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两次大胜曹魏,竟然靠的是苦肉计?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简介:说起《演义》,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和,个这前后两段时期的两大阵营的对决,然而作为“三国”中的另一方势力,东吴虽然也没被作者完全忽略掉,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和实力,

【菜科解读】

说起《演义》,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和,个这前后两段时期的两大阵营的对决,然而作为“三国”中的另一方势力,东吴虽然也没被作者完全忽略掉,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和实力,总是被曹刘这正反两大阵营明显盖过去了。

可如果查阅正史,东吴其实才是三个国家中,寿运最长的势力,这样的国家,当然不可能是单纯靠着在夹缝中生存,就能实现的。

当然,客观地说,论实力以及正面的战斗力,东吴兵马更擅长水战,可是在遭遇战中,他们比起悍勇的北方曹魏势力,确实要稍逊一筹,否则也不会有八百勇士威震逍遥津的奇迹,因此很多时候,东吴对曹魏都是表现出一定的恭敬和臣服的,可一旦有想法,要跟掰一掰手腕时,他总会依靠谋略取胜,而这个所谓的谋略,就是使诈。

正所谓兵不厌诈,用计克敌,也是战场上很重要的一种战术手段。

也正是凭借着用计,东吴取得了对阵曹魏的两次大胜,第一次是赤壁之战,孙权打得曹操再也没有力量吞并江东,第二次则是石亭之战,直接让曹氏家族名将彻底被打败,孙权也凭借此胜,不再对曹魏俯首帖耳,而是自立为帝,可以说,这两次胜利为东吴建国立业,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而对这两次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计策,简单地说,都是苦肉计。

先说赤壁之战的苦肉计,这个是比较直观的,也是民间流传比较广的,就是打,老将军实打实地挨了顿军法酷刑,但是也因此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毕竟曹操最大的特点也是使诈多疑,能骗得了曹操,说明老黄盖绝对伤得不轻,可这也是苦肉计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可是到了第二次用计,再使让自己人受皮肉之苦的“苦肉计”,估计对曹军也不太管用了,就算当时的对手已经换成了曹休,谋略上比曹操略逊,但也不是那么好骗的,起码他们懂得什么叫“”,于是东吴将领,这一次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苦肉计,周鲂用割掉头发做凭据,骗取曹休的信任,一缕头发看似没什么痛苦,然而在古代,割发是对父母的不孝,这种痛不是身体上的,但是源自内心的痛,可能更让人难以承受。

结果,周鲂的第二次“苦肉计”又成功了,曹休兵败,曹氏也从此走向衰落。

由此可见,东吴两次大胜曹魏,靠的都是苦肉计,只不过第一次是肉体上的,第二次是精神上的,但为了胜利,能够让手下的文臣武将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欺骗了以奸诈著称的曹操,应该说孙权要比曹操更为“奸诈”。

但小说中,我们只能看到曹操的这一特点,甚至被当作缺点饱受诟病,说明小说在民间,讲故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人,真实性则不是小说该负的主要责任,而用小说的内容去褒贬历史人物,其实是不公平的。

随机文章嫦娥拍到美国登月舱遗址,网传美国登月骗局谣言被打脸(键盘大神失败)吸毒草可以放在卧室里吗,不适合放在卧室(晚上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马尔代夫属于哪个国家,马尔代夫共和国/索尼娃贾尼岛网红岛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伏尔泰揭露事物的两面性巴比伦通天塔有多高,考古测算96米/巴比伦国内任何位置都能看到

陈玄礼一生参加过两次政变 为什么先天政变中没有出现他呢

段时间电影《妖猫传》上映,陈玄礼作为金吾卫的统领发动了哗变,逼迫了杀死了杨玉环。

陈玄礼一生参加过两次政变,一次是,一次是。

至于题目中说的,记载中并没有看到陈玄礼的身影。

我们可以先简单看一下这三次政变。

唐隆政变:韦后临朝后,和等人策划的一次政变,此次政变诛杀了韦后、和等人,为相王登基做好了准备。

陈玄礼当时作为中万骑的中级将领,协助李隆基铲除了韦后安插在禁军的势力。

先天政变: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等人意图谋反。

李隆基先下手为强,率先发动兵变,处死了太平公主,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

陈玄礼时任禁军龙武卫大将军,但是并未出现在此次政变中。

马嵬驿兵变:后,玄宗出逃。

行至马嵬驿时,禁军发生哗变,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和兄妹。

陈玄礼此时已经是禁军统帅,据说当时对杨贵妃进行验尸的就是陈玄礼。

不过我们可以大概推断一下,先天政变时,陈玄礼肯定是站在李隆基这边的。

作为禁军的高级将领,陈玄礼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唐玄宗李隆基的安全,因此在这次政变陈玄礼可能并没有作为参与人员出现,而是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苏妲己: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苏妲己?直升机滑雪有多危险?车王舒马赫几乎撞成植物人揭秘贵州空中怪车之谜,大型UFO飞船失速撞上林场树木魁札尔科亚特尔的神话,祭司知识掌管昏星和晨星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

