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婚礼服饰特点?不同朝代西服特色不同

【菜科解读】
古代的婚礼服饰非常的漂亮,而不同朝代的结婚礼服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热点,因此本篇文章为大家整理的了唐朝婚礼服饰特点以及不同朝代结婚礼服的特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哦。
一、唐朝婚礼服饰
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
层数繁多。
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二、唐朝婚礼服饰特点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长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层数繁多,穿着的时候层层叠压着,然后在外面穿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唐朝之后,这种繁复的婚礼服饰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现了"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迎娶可以使用冕服或者弁服,官员的女儿出嫁可以穿用母亲的身份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绛红色的礼服。
三、不同朝代喜服特点
(一)周制婚礼服饰
中国冠服制度在周朝逐渐完善,随着等级季制度的产生,各种礼仪也随之出现,不同场合穿戴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
周代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礼服饰中有所不同。
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饰为爵弁,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为韠,赤色舄。
新娘则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婚服形制与男子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服装的颜色。
上衣下裳均为黑色,以为专一的意思。
(二)明代婚礼服饰
明代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兴起,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也包括婚礼文化,因此对近现代影响是最大的,发展出繁复的系统和文化名词。
明代至近代四百年间,平民男子迎娶妻子俗称"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的,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新娘则用凤冠霞帔。
头戴凤冠,脸遮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花红袍,脖子戴项圈天官锁,胸前挂照妖镜,肩披霞帔,再跨个子孙袋,手臂缠上定手银,下身穿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
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新娘造型。
(三)清代婚礼服饰
清代的礼服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者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戴簪红花,拜堂时蒙上盖头,新郎通常青色长袍,外罩绀色马褂,戴暖帽并插金色花饰,拜堂时身披红帛。
(四)元代婚礼服饰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
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五)汉朝婚礼服饰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婚礼服饰特点,大家看过之后是不是觉得唐代的婚服很漂亮呢?如果喜欢,那你也举行一场复古韵味十足的传统中式婚礼吧。
唐朝妇女都很会玩,不守贞操?真实情况却是这样的
到了泱泱大唐,封建礼教的枷锁已在中国人的脖子上套了几千年,贞操妇德已渗透了每个女性的细胞,纵然胡风再猛,这些传统的礼教也不可能顿时消声匿迹,这是一个常理的推断。
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列女传》的一些记载就证明,说唐代的女人一点贞操也不守,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是初唐,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他出道前曾得过一场大病,在小命难保之时,对老婆说:“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
”卢氏一听老公劝她改嫁,哭着走进帐中,用刀子把自己的眼珠子剔了出来,交给玄龄,借以表明忠贞不二。
这种用自残方式宣示贞操的例子远不止一处。
楚王灵龟的妃子上官在老公死后,几个兄弟商量说:“妃少,又无子,可不有行。
”她一听,哭泣着说:“丈夫以义,妇人以节,我未能殉沟壑,尚可御妆泽、祭他胙乎?”说着说着,就要把自己的鼻子割下来,家人不再强嫁。
更奇怪的是,还有女人一听说二婚再嫁就装病的。
崔绘的妻子卢氏,老公死后,家里人想把她嫁出,卢氏一听说,马上装病,才躲了过去。
她的姐夫是工部侍郎李思冲,姐死后,姐夫发迹,想纳卢氏为继室,得到了的批准,大家也都说这桩婚事很不错,可这个女人就是不愿意,把自己弄了一脸粪,吓退了姐夫。
更多的动人故事则是女人被贼寇掠走后,不愿意受污而被刳心、肢解、跳河、赴火的,这也是其他朝代贞女传中常常见到的先进事迹,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倒是有一个人物的故事值得一提。
有一个的贞节妇,十七岁嫁人,不到一年老公就死了,一天夜里,他忽然梦见一个男子向她求婚,她没有答应,可后来又做了几次相同的梦,这个女人怀疑是因为自己长得好,才引来可怕的男人,于是把头发截掉,穿上麻衣,不再化妆,垢面尘肤,像个活鬼,从此就不再梦见男人求婚的事了。
的故事不难看出,唐朝在婚姻自由表象下,仍然还有为数不少的女人坚守着,她们不惜用生命为代价,捍卫着封建礼制,这怎么能说唐朝的女人不守贞操呢?历史告诉人们,冲破婚姻的束缚寻求自由和宁愿守寡苦守贞节的共存现象,是唐代婚姻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令人感到矛盾的历史问题。
唐代的婚姻观出现两面性,可以在《唐律户婚》中找到理由。
这部唐代的婚姻法挂着自由的羊头,卖的却是封建礼教的狗肉,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胎儿。
其中的“若夫妻不安谐而和离者,不坐”的规定,让很多人相信,唐朝真是一个爱情自由的朝代。
然而,当看到出妻的七项规定不难发现,女人和其它朝代一样,仍然是男人身上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牢牢掌握在男人的手中,这和其他朝代没有什么不同。
而其中的誓心守志、夺而强嫁要判刑的规定,更让人们看到了这部法律的真面目,大唐倡导的仍然是三从四德的那一套。
唐代女人固守贞操是有法律基础的,不少女人也是这样做的,这只是女人固守贞操的一个方面。
如果翻开历史的一页,人们还会发现,唐朝的女人之所以傻傻地自残殉情,与当时倡导的婚姻导向不无关系。
唐朝喜欢表彰什么样的女性?《新唐书列女传》就有答案。
从其中的记载看出,殉情自残的越严重,自杀得越精彩,皇帝就越高兴,不仅赏赐财物,还要免其徭役,以阙表门。
这也是唐代贞女辈出的一个原因之一。
如果说唐朝对女人的三从四德放任不管,这是说不过去的。
古人说:富贵不能淫。
