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建议5000公里保养一次?为啥4S店要求5千公里保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3-23 点击数:
简介:为啥4S店要求5千公里保养4S店为什么要我们5000km保养一次,我打电话咨询过厂商,保养1万公里一次难道这里有很大利

【菜科解读】

4S店为什么要我们5000km保养一次,我打电话咨询过厂商,保养1万公里一次。

难道这里有很大利润?

保养比卖车赚钱

汽车保养及维修已延续到现在,成为了4S店的重要业务,其实整车销售赚不了几个钱。

很多人说,卖车也没有维修保养赚钱了。

大多数汽车销售的毛利率大概只有1%到9%,真的是低得可怜。

但是汽车保养维修毛利大概在22%到55%,多的时候,你绝对意想不到。

尤其是钣喷业务毛利已达到1千多万。

那么,4S店收了我们200块钱,有可能有100元的利润。

所以为了多赚钱,原本1万公里去保养就可以的车子,有的4S店很可能会让你5000公里去保养。

那车子真的需要5000公里保养1次吗?

1,厂家说1万,4S店让你5000换有没有问题?

一般情况都有猫腻,如果手册上说1万公里保养1次,没必要特地缩短保养时间的,反而超出保养时间一点也没关系,1万公里也是个保守数据。

2,如果是原厂要求5000公里一保养,其实我们可以使用全合成机油,自己在外面保养。

因为全合成机油的换油周期长,性能也更好一些。

这样不仅能省修车钱,自己开得还舒服一点。

驾驶环境恶劣可以提前保养

比如说很多朋友都在问,4S店说我每天只开5km,需要缩短保养周期,是不是真的?

为什么4s店建议5000公里保养一次(为啥4S店要求5千公里保养)(1)

1短途行驶确实相对伤车

每天只开5km也就是短途行驶的意思,主要伤车的点就是会来带磨损和积碳。

汽车发动机的磨损80%是发生在冷启动的一瞬间,发动机低温的时候的磨损量是正常工作温度的6倍。

如果频繁地冷启动,发动机磨损量就很大。

就好比你每次运动前不热身,对关节、膝盖的磨损会更严重,搞不好还伤身体。

2.也不用太担心,特殊情况才需要缩短

不过短途形式没有达到我们需要慌张、恐惧的程度。

实际上,无论每天上下班是开5km还是50km,都是冷启动2次。

只是5km的人只在这个阶段开;50km的人是开完了那5km的情况,又开了45km。

所以单论“热车”这个阶段对发动机的伤害还是一样的。

有些特殊情况才需要缩短保养周期,比如恶劣条件下行车,需要适当缩短保养时间。

比如说本田飞度保养手册,恶劣条件里就写了:每次行驶8公里以下,或者在冰点以下的环境行驶16公里以下。

为什么4s店建议5000公里保养一次(为啥4S店要求5千公里保养)(2)

本田保养周期

经常在低温环境下短途开车,也需要适当缩短保养周期。

3,短途行驶难免增加积碳

说到短途行驶,除了磨损发动机之外,还难免增加积碳。

发动机经常工作于短时运行状态,容易产生积碳。

因为发动机温度低,为了保证顺利启动和快速升温,会加大喷油量,但也因为温度低,燃油容易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积碳。

如果你想让车子车况好一点的话,可以定期去清理积碳,或者说加一点燃油宝保持车子的发动机的状态。

大家如果有不同想法,请留言探讨

东汉为什么在它倒塌的那一刻,仍是当时的最强者?

两千多年来,古代历经了很多的王朝,它们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或长或短。

但似乎都面临着两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内忧和外患。

这是决定一个朝代盛衰的关键,任何一方面没有处理好,都极有可能葬送王朝。

从到,几乎都面临外患侵扰的局面。

就像早在时期,申候联合人攻打西周,最终周幽王被犬戎人杀害。

就算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遇到外患侵扰的问题。

当时秦军战斗力极为强悍,一路横扫六国,气势非凡。

然而如强悍的军队,匈奴依然时不时的南下,骚扰边境。

这让秦军很是苦恼,最终出兵几十万来抗击匈奴,同时修建长城来作为防御。

这一打的确让匈奴老实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秦朝的衰亡,匈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时不时的南下侵扰。

