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和日本之间的文化认同的差距在什么方面 看看宋明理学之一的程朱理学就知道了

援朝战争中,明朝经略万世德要求朝鲜也让陆象山、配享文庙,但是遭到尹根硕
【菜科解读】
援朝战争中,明朝经略万世德要求朝鲜也让陆象山、配享文庙,但是遭到尹根硕等人的反对。
这些都反映了16、17世纪中华文化圈内虽然都以为思想共识,但是各自的差异也开始出现。
藤原惺窝,师从僧人九峰,还俗后从事朱子学著述,被视作日本朱子学的首创者 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除了政治认同外,文化认同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明朝以前,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都已经使用汉字很长时间,也深受儒家及汉传的影响。
明朝时候,朝鲜、安南、琉球、日本又接受了新兴的宋明理学,这成为中华文化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诸国之中,高丽及朝鲜最能与明朝保持高度一致。
明朝建立时,正值高丽末期。
高丽政权虽然也以儒学理念建构国家体系,但是在思想领域及信仰层面则是佛教占据主导。
高丽末期,受到元明崇尚程朱理学的影响,高丽儒生也引入程朱理学力图振兴儒学。
安珦(晦轩)是最早在高丽提倡程朱理学的人。
他曾经跟随高丽世子留居燕京。
在燕京期间,安珦抄录了朱子著作带回高丽,并在国子监中弘扬朱子学。
安珦之后,白颐正(彝斋)赴生活十年,研习程朱理学。
白颐正的学说传人有李齐贤(益斋)、朴忠佐等人。
李齐贤传弟子李谷(稼亭)、子李穑(牧斋)。
李穑传弟子郑道传(三峰)、李崇仁(陶隐),郑梦周(圃隐)也从游于李穑。
白颐正一系,成为高丽末期程朱理学最有影响力的传承体系。
此外,还有权溥在高丽刊行《四书集注》,禹倬传授程朱易学。
经过这些儒者的努力,李齐贤说高丽末期已经“天下同文,家家户户置程朱之书,人皆知性理之学,教化之道近乎成”。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上最普遍的学问。
并且高丽儒生还形成了先学朱子四书学、再读五经的儒学学习程序。
高丽儒者对程朱理学的探讨从伦理规范发展到统治道义,形成经世思想。
被李穑称为“东方理学之祖”的郑梦周,在政治上力主高丽放弃北元、转而与明朝结成宗藩关系。
在学术上依照春秋义理提出“尊华论”。
在社会建设上,他引入《朱子家礼》,建立家庙、倡导三年丧服制度。
在个人人格上,他为高丽王朝殉节,成为朝鲜时代忠义的典型。
安珦(晦轩),最早在高丽提倡程朱理学 在朝鲜王朝的制度建设中,郑道传(三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按照周礼六官与明朝制度编撰《经国大典》,分为《吏典》《户典》《礼典》《兵典》《刑典》《工典》。
在《经国大典》中贯彻了儒家的民本、德治两个原则。
朝鲜建国后全面引入明朝制度,形成与明朝相同的政治构造与社会土壤,这成为朝鲜接受明朝思想文化的环境。
在政府架构上,朝鲜模仿明朝六部,设六曹:吏曹、户曹、礼曹、兵曹、刑曹、工曹。
六曹之上设议政府,由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合议。
地方设五道,后增为八道。
仿照明朝御史制度,设暗行御史,监察地方。
在立法上,刑律则执行《大明律》。
在文教、选举领域,朝鲜如明朝一样在中央设置成均馆,在地方设置乡学。
士子入书堂习汉文,再入乡学。
应试合格者为生员,进入设在汉城的成均馆学习。
参加经文考试及第者,授予官职。
如同明朝文官政府、培养出士子阶层,朝鲜的官僚制度与科举制度也培育出一个相同的士子阶层。
这是朝鲜在政治上有中华认同之外,文化上形成中华认同的原因所在。
在推行以治国的过程中,朝鲜世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朝廷中,世宗设置集贤殿,对集贤殿学士赐暇读儒经。
制定国家五礼体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士庶家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
编撰《三纲行实图》,以儒家纲常伦理教化民众。
由于朝廷崇儒,大批儒生进入官僚集团,形成政治上的既得利益阶层,史学家称之为“勋旧派”。
勋旧派的文化贡献主要体现在遵照朝鲜王的命令推行文化政策。
代表性学者是郑麟趾(易斋),他是理学家权近(权溥后人)的传人。
与勋旧派相对,还有一批儒生以道统自任,被称为“士林派”。
士林派祖述郑梦周,构建出“郑梦周(圃隐)—吉再(冶隐)—金叔滋?(江湖)—金宗直(毕斋)—郑汝昌(一蠹)、金宏弼(寒暄堂)—赵光祖(静庵)”的道统体系,并以程朱理学为基础提出道学的政治理想。
面对朝鲜前期王位更迭及官僚政治中的违反纲常、不道义的现象,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武器,勇于批判。
