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罗人有着怎么样的文化?他们的建筑是什么样的

【菜科解读】
她认为印欧人起源于南俄草原金石并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石冢墓文化,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印欧人文化,亦称“竖穴墓文化”。
根据发掘工作比较充分的颜那亚墓地,一般称“颜那亚文化”(Yamnaya Culture),时代约在公元前3600年—前2200年。
颜那亚文化有许多地方类型,例如:黑海北岸的古墩类型、伏尔加河上游的赫瓦邻斯克类型、第涅伯河流域的第涅伯·顿涅茨克类型以及里海北岸的萨摩拉类型等。
古墩类型的年代最早,颜那亚文化是在这个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墩类型、赫瓦邻斯克类型和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使用尖底陶器,德涅伯·顿涅茨克类型和西西伯利亚的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使用平底陶器,萨摩拉类型和阿尔泰山南麓的克尔木齐文化则兼有平底和尖底两种陶器,生动地反映了印欧人最初的分化和迁徙。
阿凡纳谢沃文化(Афанасьевская)主要分布于米努辛斯克盆地(Krasnoyarsk)至阿尔泰山北麓,时代比颜那亚文化晚二三百年。
其青铜文化人群属原始欧罗巴人种,表现为长颅、略宽的颅宽、中等的颅高;突出的前额、额骨发育强烈;高鼻型。
被认为是斯基泰人文化遗存的Tagar(Тагарская)青铜文化人群可能与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R1a支源关系显示乌拉尔青铜人群为源。
乌拉尔青铜文化人群对中亚、南希伯利亚、南亚大陆的深渊影响。
印度人群的R1a也是他们的下游支系。
现代南希伯利亚的人就是较为纯粹的丁零直系。
以前对阿凡纳谢沃文化的冶金技术估计偏低,似乎只有零星的小件铜器。
据俄国冶金史专家车尔尼克(E.N.Chernykh)研究,阿凡纳谢沃时代至少还有一种大型铜斧,后来兴起的奥库涅夫文化和安德罗诺沃文化中仍使用这种铜斧。
公元前1800年左右,阿凡纳谢沃文化被来自北方森林草原地带的奥库涅夫文化取代。
奥库涅夫人属于蒙古人种,是目前所知阿尔泰语系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公元前1600年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兴起,重新恢复了印欧人部落在南西伯利亚的统治。
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确认的一种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1972—1974年,苏联考古学家基宁(V.F.Gening)在哈萨克斯坦北部车尔雅宾斯克附近辛塔什塔河畔首次发现该文化而定名为“辛塔什塔文化”,后与文化内涵相同的彼德罗夫卡文化并称“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
分布地域主要在俄罗斯南乌拉尔山东部,哈萨克斯坦北部车尔雅宾斯克以南,托博勒河与伊辛河之间草原地带,南北长400公里,东西宽150—200公里。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没有提到这个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中亚文》把它当作公元前8世纪西西伯利亚分布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其实,这个文化的历史相当悠久,欧美各实验室测定的碳14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200年至前1900年。
俄国考古学家马松(V.M.Masson)认为这个年代偏早,他根据陶器和铜器类型将其谨慎地定在公元前1800年—前1700年之间。
尽管碳14数据有一定偏差,但是这项技术如今已相当成熟,不会偏差那么远。
所以马松的建议并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
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延续时间较长,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文化发展 早期为形成期,多种文化因素相互融合,在乌拉尔山以西颜那亚文化强烈影响下,最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
有防御措施的椭圆形居址首次出现,独特的葬仪初步形成,铜矿冶炼进一步发展,经济形态是牧业与农业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
中期为该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亦称辛塔什塔期。
出现多处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居址,布局严谨,有完善的供水和排水设施,采用多重防御墙。
大型墓地以辛塔什塔墓地为代表,墓葬排列有序。
大型墓葬位于石冢中部,通常是两座竖穴并排,地表有大型土木和日晒土坯混合构筑的地面建筑。
墓葬分为多层,殉牲习俗盛行,往往随葬家马和马车。
一些墓室顶部发现火烧痕迹,说明死者下葬时举行过某种点火仪式。
原始国家初步形成,出现第一次向西扩张浪潮,势力可达伏尔加河流域。
晚期为衰落期,辛塔什塔东部以彼德罗夫卡墓地为代表的文化因素西侵,构成该文化的彼德罗夫卡期。
城址防御功能衰退,原有宗教意义减弱。