很多时候这句名言只是一个理性的口号,真正做起来是很困难的,“一富贵、就想淫”对很多朝代的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怪圈,想跳出来都很难,鼎盛的大唐更不例外。
物质的极大丰富、广泛的对外交流、胡风的强大影响,这些都是促进大唐婚姻开放的外部因素,而皇宫乱伦的带头作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只不过,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以皇室为核心的开放婚姻,而往往忽略的,则是民间固守的封建礼教。
在封建社会,唐朝的婚姻法算是一部好经,可首先念坏这部经的却是歪嘴的皇室。
他们一方面寻找着自己的刺激,别一方面却叫嚣别人守操,同一朝代,两个标准,这正是唐朝婚姻现象矛盾百出的真正原因。
如果说唐朝的婚姻是开放自由的,这说对了一半,如果说唐朝的女人不守贞操,这也只说对了一半,淫妇与贞女同在,自由与枷锁并存,这才是真实的唐朝。
宫室内外的绯闻,只不过是盛开在枷锁上的玫瑰,多成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民间女性的殉情,则是婚姻自由幌子下凋谢的枯叶,没有多少人在乎它。
。
随机文章花木兰中的性别与身份盘点中国十大天坑,夺得多项天坑世界之最(最深/最大/最多)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是炙热奇点没有时间和空间斯蒂芬·威廉·霍金简介,概括霍金的一生事迹(探寻宇宙奥秘)
唐朝官制是怎么样的?唐朝官制划分
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
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
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
这样一来,尚书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
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同商议。
唐初他们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
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
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曹办事,这样原来仅是宰相议事处所的政事堂便发展成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以五房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肃宗以后,“中书门下”又简称“中书”与中书省不同。
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这里议决。
唐朝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达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
后,改为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十天一更换;德宗时又改为每日一更换,想以此防备宰相专权,但实际作用有限。
唐朝中叶以后,又有以中书令、侍中等宰相虚衔授与地方藩帅的做法,以示恩宠。
这样的地方大吏如来朝廷任职,为了与真宰相区分,便在官称前加“检校”字样。
唐朝中后期,翰林学士一职开始侵夺宰相的权力,对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
唐初曾中设置翰林院,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及医、卜、棋、画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入内廷值班,随时准备召见,陪伴皇帝游居宴乐。
皇帝有时也召集一些才智之士在此待诏,以备顾问。
时,又专设翰林学士院,选文学之士以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事。
这样便侵夺了中书省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出现所谓“内制”、“外制”之分。
翰林学士所撰诏令直接从禁中发出,称“内制”,用白麻纸写成;中书舍人所撰诏令通过宰相拟定,称“外制”,用黄麻纸写成。
翰林学士因此被称为“内相”。
但翰林学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种职务,因此没有正式的官阶品秩,名额也无定数。
宪宗时,于诸学士中选出一名资高望重的人作为学士院的首领,称“翰林学士承旨”,权任尤重。
唐朝后期,皇帝也往往利用翰林学士来对付干涉朝政的宦官势力。
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方加“知制诰”的头衔,具有秉笔草拟诏书的资格。
一旦成为承旨学士,很快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授与宰相官职。
这就形成了后世各朝拜相往往选自翰林的传统。
时,在内廷又设置内枢密使,专用宦官掌管奏章传递、传达诏旨,逐渐参与机密。
在宦官专权的时候,枢密使可参预朝政,宰相之权多被侵夺。
唐朝也有“三师”、“三公”,同隋朝一样,是属于恩宠性的赠官。
三省六部 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
又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内史省仍称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
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
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
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
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时一度有变更,可参见表1。
中书省 以中书令二人为长官,又以中书侍郎二人为副长官。
重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掌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
中书舍人因职掌的特点,可以接触机务要政,并可以对军国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签署自己的姓名,称为“五花判事”。
属官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上呈书面报告)。
又有右补阙、右拾遗也是讽谏建言之官。
事务机构 唐代的中央职官可分为台省官和卿监官两类,前者指三省及御史台,属于政务职官;后者指九寺五监,属于事务性职官。
唐代九寺是从的九卿演变而来的,但其权位与职掌已经同汉代九卿大不相同了。
唐代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
寺的长官称“卿”,监的长官多称“监”。
这些卿监官的政治作用都有限。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理寺与刑部分工不同。
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判决后要送刑部复查,死刑则呈送皇帝批准。
刑部则负责全国的司法行政和审判重大案件,凡地方的死刑案件要送大理寺复查。
此外还有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其长官也都称“监”。
秘书省掌管经籍图书之事,下领著作局和司天台。
殿中省和内侍省为内廷掌管皇帝诏旨传递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机构。
