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墓诅咒 造访者都离奇失踪

一个美国的历史
【菜科解读】
一个美国的历史与地理考古队于2002年6月获得外蒙古政府的许可,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北200英里的地方,挖掘他们认为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墓陵地点。
然而,这个由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者伍兹以及黄金交易商克拉维兹共同组成的考古队,在遭遇一连串不幸事件后,突然决定放弃挖掘行动。
考古探险队发现,墓陵的地点由一条2英里长的墙壁保护着,之前似乎有盗挖迹象,墙内一侧出现了两具身首异处的尸骨,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盗挖墓穴的人,但是丝印不明,难道真是诅咒灵验?正当考古队员迷惑不解的时候,墙壁中忽然涌出许多毒蛇,一些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被蛇咬伤。
另外,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
成吉思汗 之后,一位前外蒙古总理指责考古队的挖掘行动,惊扰了蒙古人的祖先,亵渎了他们圣洁的安息地点。
考古队遭到这一连串打击后,决定立即停止挖掘行动。
据说,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之前,曾下令不许任何人知道他的墓陵在何处。
有一传说认为,有上千名士兵在墓陵完工后遭到灭口,以防止他们将墓陵地点泄露;另有 800名士兵在返回蒙古时被屠杀,随后数千匹马被驱赶,将墓地的痕迹完全踏平。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先后统一蒙古各个部落,形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从被部落抛弃的弃儿,成长为一代草原霸主,他经历了多少坎坷?在统一草原的征途上,手足、玩伴、义父,他都除之而后快,亡者的鲜血引领着一个强大帝国的崛起。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是嗜血成性的暴君还是伟大时代的开创者?
隋炀帝陵简介 陵墓的考证过程是什么样的
隋炀帝(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
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
清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
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等十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位于扬州邗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和皇后的合葬墓。
而陕西也有座“隋炀帝陵”。
西湖陵址 发现 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发现疑似隋炀帝陵寝的古墓。
2013年4月12日,国家文物局派出刘庆柱、信立祥、林留根三名考古专家现场考察,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
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区西湖镇一处房地产项目工地发现了两座残存的古墓。
经抢救性清理,发现两墓为隋末唐初砖室墓,西侧墓中出土一方墓志,铭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样,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在此墓中还出土了鎏金铜铺首、金镶玉腰带等文物。
东侧墓发掘刚刚开始。
已发掘出的西侧墓葬南北长4.98米,东西长5.88米,可以说连一般古代有钱人的墓制规格都达不到。
扬州文物部门表示,陵墓先前曾被盗挖破坏。
而陵墓被初步认定为“隋炀帝墓”,除了墓志外,还出土了鎏金铜铺首,这个铺首尺寸很大。
另外,还出土了金镶玉腰带,这些都证明墓主身份显赫。
考证 束家平称,扬州市文物部门在获得这一发现后,立即向江苏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报告。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三名考古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指导考古工作。
在随后由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联合召开的考古工作专题汇报会上,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
考古现场已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以确保考古工地安全。
扬州市文物部门已完善了考古计划,并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
这两座墓的占地面积分别只有二三十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杨广得个性,这主要与他的死因有关。
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为首领,并缢死了杨广。
墓志铭文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与史实相符。
史料记载,隋炀帝陵墓曾多次迁移。
杨广死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
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
公元648年,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
正是根据上述史料,专家推测另一座墓的墓主应为萧皇后。
误判原因 此前公布的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
这种误判之所以出现,在于以后隋炀帝陵渐渐荒芜,不为人知。
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认为,今槐二村的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墓碑。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但此次考古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确定了隋炀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原件首次亮相 2014年9月2日,为满足游客需求,扬州文物部门对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重新布展。
除此前展出文物再度亮相外,此次布展还增加了一些新文物,其中,能证明隋炀帝墓主人的“铁证”墓志原件首次亮相。
槐泗陵址 槐泗镇陵址,为误认陵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
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叛军司马德勘等煽动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缢弑隋炀帝。
杨广死后,萧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后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
唐武德五年(622)又以帝礼移葬于雷塘之北。
由于年深日久,隋炀帝陵渐渐荒芜,已不为人知。
直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遂加以整修。
隋炀帝陵前,有阮陵时立的石碑。
