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在南极建设海外卫星地面站:位于南极中山站

该项目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在南极中山站承建,是航天建设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又一次深入合作,是航天设计深入探索海洋卫星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据悉,中山站不仅是我国南极考察的支持
【菜科解读】
据中国航天报公众号消息,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建设所属航天设计中标海洋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海外卫星地面站建设工程项目,中标金额4395万元。
该项目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在南极中山站承建,是航天建设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又一次深入合作,是航天设计深入探索海洋卫星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据悉,中山站不仅是我国南极考察的支持站点,也是我国开展南极内陆考察的大本营。
由于该项目实施难度较大,项目组成员曾随国家第35次南极考察团赴南极中山站,完成了为期47天的实地考察工作。
项目组贯彻落实新基建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环境的理念,从满足安全性、独立性、适用与可行性、耐久与耐候性、经济与高效性、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出发,依托装配式设计减少现场作业、降低运输成本,并将航天设计自主研发的气凝胶新型清洁建筑保温材料运用到后续项目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世界的最后一块净土——南极环境。
资料显示,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现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南极考察基地,建筑面积达7400平方米,有各种建筑18座,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打电栋、车库等,建有雪冰实验室和极区空间实验室。
南极北极属于哪个国家各国纷纷在南极建立考察站
而这些控制北极岛屿的国家,有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等,这些地方虽然寒冷,但是这里依然有着许多资源。
而南极则跟北极的区别很大了,因为人类在大航海之前,一直都没有找到过南极大陆。
南极大陆上也没有人类活动的踪迹,直到18世纪的1773发现了南极大陆,这时候人类才把目光放到了南极大陆上面,而且从北极和南极哪个更冷,我们直到南极比北极更冷,更加不适合人类生存。
不过南极大陆上面非常的寒冷不适合人类居住,再加上路途遥远的地理位置,所以世界各国纷纷宣布主权,由于技术还不够。
所以关于南极的开发,一直都处在搁浅状态,在后来人类社会爆发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更是使得人类的目光离开了南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目光才重新回到了南极,对南极的主权进行了新一轮的争夺。
不过当时美苏争霸谁都没有得逞,于是两国牵头签订了《南极条约》,并且宣布南极是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
各国纷纷在南极建立考察站虽然《南极条约》中规定南极是属于全人类,但是想要在南极事物中有话语权,只有登陆南极建立起南极考察站的国家,在南极事物上才有话语权。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连南极考察站都建立不了,南极上的东西也就没有你们什么事。
南极大陆上面拥有丰富的未开发能源,所以世界各国对南极那是垂涎欲滴,但是南极大陆上的各国势力形成了一种平衡。
所以南极大陆的资源开发一直都没有开始,不过南极大陆作为人类的后备资源还是非常好的,所以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南极北极属于哪个国家的答案了。
结语:北极圈的岛屿由于被几个国家所瓜分,所以北极的资源开发已经是踏上了进程,并且已经颇有经济收入了。
毕竟在现代这个社会,手握资源才有说话的底气,其实美国就是因为掌控众多资源才成为世界霸主的!
改造火星的新材料
这将意味着,这颗寒冷、干燥、几乎没有空气的火星必须被改造成人类的可居住之地,这一过程比到达火星要困难得多——火星白天的温度基本上都在0℃以下,夜晚的温度甚至低到了-80℃;火星也几乎没有大气层,大气压也仅为地球的0.75%,因此火星的地面忍受着来自太空的辐射。
鉴于改造整个火星的难度,来自哈佛大学和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提出,改造火星的一部分区域(小区域的气压问题好解决),使得那部分区域适宜人居住即可。
研究人员受到了火星极地冰盖上发生的一种现象的启发——火星冰层由水和二氧化碳构成,阳光能够轻松穿透这些冰层,并在冰层下聚集热量,使得冰层下的温度升高——这也是一种温室效应。
这个现象提示我们:能够造成温室效应的不一定只能是气体,固体其实也可以——这就是固态温室效应。
研究人员打算利用固态温室效应在火星上创造适宜居住的环境,这就需要去寻找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热导率(热量在固体传递时的损耗)并能尽可能多地传输光的材料。
研究人员想到了硅气凝胶,硅气凝胶是一种多孔材料,它能允许光线通过,而且它的热导率也非常低。
通过建模和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一层厚度只有2~3厘米的硅气凝胶就足以造成温室效应,将温度升高到水的熔点以上,同时能够阻挡有害的紫外线辐射。
所以,把硅气凝胶放置在火星地面上,是可以将火星地面加热的。
硅气凝胶可以用来建造房子、温室,甚至于一个大的自给自足的生物圈。
硅气凝胶覆盖的区域越大,它造成的固态温室效应的效率会更高,因为从区域侧面散发的热量比例会更小,能够极大地减少热量损耗。
硅气凝胶在火星上能够发挥作用的区域非常大——由于阳光充足,它几乎可以在火星北纬45度到南纬45度之间的任何地方发挥作用。
不过,在有水和风的地区使用效果最好,因为水和风能够吹掉硅气凝胶上面的灰尘,避免阳光被遮挡。
与改造整个火星的生态环境不同的是,使用硅气凝胶的火星改造是可伸缩和可逆的,即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改造火星的任何地方、任意面积的部分区域,而且我们也可以随时撤销这些改造,还原火星原本的面貌。
这其实也避免了一个潜在的伦理问题——目前我们尚未确定火星完全没有生命,我们可以在局部的改造中进一步寻找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
在完全确认火星不存在生命之前,保留可以完全还原火星面貌的能力,这是尊重火星生命生存的一种方式。
科研人员的下一步动作就是测试硅气凝胶的可行性——他们将其部署在地球上干燥、寒冷如南极洲或智利等地区,看看固态温室效应是否能良好地产生。
如果在地球上测试的结果良好,就可以考虑在首艘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上面搭载硅气凝胶或者是生产硅气凝胶的机器(前提是火星上也有可以生产出硅气凝胶的原材料),并尽快在火星上完成一次实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