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湘军战斗力,曾国藩实行了什么制度?

这次农民起义席卷中国,南方基本上全部波及,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
此时清王朝的绿营和子弟都不管用,倒是为首训练出的湘军成
【菜科解读】
这次农民起义席卷中国,南方基本上全部波及,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
此时清王朝的绿营和子弟都不管用,倒是为首训练出的湘军成为了救命的稻草。
后人探索湘军成功之谜,总结出了方方面面的原因。
比如纪律、策略、领导人的能力等方面,但据我看来,湘军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一方面给人高薪,解决了当前的最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给人实行了保举制度,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高薪可以理解,当时曾国藩规定,湘军的饷银是朝廷正规军的三倍。
因此,在那个饥荒频发、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湖南人便义无反顾,踊跃参军。
那么什么是保举制度呢?这是说按战功保举一定数额的将士为国家武职官员,当然作为高级将领还能被朝廷封为文官。
虽然,曾国藩在衡阳的时候,在湘军誓师时,就喊出了“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口号。
他虽然是理学大家,但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不要官、不要钱,这在保境安民时偶尔说说还可以。
要让士兵们带着这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辗转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几年,鬼才会不要命,人都会跑光了。
所以,曾国藩让湘军的将士获“利”,不仅要获利,而且还要用“名”来鼓励将士。
曾国藩鼓励部将大胆保举亲信: 鄙人前衔奏补实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气,不可畏干部诘而预自缩手也。
至于怎么保举,当时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
但湘军成立之初,就有一个不成为的,与朝廷达成默契的规定,那就是每打一次仗,一百人中可以保举三人,此后,逐年递增。
在攻克武昌一役中,湘军之中就有两百多人被保举。
这样的制度,当然能凝聚将士的心。
湘军领袖能受朝廷的封赏,升官发财,普通的士兵也能在历次战斗中分一杯羹,自然更有战斗力,更有士气。
不过后来,这个风气越来越盛,一场胜仗打下来,无论时参战的、未参战的,只要有关系就能获得保举。
都说太平天国封王太多,天京城一块砖头掉下来都可能砸到一个王爷。
当时的湘军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是乡勇组织,裙带关系特别严重,保举之风盛行后,哪怕是在老家务农的,未成年的孩子,甚至还在肚子里未出生的都可以想尽办法冒领军功。
这个风气在的“吉字营”最为突出,这也是曾国荃笼络手下的一个方法。
曾国藩曾经也忧心忡忡的和心腹幕僚赵烈文说,保举之风增加了战斗力,也为国家埋下了隐患。
但是,在当时,太平天国胡乱封王,湘军肆意保举,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为,哪里还顾得明天后天的事情? 湘军之中,各营保举的武职官员共达十几万人,其中三品以上的数万人。
由于在湘军之中,被保举太容易了,不仅是湖南人竞相投奔,甚至一些文人也不惜来到湘军之中,或出谋划策做幕僚,或为湘军提供技术帮助。
比如数学家李善兰就来到湘军幕府,一住就是八年,为机械制造局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俞樾、吴汝纶、王闿运和王安定等士子竞相投奔。
不及第的希望能够,及第的甚至认为在湘军比在朝廷更有前途。
然而,湘军初期,曾国藩只有二品虚衔,并没有实职。
因此,湘军举荐的人都只是虚衔,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履职的机会(徒有保举名,永无履任之实)。
这样一来,在湘军后期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严重影响了湘军的战斗力。
直到曾国藩多次明示暗示朝廷,终于获得了两江总督的实职。
这样以来,湘军就有更多的将领有机会担任职位,保举制度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吸引湘军不断向太平军步步紧逼。
