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乌孙国经历了什么?是如何消失的?

有学者指出,哈萨克一族,并非十五世纪才有,而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虽然如今已经踪影飘渺
【菜科解读】
有学者指出,哈萨克一族,并非十五世纪才有,而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虽然如今已经踪影飘渺,远在战国秦汉时期,乌孙就在自河西走廊到新疆这一大片土地的历史舞台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乌孙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族落过着游牧的生活。
据史料记载,乌孙游牧的主要地区前期是在河西走廊,后来逐渐迁往伊犁河流域,就是其族游牧后期于此建立。
东晋十六国期间,乌孙国与柔然人开战,但军力不如柔然,终为其所逐,乌孙人从此过起了游荡的生活。
为柔然所败后,乌孙人向南迁徙,一直到帕米尔高原,逐渐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失。
“乌孙”这个名字,初见于西汉前期,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所带回来的不是成果的成果。
汉武帝时,为击破匈奴,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系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意图对匈奴形成两面夹击,不过张骞运气不太好,被匈奴人抓住,虽未杀他,却也软禁了他十年。
张骞利用这十多,探听到了些西域的故土人情。
据《》的《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回到中原后向汉武帝“交报告”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
“昆莫”一词,在中原就相当于,但中原人从来屹立在世界之巅,对这种“边鄙小国”向来是自恃身份,所以决不会有“乌孙皇帝”这种解释,“昆莫”被译为“乌孙王”是可以想见的。
“昆莫”后来又被译为“昆弥”,这就像韩语当中的“思密达”一样,理解其含义了,怎么译已经是次要的事情。
《史记》、《汉书》等重要史书中常见“乌孙王昆莫”的说法,这就是把“音”和“意”结合了起来,更让人一目了然。
但就切实而言,张骞所言的“昆莫”的确与其音有些距离,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却是“昆弥”二字了。
我们从《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十一《后赵》之中可提取出一些史料,对其与乌孙的“昆莫”进行类比,可知乌孙王称号“昆莫”及“昆弥”等可以稍作解释,即“昆人的伯克”。
这就是说,乌孙人在改其族名为乌孙之前,是自称为“昆人”的。
考昆人之“昆”,其读音约莫为“浑”,即匈奴的“浑邪”,而相对来讲,匈奴的“浑邪王”,有时候又被译成“昆邪王”,如《汉书》中的《金日禅传》中所记,“金日禅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武帝元狩中,票骑将军将兵击匈奴右地,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
其夏,票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
于是单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为汉所破,召其王欲诛之。
昆邪、休屠恐,谋降汉。
” 现在,乌孙国的由来就清楚了:乌孙本为“昆”,曾于河西走廊游牧,在汉代初期被大月氏所灭,后来得匈奴单于相助得以复国。
此后这些人向西迁徙,占领了大月氏原来的属地,取而代之,并在伊犁河流域立国,而剩下的人因为某种原因未能西迁,归附于匈奴。
匈奴单于为了管理这帮人,派出亲信任“昆人王”,将之译为“昆邪王”,在当时,这“昆”字又与“浑”字相通,于是也作“浑邪王”。
此后乌孙与匈奴的关系大不如前,匈奴又螃蟹一样在大地上横冲直撞,乌孙难以承受后果,便开始疏远匈奴。
为了与原先归附了匈奴的属民相区别,便改其名,称“乌孙”,因此,在先秦时期是没有乌孙这个说法的,直到汉武帝时,“乌孙”这个名字才因为匈奴和张骞的原因而“发扬光大”。
再朝上追,乌孙的来历就有几分扑朔迷离的意思了,好在还能追得上。
据《史记》中《匈奴列传》中的记载,“得由余,西戎八国属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朐衍之戎”,其中的“绲戎”又称为“混夷”,就是昆人的前身。
这个族落在当时是非常有发展的,商末周初时,混夷对东邻周族是很大的威胁,甚至能够压周族一头,《诗·大雅·大明》中有云“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这里的“駾”即通“锐”,是难以抵抗的意思。
这种强大,,但乌孙人的发展,倒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从《汉书·匈奴传》中,我们可大致看出乌孙败落的始末。
