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疾病预防 > 正文

全面系统地总结胃病治疗大法及胃病辨治经验述要

作者:菜叶 时间:2024-08-07 14:31

简介:多年从师,体会到师同有多病胃为先的临证思想。 他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尤擅脾胃病治疗,学宗仲景,旁及各家,疗效卓著。 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即指以胃脘部疼痛、胀痞满闷为主症的多种疾病,属中医胃痛痞证吐酸嘈杂等范畴,此与西医学消化系统中的多种疾病有关。 老师长期

【菜叶百科解读】

多年从师,体会到师同有多病胃为先的临证思想。

他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尤擅脾胃病治疗,学宗仲景,旁及各家,疗效卓著。

全面系统地总结胃病治疗大法及胃病辨治经验述要

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即指以胃脘部疼痛、胀痞满闷为主症的多种疾病,属中医胃痛痞证吐酸嘈杂等范畴,此与西医学消化系统中的多种疾病有关。

老师长期在综合性医院工作,他辨治的胃病,绝大多数是经西医多方检查,经过多药长期治疗乏效的病例。

他临证时主张,首先认真按中医四诊收集病史,辨证论治,有意识地先不看西医的诊断与解释,以免干扰中医的辨治思维。

如此,老老实实走中医自己的路,常常令患者久病获愈。

老师还认为,要特别重视舌脉,辨治才有准绳可据。

老师临证,强调认真望闻问切,特别是在当今业已西化的社会环境中,尤其重视中医的四诊合参,其中对舌象的辨识独具特色。

他认为,西医很少看舌象,也没有系统的舌诊方法,我们则应倍加重视。

同时舌为心之苗,舌质乃人体体质之窗口,舌苔为胃气熏蒸而成,邪正的盛衰、胃气的强弱,都能比较客观地在舌象上及时反映出来,当患者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可辨时,舌象更为重要,他常说对着镜子看疗效,可见,舌象在辨治胃病中的地位。

质(舌质)淡当温。

胃病可否温阳?何时用温热药?老师认为最可凭的是患者的舌质。

如舌淡不红,或胖嫩多齿痕者,则可大胆启用温阳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丁香、肉桂等,并随时诊查舌质的变化。

若舌质由淡转红,齿痕减少则减量或停服,以免过剂伤阴,因阳热常可骤生,而阴津不可速长。

苔黄当消。

一般认为,苔黄为热,当清,此常法也。

老师常说,舌苔黄或黄厚主要是胃中积滞所致,应以消导法治疗,可在主方中加上神曲、麦芽,或配保和丸疗效较好。

而清热药多苦寒伤胃,对胃病苔黄反而不利。

传统认为消导之品伤气,不可多用久用,实际临床并非如此,因为很多疾病在演变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伤及胃,且中药汤剂必须经胃肠才能发挥效能,故有善用药者,必以胃药助之的说法(明代龚廷贤语)。

在杂病的处方中常配伍谷芽,能快脾开胃(《本草纲目》),以鼓舞胃气,助消化;可治黄苔,同时还能使药物更好地发挥效能,久用无副作用。

苔腻当化。

胃病多腻苔,何为腻苔?老师认为,腻者即舌面之苔颗粒细小而致密,没有缝隙,紧紧地覆盖于舌面。

患者多有食欲不振,纳谷不香,口黏、口干而不欲饮水等症状。

治当芳香化湿,如白蔻仁、藿香、佩兰等。

如苔腻而厚,多津液者,可暂用苍术、草果仁等,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苔少当养。

胃病所见到的舌苔少,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先有舌苔剥脱,逐渐到苔少,最后无苔,出现如猪肝状的舌象,甚至舌体裂痛。

造成苔少的原因很多,如过用温燥、抗生素、抑酸的药物,致使胃阴耗损,或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症见胃纳极差,味觉丧失,舌痛灼热等。

治当养阴益胃。

吴鞠通曰:欲复胃阴,莫如甘寒。

方选益胃汤,药用乌梅、北沙参、生地、麦冬、石斛、山药等,守方有恒,可望好转。

老师治胃病,还强调调肝为要,警惕木克土。

肝与胃是木克土的关系,肝主疏泄条达,影响脾胃升降。

若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木郁胃滞;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或肝血不足,胃失滋养等均是导致胃病的重要因素。

故老师治疗胃病,十分重视调肝。

疼痛当柔。

肝为刚脏,胃脘疼痛若因肝所致者,多采用柔肝之法。

隐痛者补中加柔,胀痛者行气加柔,刺痛者活血加柔。

代表药物为白芍配伍甘草,白芍需酒炒。

窜气当行。

临床常见各种胃炎患者,经西药治疗后,虽然溃疡消失,幽门螺杆菌也被杀灭,但腹部窜气久久不能消除,患者胸、胁、腹、胃窜气,嗳气,矢气不畅,苦不堪言,焦急万状,此时如果仅仅针对胃施治,大队香燥行气之品,非但不能消胀,久用还耗气伤阴。

此时应以疏肝为主,选用润而不燥,且入肝经的药物,如佛手、香橼、广郁金、木蝴蝶等,并配合心理疏导,令情志舒畅,以巩固疗效。

嘈杂当和。

嘈杂似饥,是患者胃中空虚难受,好像几个月没有吃油一样,或胃中如吃大蒜后的刺激感,但进食后仍不舒服,是胃炎、食道炎常见的症状之一。

此为寒热失调所致,法当寒热并用,并以清肝热为主,配伍少量温性药,如此能起到调和的作用。

如蒲公英配九香虫 ,川黄连配干姜,夏枯草配丁香 ,或山栀子配吴茱萸 ,丹皮 配小茴香等。

吐酸当平。

吐酸一症,历代医家各说不一,如有热、寒、湿、虚等认识,都有一定道理。

老师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当据临床辨证结果而定。

酸者,肝木之味也,不论是何种证候,都应佐以平肝之药以和胃制酸,如冬桑叶、煅牡蛎、白蒺藜、乌贼骨、浙贝母等。

全面系统地总结胃病治疗大法及胃病辨治经验述要

老师提出,病情复杂,以胃为先。

《慎斋遗书》云: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相关推荐
热门精选
返回首页版权声明网站地图返回顶部

本站为非赢利性站点,为书友提供一个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本站所收录的作品、社区话题、用户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用户个人行为。如前述内容侵害您的权益,欢迎举报投诉,一经核实,立即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菜科网-日常生活百科知识大全,是大家的选择!

鄂ICP备17021050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