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记录

【菜科解读】
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记录——双列黔齿鱼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掌上曲靖(彭礼健 李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与来自曲靖师范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合作,在贵州石阡志留系溶溪组中发现了4.39亿年前的有颌类化石库,并在有颌类牙齿的生长方式及替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9月29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贵州石阡化石库”保存了种类繁多的鱼类微体化石,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化石保存了关键的组织学信息,其中,双列黔齿鱼的齿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将牙齿的最早化石记录前推了1400万年。
包括人类在内,当今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被统称为有颌类,其起源与早期演化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虽然在奥陶纪已有不完整的有颌类化石记录,但发现的材料均为鳞片、棘刺等微体化石,是否归属于有颌类一直存有很大争议。
另外,在分子生物学推定的有颌类起源时间与保存有颌类丰富化石记录的泥盆纪之间,长期存在3000多万年的时间空白。
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有颌类化石记录的严重缺失,导致学术界长期以来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等推测有颌类最初演化的面貌,“盲人摸象”般地恢复最早有颌类的身体构型。
奥陶纪-志留纪有颌类化石的发现及研究因此成为各国古鱼学家探索的重点。
2007年以来,朱敏团队发现志留纪晚期(大约4.25亿年前)曲靖潇湘脊椎动物群并对其进行研究,打开了一扇探讨有颌类起源与早期分化的极为重要的窗口,但要厘清鱼类几大类群间的相互关系并准确呈现其各自的早期演化格局、揭开有颌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神秘面纱,还需要到更古老的地层中寻找答案。
朱敏团队在贵州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开展了十余年的野外工作,2019年在石阡志留系下红层溶溪组中取得突破,在从野外采回的近4吨鱼类微体化石样品中,前后共发现23枚有颌类牙齿标本。
通过高精度CT、三维复原以及组织学切片等技术手段,朱敏团队对4.39亿年前的双列黔齿鱼开展了细致地研究,揭秘了最早有颌类牙齿的生长结构和发育特征。
双列黔齿鱼的齿旋代表了最早的有颌类牙齿,将牙齿的最早化石记录前推了1400万年,并间接支持了奥陶纪和志留纪早期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化石隶属有颌类的分类意见。
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属名中“Qian”取自贵州省简称“黔”的拼音,odus是希腊语牙齿的后缀;种名“duplicis”源自拉丁语duplex,相当于英语中的double,意指该属种的齿旋具有一对主齿列。
双列黔齿鱼齿旋标本通常只有2.5 毫米长,齿冠向后弯曲,生于一个基部突起的中嵴上。
齿旋拥有左右两列成镜像对称的初级齿单元(主齿列),发育成熟的齿旋的基部侧面分布一定数量的侧生齿单元。
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标本的观察可以发现,中间两排镜像对称的初级齿单元先发育形成,侧生齿单元是在齿旋基部扩展后才开始形成的。
另外,所有齿单元的大小都向舌侧增加,这种生长方式通常只发生在非脱落齿的鱼类中,现代板鳃类中也拥有类似的横向齿单元的交替生长的模式。
由于溶解和重结晶作用,齿旋化石的组织学微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被成因性的沉积物所掩盖,只有较粗的脉管系统是明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组织结构的鉴定。
尽管双列黔齿鱼的齿旋显示出明显的后期磨蚀和成岩作用,但该齿旋与无颌类的咽喉齿和齿状物存在明显不同。
齿旋的明显弯曲和其有序的齿单元排列与无颌类花鳞鱼中典型的聚集性排列的咽喉齿形成鲜明对比。
花鳞鱼的咽喉齿通常由融合的层叠式的片状物组成,缺少双列黔齿鱼齿旋那种牙齿沿单向的生长叠加以及清晰的排成不同行的纵向齿单元。
复杂的咽喉齿在泥盆纪西莫利鲨中也有记录,但是这些咽喉齿同样缺少齿旋一样拱形的轮廓。
另外,双列黔齿鱼齿旋弯曲的形状和纵向的齿单元可以很好地解释颌骨在牙槽内的起源、并渐渐排列在下颌左右两侧的过程;双列黔齿鱼齿旋也不是棘鱼类锉棘鱼目鳃盖上类似于牙齿形状的鳞片,因为棘鱼鳃盖上的鳞片同样不具有齿旋那样螺旋状的弯曲形态。
双列黔齿鱼因拥有下颌牙齿,毫无疑问应该归属于有颌脊椎动物。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双列黔齿鱼应处于软骨鱼基干位置,这与之前提出的齿旋应起源于有颌类冠群的观点一致。
为了确定双列黔齿鱼的分类位置,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除了软骨鱼类齿旋数据外,还加入了硬骨鱼类齿旋形态数据。
在硬骨鱼类中,齿旋主要见于基干肉鳍鱼类副联合关节的位置。
肉鳍鱼类齿旋中间一排齿列的牙齿大小相等,它们在齿旋唇侧的末端反复脱落。
在一些硬骨鱼类干群成员(如安氏鱼和脊骨鱼)中,牙垫上的牙齿替换则是通过被硬组织反复吸收和再生的方式来完成的,它们同齿旋相似,都是内颌弓上的产物,并通过非矿化的组织连接在颌骨上。
因此,齿垫上被替换出的新牙长在被重吸收的旧牙上。
然而,无论硬骨鱼类的齿旋在副联合关节处反复脱落再生还是通过在齿垫上反复重吸收再生,显然都与双列黔齿鱼齿旋中一直保留齿单元的方式不同。
齿旋中保留初级齿单元的现象目前只报道于软骨鱼类中,因此双列黔齿鱼应放入软骨鱼类这一大家族中。
志留纪早期(兰多维列世)双列黔齿鱼的发现是非常罕见的,是迄今为止有颌类出现的最早、最直观的证据,将牙齿的最早化石记录前推了1400万年。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双列黔齿鱼隶属软骨鱼类全群,支持了在奥陶纪生物大幅射时期(约4.85至4.5亿年前)出现有颌脊椎动物的认知。
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
■分类位置:软骨鱼纲—黔齿鱼属
■化石产地:贵州石阡
■层位与时代:溶溪组,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距今约4.39亿年)