公元前175年,大月氏与乌孙冲突后,时为乌孙王的难兜靡被杀,他的儿子却还是个婴儿,被傅父送到匈奴,匈奴单于怜其遭遇而收养于他。
公元前176年,匈奴出兵击大月氏,月氏不敌自河西走廊退走伊犁河流域。
公元177前年,冒顿单于去世,昆莫为老上单于收养。
公元前161年,老上单于又过世后,昆莫又被收养。
昆莫长大后,多次领军作战,站下功劳,开始有了自己的“党羽”。
昆莫在大约三十岁的时候,请匈奴军臣单于出兵击走大月氏占下了伊犁河流域,立国乌孙。
匈奴于乌孙有保族立国之恩,又兼三代单于对昆莫的收养,所以昆莫是亲向于军臣单于的。
军臣单于去世后,其弟左谷蠡王乱政,迫走军臣单于之子於单,自立为伊稚斜单于,为昆莫所痛恨,并表现在不肯朝会匈奴之上,始与匈奴为敌。
此后,乌孙与汉朝交好,武帝接受了张骞的建议,联络乌孙,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使张骞使于乌孙,匈奴终于被击败。
汉朝为笼络乌孙,先后将、等许与乌孙昆莫为妻。
昆莫虽对单于不满,但并不排斥匈奴,在伊稚斜单于败亡后,仍与匈奴有着联系。
匈奴人吃一堑长一智,也对笼络乌孙上了心,于是汉朝派出细君公主,匈奴也将公主嫁于昆莫,搞得乌孙昆莫猎骄靡下不来台,只好以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如果者再三,由于汉朝公主所出男丁稀少,乌孙的继承人多为匈奴公主所出,乌孙也就更倾向于匈奴了。
此后,乌孙发生动乱,平乱后,乌孙国分为大小两部,各自皆有昆莫。
小昆莫有人户四万,大昆莫有人户六万,计十万有余。
乌孙小昆莫乌就屠平定动乱,却因畏惧汉朝而自甘小昆莫位,对汉朝已是心怀不满,加之其母为匈奴公主,于是对匈奴更加的亲密。
初年,匈奴内部发生动乱,分为南北匈奴,两部匈奴主张相反,南匈奴与东汉亲密,而北匈奴仍然跟汉朝“拍桌”,乌孙小昆莫仍然与北匈奴相合。
公元73年,汉明帝遣大将军窦固出师征伐北匈奴,大胜;公元91年,北匈奴又遭遇东汉大将耿夔,大败,单于几乎失陷,但终究逃到了乌孙地界,苟延残喘。
东汉末年,鲜卑人檀石槐横空出世,一统蒙古高原,威名远播,北匈奴难抑其锋芒,于是西逃到乌孙东部,乌孙小昆莫的地盘就被北匈奴给抢了。
此后,达魏晋之时,乌孙国地盘西移,动荡不安的时局,使得乌孙国力不从心,江河日下,国力远不如当年。
公元四世纪后期,蒙古高原上,柔然强势崛起,至五世纪,柔然汗国建成,柔然首领社仑雄才大略,击败各方势力,自立为丘豆伐可汗,乌孙国的东部被北匈奴的遗民建成悦般国。
乌孙国多次为柔然汗国侵略,难以抵挡,无奈退至帕米尔高原。
乌孙国为何向南方退避?自然是因为在那些地方还算有点“群众基础”:氐族、等多与乌孙有旧,再加上乌孙还算强盛之时,国内的一些人已经迁移到此地,甚至更向东也有人去过。
乌孙国对汉朝而言,虽是弹丸小国,但对“无雷”、“休循”、“捐毒”等国来说,还是敬畏得高山仰止,甚至在《》当中出现的“莎车国”都与乌孙国有旧,及乌孙本国内亦有相当部分的“塞种人”,乌孙人自然会向这些有些根基的地方退了。
但乌孙本身已经成为无根的浮萍,虽逃避开了柔然之侵,终究免不了民心离散,逐渐消散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随机文章满清令妃「遗体放百年不会烂」专家:看乾隆喂他吃啥没结婚的人不能抬棺材,抬棺材容易倒霉(亲人也不能抬)挪威NSM精确制导导弹,曾受到F35青睐(制导方式奇特)外星人正在向地球发信号,外星人发求救信号被科学家破解探秘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在3颗太阳的照射下运行/竟还有生命
隋朝的建立,有没有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
对当时的历史发展可以说都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不管是哪个王朝的建立都会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因为没有这些人的支持,这些王朝想建立就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当年统一中国的是否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呢? 我们都知道的隋朝的建立者岁隋文帝杨坚。
其实首先说明一下,杨坚就是关陇集团的人物,他们家是当时建立的八大柱国大将军其中一个,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我们看一下当时具体的八大柱国就知道是什么状况了。
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这八个柱国大将军的意思很简单。
都是国家的顶梁柱。
既然是顶梁柱在战争年代,想要保卫国家肯定都有很大的军事权力,每个人都是有对应的兵权和地盘的。
其实说是西魏封的,不如说是宇文泰封的,因为西魏自从建立就是个傀儡政权,是宇文泰控制的。
所以宇文泰就相当于他们的盟主了。
宇文泰之后,这八大柱国还是一直存在的。
我们看一下杨坚他们在是什么地位。
首先就是杨坚承袭自己家的爵位,本身就是其中一个了。
而独孤信的女儿是杨坚的老婆,所以这一家肯定也是和杨坚家一派的了。
李虎就是李渊的祖父,隋文帝的老婆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是亲姐妹。
