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揭开眠于水上的神秘面纱

【菜科解读】
许多网站争相转载《大河报》的一条新闻,河南驻马店有一五十岁男子可以浮在水上长达6个小时,并且可以躺在水上睡觉,甚至还会打呼噜。
难道又出现了一个奇人?记者通过街头调查,了解大家对此事的看法。
是水的盐分过高?还是人的身体条件与众不同?亦或是因为水的张力问题?还有更无厘头的想法,就是这个人他练过轻功?《走近科学》记者带着疑问来调查眠于水上的真相。
老王漂于水上
这个唱歌的男人叫王富安,他已经在水上漂了两个多小时了,天有点阴,老王在水中有些冷。
老王今年五十多了,家住在河南驻马店。
我们是在网络上知道他的,他成为新闻人物的原因,是网络转载的大河报的新闻中说他可以在水上漂浮几个小时,并且可以在水上睡觉。
看到这条新闻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花样游泳运动员。
她们可以在水中做出各种动作并笑魇如花,但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要想在水中保持一个姿态,需要不停的拨水,依靠人与水的作用力来保持平衡。
那么王富安是哪一种呢?他果真可以像新闻中所报道的,在水中漂浮睡觉甚至打呼噜么?
街头1:是不是就好像那个,把一个硬币放在水上它沉不下去,然后它是因为水面上有张力。
街头2:他会不会是因为骨头比较轻的原因啊?
街头3:啊?不会是会轻功吧?
街头4:水的那个密度大吧,盐分高吧?
街头5:不是吧,我就能躺在水上啊,这没什么新鲜的啊。
带着和大家一样的疑问,我们的记者决去探个究竟。
清晨六点半,起来后发现车窗外雨蒙蒙的,我们不禁有些担心,这样的天气,适合老王在水中长时间漂浮么?到达西平县后,在西平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找到了第一个报道老王漂于水上的记者,天中晚报的姚会锋。
姚会锋:在今年五月份的一天,我去一个单位采访,王富安当时他在我一个同学那坐着。
他跟我说,我跟你汇报个事。
我说啥事啊?他说有个人可以在水上长时间搁那躺着,还可以躺那睡觉。
他当时没说是他。
我不太清楚,我的注意力没往那集中。
等到七月十三号那天上午,当时他说,我上城里来了,那天我跟你说的那个我可以在水里漂着那事。
我说,是你么?他说,是的。
我喊上西平电视台的小胡。
71页
以上就是关于用科学揭开眠于水上的神秘面纱的全部内容,
走近科学-虱子坝怪洞之谜
然而,2004年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在这里突然发现两百多个奇怪的山洞!这些洞最长有9米,最高有1米8,规模宏大,里面有火塘、烟道、通气孔,可村民却从没听说这里有人住过,那么到底是何人在此居住?又为何会在深山密林中开凿如此规模的洞穴呢?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主持人: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事情发生在四川洪雅县海拔千米的一个叫虱子坝的村子,要说名字也够怪异的,这个村子是川西地区非常常见的小山村,民风很纯朴,但是2004年,几个村民上山,却无意之中发现了在山上居然有很多的山洞,粗略一数大概有接近两百个。
这么多的山洞!可能大家都觉得奇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经常上山,怎么回不知道这里有山洞呢?这山洞如果说是突然之间发现的,那就可能是突然之间出现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是四川西部一座普通的小山村,因村中有一块巨石很象虱子的形状而得名虱子坝。
虱子坝位于洪雅县槽渔滩镇,是一个三面环山,海拔上千米的高山盆地。
由于这里海拔高,又不通公路,自然环境导致十分封闭。
2004年,正值虱子坝开山造林,这天,几个村民打算在一处荒芜的山坡植树,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一个洞。
村民:我们以前不知道,但是荒荒,后来造林子,把岩皮刮了之后才显出来的。
就在那些日子,村民们陆续在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的荒山中发现了上百个洞穴。
这些洞穴主要分布在山脊两侧的半山腰上,往往成片分布,每一片分布的洞穴都有一个大洞几个小洞,洞与洞之间能遥遥相望。
但是却没有发现任何物品。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虱子坝这些洞穴的洞口很小但里面却非常开阔,洞穴里有多个与山顶相通的洞,而且洞壁上有明显烧灼过的痕迹。
李振华:这个洞口很小,只有60-70厘米。
但是对于虱子坝出现上百洞穴的消息,当地几位上岁数的老人其实早就听说过,但是谁都没见过。
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不允许他们往山上乱跑,说山上有很多山洞,里面住的都是一些野蛮的人,到了晚上就会抓孩子。
所以,一到傍晚,就不再有人上山了。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大家谁也说不清。
这大山也因为这些古老的传说而显得更加神秘。
41页 1 2 3 4
“超级病菌”全球蔓延 科学家称其是新基因
超级细菌有可能就此蔓延世界,甚至10年内无药可对。
由于许多发病者曾在印度或巴基斯坦旅游和治疗,因而研究人员推测这种细菌可能起源于印度次大陆。
一些西方医学家因此把导致这种病症的细菌内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称做“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或者简称为NDM-1酶。
对于这一命名,印度表示抗议。
印度健康部说,将这种细菌与印度联系起来是不公平的,印度官方将英国的这种言论称作“恶毒的宣传”。
散至多国,已导致多人死亡 抗生素耐药性领域的医学专家将这种变种基因命名为NDM-1,它最早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后来有不少英美等国的游客前往这些南亚国家接受价格低廉的整形手术,使得这种基因得以传播。
有报道称,这种变种基因目前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而且在英国已经出现了5例感染死亡者。
