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有多深,何时能重见天日……秦始皇帝陵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

【菜科解读】
秦始皇帝陵院供图
↑在发掘过程中随时进行保护工作。
秦始皇帝陵院供图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号坑进行考古发掘。
秦始皇帝陵院供图
↑一号坑第三次发掘陶俑出土现状。
张天柱供图
↑在发掘过程中随时进行保护工作。
秦始皇帝陵院供图
↑考古工作者在秦兵马俑二号坑进行第一阶段发掘。
秦始皇帝陵院供图。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姜辰蓉、杨一苗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的报道。
巍巍秦岭,幽幽骊山,高大的封土之下,沉睡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从统一海内、雄才大略,到严刑酷法、凶奢暴虐,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皇帝如他一般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没有一位皇帝像他一样争议之声不绝。
秦始皇身后所葬的陵寝,更是充满神奇色彩。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些对于秦始皇帝陵的文献记载,让人们对这位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不禁充满遐想。
兵马俑、铜车马、石甲胄、青铜水禽……秦始皇帝陵的每一次新发现都让世界发出惊叹。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也仅仅是其陵园外围的陪葬坑之一。
深埋于封土之下的陵寝,更是不断撩动着海内外人士的心弦。
这其中不仅有民间希望发掘之声,也有地下王国如下天状的畅想。
在中国,没有一座帝王陵寝如这般被世人关注。
小标题骊山帝陵
作为秦岭的支脉之一,骊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之地。
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烽火戏诸侯;盛唐时,这里见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到了近代,骊山还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
秦始皇的陵寝,正位于骊山脚下。
司马迁《史记》葬始皇郦山、唐代诗人李白的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历史上留下许多史料诗作,记录了秦始皇帝陵的方位和修筑人数。
在骊山,人们看到的是与周边山形相似的封冢,高大的陵墓封土之下,便是神秘的地下宫殿。
在嬴政13岁初即王位那年,他陵寝的营建工程就开始动工,前后历时三十八载,到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继位还未完成,最终被战乱中断。
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帝陵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和遵循国君的陵园若都邑理念来设计建造的。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帝王的陵寝能与秦始皇帝陵相媲美。
秦始皇帝陵保护范围共20.32平方千米。
其中重点保护区2.74平方千米。
迄今为止,仅陵区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座。
秦始皇帝陵建造时间之久、用工之众、规模之大、从葬之丰富,均为世界历史罕见。
考古勘查表明,秦始皇帝陵园的遗迹基本分为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两个层面。
地面建筑布局由封土、内外城垣及附属设施、礼制性建筑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遗址等构成。
地下建筑布局主要有封土下的地宫、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地下阻排水系统等,目前已发现的陪葬坑,分布在陵园的外城以外、内外城之间、内城以内三个相对区域。
尽管秦始皇帝陵地宫并未打开,但对其外围的考古发掘一直在进行。
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在秦始皇帝陵陵区发现大小形状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中尤为著名的一处。
此外,秦始皇帝陵园内出土的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文物,为研究秦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实物材料,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这些珍贵的秦代文物一同构成了体量巨大、类型繁多、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且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秦始皇帝陵不仅仅是一位帝王的埋葬之所,它更多承载着秦始皇构建宏大帝国的理念,这其中有源自诸子百家的思想之光,也有对秦帝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都邑格局、宫廷生活、军事制度等的映射,更对推动中华文明进程有重大意义。
秦始皇帝陵院科研规划部主任张卫星说。
小标题兵马俑现
兵马俑以世界第八大奇迹享誉海内外,而考古发现显示,它只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的一部分。
兵马俑现世充满了故事色彩,也掀起了尘封两千多年秦始皇帝陵的一角面纱。
那是1974年初春,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
村民们在荒滩上选定了一处地方,准备挖一眼大口径的井,以解燃眉之急。
当挖到1米多深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层红土。
这层红土异常坚硬,又一镢头下去,只听到咚的碰撞声,有火星溅出,却无法穿透。
当时挖井的几位年轻人不得不用全身力气抡起镢头。
1974年3月29日,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就在充满力量的挖掘中重见天日。
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陶俑残缺的身躯,接着往下挖,俑头、铜镞、铜弩机相继出现。
这个陶制人头,头顶长角,双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方铺排着两撮翘卷的八字须。
来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这是挖到瓦神爷的庙了!