所以隋文帝也就是李渊的姨夫,这样算来他们也是一家的了。
这样看来光是亲戚,他们杨家就占了两家了,加上自己三家了。
其他人的关系大家都还不错。
大家都是定时和盟主汇报的。
不过后来末期的时候,不行了,因为是个小皇帝,所以这个盟主不行了,这时候所有人感觉杨坚还不错,一看反正都是自己人,于是就开始支持杨坚了,很轻而易举的就推翻了北周。
和后来推翻隋朝一样。
因为他们想推翻任何人都很简单,军权被他们掌握了,想失败都几乎不可能。
随机文章揭秘摸金校尉的所有口诀,真实存在的摸金校尉十六口诀(分金定穴)宇宙中的物质从何而来,来源于宇宙起点大爆炸/能量演化为物质哥斯拉为什么会喷火,摄入核能需维持生理机能/火焰温度达50万度揭秘产生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火山/海底地震/小行星撞击古代妓女避孕的几大方法,最后一种最没有人性
李渊的“关陇集团”是在哪个地区?
因为这两个家族都属于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是就地域而言的,并非是严格的派系。
所谓“关”指的就是关中,“陇”,通常指的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天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区。
关陇集团的成员,大多是居住在这一带,或是出生于这一地域。
关陇集团最初来源于宇文泰所纠合的势力。
宇文泰是鲜卑族人,一般把他作为北周的创始人。
宇文泰当初割据关中时,为了解决关陇之间胡族与之间的关系,而把西迁的汉族人的籍贯都改为关陇,以消去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政治鸿沟。
李渊的祖先本来是赵郡人(今河北赵县),结果在这次更改的过程中,变成了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西北)人。
李渊的祖上为了在成纪取得身份和地位,索性就称自己是时西凉的建国者[hào]的后人。
这样,李渊的祖上在成纪也就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的八柱国之一,所谓的柱国,就是柱国大将军的简称,这是西魏时期特有的名称,是关陇集团的最高阶层代表,职权比宰相还高。
李渊的母亲,也是西魏的开国功臣、与李渊祖父李虎同为之一的的二女儿。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灭隋,主要依靠的便是关陇集团的支持。
而唐太宗李世民能够以次子的身份与太子争夺皇储,并在“”中击杀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则主要是依靠了“山东集团”。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集团”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省。
历史上在说山东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指华山一东的地区,主要流行在秦汉时期;另一个说的就是太行山以东地区,这个说法虽然是后来的,但更为流行一些。
“山东集团”与“关陇集团”一样,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团体,而主要是地域上的概念,“山东集团”的人物主要来自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东部、安徽等地。
李渊建唐后进行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积极与山东豪杰交流。
李世民在击败后,窦建德余部刘黑闼一度再起,而当时还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就力劝李建成亲征刘黑闼,其目的就是为借此机会与山东豪杰结交。
另外,“山东集团”与“关陇集团”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基本都是豪门大族,而山东豪杰则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主要是一批“性强勇、工骑射,组织坚固,从事农桑”的武力集团。
这批人马,多来自社会的中下层,比较知名的有:秦叔宝(山东济南人)、(洛阳人)、尉迟敬德(即,山西朔州人)、(山东淄博人)、程知节(即程咬金,山东东阿人)、(河南郑州人)等。
李世民在政变成功后,论功行赏的,大多是山东集团的成员,在之后的治国理政中虽然还有唐高祖时期留下的关陇集团的老臣,但权力以逐渐的向山东豪杰所过渡。
随机文章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中国以南方为尊/避开北极星的定位投胎到地球的外星人,鬼谷子恐是其中之一/为人类文明贡献巨大黄河水变清是什么异象,民间认为是吉兆/专家称可能为不祥之兆龙卷风是怎么把人卷上天的,风速比12级台风快5倍/遇龙卷风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