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又上新?两件大型青铜器跨坑拼对成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公布了两件青铜器物跨坑拼对成功的消息,这两件文物分别是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和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新京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野外工作的全面结束,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前三星堆遗址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近期,利用三
【菜科解读】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公布了两件青铜器物跨坑拼对成功的消息,这两件文物分别是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和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新京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野外工作的全面结束,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前三星堆遗址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近期,利用三维扫描和3D模型等科技手段,发掘及文保人员成功跨坑拼对了两件大型青铜器。
据了解,器物组成分别来自二号坑、三号坑及八号坑。
两件铜器均由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二次铸接而成,体量巨大,造型独特复杂,展示了三星堆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上、中、下三部分构成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通高1.589米,由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尊口沿以及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铜神兽拼对而成。
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第一层是体量颇大的一只怪兽,兽昂首挺胸站立,头部硕大而扁长,长耳,眼角下钩的臣字眼,脑后还披着雄狮般的鬃毛;四肢壮硕,笔直站立,肘部有类似犀牛的披甲褶皱,每足有四个花瓣状脚趾;尾巴蓬松。
神兽头顶中央站立有一个小型着华丽服装的青铜人像,体型修长,突目,直立,双手呈持握姿态,身着斜襟长袍,脚穿云头鞋,头戴双尖冠帽。
铜神兽。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第二层是怪兽背部跪坐的人像,铜人像粗眉,大眼。
上身着曲折云雷纹长袖对襟短衣,下穿短裙饰眼形纹,双臂举于胸前,腰部系带二周,于身前打结。
双手似原持一物,头上戴有下小上大的冠,其上形成方台,以顶托上面的铜尊。
第三层为三段式的折肩尊,尊为高瘦体,肩部至颈部有相间的六条垂龙和垂兽造型的立体附饰。
专家表示,这组青铜器表现了一个祭台,塑造了一个祭祀场景。
跪在神兽背上的应是巫者身份,跪立是古蜀礼神最虔诚的姿势。
站立神兽头顶的铜人,或许是象征古蜀王者。
巫者头顶的铜尊具有中原文化风格,尊内应盛有祭品海贝、玉或者酒。
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
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通高2.53米,由1986年发掘的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鸟足人像、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的爬龙铜器盖、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顶尊撑罍曲身人像、铜持龙立人像、铜杖形器等合体而成。
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正。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一尊造型别致的复杂组合铜器,主要由铜容器、神像和人像等构成。
铜器主体是一位倒立的神像,纵目突出,獠牙明显,额前与脑后可见成束发绺。
神像双手按在方座铜罍盖子上,昂首曲身,双脚朝上,鸟爪形的脚底有鸟形行云,头上顶着一件铜尊,伞状花钮的尊盖上有垂龙伏卧。
龙的后部站着一位头戴高冠、耳插獐牙、身着礼服、脚穿垂首靴的辫发人,他双手持握着一条粗大的杖头弯曲朝下的龙首杖。
组合铜器的鸟足神像双眼凸出,纵目突出,獠牙外露,耳朵别致,额前与脑后可见成束发绺。
神像上身穿对襟服装,下身穿一件束口短裙,鸟足状的双脚尤其引人注目,显然是神而非人。
神像姿态极为特殊,以双手为支撑倒立在青铜罍之上,头顶一件觚形尊,腰身以下的肢体则反向卷曲向上,双腿肌肉健壮有力,双足则化为鸟爪形,紧紧抓握着一只倒置的鹰首,鹰首以上则为抽象化的鹰身。
顶尊曲身铜神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是一座高大的青铜祭坛像。
曲身人像呈鸟体獠牙神面姿态。
神坛的主体架构是罍型底座和主干觚形尊。
尊体饰兽面纹和蕉叶纹,器形与纹饰都具有中原文化风格。
神像又彰显古蜀文化本色,是在中原文化光照下出现的艺术杰作。
#p#分页标题#e#
两件青铜器均由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二次铸接而成,体量巨大,造型复杂且独特,应为古蜀时代祭祀神像的艺术形象,既有蜀文化的奇特和创造性,又体现出中原文化强烈的影响,再次展示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体现出三星堆遗址高超的青铜设计和铸造技艺,体现出古蜀时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据了解,跨坑成功拼对文物,证明了祭祀区域的几座祭祀坑的形成年代时期相近,对于明确各坑的考古学年代、祭祀区的布局及其性质、古蜀人祭祀形式等研究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
举报/反馈
三星堆的七大千古之谜
虽然专家学者对其中“七大千古之谜”争论不休,但终因无确凿证据而成为悬案。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的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
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的氐羌系。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 *** 。
三星堆未解的谜团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
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
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未解之谜二:消失的古都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
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 水患说。
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
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战争说。
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
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迁徙说。
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谜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
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
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
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
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
“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
未解之谜四:文字或图画 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
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
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
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
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 *** 。
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未解之谜五:何时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是长达70年考古发掘的成果。
现在正紧张进行的发掘工作是第13次大规模发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告诉记者,本次发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将极有可能发现古蜀国的宫殿。
目前,已发掘出了涉及数十个朝代的碎陶片。
1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发掘工作,考古学家们笑着说:“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
” 结果如何,目前还是一个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不会就这么轻易被揭开,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点保护范围内,已发掘的仅有7000平方米。
余秋雨看过三星堆后说:“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