埋葬礼仪变得简单,石冢下通常只有一座墓葬,复杂的地面建筑消失,殉牲数量减少,殉马习俗不复流行。
铜矿开采和青铜工具制造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满足本地需要,而且长途贩运到欧亚草原许多地方。
公元前1600年,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被新兴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取代。
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对中亚文明的重大贡献是:首次将马车引进中亚草原。
正式发掘的殉葬马车墓已达14座,一般置于竖穴木椁内,两轮放在预先挖好的墓底沟槽中。
即便按照马松断定的年代(1800-1700 BC),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马车仍不失为中亚乃至东亚最早的双轮马车,为研究中亚战车的起源与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用土坯构筑城墙和居址,流行圆形城垣。
这种圆城在安纳托里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外高加索亦均有发现,而新塔什塔的葬俗、铜器和陶器和上述城址及遗物也有相似之处,或说明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圆形城垣和塔里木盆地早期城市的建筑风格完全一致,如克里雅河流域的圆沙古城、孔雀河流域的营城等,向东最远一直分布到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流域。
中亚原始城市的发现相当重要,将为我们研究西域城邦诸国的起源带来重要示。
克尔木齐文化与吐火罗人南下楼兰克尔木齐文化是新疆境内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1963年在阿勒泰市附近克尔木齐首次发现该文化墓地而得名。
在最初的报道中以为是突厥墓地,1981年始有较为全面的报道。
从清理发掘的全部32座墓葬看,这个墓地沿用时间较长,从早期青铜时代开始,一直沿用到突厥时代。
研究者对克尔木齐文化的定义相当混乱,有阿凡纳谢沃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和铁器时代文化等不同建议。
本文所谓“克尔木齐文化”仅指这个墓地的青铜时代遗物以及天山东部地区同类文化遗存。
克尔木齐文化的墓葬结构和阿凡纳谢沃文化类似,用石板构筑方形坟院,坟院内建多座石棺墓(多达6座),墓上建石冢;既有单人葬,亦有乱骨丛葬。
另一方面,克尔木齐文化还表现出强烈的自身特点,如在坟院外立墓地石人,随葬石俑、石制容器,陶器类型和纹饰也与阿凡纳谢沃文化明显有别。
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克尔木齐文化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单独文化,它和阿凡纳谢沃文化处于同一时代,但不属于同一文化。
从下面的讨论中我们还将看到,克尔木齐文化向南一直分布到天山东部的奇台。
其中一支后来南下楼兰,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
随机文章Anglotees最后一个电话-只剩下24小时去买丘吉尔:永不投降揭秘中国击落ufo外星人事件,飞碟被战斗机击落(美国军方吓尿)为什么神仙怕人间皇帝,需要靠凡间皇帝吸收香火存在(不然消亡)外星人保护后代中国人,传盘古女娲均是外星人(原因解析)水星为什么没有生命,昼夜温度相差600度(水星上没有水资源)
芮国有着怎么样的政治制度?又有着怎么样的科学文化
秦的势力显然通过这一事件深入渗透到芮国并使之依附。
所以《·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最后,芮国的命运如同其它诸多依附国一样,被所依附者消灭:“(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
”时为公元前[过滤词]一年,十九年。
《诗·大雅·公刘》:“芮鞫之即”,郑玄笺:“芮之言内也。
”即指水流向内凹处的土地。
青铜器铭文如《芮叔宽父簋》(集成4065)、《芮公鼎》(集成2517)等文字中“芮”也作“内”。
《·郡国志》:“芮,短也。
”从芮国以地理状态命名的初始含义上看,它最初的地域位置应位于陕东、晋西的河水短凹处平原。
《传·昭九年》:“我自夏以后 ,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
”与芮相邻近的国家,都大致在这一区域。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芮,,伯爵,国在冯翊临晋县芮乡,今陕州芮城县。
(《卷二百六十一、献通考二》)《左传·桓三年》杜注:“芮国在冯翊晋县。
” 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个芮国。
《广韵》:“神农居姜水,以为姓。
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
”《左传·昭九年》:“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中的马台国即有邰氏。
《·生民》孔疏引《世本》、《说文》等谓“邰”亦为之后,姜姓之国。
说明“吾西土”并非尽是姬邦。
当时的芮、邰是属于姜姓的。
清人雷学淇在《义证·武公纪》中说:“盖周之芮在同,殷时之芮在解, 诗 所谓虞芮质厥成也。
”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信息,即文王时代和武王克殷后的芮不但不是同一个国家,而且地域位置也不大相同。
商代河东的芮随着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则同时出现了姬姓的芮国。