正因如此,士林派遭受朝鲜王及勋旧派的政治迫害,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遭受多次士祸。
金宏弼、赵光祖都死于士祸中,金宗直也被剖棺斩尸。
16世纪后半期是朝鲜程朱理学的真正形成期。
从这一时期开始,士林派成为政治上的主导力量。
朝鲜儒生对程朱理学的理解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并形成了以四端七情论为论争中心的岭南学派和畿湖学派。
岭南学派的理论基础来自李滉(退溪)。
李滉被看作是正统朱子学的维护者。
他编撰了《朱子书节要》,成为朝鲜儒生研习朱子学的基础。
他所撰写的《宋季元明理学通录》以朱子学为正统对宋明儒学行了梳理。
李滉对明朝的学术潮流十分敏感,对于刚刚兴起的阳明学,他撰写了《传习录论辩》对《传习录》逐条驳斥。
对明朝哲学家的主气论,李滉撰写《非理气为一物辨证》进行批判。
因为李滉的巨大威望,阳明学被朝鲜儒学者视为异端而加以排斥。
作为士林领袖,李滉尊重学校,奏请朝鲜明宗下赐绍修书院匾额,倡导了朝鲜的书院讲学之风。
在朝鲜朝后期,书院成为比成均馆、乡学更加重要的士林活动中心。
因为退溪的提倡,朝鲜的书院讲学之风的兴起,与明朝陈献章(白沙)之后书院讲学之风相比,也只是略晚而已。
▲岭南学派的理论基础来自李滉(退溪) 李滉自己的思想体系总结在晚年所作的《圣学十图》中。
《圣学十图》以图像形式表达他对天人关系、人伦规范的结构性的系统理解。
这种表达形式是朝鲜理学的独创。
李滉最有名的论说是“四端七情论”。
这是1559年到1566年间,李滉在与奇大升(高峰)的论争之中提出的。
是朝鲜儒学对性理学的发展。
李滉将“四端”与“七情”相对,认为“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
李滉强调理的根源性,提出“理自到说”。
李滉的理论暗含着将人心与道心对立的趋势。
畿湖学派的理论基础来自李洱(栗谷)。
李滉去世后,成浑维护李滉的观点,就“四端七情”问题与李洱发生论辩。
李洱提出“气发理乘一途说”,认为“发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四端七情都是气发,理蕴含于气中。
李洱认为四端为七情中之善者。
李洱的理论把人心与道心统一起来。
作为理学家,李洱思想的代表作是《圣学辑要》,以《大学》体系综合儒学。
对朱熹的《小学》加以注解,撰写《小学集注》。
在普及理学方面,李洱撰写了《四书谚解》《四书小注》。
与李滉一样,李洱也重视学校建设,他撰写了初级教育教材《击蒙要诀》以及规范学校教育的《学校模范》。
作为士林派在政治上的核心人物,李洱还提出振纲纪、革弊端、安民生的改革要求。
由于李滉、李洱在性理学、尤其是“四端七情论”上对立,其各自门徒形成岭南学派与畿湖学派。
而按照朝鲜党争的分野,岭南学派多属于东人党,畿湖学派多属于西人党。
学派的分裂与政治上的党争又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朝鲜后期政治与社会的分裂。
16、17世纪明朝正是阳明学兴起的时候,朝鲜却以“四端七情论”为中心坚持在朱子学的理路上前进。
虽然朝鲜也有人学习阳明学,如许筠(蛟山)、张维(溪谷)等,但朝鲜理学家的主流仍然是批判阳明学。
二年(1574年),王阳明配享文庙,这象征着官方对阳明学正统地位的承认。
同年,朝鲜理学家许葑出使明朝,在国子监中猛烈地批判阳明学为异端。
援朝战争中,明朝经略万世德要求朝鲜也让陆象山、王阳明配享文庙,但是遭到尹根硕等人的反对。
这些都反映了16、17世纪中华文化圈内虽然都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共识,但是各自的差异也开始出现。
与朝鲜不同,日本的儒学传承主要在博士家中,以汉唐注疏为主。
朱子学形成后,主要是经由禅宗中的临济宗传入日本,禅僧玄惠法印、岐阳方秀、桂庵玄树都曾宣传、化用朱子学。
而将朱子学发扬光大的则是生活在16世纪后半期的藤原惺窝。
藤原惺窝师从僧人九峰,还俗后从事朱子学著述,被日本学者看作是日本朱子学的首创者。
藤原惺窝正处在日本由战国走向统一的时代,前有织田信长、,后有德川家康。
因而,藤原惺窝提倡以儒家五伦、五常作为日本社会的伦理准则,为统一的政治统治提供思想基础。
因而,藤原惺窝重视四书、五经,并以朱子学的理论阐述伦常纲纪。
藤原惺窝简化了朱熹对于“理”的论证,将“天道”、“性”、“理”三者视为同一,以贯穿在他的理论体系中。
据林罗山《惺窝先生行状》,藤原惺窝“读圣贤性理之书,思当世无善师,而忽奋发欲入大明国,直到筑阳泛溟渤,逢风涛漂著鬼海岛。
先生常慕中华之风,欲见其文物,虽然其盛志不遂而归,先生以为圣人无常师,吾求之六经足矣”。
藤原惺窝虽然最终没有来过明朝,但是对于明朝一直都很仰慕,这是源于他所习之朱子学。
林罗山是藤原惺窝的弟子,他生活在16世纪末期与17世纪上半期,相当于万历、隆庆、天、年间。
林罗山以独尊朱子著称于日本哲学史。
他批判陆九渊夹杂老庄之学,更是排斥佛学。