英国科学家在南亚和英国病人身上发现的这种被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新基因,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对它无效,其中包括效力最强的碳青霉烯类。
最新一期《柳叶刀》医学期刊警告,赴印度接受整容手术在意便宜医疗的游客,有感染几乎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病菌”的风险。
研究还警告称,“NDM-1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可能性极高,国际协同监视有其必要”。
去年香港也曾发现 香港《经济日报》13日报道,最近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发现,早在去年10月,一名66岁印度裔男病人在香港就医时,尿液样本中就发现了“NDM-1”;虽然这名男子已经痊愈,但香港卫生单位仍发出警告,这种超级细菌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都“免疫”,一旦感染近乎无药可医。
综合多家港媒报导指出,该男子在去年10月于普通科门诊求医时,在尿液样本中发现含有“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他身上的细菌对治疗尿道感染常用的口服抗生素有反应,所以现在已经治愈。
香港卫生署副署长谭丽芬指出,这类超级细菌可能经手术感染,目前已叮瞩医护人员留意。
印度害怕殃及医疗旅游产业 不过印度当局认为上述顾虑言过其实。
一些愤怒议员已经在印度国会发起了议案,称英国此次的言论是一场阴谋。
他们质疑知名医疗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报告,称这份杂志是由多国联合制药机构赞助的。
“当印度作为新兴的旅游国家兴起时,这样的言论对印度来说是不幸的。
甚至有可能是由多国公司设计的邪恶阴谋。
” 印度《经济时报》引述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卡图契的话说,抗生素无效确值顾虑,但就此非难一个国家并不公平,“根本无需恐慌”。
德里医院Max Healthcare资深顾问马哈扬说,外国“医疗旅游”观光客感染这种细菌的机会微乎其微。
他表示,通常只有加护病房内使用呼吸器或病危患者才会感染这类细菌,前来接受选择性手术的外国病患感染机会根本微不足道。
此外,印度首都新德里被用来为超级病菌命名,德里医界为之恼火,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也大感不悦。
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在国际场合对研究结果声明异议。
当地医界认为,NDM-1样本取自清奈和哈雅纳省,以新德里命名不仅不恰当,更将对印度医疗旅游产业造成破坏性影响。
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声明说,该研究由欧盟,以及生产相关抗生素的维康信托和惠氏药厂赞助,多位作者都有利益冲突的问题。
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对研究结果声明异议,主任委员卡图契表示,将在国际会议场合表明立场。
不过他坦承,本地确实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
国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 “超级细菌”其实是新基因 如此耸人听闻的消息是夸大其词还是有理有据确有其事?国家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在接受采访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首先要纠正一下有些报道当中的一个失误。
徐建国:这个报道有一个失误,它不是一种新的细菌。
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基因,能让细菌产生一种蛋白质,我们称之为酶,可以把抗生素分解了,之后抗生素就失效了。
怎么能产生这种蛋白质呢?为什么人可以遗传下来?是因为基因。
这个故事是2007年底,一个印度籍的瑞典人得病,在他身上发现一种细菌。
这种细菌好多抗生素都没有用。
它检测出来的基因不一样,人家都没有。
这种基因被命名为NDM-1。
如今的报道基本是源自《柳叶刀——传染病》期刊上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蒂莫西·沃什发表的一篇论文。
至于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文章中没有太多引述。
徐建国:这个基因从研究情况来看属于可移动遗传因子,就是说它可以在细菌中传递,使更多的细菌变得耐药,而且耐药范围比较广,从这些意义上说它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它会像以前的H1N1,或SARS那样传向全球、造成人们的恐慌吗?徐建国认为并不会产生新的疾病。
徐建国:两个东西不能比,因为两种东西性质完全不同。
这个基因顶多是一把好枪,杀伤力很大,但是病毒是敌人,它是一个新的物种。
比如病毒会造成甲流,这个基因只是耐药,不能造成病,只能说别人感染的时候不好治。
而且甲流是在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传递,而抗药基因是在细菌之间传递。
只是给细菌产生更强的抵抗外界的能力,而不会产生新的疾病。
(据中国之声) 名词解释: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抗生素基本上可分为二大类,一为抑制病原的生长,二为直接杀死病原。
可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
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它成为人类同死神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