周初的姬姓芮国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视与巨大政治地位与“质厥成”的那个芮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
(《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国来向周王朝聘,芮国的君主已受命作咏赞的作品,这与西周芮伯长期扮演的重要辅臣角色相一致。
《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
王于善暨,执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
”《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
《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厉王也。
”明《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
”从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伯都活跃于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最高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
与文王时诉争田地的姜姓小国芮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
今本《竹书纪年》:“(桓王)十三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
”说明芮伯姬万还得到了戎人的支持。
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传》中不再作此事的交待。
而到了《桓公九年》却有“秋,虢仲、芮伯、梁伯、荀候、贾伯伐曲沃”的记载。
然而《桓公十年》却才交待“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
”那么,桓九年伐曲沃的芮伯是“更立之君”还是姬万呢?《史记·晋世家》:“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
”可见伐曲沃的这些政治力量是受到周桓王命令和支持的。
而桓王所征伐的受芮姜扶立的国君是不可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
因此“芮伯”就是姬万。
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之所以不见记载,很可能是当时周、秦、虢再加上戎的支持下已经平叛正位,只是没有归国或进行正位仪式而已。
随机文章唐朝的景教是正牌基督教吗?火烧藤甲兵!为何诸葛亮大胜却泪流满面?西沙群岛蓝洞夺得世界第一,深度300.89米秒杀各国蓝洞美国野猫式战斗机,5分钟击落日军5架战机菠菜法则的意义,能明确责任减少矛盾(生活中可以减少夫妻误解)
温国的起源是什么?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来源
《春秋左氏传·隐公十一年》记载周朝与郑国换田。
温地的属于周王的田地被周朝换给郑国,温邑还在温国国君手中。
《春秋·僖公十年》记载,三年(前650年),温国为狄人所灭。
《左传》说,是温子在王子颓之乱后背叛周王室,采取亲近狄人的政策,而狄人来攻击温国时,周王室就不救援,所以灭亡,温子出奔卫国。
狄人灭温后撤退,温地为周王室所有。
《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周襄王十八年(前635年),温被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奖励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的功劳。
温入晋国后,先后为晋国大夫和的封邑。
的起源始于,黄帝之后有,昌意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称,称之后有老童(或称卷章),老童的部族发展为重黎和吴回,吴回之子为陆终,陆终之子为昆吾。
昆吾部族在中原地区活动,今山县安邑有昆吾台,河南濮阳有昆吾之墟,《国语》载:“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
”说明河南也有昆吾之墟。
夏代时期的帝相年间,昆吾氏的一支在温地立国,因有温泉而称温国。
年《温县志》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浴德,民利灌溉。
昔人曾建亭于上,时游赏焉。
今亭与泉俱废,不可设矣,说者谓黄河淹没其源,遂淤。
”这说明,古时温地有泉,明代时已涸。
夏桀二十六年,商灭温。
古温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遂为温姓。
古温国遗址在今温县城西南15公里的上苑村北岗地上,面积为3万平方米,文化层深约3米,发掘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属的遗物,这便是温姓的祖根地。
随机文章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兵马俑简介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却有320年的历史?苏联德尔塔级核潜艇能连续发射导弹,打击任何美军基地一艘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能在30分钟内让美国从地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