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河套人”的故乡

2004年8月,董光荣(左一)、黄慰文(左二)等专家在萨拉乌苏地区补点考察期间进行学术交流。
萨拉乌苏
【菜科解读】
2004年8月,董光荣(左一)、黄慰文(左二)等专家在萨拉乌苏地区补点考察期间进行学术交流。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发掘的石器。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伟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它的发现,掀开了中国乃至远东地区古人类研究史的帷幕,也揭示了内蒙古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行踪。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萨拉乌苏河湖沿岸水草丰茂之地的“河套人”,是有着距今约7万—14万年历史的古人类,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萨拉乌苏的百年科考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从默默无闻到被世人熟知,源于100年前的科学考察活动。
1922-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西北的科学考察中,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并命名为“鄂尔多斯人牙”即我们现今称谓的“河套人”。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较多地发现旧石器,在东亚大陆第一次确认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1952年,贾兰坡著《河套人》,使我们更多地获得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生活的时代、气候环境和行为的认知。
1956年,当时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的汪宇平作为首位进入萨拉乌苏地区考察的中国学者,曾在范家沟湾发现了一处旧石器遗址,遗址内有76件人工打制的石器石片以及10余件被火烧焦的黑色骨片。
此后,汪宇平又发现了2件古人类化石。
1960—1970年,裴文中、刘东生、贾兰坡等中国学者陆续对萨拉乌苏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古人类生活遗迹以及地质与古生物,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1978年以来,更多学者,特别是董光荣、李保生、黄慰文、卫奇等人,对该地区地质、古生物、旧石器和古人类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综合性的研究,发现了17件古人类化石、近200件石器和几十件套古脊椎动物化石。
这批极为重要的考察和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组织撰写、并于2017年出版的《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专著中。
同时,内蒙古博物院收藏了这批珍贵的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石器则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在内蒙古博物院3300平方米的《远古世界——内蒙古地区的远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展厅里,陈列着10件“河套人”化石。
内蒙古博物院研究馆员、该陈列的主策展人李虹告诉笔者:“截止到《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出版时,萨拉乌苏地区发现并研究的‘河套人’化石共计25件,包括门齿、额骨、顶骨等。
我们院收藏了17件,其余8件分别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首先使用“河套文化”和“河套人”这两个名词。
“河套文化”由在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和宁夏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共同构成,而“河套人”就以那颗牙齿为代表。
李保生等地质学家研究认为,河套人生活年代应为7万年至14万年前,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卫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人”——“河套人”——山顶洞人,以及“北京人”文化——河套文化——山顶洞人文化,构成了猿人——古人——新人考古三部曲,长期占据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舞台。
“土专家”的萨拉乌苏情怀
初夏的鄂尔多斯高原,景色清幽,气候宜人。
远眺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向导范金山回忆起60多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那是永远清晰又明亮的画面……
195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个蒙古族孩童在萨拉乌苏河范家沟湾放牧,汪宇平拿着一块旧石器问这个孩童,这个沟里有没有这样的石头?他回答说,有。
这个孩童就是当时年仅8岁的范金山。
“考古人员在第二天就开始拿着筛子筛旧石器,筛出好多古人烧制的烧骨片。
”范金山在接受采访时说。
从1956年开始,汪宇平带领文物工作队在7年时间里先后3次来到萨拉乌苏文化遗址调查复查,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动物化石和近百件河套人使用过的小石器。
就是这样的一个机缘,范金山开始了他的考古向导之路。
当时,范金山与汪宇平在范家沟湾——杨四沟湾一带挖掘出2米多长的古菱齿象门齿化石。
