇太子,四岁即被囚,又通令禁止任何人与他讲话。

孺子婴长大后,六畜不识,话也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傻子。

更始三年(公元25年)2月,在临泾被李松杀死。

王莽的傀儡,最惨的事他没有登基,王莽自己称呼为“假皇帝”管理国家,孺子婴做的只是把西汉王朝丢了而已,三年太子没当过皇帝,长大还成了傻子,并且没保住命,真的是西汉最惨的君主了。

孺子婴

以上就是西汉14位帝王以及孺子婴的故事,后期还将继续更新东汉王朝,以及其他朝代的,感兴趣可以点一下关注。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为什么风流皇帝乾隆生母死后不愿与雍正合葬,难道说两夫妻不合吗

由于满清的极度中央集权,皇权在这一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也因此导致可以肆无忌惮的更改清载,很多可能在当时很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如今或许史书记载还不如山野传闻真实可靠。

不知从何时开始,能与皇帝合葬在一起成为后宫女人的荣耀,如武则天虽然私生活种种不堪,但是在其死后仍然与合葬在乾陵,但是一皇死前,遗命说不愿与丈夫合葬在一起,也算是奇葩事一件了。

整个清朝,有两个皇帝仿佛被迷雾笼罩一般,一个是皇帝的父亲皇帝,究竟是真的病逝?还是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了?另一个就是的儿子皇帝。

雍正皇帝是满清入关之后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也可以说是满清第一帝王,他并不得康熙皇帝喜爱,早期也只是为太子摇旗呐喊的跟班一枚,究其原因还是出身问题,他的母亲起初只是一个宫女,偶然一夜得宠才有了雍正皇帝。

但是在太子被废后,雍正皇帝迅速收拢原太子党势力,争夺帝位,最终击败了其他强敌,荣登九五;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

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

特别是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但是也有人说,雍正皇帝之所以能登基为帝,与其儿子乾隆皇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这个乖孙,乾隆皇帝自幼聪明,五岁就学,;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弘历,当时弘历十岁,祖父康熙帝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并随祖父巡幸热河避暑山庄。

关于乾隆皇帝的生母究竟是谁,野史中有四种说法,就不多说了;正史中乾隆皇帝的生母是,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为雍王藩邸格格。

雍正皇帝登基称帝后,被封为熹妃,后又加封为熹贵妃;但是历史又对这段记载有争议,中关于熹妃晋封熹贵妃的记录,不少人存有质疑。

从现行史料看,仅在雍正八年下嫁时,内务府有关筵宴的请旨中有贵妃字样。

如今普遍的观点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并没有被加封为贵妃,但是由于其是太子弘历的母亲,所以虽然没有冠以贵妃之名,但却有贵妃之实。

在雍正皇帝不明不白的死后,爱新觉罗·弘历登基为帝,是为乾隆皇帝。

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乾隆帝视其为国母,有言必遵。

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

特别是太后八十大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

使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

善至于终身。

虽然孝圣宪皇后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她寿数之高,在皇太后中居于首位,但是人命终有尽时,在其86岁那年,皇太后“痰忽上涌,遂于丑刻病逝”,葬于泰东陵。

为何孝圣宪皇后没与雍正皇帝合葬在一起?是不受宠吗?可是根据清史记载,由于乾隆皇帝的缘故,孝圣宪皇后颇受恩宠,但是在孝圣宪皇后死前却降下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

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

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什么意思?其实不是孝圣宪皇后不想和乾隆皇帝合葬在一起,而是觉得自己身份卑微,配不上雍正皇帝,况且也不想打扰早已仙去的雍正皇帝;并且还特意强调,自己死后要按照昭西陵、孝东陵模式建造陵寝。

随机文章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撞上登陆舰,传言死30多人消息被封锁淫欲魔王阿斯莫德,诱骗俊美人类关至第二层地狱(至上四柱之一)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雅典娜是什么女神,竟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战争女神怎么看一座山的龙脉呢,山脉走向/五行/星象/外形等步骤繁多菜科网

因为不听宣皇帝司马懿的建议才得陇望蜀,为什么还撤兵呢

与在益阳剑拔弩张,终因刘备做出重大让步,双方握手言和。

刘备立即返师,准备组织防御作战。

当他率部急匆匆返回益州之后,惊奇地发现,并没有如他所想,乘胜继续向蜀地挺进。

而是“自南郑还,留屯汉中”。

曹操的行为,不但令刘备感到难以理解,也令后世人平添了许多猜测。

曹军陷阳平,入南郑,正是军势大振时候,曹操不但没有乘胜扩大战果,反而见好就收,留下夏侯渊据守汉中之后,自己却引军凯旋。

曹操数十年的戎马倥偬,就是为了拨乱反正。

重新统一华夏一直是曹操的人生理想,直到晚年,他仍然是。

在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时候却选择了适时收手,曹操这是怎么了? 这时,时任丞相主簿的主张乘胜长驱入蜀。

建议道: 刘备以诈力虏,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

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 谋臣刘晔也认为: 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小缓之,明于治而为相,、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今不取,必为后忧。

对待敌人,就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的冷酷无情。

在战场上,一个合格的军事家应该善于捕捉战机。

现在一切情形表明,曹操适合扩大战果。

作为一个纵横江湖数十年戎马一生的领军者,曹操对此岂能不知? 后世更是对曹操的退军,展开了辩论与探讨。

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朝宋人裴松之也认为曹操忽然不思进取,是丧失了一次大好机会。

他感叹道:“魏武后克平,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

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

见无人会登临意,曹操感慨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曹操因何发此浩叹? 窃以为,曹操此时心境可以用“把栏杆拍遍,有恨无人省”之句或可说明一二: 铩羽北归,曹操就意识到统一华夏的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

在军事受挫之后,他转而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对大后方的经营与发展。

曹操在打出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帜之后,在政治上、道义上占据了舆论的至高点,师出有名,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发展到后来,曹操尊奉天子不但被政治异己力量口诛笔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真的有许多人是奔着这而赤帜赶来投奔的。

采的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曹操悲哀地发现,自己忙乱一场,既被人攻击为汉贼,而且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反对集团。

面对这样情形,曹操针锋相对,充分运用汉献帝赋予自己的职权,施展“化功大法”,开始的化家为国。

他先是成为了朝臣领袖,继而,建立自己的军府。

建安九年,曹操将自己冀州牧的州府设立在邺城,确立了自己政权的驻地。

此事,可以视为他对“奉天子”政策做出的修正。

他开始搁置天子,与汉天子保持安全距离。

此后,曹操改革官制,恢复九州旧制,扩大封地面积。

建安十八年,曹操被策为魏公。

囿于儒家纲常伦理的束缚,即使是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曹操仍然没有走出代汉自立为帝的一步。

亲征汉中之时,曹操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烈士暮年的他不愿意公然代汉,他给自己最终的定位是——周文王。

随机文章揭秘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关系,区块链技术缔造出来疯狂的比特币长征10号重型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达150吨(未实际生产)解析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的利弊(未来可能毁灭人类)探寻美国恶魔之坑,直径1280米是超级陨石砸出来的(深180米)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菜科网

加入收藏
               

汉朝历代皇帝 汉朝的历代帝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