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为何在立秋后面
![](/uploads/0baike/4.jpg)
根据二十四节
【菜科解读】
处暑节气和立秋节气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两个节气,也是相邻的两个节气,都是八月份的两个节气。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显示,立秋是在处暑之前的,也就是说处暑在立秋之后,这个重要和气候有一定关系!
处暑为何在立秋后面处暑在立秋之后,是因为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当作秋季开始,但立秋之后,仍然持续炎热的感觉。
而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的来临才标志着炎热的夏天正式结束了,所以处暑才会在立秋的后面。
因为到了处暑节气后,就已经正式进入秋天了,此时大阳公转到黄经150°,再往后就要到秋分日了,越往后秋意越浓,温度越低。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
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处暑和立秋的分别立秋和处暑的分别有:时间不同、节气不同、温度不同。
1、时间不同。
立秋和处暑的时间比较接近,大约相差十五天。
立秋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而处暑的时间一般为农历七月中,也就是公历八月二十三号左右。
2、节气不同。
立秋和处暑都属于二十四节气,立秋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处暑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3、温度不同。
立秋一般是指气温过度的一个阶段,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于夏末,但天气仍会有些燥热,也就是所谓的“秋老虎”。
而处暑表示秋天要来临,开始降温,温度不会回升,天气开始凉爽。
处暑和立秋哪个热立秋更热。
在立秋的时候,还处于三伏天期间,天气还是会比较炎热,而在处暑的时候,三伏天已经结束了,气温会渐渐下降,没有之前炎热。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
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
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
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立秋凉快还是处暑凉快
立秋在前还是处暑在前
立秋在前还是处暑在前立秋在前,处暑在后。
立秋指的是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代表着秋季的开始。
而处暑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代表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
立秋在处暑前面,是因为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是从北半球逐渐向南移动,而立秋则是代表着这个位置恰好到达了黄经135度。
此时虽然气温还很高,但已经从长期上来看预示着秋季已经开始了。
因此,立秋在处暑前面。
为什么处暑在立秋后面立秋表示秋季的建立,处暑表示暑气的终止,两个节气侧重不同,排序并无不妥。
很多人看到处暑的暑字就以为是夏季节气,其实不是,处暑是一个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是气象上正式进入秋季的标志,进入处暑之后,气温会开始逐渐变得舒适起来了。
处暑和立秋有什么区别立秋是表示秋季开始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8月8日左右。
立秋后,气温开始下降,但还不明显,所以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立秋后还会出现“秋老虎”的现象,即在立秋后还会有一段时间很热。
处暑是表示夏季结束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8月23日左右。
处暑后,气温下降更加明显,白天和晚上的温差也增大,所以有“白露不露,寒露不寒”的说法。
处暑后还会出现“处暑反季”的现象,即在处暑后还会有一段时间很凉。
所以,立秋和处暑的区别就是: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处暑是夏季的结束;立秋后还会有一段时间很热,处暑后还会有一段时间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