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听觉是形成的一块1.6亿年前的化石解开了谜题

【菜科解读】
记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岳冉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中耳。
听是生物演化进程中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但是敏锐的听觉并非天赋,而靠演化,更需漫长历史长河的打磨。
哺乳动物的听力演化是古生物学研究之谜。
我国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1.6亿年前的化石,解开了这一谜题,证实与恐龙同时代的贼兽已长有哺乳动物中耳。
该成果于1月2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下这项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成果。
人类耳朵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哺乳动物的耳朵,是从爬行动物的耳朵进化而来。
论文的通讯作者、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说,这是生命演化大戏中最精彩的章节,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身体结构由一种功能变为另一种功能的经典范例。
哺乳动物中耳有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和锤骨,它们是哺乳动物骨骼系统中最小的骨头,是听觉链上的重要结构,也是哺乳动物听到声音的关键。
听见的过程极其神奇。
声波从外耳进入,通过窄窄的耳道,穿越鼓膜,到达中耳区,就会遇到锤骨、砧骨及镫骨,这三兄弟在耳膜与充满液体的内耳间,能把声波放大,再将声音有效地传递到内耳。
我们的耳朵之所以能听见,就与这三块听小骨有关。
而爬行动物的中耳仅有一块听小骨——镫骨。
因此,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的听觉更敏锐,能感知到更细微的声音。
爬行动物的中耳是怎么演化为人的中耳的呢?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毕顺东尝试进行通俗的解释——
爬行动物的下颌与头部相连,它们的中耳虽只有一块镫骨,但它们头骨中的方骨和下颌中的关节骨形成的颌关节,却具有咀嚼和听觉的双重功能。
简单来说,爬行动物的嘴不仅能‘吃’,还能‘听’,它们在吃东西时,下颌上下运动,会影响到听力,因此它们几乎是嚼几下就咽了,像鳄鱼和蛇不能撕咬和咀嚼,只能囫囵吞下去。
毕顺东说。
在进化为哺乳动物的漫长岁月中,爬行动物的方骨和关节骨逐渐演变成了砧骨和锤骨,位置也从嘴部向上、向后移到了头部,最终与镫骨一起,形成了哺乳动物三骨鼎立的听觉。
其实,人类也留下了爬行动物这一特征。
人类的锤骨与砧骨也是由爬行动物的关节骨和方骨演化而来,位于中耳腔,通过耳咽管与鼻咽部相连。
举例来说,当人类嚼硬东西,像豌豆、蚕豆、薯片时,听力是会受影响的。
再比如,人类感冒咳嗽、咽喉发炎时,有时也会导致中耳炎。
而中耳炎产生的积液,可能会堵塞耳咽管,影响听力,严重时甚至会暂时性失聪。
贼兽揭开中耳演化之谜
那么,生物演化研究的难题来了——爬行动物的方骨和关节骨是如何演化成哺乳动物听小骨的呢?我国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河北省出土的距今约1.6亿年的一件双钵翔齿兽化石,解开了生物演化这一难题。
双钵翔齿兽是一种贼兽类动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早期哺乳动物,样子很像今天的松鼠。
它不仅有大尾巴,还有可以滑翔的双翼。
该成果的第一作者、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军有说,非常罕见的是,这一标本的两侧保存了完整的听小骨和关节结构,其中,砧骨仅长约1毫米。
王军有还原出了这样一幅图景——这只双钵翔齿兽生活在有大量湖泊和森林的辽西地区,突然有一天,一场火山爆发把它的家全覆盖了,这只双钵翔齿兽被完好地封印在了岩层中,甚至连1毫米的听小骨也保存了下来。
1.6亿年后,古生物学家在研究这些被大自然完好留存的细微结构后发现,双钵翔齿兽的听小骨已明显与下颌分离,属于典型的哺乳动物中耳。
其中,砧骨、锤骨这两块听小骨,与现生鸭嘴兽类一样,是上下叠覆的关系。
听力,躲过大灭绝的关键
关于爬行动物中耳演化为哺乳动物中耳,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假说。
一种是脑颅膨胀说,即哺乳动物生长过程中,脑颅增大,致中耳位置后移,最终中耳脱离下颌。
#p#分页标题#e#第二种是负向异速生长说,即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中耳骨骼形态相对于下颌较大,中耳骨化时间更早,因此在胚胎发育后期,随着头骨、下颌的长大,中耳听小骨最终脱离下颌。
而毕顺东等人对双钵翔齿兽的研究成果,推翻了以上假说。
正是砧骨和锤骨上下叠覆的连接方式,允许这两块听小骨间能发生微小运动,从而为哺乳动物下颌的运动提供了空间。
毕顺东解释说,简单理解,这两块叠覆的骨头为哺乳动物前后、左右、上下咀嚼提供了可能。
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两块听小骨与下颌完全分离,并不断缩小,进入到中耳,专职听力,真正演化为哺乳动物的听小骨。
听小骨,终于从具有咀嚼和听觉双重功能,过渡到单一听觉功能。
而强大的听力,也为哺乳动物躲避天敌提供了预警保护。
可以说,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毕顺东说。
听小骨虽小,却让人类获得了更为敏锐的听力,以及对更大声阈范围的感应力。
毕顺东说:听力的提高、听觉的敏锐,可能正是哺乳动物能躲过中生代大灭绝、繁衍至今的一个关键原因。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莫鑫
中国古代上八大未解的谜团,原因无可考证,至今没能破解
兰亭序今下落成谜:失传千年,下落不明。
西周九鼎存在谜团:象征国家政治权利的九鼎是否还存在,至今未解。
和氏璧:中国古代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和氏璧价值连城,流落何方,至今是个谜。
秦始皇嬴政铸十二金人镇秦国龙脉,据说后来被董卓销毁铸钱。
原因究竟是怎么样,已经再无法考证了。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谜团:千古奇书,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
青铜剑千年不锈谜团:随兵马俑一同出世,是什么真相致千年之久的青铜,没有生锈,锋利如初。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但武则天为什么为自己立下无字碑,真相尚不明确。
慈禧太后入殓时,嘴里衔着一颗大的夜明珠,孙殿英盗墓后,为了幸免被追究责任,他将这颗夜明珠转送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曾将其缀在鞋面上,后来不知所踪,据估计,这颗夜明珠价值将近9亿人民币。
三星堆考古现场:是否和商周变革有关?
”而商王武丁以后的器物,目前还没有看到。
古代上,,商王武丁以后,周人逐渐崛起。
“那个时候三星堆的人在商和刚刚兴起的周之间,是否做了一些选择?” 史籍记载,古蜀国是参加了灭商战役的,周武王灭商时“牧誓八国”里面,第二个国家就是蜀,“有可能三星堆以后的成都十二桥文化的方国与周的关系更紧密,或者三星堆人中有一部分倾向于周,借助周的力量消灭了另外一方的势力。
” 不过,目前三星堆祭祀区8个坑还尚未发掘完毕,“里面最晚的东西是怎么样的,也还不清楚,不过我觉得我们离原因不远了.... 现在4号坑的测年年代是公元前1100多年,距离商周变革时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
其中K4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这就印证了三星堆新发现的4号坑碳14检测的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