当年参与考古发掘的袁仲一,如今已经88岁高龄,他至今还记得与兵马俑的初次相见,那是令人震惊的场景。
此后的几十年,他身心都奉献给了这座地下军阵。
在考古发现的四个俑坑中,一个是空的。
专家推测,因秦末农民起义,秦二世不得不紧急抽调修建陵墓的刑徒前去应战,4号俑坑很可能就是因战乱而未完工。
在其他三个俑坑中,共出土了约8000件陶俑、陶马,另外还有大量兵器、战车等。
兵马俑以作战编制和队形整齐地排列在俑坊中,真实再现了秦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情景。
这个来自秦朝的泱泱军团势若彍弩,节如发机,似乎只待一声令下,就将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豁,汹涌澎湃,触之者摧。
今天,在展馆中陈列的兵马俑看似灰头土脸,但出土资料却表明,它们不仅多姿,而且多彩。
每个兵马俑其实都有颜色。
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
秦始皇帝陵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历经数十年的发掘、观察、研究和分析,袁仲一对已经出土的2000多件兵马俑了如指掌。
每个俑,我都看过,做过发掘记录。
高矮胖瘦、穿什么衣服、出土时的颜色、梳什么发式、穿什么鞋子,我都熟悉。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人们会看到它们原本形象多彩绚丽:朱红、枣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粉蓝、中黄、橘黄、黑、白、赭等十多种颜色。
一尊色彩保存较完整的跪射俑足以体现兵马俑服饰的艳丽:身穿粉绿色长袄,外披赭色铠甲,铠甲上缀着朱红色甲带和白色甲丁,下身穿着天蓝色裤子和粉紫色护腿。
因此,不能把秦王朝尚黑,理解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一律都穿黑衣服。
袁仲一说,透过秦俑明快鲜艳的颜色,我们可以触摸到秦人的情感与心灵是热烈的、朝气蓬勃的,而不是低沉的、悲哀的。
小标题地宫之谜
目前,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还只在外围,核心地宫仍然笼罩在重重谜团之中。
揭秘更多是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和现有科技手段做出推测。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封土堆下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应该是修筑墓室时开挖的一个巨大的竖穴土坑。
这个土坑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
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中国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据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可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
谜团二:何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
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三:地宫中有大量水银?
秦始皇帝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
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寻找着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的答案。
历年来的多次科学勘探结果表明,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中心,有一个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水银含量异常区。
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书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上,东方、南方有大海,而秦始皇帝陵水银分布密集区域正位于陵墓的东南部,这也许不是巧合。
谜团四:地宫藏宝知多少?
据司马迁《史记》所载: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汉代学者刘向也曾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据史书记载,地宫中藏有金雁珠玉翡翠等不计其数。
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
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
地宫外侧都藏有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其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令人充满遐想。
小标题暂不发掘
对于秦始皇帝陵地宫来说,发掘还是不发掘的争议从未停止。
许多人希望能打开这座千古一帝的帝王陵寝,一睹为快,也解开困扰考古界、史学界的诸多谜团。
在考古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一致——不能发掘。
在专业领域,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秦始皇帝陵院研究员张天柱说。
他说,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
所以,我们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
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
如同兵马俑身上的彩绘,出土后仅能保持数秒。
空气对颜色的破坏快得甚至让人来不及拍张照。
若是文物上的信息因保护技术不成熟而灰飞烟灭,这样的损失着实令人痛心。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康熙为什么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400多个清陵之谜,图文并茂的解说,让人不忍释卷。
