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有着哪些文化成就?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5 点击数:
简介: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哲学方面,

【菜科解读】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

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等。

音乐舞蹈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

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

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

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

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

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

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

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

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

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

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

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

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群舞更为流行。

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

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古国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

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

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

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

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

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

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

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

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

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

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

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

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

当炉温达到600℃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

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

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

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青铜雕像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

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

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

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

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数学成就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

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

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十进制位值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

所以说,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他们只是起了传播作用。

而真正对阿拉伯数字有贡献的,正是古印度人。

《准绳经》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这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其中包含有一些几何学方面的知识。

这部书表明,他们那时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并使用圆周率π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计算的时候已经运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共有66条,包括了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

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函数,他算出的π为3.1416。

公元7~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其间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约589~?)、大雄(9世纪)、室利驮罗(999~?)和作明(1114~?)。

梵藏约于628年写成了《梵明满悉檀多》,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还提出负数的运算方法。

梵藏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所认识,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零除零还是等于零的结论。

他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规则,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为梵藏还给出了ax+by=0的整数解和处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数列末项以及数列之和的正确公式。

在几何学方面,梵藏有以四边形之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即 S=√(s-a)(s-b)(s-c)(s-d) (√为根号下的意思),S为四边形面积,a b c d为各边边长。

而大雄继续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计算精华》。

他认识到零乘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零,不过他又错误地认为以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

大雄对分数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他认识到以一个分数除另外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据说他还有一部专论二次方程的著作。

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这一时期,数学上成就最大的要数作明。

他的《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作明对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

他继续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问题,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

他还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

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数解的问题。

如下列方程: 6x+2x=y, 5x-100x=y, 他还给出圆周率的两个数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并且指出前一数值较为准确,自作明之后,古印度数学科学的发展便趋缓慢,没有更多引人注目的东西了。

地理学 有关印度古代地理学的记述始见于吠陀文献。

深受宗教影响是印度古代科学的共同特征,这一点在地理学上比其他文明古国尤为显著。

地理学在印度可能起源较早,研究范围也较广泛,但一直未出现专门的著述,所有与地理学有关的知识皆散见于宗教性的文学典籍之中。

印度代典籍全无年代记载。

按有关古代典籍的产生时间,印度古代地理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吠陀和后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

吠陀是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有古代印度人活动范围的陆地、海洋、大气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记述。

例如《梨俱吠陀》提到某些部族、国家及河流的名称。

属于后吠陀时期的《百道梵书》《爱达森林书》《阿达婆吠陀》 《法经》和《法论》等描述了雅利安人扩张时连续占领的地区。

《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都有天和地为两个相对的半球的说法。

《梨俱吠陀》另一处说地自由悬于空中。

吠陀中还有风的详细记述,并依据风的强弱和性质把风分为和风或微风、带雨的风和暴风三类。

带雨的风按方向又分为带雨东风和带雨西风相当于印度北部的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

在以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命名的史诗时期,随着征战、贸易、传教、外交等活动日益频繁,使古代印度人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展。

《摩诃婆罗多》的不同篇章中提到许多国家、山脉、河川,有关于各个地方自然资源和文化的描述,并有地球由七大洲和七大洋组成的说法。

史诗时期以后的典籍,特别是往世书,大量引用了史诗中的地理资料。

往世书时期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突出的特点是对印度及其周围国家和地区作了详细描述。

在已知的18种往世书中,以《鱼往世书》《风神往世书》和《薄伽梵往世书》包含较多的地理学内容。

所有往世书的头两篇都是讲述宇宙的起源(原初创生)和再生(二次创生),然后才是对地球表面可居住地区的描写,以及关于日月运行、时间计算等天文概念的论述。

往世书的另一分支即所谓《大赞》专门讨论朝圣地的起源和方位,为研究印度城市和道路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往世书中还有关于云的分类和雨的形成的论述;《毗湿奴往世书》指出潮汐与月亮盈亏有关;《鱼往世书》记述了潮差的测量等等。

随机文章清朝入关奇闻!只欠官府一文钱探花竟弄丢了乌纱帽地球2032年灭亡过程图有哪些,地球将会被超大小行星毁灭神奇的口红效应是什么意思,口红大卖就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最详细导弹常识大全,军事专家和爱好者必知的常识众神之王宙斯的故事,杀父成为天界主宰/风流成性处处留情

古代的传递方式 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的传递方式有什么不同?古代的信件是怎么传递的?为什么要用竹简?古代的书信都是怎么写的?这些问题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问题题。

在中国古代,信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书信,另一种是书信。

书信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而书信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些文字,比如说家书、书信、书信等等。

