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疑 秘藏1400年佛顶骨重现南京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1-29 点击数:
简介:佛顶骨舍利摆放在金色底座上,用玻璃罩了起来。

目前世界现存唯一的佛顶真骨舍利,在1400多年后重现南京。

昨天上

【菜科解读】


佛顶骨舍利摆放在金色底座上,用玻璃罩了起来。


目前世界现存唯一的佛顶真骨舍利,在1400多年后重现南京。

昨天上午,阿育王塔金棺银椁露出真容,世界唯一的密藏千年佛顶骨舍利被隆重请出,盛世重光。

据悉,佛顶骨舍利将在栖霞寺法堂供奉一个月。


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昨盛世重光
金陵古都,法缘殊胜;佛教圣物,盛世重光。

昨天正值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中国佛教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佛教协会、南京市佛教协会承办的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法会上午隆重举行。

法会活动分为迎请、请出、供奉、庆典、瞻礼等五个部分。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及诸位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明学长老及省内各大寺院住持,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长老、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长老等,以及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了法会。

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领导参加了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见证仪式,并出席庆典。

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等发来贺电。


昨天上午7点30分,南京市僧众和护法居士赴朝天宫崇圣殿迎请供奉有佛舍利的金棺银椁至栖霞寺。


8时45分,南京栖霞寺钟鼓齐鸣,念佛声响彻大地,300多名僧人,400名居士列队堂前,来自两岸四地的108位高僧在香案彩幡的引导下,进入栖霞寺佛顶真骨舍利开启现场栖霞寺,共同见证本世纪最大的佛教盛事——佛顶真骨舍利重光面世。


上午9点,在海内外高僧大德的见证下,在栖霞寺法堂内从金棺银椁中隆重请出佛顶骨舍利、感应舍利和诸圣舍利,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

来自两岸四地的高僧大德、四众弟子、各界嘉宾在毗卢宝殿内举行了供奉法会和庆典仪式。


供奉法会和庆典仪式后,佛顶骨舍利将在栖霞寺法堂举行为期1个月的供奉瞻礼活动,供信众瞻拜。

位于考古遗址区的金陵大报恩寺文化园区项目也将于年内正式开工,其中大报恩寺琉璃塔重建工程将率先启动。

工程完工后,佛顶骨舍利将被迎请至琉璃塔内供奉。

(柳扬 孔小平)

以上就是关于专家解疑 秘藏1400年佛顶骨为什么重现南京的全部内容,

唐朝因干旱而灭亡?德国专家的惊人论断

一群穿梭于水泥丛林的现代人,用精密的仪器,分析一块78000岁的“石头”,以此追逐季风的强弱,并揭开一个1000多年前的谜底——中国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因干旱而灭亡。

  这不是最新档的好莱坞魔幻大片,而是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豪格和他的科研小组于去年1月4日在《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

  这当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它取自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玛珥湖。

在这个14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泊中,沉积着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是宝贵的“天然年鉴”和“自然档案”。

  豪格小组相信,通过岩芯样品的磁属性和钛物质,可以揭示东亚古代冬季季风强度。

而这,直接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他们认为,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唐军大败,此后唐朝开始衰落,这恰好处于季风异常的少雨干旱期。

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907年灭亡。

  通过同样的方法,豪格小组还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秘密:同样的气候变化也曾在中美洲出现,公元9世纪左右,加勒比海地区出现了持续100多年的干旱,著名的玛雅文明也因此消亡。

  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时间播发了豪格小组的文章,顿时引起众多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网络上质疑声一片:德国科学家都在研究唐朝,为什么却听不到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一场科学结论的拉锯战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古气候学家、64岁的张德二用电脑演示着各种洪水、干旱、降尘模型,并将分析同故宫保存的记录相比较。

她案头有各种树的年轮图,分析着500年来的降水模式。

  她追踪着历史上一次次蝗虫灾害,正着手出版一本关于中国蝗灾史的新书。

  这些工作都因BBC传来的消息戛然中断。

张德二无法集中精神工作,她满脑子都是问号:旱灾造成唐朝灭亡?这结论似乎与她多年的研究不符。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一口气读完了豪格的文章,尽管他对鉴定“石头”,测算钛值这样的“技术活儿”不太在行,可他觉得这篇文章很“亲切”。

  早在2001年,他就发表了名为《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文章,他认为,导致唐朝走向衰亡的“安史之乱”和唐中末期突然剧变的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他的这篇文章比豪格小组的报告提早了6年。