代善为什么两次都错过皇位 难道是自己不去争取吗

在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上,首先选定的是嫡长子。

可没想到禇英不争气,自毁前程,最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禇英死后,努尔哈赤又立了一个继承人。

名义上不称太子,只是,但努尔哈赤却确定这位大贝勒的实际皇储身份,他就是。

代善在众皇子年龄最长(不算禇英)。

即使在禇英被废之前,代善也是兄弟中立功最大,权势最大的。

《王朝》里八阿哥权势喧天,威胁到的地位,康熙必然放弃老八。

努尔哈赤也一样,自己还活着呢,代善就快把自己给“屏蔽”了。

万一代善起了歹心,自己还有活路吗?而代善本人也不惜身,到处折腾。

有件事,努尔哈赤差点没被代善气死。

努尔哈赤有个宠妃叫,和代善传出绯闻。

满洲有父死、子可娶庶母的风俗,代善又提前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

努尔哈赤老矣,他死后,天下就是代善的。

比代善还小7岁的阿巴亥要给自己留条出路,自然就想和代善提前“确定”关系。

代善有年轻人的冲动,加上阿巴亥貌美,也就动了心,落下把柄。

好在努尔哈赤没有追究这件事,给了代善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代善并没有汲取教训,继续花样作死。

代善在萨尔浒建造贝勒府,规制要高于努尔哈赤所住的汗宫。

看到风声不对,代善说要把这座贝勒府献给汗父,结果代善没两天就后悔了,各种可笑的拖延。

努尔哈赤是一代雄主,怎么能忍受儿子这般戏弄?父子之间有了裂痕。

代善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被小老婆的枕头风吹倒,竟想杀掉自己前妻所生的儿子硕讬(硕托)。

硕讬是努尔哈赤的宝贝,努尔哈赤听说后,几乎被气疯。

怒极之下的努尔哈赤说他连亲儿能杀,将来他当上大汗,他的兄弟们还能活吗?努尔哈赤权衡之下,认为代善不适合继位,就废掉了他的大贝勒之位。

代善经过此事,终于清醒,杀掉了小老婆,得到了父亲的原谅。

努尔哈赤不再立代善为继位人,但依然保留了代善的贝勒地位,还是之首。

代善不能继承汗位,但在努尔哈赤死后,他依然有能力左右大汗的人选。

而代善在兄弟中,最终选择了四贝勒(黄台吉)。

论出身、地位或是实力,皇太极其实都不如。

按说,多尔衮比皇太极更合适继位,但因为一个女人的缘故,让代善还是选择了皇太极。

这个女人,就是多尔衮的生母、代善的“绯闻女友”阿巴亥。

代善和阿巴亥事发后,阿巴亥被努尔哈赤发配到荒无人烟的地方。

努尔哈赤快咽气时,又下令让阿巴亥殉葬。

原因就是努尔哈赤始终没忘阿巴亥当初让自己出丑,不杀阿巴亥不解恨。

阿巴亥死了,但她的儿子多尔衮却有很大的可能继承汗位。

阿巴亥的死,和代善有着脱不开的关系,难说多尔衮心中不恨代善。

万一多尔衮继位,掌握了权力,他会不会整治代善,为母报仇?代善心里也没底。

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代善必须挤掉多尔衮。

即使没有阿巴亥的因素,多尔衮势力大,如果拥立他继位,自己的功劳是显不出来的。

但如果立势力较弱的皇太极,自己就能突显拥立之功。

代善和皇太极在私下做了交易,皇太极继位后,果然没亏待代善,代善还是诸贝勒之首。

不仅如此,代善还能分享皇太极的一部分权力,相当于。

等到皇太极驾崩时,代善再次面临选人的困局。

当时最有资格继位的,是代善本人、多尔衮、以及皇太极的长子。

代善本人无意皇位,但选择多尔衮还是豪格,这是个技术活。

多尔衮身后有两白旗,豪格身后有两黄旗。

相对来说,两黄旗势力大,所以继承人只能在皇太极的儿子中选。

可如果不选豪格,以豪格的性格,他肯定会闹事。

而多尔衮也是类似的情况,不立多尔衮,两白旗不会答应。

怎么办,问题抛给了代善。

多尔衮和豪格都有权势,立谁都显不出代善的拥立之功。

对代善来说,最合适的,就是立皇太极儿子中的其他人,代善看中了年仅6岁的福临。

立福临,也是多尔衮和豪格都能接受的结果,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为了立福临,代善还杀掉了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

硕托和阿达礼想立多尓衮,这显然不符合清廷以及代善的利益,代善忍痛大义灭亲。

换言之,清太宗皇太极和福临(帝)的皇位,其实都是代善让出来的。

如果没有代善,的历史也许就是另一样模样。

随机文章清朝的皇后权力多大?这件事让人傻眼:竟然是她决定秦始皇陵墓水银女尸竟然是她,秦始皇墓出现活女尸震惊全球揭秘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蔡伦竟不是发明者/西汉造纸术就出现了为什么神仙怕人间皇帝,需要靠凡间皇帝吸收香火存在(不然消亡)日冕层是什么颜色,厚度几百万公里/温度超100万摄氏度

加入收藏
               

东吴两次大胜曹魏,竟然靠的是苦肉计?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