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是哪位留下了这个核反应堆?

【菜科解读】
地球上最古老的核反应堆是什么样子?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能反应堆或反应堆,是能维持可控自持链式核裂变反应,以实现核能利用的装置。
核反应堆通过合理布置核燃料,使得在无需补加中子源的条件下能在其中发生自持链式核裂变过程。
严格来说,反应堆这一术语应覆盖裂变堆、聚变堆、裂变聚变混合堆,但一般情况下仅指裂变堆。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地球上最古老的核反应堆等相关内容。
奥克洛铀矿成矿于20多亿年前,而核反应堆在成矿后不久便启用了,虽然其输出功率较低,只有10到100千瓦,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
简介奥克洛铀矿(OkloUraniumMine)位于中非加蓬共和国Haut-Ogooué省Franceville镇附近,为地球上目前唯一的天然核裂变反应堆。
此堆是天然形成的,由三个重要沉积区中的16个自然裂变点组成,时间大约在20亿年前。
1956年P.Kuroda曾预言说地球上有自然形成的核裂变反应堆,1972年这一预言在Oklo铀矿成为现实,并且是唯一的存在。
1972年,在非洲加篷共和国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铀矿——奥克洛铀矿。
在矿里还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
它是由六个区域的大约500吨铀矿石组成,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
面对这个保存完好、结构合理的核反应堆,人们不禁要问:是哪位留下了这个核反应堆?要知道,人类掌握核能技术,建立第一座核反应堆,只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情。
重要成因1、在当时Oklo铀矿形成的时候,该地铀矿石中U235含量高达3%,而普通天然铀矿U235含量仅有0.72%,这一含量和现今裂变反应堆使用的核燃料浓度相同;
2、此矿周边存在地表水流,并淹没反应区;水成为中子吸收剂,吸收热量沸腾,并将反应堆产生的热量带出地表,这一过程同时也冷却了反应堆,使反应堆停止或减缓裂变;当水从沸腾状态重新回到液态时,反应堆重新开始工作,形成一个循环。
此循环周期大约为2小时30分钟。
3、铀元素只有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才干溶解在水中,大概就是在20亿年前,地球气候条件产生了极大变化,氧气含量急剧上升,当时铀元素分布存在于岩石中,氧气和水的存在为铀元素聚集提供了条件,使该矿中铀含量浓缩到3%以上,这样才使该矿的链式反应得以启动。
特殊的铀浓度,水和地理环境以及大气的演变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出现了地球唯一的天然核裂变反应堆——奥克洛铀矿!这是地球的奇观!
中国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秦始皇嬴政修建,历史贡献不比京杭大运河少
海洋微物种发现地球上可能存在三域外物种
我们星球上大部分的物种并非日常所见的动植物,而是看上去像是一个个单一细胞的低等生物体,如果要判断它们在演化树上处于什么位置,生物学家们需要在实验室里培养它们,等有了足够的DNA后再进行基因分析。
但艾森表示,这里的问题是,这些物种的绝大部分,差不多占所有物种的99%,都没法在实验室里被培育,“它们就像是生物宇宙里的暗物质。
” 为了探寻生物的“暗物质”,艾森展开了和世界上最出名的私人基因研究所——文特尔研究所的合作。
对于这项探究“暗生物”的挑战,他和他的同事们采用了一种现在很前沿的研究方法,叫做“宏基因组学”(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进行研究,传统的微生物基因序列分析需要在实验室里培养微生物,但用宏基因组学,可以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那就可以避开有的微生物很难在实验室里培养的难题。
艾森表示,加上这种方法,无论是环境中采集的还是实验室里培养的,现在没有DNA序列是测不出来的。
这个发现十分惊人,其可能改写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延续的主流生物分类学法。
研究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基因中心的艾森(JonathanEisen)领头所做。
他与同事们提取了一部分海洋水样本中的DNA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样本基因序列十分不同寻常,和人们平时所知的细胞生物似乎关系非常疏远,完全像是来自另外一个全新的生物域。
二、假设迷雾重重 在此次研究中,艾森和文特尔提取了“全球海洋取样考察”(GlobalOceanSamplingExpedition)中采集的海水样品,通过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些基因序列和此前所知的彻底不一样,无论如何也放不进现有的演化树中。
“问题是,它们是哪儿来的?”艾森说。
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解答得了,这些基因不知道到底是属于什么生物。
不过,艾森表示,现在出现了两种假设,一种是这些基因序列来自一些很与众不同的病毒,而另一种假设则更为令人惊讶,这些神秘的基因序列或许代表着生命树上一个完全崭新未知的分支。
这个假设是十分大胆的,生物学界一些人表示激动,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现在就谈生命的“第四维度”为时过早。
如加拿大渥太华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生物学家古普塔(RadheyGupta)说,尽管这个发现很有意义,但还是得小心下结论才行,因为可能有更多的解释,比如,这些基因序列可能来自一些生活在独特的环境中的细胞生物,有的环境可能导致生物的基因发生迅速的演变,这就有可能给做基因分析的科学家带来错觉,以为这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和其他生物分家了的“新”的生命形式。
“现在生物是否分成三个域,或者这三个域之间的生物是怎么相互联系的,这些都还有着很大的分歧。
”古普塔说,“如果再加上对第四个域的讨论,只会让人们更加困惑。
” 不过,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科学家巴普苔丝特(EricBapteste)的回应则更积极一点:“事实就是基因是非常多样的,而且毫无疑问其中的大部分我们都是未知的,要设想还有一个全新的生物域在那儿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 三、演化树面临再次重写 研究接下来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更进一步地确定这些序列的来源,将寻找这些基因到底是突然变异的还是从另一个奇怪的“维度”来的。
对这些样本的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确定这些神秘的基因序列到底属于什么生物体。
假设艾森等人的进一步工作发现,这些基因序列的确是来自一个全新的生物域,那生物演化树将再次被推翻重写。
艾森介绍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演化树上只有两个分支:一个是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和一些奇怪的生物形式,比如黏液菌;而没有被列入真核生物的,则被称为“其他所有一切生物”。
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后,科学家发现,所谓的“其他所有一切生物”并不能笼统地归在一起,它事实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域:细菌和古菌。
即使这样,生物学家对演化树如何来画依旧是分歧多多,还有不少存在争议的生物,比如拟菌病毒,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大的病毒之一,有人就认为其应该单独代表一个新的域,它里面带有很多在细胞生物中才有的基因,所以不应该看成是病毒。
“如果你把这些拟菌病毒看成是第四个分支,那我们的序列或许代表着第五个分支,只不过现在我们都还不知道而已。
”艾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