  “作为中国气候学家,这个时候不出来说话,怎么也说不过去。

”张德二的丈夫、中国知名极地气象学家陆龙骅教授告诉记者。

  一个多月后,张德二和陆龙骅共同署名,向《自然》投稿,反驳德国科学家的观点。

10个月后,《自然》发表了他们的《质疑冬季风和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反相关”说》。

  “史料”、“石头”哪个在说谎?  “针对过去两千年的36750份中国历史气候记录表明,中国在公元700~900年间经历了两段湿润的气候期,其中夹杂了一个短暂的干旱期。

”张德二在给《自然》的文章中写道,“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段。

”  相比冰冷的仪器下得出的数据,张德二认为,“不说谎”的是前人留下的历史记载。

她相信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经过勘定,其年代是无误的,有的时间甚至可以精确到月、日。

  豪格小组分析认为,公元700年以后由于冬季风加强、夏季少雨造成了严重旱灾,但是,这些推论与中国的历史气候记录不相符合。

  另外,“据1470年~1979年500余年的气候分析,寒冬往往对应于夏季多雨,并不是干旱。

目前也没有研究表明唐朝时期是和这一规律完全相反的”。

她认为,唐朝总体上并非趋向干旱。

  张德二对豪格小组“冬季风强导致夏季干旱”的推论依据和“冬季风与夏季风强度反相关”的结论提出质疑。

  根据中国古文献记录,她发现,在公元700~900年间,据异常的寒冷、冰冻和大雪记录来确认的22例寒冬年份中,只有2例对应于夏季少雨,这表明90%的严寒冬季(强冬季风年)对应于多雨的夏季。

这意味着寒冬-湿夏的对应关系才是唐朝后半期的气候特点。

显然,基于这种设想而得出的唐朝后期夏季干旱的推断也就不能成立。

  豪格小组是个强大的科学对手,他们对“不会说话,沉睡了数万年的石头”的时间分辨近乎精确到“年”。

他们可以从每年钛的含量变化推断出当年的季风强度变化。

钛值高,代表冬季风强、冬季寒冷;钛值低,冬季风弱、冬季不寒冷。

  将钛值时间序列曲线和年代准确的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比时,张德二发现二者明显错位。

降低时间分辨率,改为20年、30年、40年的时间段,二者仍然矛盾。

  因此,张德二对湖光岩钛序列定年是否准确,能否代表季风变化表示质疑。

  相比史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更相信大自然留下的痕迹。

刘嘉麒是豪格小组的成员之一,也是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

刘嘉麒表示,湖泊沉积物是自然记录的很好载体,而且与文字记录相比,自然记录具有空间分布广泛和时间连续的特点,不会因人为和设备因素而改变。

他们的工作首先是寻找记录气候变化的载体(如沉积物),进而从其中解读其环境的信息。

  “史料”和“石头”,到底该听谁的好?  也有人既不质疑石头,也不怀疑史料,而是质疑研究的空间尺度。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满志敏教授表示,“大旱加速唐朝灭亡”的说法很有趣,但是以广东雷州半岛的岩芯为研究标本,其研究数据只能反映华南地区的气候状况,可能仅仅代表南方地区曾经发生过旱灾,而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

而且,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南方地区灾民外迁的记录。

唐朝后期的移民潮,受战乱影响,都是从北到南的。

如果发生过特大旱灾,应该会造成农牧过渡带的南移,也就是农民因为旱灾而被迫变耕为牧、让耕地变成草原的现象。

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农牧过渡带并没有出现过显著的变化。

  一个半月和20年  张德二连跑了好几天国家图书馆,细查我国唐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想找到豪格文章中的Tanros(怛逻斯)之战的记录,均无所获,最后终于从一本书里找到——“而且仅仅是一个句子”。

  她发现,这场不为中国人知晓的边境战事之所以被欧洲人知晓,仅仅是两万唐朝军民成了俘虏,其中包括大批工匠,他们将多种制作技术,尤其是造纸术传播到了西方。

  像这样为一个地名泡图书馆,对张德二是常事儿。

她仅仅用一个半月就写好了给《自然》的论文,可她文章里引用的图表、数据,却花费了她20年的心血。

  张德二主编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被认为是研究中国自然灾害史的“圣经”,是一本“几代人都用得上的书”。

  四大本、880万字、重达19斤的“总集”,光编“查阅目录”就花了一年,她和近20个同事走访37座城市的75座图书馆、档案馆,查录古籍8228种。

一部《宋史》就有30多本;一部《湖北通史》有四百多卷。

借阅时,图书馆只能用车将其推出。

  “张德二一直从事着常人看来非常乏味无聊的工作,她在中国科学界向来以严谨求实著称,她一直都勇于指出其他科学家所犯的学术错误。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同事董文杰说。