全书以正史记载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配上数百幅考察现场的珍贵照片和手绘图,按清陵营建的先后顺序,用生动而平实的叙述语言,阐述了近300年来与29座清朝陵寝及其陪葬墓有关的奇闻秘事,对一些学界观点和民间传说有匡谬、解惑的作用,史料丰富,可读性强。
摘自《大清皇陵秘史》,徐广源著,学苑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康熙帝为什么不给祖母建陵 孝庄文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嘱,她以皇太极入葬很久,卑不动尊,留恋顺治帝和康熙帝为理由,要求将自己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
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帝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按遗嘱办吧,明显违背祖制;按祖制办吧,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
玄烨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权宜之策,在遵化的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
然后慢慢再想办法。
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为什么康熙帝不给祖母建陵?是忘了吗?是日理万机,太忙,没时间、没精力,顾不上吗?都不是。
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感情可以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在孝庄文皇后停灵东陵后的35年时间里,康熙先后30次到东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记给祖母建陵吗?康熙帝一生最紧张的时候莫过于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乱了。
就是在那么紧张的时刻,为了安葬孝诚皇后,他还建起了景陵。
更何况在孝庄死后不久,康熙帝就为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营建了孝东陵。
因此说,康熙帝不会忘记给祖母建陵的。
更不会因日理万机而顾不上的。
那么到底为什么康熙帝不给孝庄建陵呢?史书上没记载,档案上找不着。
笔者认为,康熙皇帝确实是没有找到为祖母建陵的名正言顺的理由。
他采取了向后推迟、等待时机的方法,将这一棘手的难题留给后一代解决,也许会容易些。
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
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但这毕竟是一种推想。
到底为什么康熙帝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现在还是一个谜。
37年里孝庄皇后棺椁怎样停放 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是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日停放到暂安奉殿里的,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葬入地宫,在暂安奉殿里停放了37年之久。
她的棺椁是怎样停放的呢?有许多人认为就是将棺椁停在了大殿里。
由于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相关的档案也找不到,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笔者在多年的陵寝研究中,从《康熙起居注》和清宫档案的只言片语中进行认真分析考证,初步可以认定:梓宫不是停放在大殿内的地面上,而是在地下。
虽然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但有重要的佐证。
理由一,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诚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入葬景陵的。
尽管只停灵几年,但在京北沙河巩华城殡宫停灵期间,根据《清实录》记载,梓宫都是停放在地下,“与地宫无异”。
以此推断,孝庄皇后梓宫也必然停放在地下。
理由二,在将孝庄文皇后棺椁安放暂安奉殿和后来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的文献中,在字里行间出现“隧”字、“封掩”等字词。
理由三,从时间上推断,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将孝庄皇后停放在暂安奉殿时,封掩竟用了4天。
如果只将棺椁停在殿内而不是将梓宫放入地下,不用填砌隧道,不需要4天。
根据以上三个理由,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在停灵期间放入地下是很可能的。
是不是这样,还有待史料的进一步证实。
为什么有两道围墙 在关内的所有皇帝陵、皇后陵、妃园寝,都只建有一道围墙,而昭西陵却与众不同,它建有内外两道围墙,两墙之间只有十几米。
第一道围墙的大门是隆恩门,第二道围墙的大门是三座琉璃花门。
明朝的嘉靖皇帝的永陵和万历皇帝的定陵以及部分妃子坟是两道围墙,难道昭西陵是仿照明朝这些陵寝?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单单昭西陵的围墙效仿明陵? 关外的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都是内外两道围墙,难道昭西陵是效仿福陵和昭陵?也不是。
因为福、昭二陵的外围墙是风水墙,大门是大红门,与清东陵的风水墙的大红门是一样的,而且两墙相隔数十米。
昭西陵的外围墙的大门是隆恩门,与福、昭二陵不一样,到底昭西陵为什么设两道围墙,至今还不能解释。
重檐庑殿顶的隆恩殿 昭西陵的隆恩殿在清陵中可以说是最独特的。