多年来,范金山积累了不少动物化石和石器等。
在乌审旗文物管理所成立之时,范金山捐献了70多件动物化石和10多件发掘的石器及不少的铜器、陶器。
2018年,在乌审旗委、政府的帮助下,范金山在自家周围建起了“范金山藏品陈列馆”,并于2019年1月5日正式开馆。
陈列馆里,陈列着犀牛、原始牛、原始马,以及象骨、象牙等化石和旧石器等。
每逢在此遇到游客参观,范金山都会介绍这些展品的来源以及他协助众多学者开展地质研究和考古的故事。
在过去的60多年间,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都知道这里有一位专业人士“老范”。
在萨拉乌苏地区的秘境幽谷中,范金山曾为近百位专家、学者引路,帮助他们追寻历史足迹,探访人类文明“记忆”,是地地道道的萨拉乌苏“土专家”。
如今,菜科网,73岁的他仍然为专家和前来学习的学生做向导,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神奇土地。
考古发掘取得新收获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婷婷的平板电脑里有一张照片是她非常喜欢的,晒得巧克力色纤细的手放在一个化石上,化石比手掌大一些,嵌在一面墙壁内……这是陈婷婷在2021年参加萨拉乌苏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时拍的一张照片。
2021年10月,陈婷婷加入萨拉乌苏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考古的人都听说过萨拉乌苏,萨拉乌苏特别有名,享誉世界。
”
85后的陈婷婷身边少有年轻人做旧石器研究,所以对旧石器实地考古发掘充满好奇。
“我去考古现场前,同事还戏称说,搞了旧石器的人基本就是与世隔绝了。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福友告诉我,遗址发掘面积大约100平方米,一共4个探方。
”陈婷婷回忆说,几个月的时间,十几个人挖100平方米,考古工作做得非常细致。
考古工地上,工作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是萨拉乌苏地区的美景和形状各异的化石给大家带来了些许慰藉。
旧石器考古工作虽然枯燥,但长时间与各类化石接触,也能发现不少乐趣。
一张被大家取名为“古人的餐桌”的化石照片,让人浮想联翩。
看到很多不同形状的化石堆积在一起、像一堆被啃过的骨头,大家瞬间展开奇思妙想,在久远的年代,有那么一刻,古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谈天说地。
还有一张照片上,大小相似的化石似乎被绑在了一起,队员们都说像是一盆盛开的花……
2021年,为配合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萨拉乌苏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启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此项工作。
当年9—11月,陈福友带队进入萨拉乌苏地区开展考察发掘,发掘到一批旧石器、骨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
陈福友说,本次的考古是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新的考古工作的开始,并取得了新进展:重新确认了1923年法国学者发掘出旧石器的原始位置,解决了长期困扰旧石器考古界的一个学术问题。
本次考古发掘明确了两个文化层,代表了不同时期古人类在萨拉乌苏地区的活动,改变了地层测年与石器层位不能准确对应的问题,解决了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旧石器文化的准确年代;出土的石器标本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对研究萨拉乌苏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和古人类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都十分重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材料;通过古环境复原,系统揭示古人类在毛乌素沙地的生存模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为我们今天的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目前,在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的支持下,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在有序向前推进。
格陵兰鲨在加勒比海出没
但新研究显示,它们在全球深海的冰冷区域可能比先前以为的分布更广。
PHOTOGRAPH BY FRANCO BANFI, NATURE PICTURE LIBRARY研究人员德凡希.卡萨纳与同事在贝里斯格洛弗礁抓到这只睡鲨──几乎能确定是格陵兰鲨。
这是睡鲨在加勒比海西部出没的首次纪录。
PHOTOGRAPH BY DEVANSHI KASANA,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ANNIE ROTH 编译:涂玮瑛):神秘的深海北极鲨鱼在加勒比海出没!研究人员在贝里斯沿岸海域发现一只格陵兰鲨(Greenland shark),显示这种鲨鱼可能比我们先前以为的分布更广。
大多数鲨鱼的生活依然笼罩在谜团里,格陵兰鲨也不例外──但我们近期的发现非常特殊。
过去数十年来,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些古老的北极动物能存活400年以上,而且经常因为附着在它们角膜上的寄生虫而失明。
虽然它们的主食是鱼类和鱿鱼,但我们已经知道它们会吃哺乳动物的尸体,例如马、驯鹿,甚至是北极熊。
最近一次的惊奇事件发生在2022年春季,当时科学家在加勒比海西部发现一只格陵兰鲨,那里离我们所知的格陵兰鲨栖息范围有数千公里远。
虽然科学家研究这些鲨鱼时,早已学会准备好面对意料之外的事,但这次目击事件仍然令人震惊。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一名博士候选人德凡希.卡萨纳(Devanshi Kasana)说:「这让人既惊讶又兴奋。