随机文章看穿“纳粹只会带来毁灭”德军官密谋暗杀希特勒未果,还背上叛徒骂名…直到政府做了这件事杂技高空钢丝表演惊呆路人,18岁小伙掉下钢丝当场摔死黑龙江不明飞行物砸出10多米大坑,专家证实为人工制造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怎么看一座山的龙脉呢,山脉走向/五行/星象/外形等步骤繁多
湘军打仗有多厉害?曾国藩将一个详情做到了极致
鉴于江忠源等人的经验,清政府决定鼓励地方办团练以保境安民,一天之内任命四十三名在籍官员为钦办团练大臣。
然而下来,只有和他的湘军取得了成功,其中成功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是学者的研究的重点。
湘军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细节是不可忽视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那就是曾国藩提出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思想。
后半句有时候又称为打死仗,不管是打呆仗还是打死仗,这都很好理解,然而“扎硬寨”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文人出身的曾国藩,在带兵之初,因为经验缺乏,曾经被太平军多次偷袭,吃足了苦头。
岳州之败就是一个例子。
后来,他总结经验,思考不足,又通过高人指点,并结合自己的个性,提出行军打仗安营时必须“扎硬寨”。
所谓“扎营寨”,就是部队每到一处住宿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都必须挖掘战壕。
这个战壕怎么挖?曾国藩曾经是这样要求的: 筑墙须八尺高,三尺厚;壕沟须八尺宽,六尺深;墙内有内濠一道,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内须密钉竹签。
曾国藩对于这个做法极为看重,他不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打折扣的执行,即使他后来坐镇指挥,很少亲临前线,但每次湘军将士出战,他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此事,视为湘军的法宝。
这个方法弊端是很明显的,首先,它耽误了行军的速度,安营时,部队要挖沟挖壕垒墙,拔营时又需要将竹签等一一带走,非常耽误时间。
其次,它让部队减少了训练和休息时间,更多的时候,湘军就像一支工兵部队,走到哪里修到哪里。
再次,这个方法严格执行下来,必然会导致延误战机,就说过曾国藩用兵“每苦钝滞”,贻误战机。
但是曾国藩就不以为然,坚持要用这个方法,而且凭借它一支打到天京城下,剿灭了。
因为这个方法的优点实在是太大了。
第一,它防备了偷袭,让湘军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自从采用了“扎硬寨”的方法,李秀成多次要偷袭湘军都无功而返。
曾国藩的弟弟更是将此法发挥到极致,攻城时也采用,以致于获得了“曾铁桶”的外号。
曾国荃攻打安庆、天京时将这个战法发挥到了极致。
他甚至一圈又一圈的修筑高墙和深沟,雨花台一战,曾国荃仅带着两万人的“吉字营”湘军面对李秀成带着的几十万人大战了四十六天都立于不败,全靠这个方法。
第二,这也让湘军减少了伤亡损失。
曾国藩深知,朝廷没有授予他无限制的权力,他只能从湖湘招募士兵,而兵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他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将士,不可能用人命去堆积胜利。
因此湘军采用这个阵法,守城中能让太平军,攻城时,每到一个地方,先不急着和太平军打,还是扎硬寨,而且是一圈又一圈的扎,知道对方援兵打不进,突围冲不出,在城中弹尽粮绝才攻击。
所以在湘军历史上,阵亡三千人的战斗很少,仅仅在武昌出现过。
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后人仿佛数不出他的经典战役,他仿佛就是在不断的围城挖壕之中,又笨又慢的赢得了一仗又一仗。
别人说他不善奇谋,他就不不指望自己能有什么奇谋,更不认为自己善于带兵,他在意的是自己先不输,这样每一次赢一点,积小胜而大胜,直至完胜。
他如同最高明的拳师,每一招都是大巧不工,从不投机取巧。
同样,也就是这个方法,培养了湘军独特的气质。
那就是老老实实,从不投机取巧,不麻痹大意。
他们知道,胜利不是靠一两个雕虫小技能获得的,而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靠着吃得苦霸得蛮的倔强作风而取得的。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为何能创立霸业?美丽的北极光之谜,解读北极光是怎么形成的谷歌可自由拆卸的积木手机,能添加血糖检测仪等附加功能斯蒂芬·威廉·霍金简介,概括霍金的一生事迹(探寻宇宙奥秘)魔神之首阿撒托斯,凭本能影响宇宙万物(智商疑似超低)
湘军攻破天京后都做了些什么?犯下了哪些罪行?