御史台 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1人为其首长,以御史中丞为其副。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
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
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资历浅者称“监察御史里行”,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
唐代以“道”为监察区,唐太宗时全国划分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
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后来也称巡按使、观察使、按察使等。
御史台三院的设置与明确分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御史监察制度已经发展成熟。
为了保证御史能够独立地行使弹劾权,唐代改变了过去由御史台长官选任御史的做法,而由吏部选任,有些御史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
御史除了具有监察职能外,还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这是中国御史监察制度的一个特点。
这种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三司外,如遇有特别重大案件时,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地方官制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州的长官为刺史。
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
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称为上佐官,他们没有职权,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闲散官员。
但是如果刺史缺员,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
刺史之下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田等军,负责处理各方面的政务,由录事参军事统领。
这些官称为判司,具有实权。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其下有佐助之官县丞,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的县尉,有掌管文书簿计的主簿等官。
唐代的首都长安和洛阳设府,长官为牧,一般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
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
其下还有少尹、司录参军事等官。
及武后多居洛阳,因此那里的职官建置略同长安。
虽然以后诸帝很少再去洛阳,但其职官衙署并未撤除,只是空存其名,不具实职。
又有都督府,属于大军区性质,管十州以上的称大都督府。
长官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由长史主其事。
一般的都督皆兼任所在州的刺史。
安史之乱后,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的膨胀,都督府实际上已不存在了,而“都督”也只成了“赠官”。
为了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巩固边防,唐朝还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有大都护府与上都护府之分。
长官大都护一般由亲王遥领,由副大都护主其事。
上都护府长官为都护。
作为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和都护府还管辖着若干羁縻府、州。
羁縻是束缚、拢络的意思。
唐朝为了便于控制边远的少数民族,在那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作为行政特区,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
这些羁縻府州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可不向朝廷交纳贡赋,但必须接受边区都督和都护的辖制。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的羁縻府州多达856个,比内地的府州还多。
唐朝实行的这种少数民族自治的羁縻府州制度有助于稳定边疆地区的局势,加强中央同边远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同时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势力大增,发展成割据一方的地方分裂势力,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玄宗时为了加强边防的军事力量,在沿边设置八个节度使,统辖边地军队,本是军事将领。
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用兵,于是内地也设节度使。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节度使不仅领兵,而且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兼理民政。
后来节度使又都加京官和御史大夫头衔,又兼观察使(原为监察官员,后渐兼理民政,统管一道或数州)、营田使、度支使等,于是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中唐以后,节度使的辖区也称道,后来全国划成四十余道。
这时的道已不是唐初那种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
这种道也称为方镇。
所以节度使对所属各官大多是自行任命的,除了设置原有的武职、文职官员外,还有一套幕僚班子。
节度使把许多重要的职务委派给这些幕僚去担任,于是称他们为差遣官。
这些幕职人员未经朝廷任命,有些差遣也非正式职官,无品阶,这就要向朝廷申请,授予他们郎官、御史等头衔。
这种办法称为“检校”。
检校原为查核、察看之意。
东晋最早设置检校御史,掌地方监察。
至唐初,为暂时代理某官的意思;玄宗以后变为加官性质,凡加“检校”之官,皆无实职。
名称变更 门下省 以侍中二人为长官,又以门下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还有左散骑常侍二人,左谏议大夫四人,皆掌规讽过失、谏谕得失。
还有给事中四人,掌审核封驳文书。
又有左补阙、左拾遗,都是谏讽之官。
尚书省以尚书令一人为长官,但此职例不授人,而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
尚书省的官署又称尚书都省、都堂。
左右仆射下有左右丞各一人,主持省内事务。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每部下辖四司,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
唐代六部分为三等:吏、兵为前行,刑、户为中行;礼、工为后行。
各部官员的升迁即按后、中、前的次序递进,这就造成中唐以后六部尚书成为官员迁转的资历,不一定能表示实在的职务。
随机文章谁是明朝最后一个武状元?海底龙宫塞班岛蓝洞,美丽景色散发死亡的气息p51野马战斗机PK零式,完胜对手共摧毁9000架敌机二战德军战斗机大全,ME109击落敌机数量全球最多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