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脑梗塞患者越来越多?厨房里的3种调料滥用或是“帮凶”

【菜科解读】
49岁的刘叔有个爱好,就是晚上在电视前吃肉喝酒。
而现在生活好了,这个爱好也成了刘叔的习惯,但殊不知,这当中却隐藏着巨大危机。
某天夜里,刘叔照旧喝酒吃肉,准备收拾睡觉时,突感头晕目眩,甚至还没来得及呼救就倒地不起。
虽然家人发现后立马将他送到医院,但为时已晚,刘叔最终因脑梗永远离开了。
医生表示,刘叔这个情况和长期饮酒、饮食油腻有很大关系。
刘叔的情况给大众敲响了警钟:错误的习惯会导致悲剧的到来,而很多人正不知不觉中做着伤害身体的事情。
一、中国脑梗塞患者越来越多,祸根被揪出
脑梗也就是急性脑梗死,是脑部斑块侵蚀以及血供不足后,造成脑组织缺血、脑细胞损伤和死亡的一种脑部疾病,具有危险性高且后遗症严重等特点。
在我国,40岁以上脑梗患者超1200万,每年因脑梗丧命的人数也高达190万。
而在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演变、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增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这一数据正在不断攀升,且越发年轻化。
而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诱发脑梗的因素,比如厨房调料的滥用。
1.食用盐
摄入过量盐会导致NA潴留,进而诱发血管平滑肌肿胀,升高血压。
对于有动脉斑块的患者来说,就很容易斑块脱落并导致脑梗发作。
2.食用油
长期过量摄入食用油,易升高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继而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3.砂糖
过量摄入糖会影响血糖和胰岛素功能,同时也会升高血脂,使血液粘稠,并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当然,脑梗的发生还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比如:
吸烟:有研究发现吸烟持续时间与脑梗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并且吸烟史积累也和中风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
缺乏锻炼:研究指出有效的体育锻炼可降低卒中风险。
同时,定期锻炼能降低体重,改善脂质与葡萄糖代谢,帮换减缓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并发症发展。
二、晚上做4件事或加大脑梗风险,别不在意
脑梗与生活中不良行为习惯有关联性,特别是在晚上,有四件事情往往会增加脑梗风险。
如果你正在做,那么请尽快改掉!
1、吃宵夜
土耳其九月九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721名平均53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与睡前不进食的人相比,睡前两小时内进食者夜间血压不降并保持高位的可能性会高出2.8倍。
2、抽烟
来自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的主任王润青解释,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壁,引发血栓并诱发脑梗问题。
同时,吸烟也会和升高血糖、肥胖等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形成协同作用,加剧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3、熬夜
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李立主任表示,频繁熬夜,容易通过应激、神经兴奋以及脂代谢紊乱等多个途径,导致脑梗的急性发作。
4、生气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表示,人在生气的时候会兴奋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这就会增加心脑的负担,从而提高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三、预防脑梗有办法,几件小事要做好
WH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6个人中就有1人确诊脑梗,且每6s就有1人死于脑梗,每6s就有1人因脑梗永久致残。
脑梗起病急,发作时总让人错所不及,但如果能正确急救,也能为患者抢夺救治时间。
#p#分页标题#e#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心血管主任陈思娇表示,急性脑梗抢救黄金时间为3-6小时,每耽误1分钟,患者大脑内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尽管现在脑梗抢救黄金时间延长至24小时内,但仍建议越早抢救越好,如果超过一定时间,也不要轻易放弃抢救。
脑梗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那如何才能正确预防脑梗呢?来自全球32个国家的学者在对相关数据进行随访、调研后,总结了预防脑梗的5个建议:
1.控制疾病
要积极三高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是脑梗危险因素之一,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则脑卒中风险增加30%。
而高血脂也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还有糖尿病人群脑梗风险也是正常人群的1.2倍。
另外,有资料显示心衰、房颤、心梗等心脏病均会增加脑梗的发生几率。
所以,如果确诊有相关心脏病,也应当积极就医治疗。
2.戒烟戒酒
吸烟让缺血性脑梗死风险增加90%,而饮酒量增加也会导致脑梗死风险直线上升。
因此,如果想要预防脑梗发作,就应当及时戒烟戒酒。
3.健康饮食
建议日常的饮食要低盐低脂低油,可以多摄入新鲜果蔬以及全谷物和见过等,可以用橄榄油代替其他油类,肉类的话建议优先选择鱼肉等白肉,少选猪肉等红肉。
4.规律运动
有效规律的运动能将脑梗发生率降低40%,特别是对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来说,运动能够帮助预防脑梗复发。
5.保持乐观心态
焦虑、抑郁、易怒等不良情绪都会使脑梗风险增加2.2倍。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也可以向心理科寻求帮助。
近些年脑梗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吸烟、熬夜、缺乏运动、高油高盐饮食等。
特别是晚上大鱼大肉和烟酒不离这一隐形致命杀手,更应远离。
参考资料:
[1]《为什么中国脑梗患者越来越多?不光要补叶酸,这两件事也赶紧做》.中国科普.2023-04-16
[2]《2天没上班,同事报警救他一命!这病冬季高发,要防住!》.健康时报.2023-11-21
[3]《脑梗的"源头"已经找到?或挽救百万人生命!》.科普中国.2022-05-18
中国传统风俗“初九拜天公"天公是指谁?