」她和贝里斯的捕鱼团队在一次鼬鲨(tiger shark)标记考察中意外捉到这只格陵兰鲨。
他们的发现于7月发表在《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期刊上。
虽然卡萨纳无法采集DNA检体来确认这只鲨鱼的身分,但它的照片让鲨鱼专家相信,它最有可能是格陵兰鲨。
这次奇异的目击事件使人开始怀疑格陵兰鲨真正的分布范围,原本大家都相信它们只栖息在北大西洋的寒冷水域。
意外目击这次目击事件发生在贝里斯南部沿岸海域,靠近全世界第二长的堡礁。
当时卡萨纳把一条多钩长线放进格洛弗礁(Glover’s Reef)边缘的深海区,格洛弗礁是一处部分沉没的环礁。
她的目标是捕捉和标记鼬鲨,以便研究它们的行动及生态学。
目击当天的天气狂风大作,考察团队已经在考虑放弃行动,但接着他们开始收回渔线。
帮助卡萨纳进行研究的渔民之一赫克托.马丁尼兹(Hector Martinez)说:「我们马上就知道渔线上有很重的东西。
」连接渔线的液压式卷线器拼尽全力将钓到的东西拉到水面。
经过两小时的对抗,这只鲨鱼终于现身了。
起初卡萨纳和考察团队不确定他们见到的动物是什么。
她说:「那只个体来到水面时,即使我们所有人加起来有多年的捕鱼经验,还是认不出它是什么动物。
」她当时认为或许是六鳃鲨(six-gill shark),全世界的深海水域都可以找到这种动物。
她将这只鲨鱼的照片寄给她的博士学位指导教授:佛罗里达州莫特海洋实验室与水族馆的主任狄米恩.查普曼(Demian Chapman)。
查普曼说这不是六鳃鲨。
根据他的判断,这可能是格陵兰鲨。
远离家园?这些体型巨大的鲨鱼体长可达7公尺,体重可达1.5公吨。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格陵兰鲨会猎捕海豹、鱼类和鱿鱼,但它们主要以腐食为生,而且会吃掉沉到海床上的大型哺乳动物遗骸。
科学家最近将格陵兰鲨称为世界最长寿的脊椎动物。
科学家估计它们可以存活400年以上,而在2016年,格陵兰沿岸海域发现一只272岁的个体。
科学家可以对格陵兰鲨眼睛中心的组织进行放射性碳定年法,借此确认它们的年龄,因为那个部位是由鲨鱼出生时形成的蛋白质所构成。
格陵兰鲨是北冰洋最大的鱼,也是当地全年唯一出没的鲨鱼。
科学家不太确定它们的族群等级,但认为它们的数量正在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认为它们属于「易危」物种。
虽然格陵兰鲨有时会在浅海现身,但它们可以生活在2200公尺深的水域,并忍受介于摄氏零下2度至正7度之间的温度。
格陵兰鲨属于睡鲨(sleeper shark),而睡鲨很适应寒冷海水的环境。
它们会缓慢行动来保存体力,它们的组织含有高浓度类似防冻剂的化学复合物,能防止冰晶凝结。
这些适应特征使它们即使在最冷的北极海域都能存活。
因此,尽管睡鲨曾在接近赤道的区域出现过几次,但在贝里斯发现一只睡鲨仍然令人意外。
非营利保育组织Oceans North的北极渔业专家布琳.迪瓦恩(Brynn Devine)说:「在热带地区目击一只格陵兰鲨的纪录非常珍贵。
」迪瓦恩说:「我们不怎么了解它们在极区以外的分布状况。
我们正在从这类观察活动中对这些鲨鱼有更多认识〔……〕但关于这个物种,我们依然有一些还没解决的知识缺口。
」尽管加勒比海的深海区离北极很远,却也非常寒冷──而且显然极为适合这些动物生存。
卡萨纳说,包括格陵兰鲨在内的睡鲨确实有可能栖息在世界各处的深海。
不过,这类目击事件很少发生。
「我们不太了解加勒比海的深海区。
」鲨鱼生物学家兼《世界鲨类》(Sharks of the World)的作者大卫.伊伯特(David Ebert)说:「幸好这位学生能够拍到这只鲨鱼的照片,否则我们可能不知道它在那里。
」虽然卡萨纳和她的团队当天捉到的鲨鱼不是她原本想捉的,但她很高兴自己可以记录到这只鲨鱼在那片区域出没。
贝里斯政府最近宣布三处环礁(包括格洛弗礁及其周围的深水域)是鲨鱼保护区。
卡萨纳说:「我们非常高兴能遇到这么特别的事。
」她补充说,她希望这项发现将会「协助保卫任何在格洛弗礁水域漫游且尚未被人发现的生物」。
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据美国《新闻周刊》7月20日报道,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近日刊登了一篇论文,其将一种近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被发现的史前海洋无脊椎动物被命名为“泽连斯基”(Ausichicrinites zelenskyyi)。
报道称,该生物是海星和海参的近亲,科学家们近年在非洲东海岸发现了它的化石,2021年,化石被送到波兰西里西亚大学做进一步研究。
“泽连斯基”生活的年代约为1.5亿年以前,是一种海洋无脊椎生物。
该论文的作者来自波兰西里西亚大学,他们之所以选择“泽连斯基”作为它的名称,是因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国家危机时刻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畏”。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21日报道,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洛娃在个人的社交媒体账户上对此评论称,“这(一举动)是象征性的,但确实很形象。
”相关报道:一种非洲无脊椎动物被命名为泽连斯基(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俄罗斯卫星网: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报道,一种在非洲发现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残骸被命名为弗拉基米尔·泽伦斯基。
该杂志指出,海百合被命名为Ausichicrinites zelenskyyi,以纪念“泽连斯基的勇敢无畏”。
这种动物的残骸在埃塞俄比亚被发现,并于2021年送往波兰西里西亚大学做进一步研究。
该杂志称,这一发现属于侏罗纪时期(约2.01亿年前至1.45亿年前)。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官方代表玛丽亚·扎哈罗娃在其Telegram频道中评论了这一消息。
她写道:“这是象征性的,也是类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