在这些书信当中,最常见的就是家书了。

1、戏曲在我国历史上都经历了哪些传播形式和方式?早在两汉时期,东西二京已有专门演出百戏的“平乐观”之 设。

北魏洛阳许多寺庙都有“戏场”。

隋代洛阳除有绵亘八里的戏场之外,还建有辉煌壮丽的“百戏堂”。

唐有教坊、梨园,农村有草台、乐棚。

宋有勾栏瓦肆、歌舞台、乐亭。

金元有露台、乐楼。

明代 戏楼(舞楼)大量出现,且首见“茶园”。

清代不仅会馆戏楼更加壮 观,且大多附建戏廊、戏棚,城市也有了“戏园”之设;家班、堂会成了富豪人家的专利;戏曲进入宫廷,社戏(庙会戏)则遍布僻野山 乡;河道上也出现了“水台”供人娱乐。

清末民初大商埠有了正规 剧院,留声机进入我国。

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我国最早的无声影片《定军山》,之后又有《青石山》《纺棉花》等剧目片段的拍摄。

民 国期间,梅兰芳、谭富英等多位京剧名家拍摄了有声黑白影片,1948 年始出现了彩色影片;上世纪30年代开始了戏曲唱段的广播。

新中国成立以迄,继彩色影片的大量拍摄,广播电台、广播站在城乡的 全面普及,接踵而来的是录放机、收音机、电视、VCD(激光压缩视 盘)、流动舞台、戏曲茶座、舞台车、“空中剧院”直到可随时收看的。

2、中国古代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是什么?1.最早的方式因为就是烽火狼烟了,早在周朝就有了此方法,目的就是为了传递消息,西周为了抵抗匈奴,,采用“烽隧”作为信号传递。

2.早期的竹简,造纸术前古人还是用竹简记录文字,此方法也为传递信息方法3.信鸽,古时候有信鸽,很多人都会在家里养信鸽,专门给某个地方传递消息4.旗报,很明显,就是快马加鞭通过传递信息的人来传递重要的着急的信息,很多电视剧里都有加急文书。

5.晚些就是文书,信纸,记载事件来传递消息。

最快的方式烽火报信,最有效的方式是驿站跑马传书。

烽火狼烟,是古代传递敌军来犯信息的方式,所谓军情急如火,在最紧的消息传递方面,聪明的古人选择了烽火传信,可见这就是古代信息传递最快的方式。

3、古代打仗是如何通信的?古代打仗有骑快马的传令兵,快速递达通信消息和命令。

古代打仗的通信方式1、烽火台。

主要是烽火台,据史料记,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军事情报的方法,当时的人们在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烽火台里装满柴草。

点燃柴草,放出滚滚浓烟,很远就可以看见,这个速度堪称光速,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

2、击鼓传书,用击鼓的声音示警,需要每隔几里就要有接力的地方,这个速度是声音的速度。

3、驿站传书,这个速度较慢,属于鸡毛信形式,每隔几十里设有驿站,换马不换人接力传送,这个速度就看马跑的速度。

你好,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简单的分析一下我的看法吧。

我认为古代打仗主要的通讯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击鼓,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250末期。

传说,黄帝战蚩尤时,就以击鼓为号,统领三军,指挥作战;第二种:烽火,这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第三种:邮驿,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即乘马传递曰驿,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将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

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前面介绍的三种通讯方式,适合打大规模战争。

另外,还有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飞鸽传书、信鸽传书、风筝通信等,菜叶说说,这些只适合作小规模战争或传递间谍情报用。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古代打仗时指挥官的命令怎么传达给士兵?古代打仗时传递信号的方法不只是一种,为了保证信号的传递,部队总是会想很多的办法。

#p#分页标题#e#像是战鼓,相信这种方法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种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方法,像是《穆桂英挂帅》中就有这样的镜头,通过鼓点的变换,传递作战信息,可以达到快速反应的目的,在作战的时候可以达到快速传递作战内容的目的,而且还起到鼓舞士气重要作用。

在《曹秽论战》中也有关于这样的描述。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可以看出鼓即是传递信号的工具,也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还有就是令旗,这个见到的也多。

通过令旗传递作战信息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方法。

还有像是烽火,这种方法相信没有人会陌生,毕竟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烽火可以传递出多种作战信号,通过狼烟的间隔,狼烟的火堆数目,释放狼烟的时间间隙都可以反应出一定的信息。

还有就是信号枪,礼花。

这个相信也是没有人陌生,在特定的时刻,一切准备就绪,掏出手中的信号枪对着天空发射,那可谓真的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传递信息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孔明灯,大雁,鸽子,风筝等等。

到了现代那也就更多了,也就不一一细说了。

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古代通讯条件较差,在环境复杂的战场之上,将军是很难凭借自己个人的喊话动作去传达指令的。