德川幕府建立后,林罗山是幕府统治合理性的主要论述者。
林罗山援引朱子学论证幕府统治下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
虽然在思想上,林罗山独尊来自中国的朱子学,但是在政治上他对明朝评价不高,专门仿照《过秦论》而写有《过明论》。
17世纪,日本还有一位重要的朱子学家——山崎闇斋。
与林罗山注重朱子学义理为幕府统治作论辩不同。
山崎闇斋的学术贡献主要是在对朱子学文本的注释与讲解上,以及对朱子学的传播上。
自山崎闇斋之后,朱子学在日本大行。
但是,晚年的山崎闇斋转信神道,成为垂加神道的创立者。
正是在16、17世纪朱子学的传播下,日本学者对中国思想的认同,转而形成对“中国”的认同。
▲山崎闇斋是17世纪日本重要的朱子学家 与朱子学在朝鲜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不同,日本德川幕府虽然重视朱子学,但是朱子学尚未取得独尊地位,因此,17世纪时,阳明学也开始在日本得到传播,其重要人物是被称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
中江藤树对林罗山的观点多有批驳。
在中江的思想体系中,他十分注重“孝”,认为孝是天、地、人三才的至德要道,并将孝与心法、太虚、修齐治平相联。
中江藤树的弟子熊泽蕃山调和中江的阳明学与林罗山的朱子学,他脱离了中江藤树以自我修养而明德的内在心性论路径,转向政治王道主义。
17世纪的日本阳明学对江户时代影响甚大。
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起义领袖极为崇尚中江藤树,称“受其赐亦厚矣”(《儒门空虚聚语》)。
程朱理学在朝鲜、日本的传播及其在地化,既使14—17世纪东亚读书人有了思想的共识,形成同一个文化圈,又使朝鲜、日本的朱子学在16、17世纪呈现出地方性的发展态势。
1644年明朝的灭亡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基于理学思想的“华夷之辨”,出于对中国文明的认同,朝鲜自居为“小中华”,而日本儒者也将本国视为正统。
随机文章后宫乱政的贾后在杨家将演义中的萧天佐怎么死的?木星跟土星哪个恐怖,都如同地狱无任何生命迹象(木星更大更重)大蛇丸偷走外道魔像,没有轮回眼险些丧命(被佩恩追回)揭秘拐弯枪的子弹是怎样拐弯的,中国特警装备自制最先进的拐弯枪
一代英主处死母亲和老婆,最后死在儿子的手里
然而西夏的皇权斗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从元昊主政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宫廷斗争此起彼伏,十分的惨烈,元昊的母亲卫的大首领卫慕山喜不仅实力雄厚,又是王亲,故与元昊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卫慕山喜密谋杀害元昊的阴谋暴露,元昊下令将卫慕山喜及其族人全部杀死,包括自己的生母和老婆卫慕氏。
元昊的叔父反对元昊称帝,并主动向宋称臣,元昊听说后大怒,元昊将其父子用乱箭射死。
为了集中王权,削弱权族,,元昊诛杀了多名重臣,连至亲也不放过,这为称帝立国扫清了障碍,但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建国后,与宋的交战中,元昊曾经中了宋人的离间计,草率的处死了自己的两员大将,更因为忠奸不辩令群臣感到寒心,埋下了极大的政治隐患,不久他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提拔重用了野心家,为自己培养了一掘墓人。
随着没藏讹庞权力欲的膨胀,身为相国的他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梦想带上那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为了登上王位,没藏讹庞的想除掉元昊,自己登上王位,机会终于来了,公元1047年,西宫双喜临门,皇后没藏氏剩下一个孩子,二是太子宁令哥大婚,本来都是喜事,但在婚礼上,元昊却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并纳为了妃子,这让元昊父子关系更加不合。
没藏讹庞抓住这一难得机会,与太子宁令哥密谋作乱,公元1047年1月15日,宁令哥夜闯皇宫,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没藏论庞直接杀出,将宁令哥处死,立自己的妹妹为皇,立外甥为,元昊在西夏的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位文治武功都所建树的皇帝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中。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的鬼故事刘备临终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明白诸葛亮却吓得冷汗直流喜马拉雅山脉红雪之谜,仿佛山脉哭泣流下的血泪秦始皇陵墓水银女尸竟然是她,秦始皇墓出现活女尸震惊全球揭秘龙转世为人的相貌特点,长相俊美喜爱沾花惹草(极易变渣男)
