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2 点击数:
简介:1986年三星堆两个埋藏坑的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其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头像、神坛、神树等各种造型奇异的青铜器,以及面具、权杖、动物形饰等多种制作精美的金箔制品震惊海内外。

2001年初春金沙遗址发现后,随着太阳神鸟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带、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陆续现世,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历史钩沉浮现于世人面前。

澎湃新闻

【菜科解读】

1986年三星堆两个埋藏坑的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其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头像、神坛、神树等各种造型奇异的青铜器,以及面具、权杖、动物形饰等多种制作精美的金箔制品震惊海内外。

2001年初春金沙遗址发现后,随着太阳神鸟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带、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陆续现世,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历史钩沉浮现于世人面前。

澎湃新闻获悉,筹备了近一年的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巡展首站,将于7月1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2个月。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四川博物院藏

7月19日,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举办,参展单位包括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众多省、市、区县及高校的文博机构,也包括像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这样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馆。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作为巡展的第一站,展览首发阵容强大,汇聚了四川博物院、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四川省内9家文博单位的210件(套)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32件,展览文物时代横跨夏、商、周时期。

选出的展品里既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诡异的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像,也有金沙遗址出土的熠熠璀璨的金器、玉器;既有蕴含着千年烟云的竹瓦街窖藏青铜礼器,又有代表着古蜀王者之气的新都马家木椁墓出土青铜器……展览不限于考古遗址的个案陈列,而是将古蜀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从三星堆遗址到金沙遗址再到战国时期蜀墓等诸多考古发现进行一次综观展示,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囊括了古蜀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

展览在规模、展品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将体现四川省馆际交流展的最高水平,也是首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

但展览又不仅仅是对古蜀文明纵向发展数个篇章的缕析,更是对这支瑰异的青铜文明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持续贡献的呈现,可以从一个侧面观览到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成长历程。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布展现场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布展现场

展览将通过五个部分展现蜀文化,即自然造物、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时期、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水润天府 。

首先通过简述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引出古蜀文明远古的记忆,综合介绍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

紧接着出现伴月三星,三星堆文明是古蜀文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三星堆遗址最令世人瞩目的发现,是1986年现世的两个大型埋藏坑。

两坑内出土文物1700余件,包括青铜大立人、青铜头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金杖、有领玉璧等一系列造型奇诡的器物,与同时期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器物风格大相径庭。

随后是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水润天府,成为古蜀文明的谢幕之章。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展出文物局部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展出文物局部

不可忽视的是展览的第四部分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

1980年发现于新都马家乡的大型木椁墓,规模宏大,虽多次被盗,但置于椁室底部腰坑内的珍贵文物躲过数劫。

腰坑内出土铜器近二百件,多五件成组,少数两件成组,是非常罕见的组合现象。

从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足可彰显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气,墓主应是一代蜀王。

本次展览重点呈现的这组王之遗物,也是目前考古发现规格最高的古蜀遗珍。

#p#分页标题#e#

1986年夏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现,公元2001年初春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使沉睡数千年的地下蜀史翻开了尘封的秘密,大宗古蜀秘宝震惊海内外,被誉为20世纪和新世纪开篇的中国考古最为重大之发现。

两者是相距仅38公里的大型都城遗址,其兴废年代前后紧密衔接,系古蜀先民先后建立的古代蜀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众多的实物例证再现了辉煌璀璨的古蜀文明,深刻揭示出古代巴蜀具有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类型,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成为信史,雄辩地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考古人员发掘青铜立人像场景

三星堆文物与金沙文物填补了中华文化演进序列中的缺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物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一,早已蜚声世界。

其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石器、卜甲、象牙……品类赅备而内涵深邃、风格特异,谱写下古蜀历史最为雄浑壮美的诗篇,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文华斑斓无限精彩的古蜀社会。

其价值及认识意义远远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研究中华文明与人类早期文明发展演进最可宝贵的实例之一。

(展品图片均来自四川博物院)

————————————

部分参展文物

战国铜鍪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带盖双耳青铜鍪

高43cm,腹径37cm,属于战国时期,1955年成都羊子山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邵之飤鼎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邵之飤鼎铭青铜鼎

高26cm,口径22cm,腹径25cm,属于战国时期,新都马家乡木椁墓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覃父癸觯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覃父癸铭青铜觯

高 13.7 cm,长 9.2 cm,宽 7.6cm,属于西周时期,1959年彭州市竹瓦街窖藏,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1959年与1980年,彭州市竹瓦街先后发现了两组青铜器窖藏,两组铜器均包括容器、兵器两类,兵器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容器则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尊、罍等酒器,是中原文化与蜀文化交融于此地的证明。

尤其珍贵的是1959年窖藏中发现了两件有铭青铜觯,根据器物风格和铭文推测,这两件铜器应是蜀人随周人灭商后得到的前朝战利品,是《尚书》记载巴蜀之师参与灭商战争的见证物。

戴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戴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

高42.5cm,宽20.5cm,属于商代,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K2出土,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辫发石跪坐人像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辫发石跪坐人像

高17.5cm,宽6.5cm,厚9.4cm,属于晚商至西周时期,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代·纵目青铜面像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纵目青铜面像

高66厘米,宽138厘米,厚85厘米,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方脸、宽颐、臣字形眼,双耳巨大、瞳孔纵出,这件硕大的青铜面像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物之一。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人的先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三星堆的这件纵目面像,应当是古蜀人对先王传说的朦胧记忆,是古蜀人用以祭拜或供奉的神像。

#p#分页标题#e#

晚商至西周·金面具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金面具

高3.6厘米,宽4.9厘米,厚0.03厘米,2001 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这件黄金面具体量微小,大体上与金沙发现的青铜小立人、青铜头像可以匹配。

十二桥文化时期,尽管古蜀人铸制的青铜人像或头像体量大不如前,但以金箔覆面的传统有很深的文化传承。

与三星堆金面具菱形眼廓不同,这件面具的眼廓呈椭圆形,事实上也暗示了权力中心族群的变化。

战国·虎纹青铜戈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虎纹青铜戈

长25.3厘米,胡长8厘米,阑长13.6厘米,郫县红光公社独柏村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这件青铜戈带有中原地区青铜戈的造型特征,装饰纹样却以虎纹为主,胡部与援脊下部也铸有巴蜀符号,是巴蜀式戈的代表装饰。

其精绝之处在于正面的援脊上部有一行巴蜀符号的刻铭,带有很强烈的文字意味。

《蜀王本纪》称蜀人不晓文字,但从这行巴蜀符号来看,应不同于胡部的浮雕象形符号,也不同于援脊下部的浮雕抽象符号,可能是未能破解的文字。

三星堆的七大千古之谜

三星堆的七大千古之谜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

虽然专家学者对其中“七大千古之谜”争论不休,但终因无确凿证据而成为悬案。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的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

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的氐羌系。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 *** 。

三星堆未解的谜团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

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

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未解之谜二:消失的古都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

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 水患说。

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

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战争说。

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

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迁徙说。

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谜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

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

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

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

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

“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

未解之谜四:文字或图画 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

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

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

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

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 *** 。

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未解之谜五:何时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是长达70年考古发掘的成果。

现在正紧张进行的发掘工作是第13次大规模发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告诉记者,本次发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将极有可能发现古蜀国的宫殿。

目前,已发掘出了涉及数十个朝代的碎陶片。

1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发掘工作,考古学家们笑着说:“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

” 结果如何,目前还是一个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不会就这么轻易被揭开,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点保护范围内,已发掘的仅有7000平方米。

余秋雨看过三星堆后说:“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加入收藏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