湘军四路并进,金陵九座城门被攻占。
自此,建都十二年的天京陷落。
天京保卫战历时50天,天京城内太平军三万余人,能战斗者仅四千人,但仍然殊死抵抗,直到陷落。
不得不承认:“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实际只有三万多)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巨寇。
” 湘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终于攻破天京。
湘军进入天京,大肆烧杀抢掠,犯下了四大罪行,其残忍程度不亚于数十年后日军攻占南京后的暴行。
第一罪行是大肆焚烧城内建筑物,湘军进入城中后,太平军依靠一幢幢建筑物进行了巷战。
湘军对付太平军的办法,就是连同房子一起烧掉。
湘军将领萧孚泗第一个冲进府,在对天王府劫掠一空后放火烧毁了规模宏大壮丽的天王府。
时人有诗叹曰:“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
当然,有些房屋建筑是太平军自己烧毁的。
太平军在最后时刻,抱着“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的决心,将财物和房子烧毁。
但太平军烧毁的仅有十分之三,大部分都是被湘军焚毁。
曾国藩在奏折中说:“三日夜火光不息。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都不熄灭。
曾国藩的这一描述是大大缩水了的,事实上大火烧了整整八天,直到一场大雨才浇灭。
昔日繁华的金陵城,变成了一片瓦砾堆。
传承了千年的名胜古迹、文物宫殿,在这一场浩劫中化为了灰烬。
第二罪行是大肆杀戮,湘军入城之后,开展了为期6天的屠城。
曾国藩洋洋得意地在奏折中向皇帝炫耀:“三日之内,毙贼十万余人,秦淮河尸首如麻。
凡伪王、伪王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三千名,死于敌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
”当时天京城内仅有人数三万余人,有几千人突围而出,剩下仅两万余人。
曾国藩的十万余人是夸大了的数字,以显示湘军的功劳。
曾国藩的机要秘书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城破后,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
”又道:“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担货物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
沿街死尸十之九皆是老者,其幼儿未满二三岁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
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
老者无不受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嚎之声达于四野。
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 同为湘军的赵烈文对湘军的暴行都看不下去了,可见其残忍程度有多。
第三罪行是掳掠妇女。
城破之后,四十岁以下的妇女都被湘军掳掠,年老的都被杀死。
赵烈文笔记下的:“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
”是对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第四罪是抢夺财物。
湘军入城后便进行大肆搜刮财物。
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闻各军入城后,滩掠夺,颇乱伍。
又见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收刮,甚至各棚厮役皆去,担负相属道。
”湘军上到将军,下到烧火做饭的厨子马夫都去抢夺财物,将抢到的财物打包肩挑背负,沿江而上,运回湖南老家。
一个多月后,抢劫还在继续“城内各军尚纷乱不止,兵勇互相抢夺,时有杀伤。
” 李秀成被俘后,抓获李秀成的村民陶大兰非但没得到湘军将领萧孚泗的一分钱奖赏,然而全家连同邻居都被关起来拷打,逼问有没有私藏李秀成的金银。
赵烈文对萧孚泗说:“丧良昧理,一至于此!”。
萧孚泗都如此丧尽天良,更不要说那些残忍的下属了。
曾国藩被清廷赐予文正公的,被世人推举为“千古一完人”。
然而,曾国藩却是不折不扣的“剃头匠”。
曾的残忍完全超乎了一个读书人应有的礼义仁智信,称其为完人似乎徒有虚名。
曾国藩在接到咸丰皇帝的诏书出来办理团练时,就提出了要“严刑峻法”的主张。
湘军鲍超在赤冈岭俘获太平军三千人时,曾国藩曾写信给鲍超这三千人到底杀了没有。
鲍超迟疑,曾国藩写信一再催促,结果三千太平军全数被杀。
在攻克安庆前,曾国藩曾一再叮嘱在前线的说:“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为了安稳弟弟的心,他又说道:“屠城以泄其愤,迪庵在九江亦是如此办法。
”在杀人之后,曾国藩建议:“宜将贼尸设法掩埋,或用旧船载弃大江之中。
” 曾国藩还改良了中国古代的凌迟之刑,在犯人被凌迟之时,还要往伤口上撒盐,让受罚者痛苦而死。
这样嗜杀残忍的人,连不杀降兵这样的古训和道义都不遵守的人,怎么能够称之为第一完人呢? 随机文章揭秘: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喜马拉雅山脉红雪之谜,仿佛山脉哭泣流下的血泪日本博物馆中的美人鱼木乃伊,身长1.7米人身鱼尾被供奉没结婚的人不能抬棺材,抬棺材容易倒霉(亲人也不能抬)小行星是什么样子的,奇形怪状任意一颗可致毁灭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