中国十大最美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世界十大宏伟宫殿之一,,它建于明朝永乐时期(1406 - 142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木制建筑综合体,这些都是按照封建的建筑等级制度设计出来的,它反映出当时皇帝的权威和地位。
紫禁城可以作为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样板,1987年,它成为世界遗产,此外,它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上最大的保存古老的木制建筑。
西安兵马俑作为考古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西安兵马俑已经被埋在地下2000多年,直到1974年,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千问网,现在是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展示了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所有的兵马俑,从历史上看,秦始皇兵马俑被层神秘的面纱所。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生命之血,长江同时也是中国最大、最长的河流,全长超过6300公里,这是一种奇妙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的人类文化的融合。
流经9个省,这条“穿越天河”,最终通过上海涌入东海。
重庆和宜昌之间的那一段的风景可以说是最壮丽的,乘坐舒适的长江游轮,你将有机会欣赏壮观的三峡,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壮观的景点之一,以及所有壮观的三峡大坝。
桂林漓江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最大、最迷人的旅游景点之一,漓江,这个名字完美地表达了风景的内在核心和城市的风情——温和、精致、亲切,但也骄傲。
从桂林到阳朔的83公里长的水路是漓江的杰作,沿着河流,起伏的山峰,陡峭的悬崖,绿色的小山和清澈的水构成了一个迷人的百里画廊,漓江的自然之美,实在无法形容,你必须亲眼见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拉萨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的松赞干城,这座令人惊叹的布达拉宫位于拉萨的玛布日山上,是这座城市的地标,布达拉宫是一座雄伟的拉萨建筑群,是西藏政治和宗教的统一中心,占地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创造性设计和华丽装饰的伟大艺术殿堂,它保守的宗教氛围、珍贵的经文、壁画、珠宝和古董收藏在里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占有一席之地。
安徽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山景之一,它有雄伟的山峰,奇形怪状的岩石,陡峭的悬崖,奇异的洞穴,以及那些使山林出类拔萃的奇特之处,由于天气状况、雾蒙蒙、浑浊、自然景观的变化超出了预测范围。
黄山可分为北海景区、西海风景区、松谷景区、云谷景区、玉岭景区、白云景区和温泉景区。
上海外滩外滩是上海著名的海滨长廊,全长1.5公里,沿着黄浦江西岸,被称为“上海的外来建筑群”,而且它是上海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面对现代摩天大楼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茂大厦对面的河流,外滩是一个大舞台展示其富有的20世纪早期建筑的收藏,这些建筑分别建于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建筑风格迥异,但很协调,这些建筑物都装饰有泛光灯,到了晚上,外滩灯火通明,闪闪发光,令人眼花缭乱。
杭州西湖西湖作为杭州的一颗明珠,是过去大自然的馈赠,这个湖位于杭州西部,由三面环抱,以美丽的风景、众多的名胜古迹、灿烂的文化遗迹和丰富的本土产品而闻名于世。
传说西湖是一颗落在地上的天上的宝石,实用主义者坚持认为它只是杭州西部边缘的一个泻湖,在任何情况下,西湖都能激发画家的灵感。
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是著名的仙境,终年积雪,拥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宁静的湖泊,各种鸟类和动物。
#p#分页标题#e#这也是一个水的世界,拥有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水。
水带来了九寨沟最迷人的景色,是这里的灵魂。
明亮的绿色海水、冰冷的瀑布、五彩缤纷的森林(尤其是在秋天),四周环绕着纯净的雪山,这一切都为九寨沟的独特景观做出了贡献,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获得了一席之地。
外星人藏身于中国内幕?99%国人竟不知
伴随着当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斯·奥尔德林的脚步,人类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实现了登上月球的梦想。
电影《变形金刚3》,将这次登月行动,描绘成了一次寻找外星文明的秘密计划。
这其中自然带着很大的演绎色彩,不过转过头来想想,难道当年登月计划的策划者们,真的没有盼望着可以在月球上找到生命,甚至是比人类更先进的外星文明吗?阿波罗11号发现外星人 种种的迹象似乎表明,外星人似乎早在远古时期就造访过地球,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秦始皇的时代就曾出过外星人?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
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
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
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
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
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
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
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
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
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
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