  张德二的论文经过10个月,两轮,6个评审的严格把关,一路通过。

《自然》给她回复说:“这篇论文中间的科学依据,是可以相信的。

”张德二对记者把“可以相信”四个字咬得重重的,她说:“这四个字就是对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评价。

”  一道无解的命题  10个月后,蓝勇教授又一口气读完了《自然》上张德二反驳德国科学家观点的文章。

他不认为自己应该站在任何一边。

  他说,唐朝气候冷暖之争由来已久,竺可桢先生是暖派,主张唐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但有学者否定了唐代温暖说,满志敏便是一个代表。

近来也有专家提出唐代气候属于混沌状态,气候不稳定。

几派学者选择的材料各不相同,但又都合理。

所以,他上课时常给学生说“举例子是种最危险的办法”。

  目前学术上主流的认识是:唐朝兴衰与气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唐朝统治的300年中,大雪奇寒和下霜下雪的年数都比较少,冬天无雪的年数竟达19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

“木棉花开锦江西”,说明唐代成都有喜温暖的木棉生存。

随着气候变得温暖,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唐朝传统的农牧业界线北移,这使唐朝的边防有了当地的给养支持,军事防御更稳固,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敢轻易南下。

  唐代后期,气候开始由温暖转而冷湿,寒冬和雨灾相继到来,有时春秋两季也出现了霜雪冻坏庄稼的现象。

《资治通鉴》记载“淫雨”一下长达六十余日。

冷湿的气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很大,为了生存,他们只有向南推进,形成对中原农业民族的威胁。

安史之乱后,盛唐不再。

  张德二认为,气候因素与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要的关联。

比如明朝时的气候条件不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社会不安定,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气候因素不一定总是文明兴衰的决定因素。

同样的,清朝康熙年间的气候条件也不好,但依然出现繁华盛世。

  有专家指出,古气候分析表明,冷期战争率显著高于暖期,70%~80%的战争高峰期、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动乱都发生在气候的冷期。

中国历史的朝代更替,以及大乱和大治的交替,气候的波动变化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研究气候,只能看长时段、大趋势,没有人能做出局部的、短期的精准判断,所以豪格、张德二的观点之争,其实是无解的。

”蓝勇说。

  张德二和刘嘉麒院士是很熟的朋友,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观点上的分歧。

刘嘉麒认为,史料气候研究和层积物岩芯研究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局限性。

史料记载具有不连续性,层积物岩芯研究则对空间、材质有极高的要求。

  “不管怎么说,科学上有争论总是好事!”刘嘉麒院士笑着说。

血燕窝和白燕窝的区别:颜色成分价格不同,血燕铁质丰富

燕窝是一种非常具有营养价值的补品,十分的受人喜欢,不过燕窝有血燕窝与白燕窝之分,所以人们在选择的时候有些疑问,那么大家知道这两种燕窝有何分别呢?下面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血燕窝和白燕窝的分别吧!血燕窝和白燕窝的分别血燕窝与白燕窝在外观上的分别是,血燕窝是红色的,白燕窝是白色的,在组成成分上的分别是,血燕窝中含有丰富的铁质以及矿物质,以褐红色没有破损的最佳,白燕窝没有丰富的铁质,例外血燕窝在数量上比白燕窝稀少,获取的方式也更难,这就是血燕窝和白燕窝的分别。

白燕窝和血燕窝哪个好本来白燕窝比血燕窝好,首先血燕的颜色可疑,因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血燕都是通过后期染色来的,血燕窝是变了质的燕窝且蛋白质流失严重。

其次血燕窝虽然铁物质含量高,但是整体营养价值并不如白燕窝,而且价格还更昂贵,白燕窝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好的补品,不仅可以美容养颜,还能补血活血,调理女性月经,对女性身体非常有益,女士滋补补品推荐上就有白燕窝。

血燕窝的误区血燕窝最大的误区就是其由来,在大多数人眼中,血燕窝是燕子在临死之前咳血形成的,这都是商家的噱头,本来是环境影响燕窝的颜色,金丝燕唾液中含有的矿物质较多的时候,燕巢容易氧化成红色,还有燕巢与岩壁上的矿物质接触,也会被氧化成红色,最终燕巢在比较闷热的环境中,会成黄色或红褐色。

值得一提的是,天然的血燕并不是鲜红色的,在市场上见到的鲜红色的血燕窝都是人工熏出来的,含有大量的硝酸盐致癌物质,所以孕妇在选择燕窝补品的时候,尽量使用白燕窝,白燕窝营养价值本身就比血燕窝高,而且更处于良好的状态。

加入收藏
               

专家解疑 秘藏1400年佛顶骨重现南京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