“天公”,即。
当这天的子夜(农历正月初八的子时,晚间23时)到来,家家户户会隆重祭拜天公,祈求神明庇佑、延年益寿。
关于祭天与天公的信仰已相当久远,可追溯至远古的夏商时期。
远古时期的人们,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因而敬天畏天,衍生出天神崇拜,将“天"视为创造万物的神。
殷商时期,商人除了有祭祀人鬼(祖先)、敬天神地祇外,更有完整系统的祭天仪式。
而“天"也是卜辞卜问的对象,来年的收成、吉凶祸福,乃至于国家大事都要询问“天"的意见。
“天"原本没有具体形象,但因被赋予象征宇宙万物的至高存在,被进一步神格化、帝王化,便将人世间的帝王形象套在“天"身上,开始用“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等各种称呼“天"。
而人世间的帝王,也借用“天"的概念,称己“受命于天”、“天命在身”,自称为“天子”。
《尚书.召诰》有载:“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召诰》是周召公委托上书,告诫应当敬德,使周的天命能够长久。
可看出周代具有浓厚的天命观,而“天命”也成为中国各个朝代君主最为看重的事物,最后形成天命思想。
形成于时期的,将“天"迎至道教神仙界中,民众皆以“玉帝”为神中至尊。
而玉帝所呈现的形像,多是穿着秦汉帝王的冕服,但这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大裘的玉帝样貌,是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定型的。
但是天公地位太过崇高,让一般民众不敢随意擅自为其雕塑神像,多以专供天公的香炉─天公炉代替,因此各个庙宇皆设有天公炉,在祭拜庙宇主神之前,都要先朝外拜天公。
天公的信仰,不仅在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提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在日常俗语中处处可见,像是“姻缘天注定”,“天意难为”,流传甚广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词也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随机文章奈良时代简介大魔王贝利尔,曾是撒旦人选能力最强的堕天使之一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地震为什么预测不到,动物异象预测真的靠谱吗/准确率极低
中国科幻作品的艰辛历程,“姓科还是姓文”
2019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然而中国科幻的元年应该是1978年。
1978年,大量科幻作品被译介进中国,《未来世界》、《铁臂阿童木》、《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科幻影视的引入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旋风。
也是这一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宣告中国“科学的春天”的来临。
这之后,中国大量科技、科普类出版社、科普报刊恢复正常工作,很多作者投入科幻小说创作中。
后来以纪实文学闻名的叶永烈正是中国科幻界的四位大师之一,他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重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萧建亨淡出科幻界后由诗坐稳了第四把交椅。
鼎盛时期有一百余位科幻作者,发表了近千篇中短篇科幻小说,长篇科幻小说也有几十部。
” 但是科幻作品应该背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当时成了一个议论的中心。
时至今日,科幻作品的定义也没得到普遍认同,在当时的中国更是经历了一场“姓科还是”的讨论。
1979年,《中国青年报》刊登《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批评叶永烈的小说是“伪科学”,会毒害青少年。
并认为限定给少儿看的科幻小说不适合写爱情、犯罪、社会反思的,否则就是低级趣味。
于是双方开始论战。
科普派坚持科幻文学应该承担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态度也是这么认为的。
本来这场论战应该止步于学术界,但上世纪80年代,在当时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加入战局后,情势发生变化。
他赞同科普派,主张科幻小说必须承担科普义务。
1980年,钱学森曾批评:“现在有些科普文章和某些流行的科学幻想小说,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学内容上都有些问题。
”1981年,针对科幻影片,钱又批评:“科学幻想这一类影片可以搞,但它应该是科学家头脑里的那种幻想。
……应该搞那些虽然现在还没有搞出来,但能看得出苗头,肯定能够实现的东西。
……现在搞科学幻想片,太长远的东西是次要的,主要应配合四化,搞2000年的嘛。
文艺界的朋友对太空的东西很感兴趣,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这不是好题目。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到了2000年是个什么情况,要给农民一个远大的理想,这是个好题目。
”该批评被《人民日报》刊发后,影响很大。
叶永烈的高产被认定为赚稿费、唯利是图。
魏雅华的成名作《温柔之乡的梦》写机器人妻子对主人百依百顺,温柔之极,却不能让人满意。
被批评为“反”、“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说”。
而这还不足以团灭中国科幻,真正的严寒即将来临。
1983年,中国科普界某些人本来就看不惯科幻小说,借助于当时的形势把科幻小说列为清除对象。
本来姓“科”还是姓“文”的讨论升级为姓“社”还是姓“资”,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
当时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普派批评科幻作品,1983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协发表讲话称:“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贩卖一些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破烂,因为它的影响面宽,我们必须十分注意;1980年,我曾向所谓科幻小说放过炮,认为有些根本不是科学幻想,而是荒诞、离奇,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对广大群众是个严重污染。
” 也是在这年,遭到重点打击的叶永烈决心离开科幻界,科幻文学大师郑文光因脑溢血结束创作生涯。
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噤若寒蝉。
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
中国科幻进入了10年的冰冻期。
直到1996年以后,钱学森才不再公开批评科幻文学,但此时中国科幻已经断档,连土壤都已经不复存在,日后成为中国科幻领军人物的刘慈欣手握作品却找不到可以发表的地方。
中国科幻界再次迎来春天是在上世纪末,1999年,《科幻世界》杂志发行,刘慈欣这一批新生代作家终于等到了中国科幻的春天。
随机文章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威力惊人,导弹可摧毁120座中型城市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