尤其是在秦汉交际之时,匈奴经常趁机南犯。

西汉建国之初,就开始出兵对付匈奴,接连几次都重创了匈奴。

刘邦吃了的亏之后,认为不能急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就采取了和亲的政策。

以达到双方休战的结局。

试想匈奴人常年放牧为生,若是没什么灾害的话那还好。

但凡遇到天灾,就得饿肚子。

他们不像中原地区的人们,可以种植农作物那么方便。

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以狩猎和放牧为主,而地处中原的汉朝则食物种类繁多,且量要远大于匈奴。

要是能和亲的话,匈奴当然愿意了,毕竟不用再费尽心思的出兵发动战争。

同时又可以得到西汉提供的粮饷和布匹食物。

这样他们的日常生计就得以很好解决了,也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而对于西汉来说,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仅消除了外患。

同时可以让百姓得到一个休养喘息的机会。

经过争霸战争,百姓确实有一点吃不消了。

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天下太平,过几天安心的好日子。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内部出现了一些分歧。

主和派和主战派有很大的不同意见。

一部分亲汉的匈奴后来开始投靠了汉朝。

公元48年的时候,南匈奴归顺后被安置在河套地区。

而北匈奴却是一脸不服气的样子。

最终汉和帝时期,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

很多人开始选择放下武器归降大汉,此时的匈奴势力已经基本瓦解。

即便是到了末年的时候,一些匈奴人开始趁机作乱。

后来在的领导,被各个击破了。

为了以防万一,曹操决定将他们划分为五个部。

依次分开安置在陕西、山西等地,同时派汉人为将督军。

这样就彻底将剩余的匈奴分化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能够趁机作乱了。

就这样,已然摇摇欲坠的东汉没有受到外患侵扰。

维持四百多年基业的大汉,直到它倒塌的那一刻,仍是当时的最强者。

历史上,要说没有外患困扰的朝代,恐怕也就是只有它了。

随机文章五四运动时间传海底惊现12米巨型真龙,蛟龙号专家确认为未知生物罗得斯岛太阳神巨像遗址,仅活56年的世界七大奇迹美军发现重庆不明飞行物,直径18米圆形飞行器被迫降昆式战斗机存在吗,专家认为数百年人类才有技术制造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是什么样的 以美元为中心的真相是什么导致的

体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

第一,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

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第二,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入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货币区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联系国的法令。

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它的统一性在于把国家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第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

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监督制度、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度等。

体系特点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第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提款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

在外汇储备上,战前包括英镑、美元与法国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第五,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

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第六,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美、法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也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体系支柱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体系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汇价的波动界限狭隘。

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第二,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一,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

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

其二,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体系缺陷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

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其一,美国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

其二,美国承担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责任。

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

第二,储备制度不稳定。

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数量充足、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危及国际货币制度。

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

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这种制度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第四,内外平衡难统一。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

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这一行为导致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体系崩溃 前期预兆 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

1971年上半年,逆差达到83亿美元。

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

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上涨。

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

美国没有了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

崩溃标志 第一,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

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

第二,取消固定汇率制度。

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

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

其他主要西方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

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发挥作用。

体系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

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

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

”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运转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分不开。

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但这三项条件却又是矛盾的,这便是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第一,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

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第二,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

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第三,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

原因解析 根本原因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

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一方面,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美元币值稳定,其它国家就会接受。

而美元币值稳定,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

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会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

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会不断减少,美元将不断贬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 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第一,美国黄金储备减少。

美国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

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不足以抵补当时的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出现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机。

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

1968年3月,美国黄金储备下降至121亿美元,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331亿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

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是它对外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

美国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

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

’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第二,美国通货膨胀加剧。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因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

美国消费物价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这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冲击。

第三,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

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Shortage)。

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

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DollarGlut)。

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失败示 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由来已久,正因为黄金产量少,且不可复制,所以将其作为支付手段才更为让人放心,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则与黄金无关,当时黄金并不与各国货币直接挂钩,问题应该出在作为可以用于兑换黄金的货币上,即美元发行过剩,无法支撑美-金互换,这才导致了体系的混乱和崩溃。

随机文章晋朝的经济状况怎么样?视错觉形成的恐怖图片,九成物理学家不敢全部看完生物进化的实质,十大进化最完美的动物(树袋熊/麝香/穿山甲)亚历山大陵墓之谜,死后一年才被安葬(陵墓神秘消失)侵华日军一八五五部队曝光,变态的细菌研究所/部队名册公布

加入收藏
               

4s店建议5000公里保养一次?为啥4S店要求5千公里保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