禅让制和世袭制相比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一点
要想“家天下”,你得先有“家天下”的能力。
要把整个天下变成自己的私产,光靠个人能力是不够的。
独裁者要管理一村一县的地方,这很简单,所有事情都由他一个人处理就是了。
但要是管理好几个省那么大的地方,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把地方事务委托给属下来管理。
这个模式我们非常熟悉:坐镇首都,地方上有各种地方大臣,什么知府啊,县官啊……这些地方大臣去管理收税、治水、诉讼、剿匪等等地方琐事。
皇帝只负责在大事上下命令就可以了,这皇帝当得多轻松呀! 但轻松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是,人都有贪财图利的私心(想想那个拼命延续自己的基因),地方官员也不例外。
只要有条件,谁都愿意多占有一些财物。
遥远的地区和皇帝通个信都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皇帝对地方事务所知甚少,他怎么能随时监督那些和自己远隔千里的地方官,防止他们欺上瞒下、贪污财物,甚至起兵造反呢? 要预防“地方官贪污和独立”的问题,这需要制定极为复杂的制度,安排多方势力互相监督和制约,还要有公正全面的考核系统、通达保密的检举系统、高效安全的通讯系统——简而言之,需要一个成熟、庞大的官僚体系。
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又必须依赖繁重的文案工作。
大量文案工作要求每个官僚都要接受足够的文化教育。
大量识字的官僚又要求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教育机构。
的生产力很落后,在这个时代,想建立一个能统一中国的官僚系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比夏朝更早的尧、舜、禹时代了。
因此史学界一般认为,尧、舜、禹——假如他们存在的话——不可能是整个华夏地区的统治者,他们只是某个部落的首领。
当时各个部落之间有摩擦,有合作,需要有人协调,于是各个部落开会商量,大家一起推举一个人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禹就是被推举出来的。
统一蒙古之前,蒙古各部落就采取类似的推举制度。
这些部落开会选出的领袖称为“汗”。
“汗”的推举过程当然不是大公无私的,而是充满了勾心斗角——当上领袖能为自己和部落谋取更大的利益,人们都会争着抢着去当。
因为“汗”是推举产生的,所以“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帝王。
“汗”的权力有限,并非独裁者,更像是盟主或是调停人。
他负责维护各部落之间的秩序,如果他侵犯了其他部落的权益,其他部落也有可能会推翻他。
因为权力有限,所以“汗”也没有能力指定自己的子女为继承人。
他只能在退位的时候向其他部落举荐继承人,至于该人能不能继承,那就要看部落大会同不同意了。
这个“推荐继承人”,恐怕就是尧、舜“禅让”的真相。
认为禅让是一种礼贤下士的美德,这种说法最早来自于时期,以为首的那些学者。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社会制度逐步瓦解,旧的道德规范被人践踏。
用大白话说,就是“世道一天比一天乱”,用孔子的话说,叫作“”。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免不了总念叨着新不如旧,过去比现在好。
既然过去总比现在好,按照这个逻辑再进一步推想,在更古老的尧舜禹时代,社会就应该是最美好的了。
禅让制比世袭制更“先进”。
原始部落还是禅让制,到了后来改成了世袭制,这社会怎么越发展越退步了呢? 我们要明白禅让制和现代的选举制有本质的不同。
选举制是在现代人有能力当独裁者的情况下,选择不去世袭和独裁。
而禅让制是独裁者有心世袭却苦于没有能力的妥协之举,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随机文章成语霜露之疾的主人公是谁?霜露之疾是什么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下一句更经典 你知道吗?我是飞行员见过ufo,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发现超速行驶的UFO日本二战战斗机排名分析,96舰载机仅位列第2大魔王贝利尔,曾是撒旦人选能力最强的堕天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