独特一,隆恩殿是重檐庑殿顶的,这在清陵中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昭西陵有这一特殊之处,笔者分析,这与这座建筑的来历有直接关系,这座隆恩殿原来很可能是孝庄文皇后生前居住的寝宫,孝庄皇后在世时,康熙帝曾特地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建了一座五间寝宫,孝庄皇后搬进新居后,感到非常舒适,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这座宫殿建得好,可是居住没有多长时间,孝庄文皇后就病死了。
为了表示孝心,让九泉之下的祖母住得遂心,康熙皇帝下令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遵化昌瑞山暂安奉殿处按原样重建。
同时这样做还能节约开支,缩短工期,可谓一举三得。
康熙皇帝对暂安奉殿工程非常重视,从各部院选调精明强干的官员组成工程处。
从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等许多关键环节,康熙皇帝都详加指示。
在拆卸、运送寝宫材料时,康熙皇帝叮嘱负责工程的官员,要妥善保护好各构件,毋致缺损。
在破土开槽时,康熙皇帝一再告诫,现在天气严寒,施工不便,一定要做到基址牢固。
在康熙皇帝的关注和指导下,暂安奉殿工程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开工,经过紧张施工,到三月底全工告竣,只用三个月时间,可谓神速。
暂安奉殿是一组建筑,主要有宫门、享殿、暂安永设殿等,环以围墙。
原来的寝宫很可能就是重檐庑殿顶的,所以昭西陵的隆恩殿也就是重檐庑殿顶的。
昭西陵的大殿正脊上为何有宝塔 独特二,隆恩殿正脊的正中有一座宝塔,这是清陵中唯一的。
最早发现这一奇特现象的是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他是从一张老照片上发现的。
笔者分析,这可能与孝庄文皇后笃信佛教有关。
我们知道,许多佛教寺庙大殿的正脊上都有这种宝塔,比如承德普宁寺的大雄宝殿、西陵永福寺的普光明殿等。
但陵寝大殿毕竟不是佛教寺庙,为什么在殿的正脊上安设宝塔?如果这座大殿就是原来慈宁宫东面孝庄文皇后的寝宫的话,那么原来的寝宫的正脊上是不是也有这个宝塔? 恭靖、淑惠二妃为何停灵暂安奉殿 葬在孝东陵内的顺治帝的恭靖妃和淑惠妃的棺椁是从暂安奉殿移来的,这说明这两个妃子死后将棺椁停在了暂安奉殿内。
孝东陵内共葬了7个妃子,其中悼妃、贞妃、恪妃停灵于黄花山下的悼妃园寝内,端顺妃和宁悫妃停灵于北京北郊的曹八里屯。
为什么恭靖妃和淑惠妃要停灵在暂安奉殿内?是不是因为这两个妃子都是来自当时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与孝庄文皇后属于同一家族?特别是淑惠妃是孝惠皇后的妹妹,也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她们是至亲,因为这层关系才将这两个妃子停灵在暂安奉殿?可是悼妃和端顺妃也是来自蒙古的这一家族,其中悼妃的父亲曼珠习礼是孝庄文皇后的弟弟,那么悼妃则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悼妃与孝庄的关系比淑惠妃与孝庄文皇后的关系还要亲近,为什么不将悼妃也停灵在暂安奉殿呢? 另外,恭靖妃和淑惠妃两个妃子在暂安奉殿停灵期间,是将棺椁与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停在一起呢,还是停在别的地方?这些现在还都是未解之谜精彩文章:罗斯维尔飞碟事件世界末日是哪天凤棺女尸之谜
北京十字寺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景教究竟何时存在?
景教石刻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歷史掩埋了许久的真相——这座供奉著佛教诸神的十字寺,原来曾经是一座景教寺院。
车场村西北十字寺遗址上,一块元碑、一块辽碑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默默地讲述著十字刻的千年沧桑。
1919年,有个叫哈丁的洋人来到十字寺。
这座古老的寺院位於房山周口店镇的车场村,寺中的两块石刻上清晰的“十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仔细观察发现,石刻上所刻花纹非常精美,其中一石刻的下面雕刻著一个十字立在一个莲花座上,十字横笔两端各有一颗桃尖向外的桃形心。
石刻左右两侧各雕刻著一隻形状相同的上宽下窄的梯形花盆,左侧花盆裡是一簇荷花,艺术化了的荷叶间是一朵酒盅状破蕾初放的花蕾。
花蕾上端是两个盛开的花朵,左端是几隻莲蓬。
右侧花盆裡是一簇菊花,茂盛的枝叶将一朵盛开的菊花簇拥於正中。
另一件石刻正面雕刻的是一朵盛开的荷花承托著一个十字,石刻的左右两侧各雕刻著一隻形状相同的椭圆形收口出沿花盆——左侧花盆内是一棵牡丹,四周是茂盛的枝叶,正中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右侧花盆内是一束菊花,菊花枝叶茂盛,四隻花朵均匀分布期间。
第二件石刻十字交叉的空白处刻有陌生文字,一时让他困惑不解。
后来西方人伯吉特教授辨认出,这是两句古叙利亚文,意思是:“仰望它,寄希望於它。
”原本出自《圣经·诗篇》第三十四章5(6),而同样的古叙利亚文曾出现在一部公元6世纪的叙利亚文《路加福音》手稿封面上,这本书现存於大英博物馆内。
原来,这两件石刻是珍贵的景教遗物。
石刻的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一些基督教研究人士称之為“景教徒的最确实和最有价值的遗物”、“景教东渐史上的伟跡”。
景教石刻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歷史掩埋了许久的真相——这座供奉著佛教诸神的十字寺,原来曾经是一座景教寺院。
车场村西北十字寺遗址上,一块元碑、一块辽碑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默默地讲述著十字刻的千年沧桑。
这座寺院為东晋建武元年高僧慧净创建。
唐贞观十二年,高僧义端路过此地,将寺院重修做了主持。
辽代叫崇圣院,应歷二年,高僧惠发愿重修,建造了大殿三间,中塑释迦牟尼、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元至正十八年,高僧惠诚见寺院被兵乱所毁,募缘重建,起大殿五间,中塑三净身佛十八罗汉,壁绘二十诸天四王殿宇。
顺帝名赐十字寺之名。
但从建成直至景教石刻被发现的一千六百年间,十字寺留下的都是佛教寺院记载,未见景教寺院的任何作息。
那麼,景教究竟何时曾存在於十字寺?十字寺发现的景教石刻究竟隐藏著景教徒怎样的故事?一段景教存在的歷史如何被光阴掩埋得如此了无痕跡?这是十字寺留给世人的待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