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有很多时候,战争的失败,不是“打不过”,而是因为错误的信息,导致了溃败。

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大军渡河进攻,还没怎么打呢,结果前秦军中有人高呼秦军败了,结果后面的前秦大军以为真的败了,就开始溃退。

号称百万之众的前秦大军,面对八万北府军,兵败如山倒。

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所以,在战场上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得,特别是将领与士兵之间,这样才能做到指挥协同,令行兵至!所以古代战场上,将领为了能向士兵传达军令来指挥战斗,想出了不少办法。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在战场上通过特殊的声音来传达军令。

为了达到指挥部队的目的,可以采用击鼓或者敲锣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通过击鼓的次数就可以判断上级的军令是什么,这些都是提前规定好的,但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命令,毕竟在战场上太复杂的命令是不太有利的,如果需要撤退,就会击锣。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第二种是在战场上设置专门的传令兵。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上级军令,还要设置不同级别的士兵,从最高级别到最小官职的士兵,这样通过分层的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军令传达的时间成本,做到了有效指挥。

在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就有这样一段场景,司马懿和诸葛亮战场对话,底下都有一排士兵,负责传话。

他们就相当于传令兵。

所以,传令兵得嗓门大!当然了,传令兵更多得是“动作传令”,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战场上得嘈杂环境,很容听错的,搞错了指令可就麻烦了。

所以传令兵传递的动作指令是比较简单的,只有向前,向后,向左或者向右这样比较简单的命令,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士兵不认识字,只是接受指令,并采取行动,所以在指挥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出什么差错;第三种,在战场上通过旗帜的颜色来传达军令根据《通典》记载,在军中有5中颜色的旗帜,白色表示向右或向西,青色表示向左或向东,黑色表示向后或向北,红色表示向前或向南,黄色则代表中部方位,当士兵们看到不同颜色的旗帜升起时就得到了上级的军令,从而采取行动。

如果军中的大的旗帜倒下,则表明开始逃跑,无需再战。

古代对食对 古代人对食

古代对食怎么对待,其实都是有讲究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矩,比如唐朝的时候,人们吃饭的时候,都是用筷子,而且还是那种特别长的筷子,因为这样可以把食物夹起来,不会浪费。

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用勺子了,而且还是那种特别长的勺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宋朝的人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大家吃饭的时候都是用手抓着吃的,所以就没有必要用勺子了。

有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古代的太监和宫女,和皇帝一起住在宫廷里面,生活是不是也因此会不同呢?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只是现在的我们,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也一样充满了神秘。

为什么说神秘呢?从下面这首诗里,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是唐朝诗人朱庆余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一片大好春光里,两个宫女站在深宫的长廊下,却觉得百般寂寞无聊。

想和对方吐露一下心声吧,又怕被人听了去,给自己带来祸事。

怎么办呢?只好欲说还休,互相谁也不做声。

由此也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这种讳莫如深,宫女与宫女之间都不敢乱说,宫廷以外的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想要了解,当然是难上加难了。

可人性就是这样,对自己想要了解的事,越是了解不到就越觉得神秘,越觉得神秘就越想去了解。

于是,关于太监、宫女的各种传言,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

比如说,把太监和宫女结伴叫做对食,把宫女和宫女结伴叫做磨镜。

实际上,真有这样的事吗?对食到底指的是什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还真有这样的事,只不过最初的时候,指的是宫女和宫女之间。

比如在《汉书》中,就明确记载“房与宫对食”,说的就是一个叫道房的宫女,与一个叫曹宫的宫女,两个人一起对食。

不过到了后来,对食这个词就有了一些变化。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有一个叫罗履先的人,写了一首诗,其中就有这样两句: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诗中所说的尚衣,指的就是跟在南汉皇帝刘䶮身边,随时侍奉的太监。

由此可见,在当时对食这个词,就已经被用在太监和宫女之间了。

聊到这里,或许有朋友就越发好奇,对食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对食,就是相对而食,也就是坐在一起吃饭的意思。

只不过在古代的宫廷里面,宫女和太监进宫时,一般年纪都很小,菜叶说说,而且太监还得净身。

人性往往就是这样,越是缺失就越是向往。

太监和宫女待在深宫后院里,没有体验过人间夫妻的生活,就难免会心生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寂寞无聊的日子,有一份羁绊和依靠,再多一些色彩,于是便结成一对,像日常夫妻一样共同生活。

说白了,无非就是想从彼此身上,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慰藉。

一般情况而言,太监和宫女这种关系,是同食而不同床的。

至于两者会不会发生些什么?民间野史里倒有很多猜测,其实也不过是聊胜于无。

由此可见,古代的宫廷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起码对于太监和宫女,就比较没有人性。

加入收藏
               

古印度有着哪些文化成就?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