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
右侧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
陵的南边,有块石护坡,游人可拾级而上。
陵四周则植以松柏。
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神道和陵台。
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历史沿革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4公里的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
大业14年(618),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
雷塘,又称为“雷坡”,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
南朝的时候,这里山水园林,楼榭亭台,为江南胜迹。
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称为“皇墓墩”。
后世扬州文人宗元鼎作诗讽刺隋炀帝说: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陵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四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
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
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陵区一览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
作为千古一帝,统一中国,平定边疆,开运河、修驰道、筑长城、建洛阳、修榆林的隋炀帝的陵墓却非常小。
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坟包了。
但是面积虽小,却也不失隋唐帝墓的霸气。
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
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 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
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
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隋炀帝》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
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陵墓维修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雷塘、祭台、陵冢三历史遗迹。
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门、石桥等建筑。
进行隋炀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设,使之成为扬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区。
隋炀帝陵整修后对外开放。
整修过的隋炀帝陵,在古城扬州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隋炀帝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北郊的槐泗镇境内的雷塘北侧,始建于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为第二代杨广与皇后萧氏的合葬墓。
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门、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除石牌坊、陵门为后建外,其余均为历史遗留文物。
整修恢复后的隋炀帝陵,形式独特,气势雄伟,其墓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城垣、石阙、陵冢是罕见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真墓确定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门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
2013年4月中旬,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一号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文字。
随后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昨天的论证会上,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汇报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情况。
专家称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
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但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炀帝萧后。
随机文章与墨菲定律相反的定律,莎莉定律(你认为糟糕的事往往会出现惊喜)电池爆炸的原因,手机电池充电过满引发爆炸/导致女孩双手炸伤毁容太阳系为什么只有地球有生命,地球特殊进化过程使生命诞生科学另类解读时间之谜,宇宙时间并不存在毁掉你的科学认知揭秘大自然中神奇的龙卷风,一出现就是毁天灭地/人被卷飞铁定没命
隋炀帝陵墓中陪葬品曝光 全身就只剩下两颗牙齿
而之后隋炀帝就被给杀害,之后隋炀帝的墓穴纠正了千古之谜,但是在江苏的一个房地产现场去发现了一个隋唐时区的古墓,经过专家的鉴定之后发现,这就是隋炀帝和的墓穴。
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隋炀帝墓穴陪葬品曝光,十分的寒酸,最后遗骸只剩两颗牙!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让小编一起来带大家看看吧! 当时这座陵墓是在一出房地产开发中发现的,后来房地产商方面就开始了抢救性的发掘。
但是经过初步的鉴定是隋唐时期的墓穴,后来出土的东西中有写的随故炀帝墓志等字。
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
当时得和这个墓穴整体长5.88米,宽5米,可以说这个墓穴的规格已经是十分的小了。
众所周知,隋炀帝的妃子就是萧皇后,虽然先后跟随过不少的,甚至包括的可汗,但是最后还是被李世民带回了宫中,回宫之后给了她一个职位,然后让她安享晚年。
最后去世的时候被李世民和隋炀帝合葬在了一起。
而上图是萧贵妃的凤冠,可以看得出还是非常华丽的。
这是萧皇后的其他陪葬品,可以看到什么都没有,只有几个黑乎乎的黑罐子,就连什么瓷器都没有,都是陶制。
对于一个皇后来说,这样的陪葬品真的是十分的寒酸啊。
而经过一番发掘之后,最后发现就只有这些东西了。
虽然还曾经发掘出了金银雨带,但是作为皇帝皇后来说,真的是不值一提。
这是当时出土的墓志铭。
专家在初步鉴定了是隋唐时期的古墓之后,这个石碑就突然出现,虽然上面已经痕迹斑斑,但是经过专家的仔细辨认,发现这就是隋炀帝的墓志铭,进一步推断这就是隋炀帝的墓穴,然后随着不断的发掘,虽然很多的文物被盗,但是其他留下的东西还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之后专家就开始对隋炀帝的遗体进行挖掘,但是历史上隋炀帝的迁葬次数非常的多,所以完整的遗骸是找不到了,最后整个墓穴中,就剩下了隋炀帝的两颗牙了。
隋炀帝也是够残的,连个完整尸首都没有留下来。
随机文章生完龙胎⋯皇帝封她为贵妃还说3字!让甄嬛决定杀了他万叶集简介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鲶鱼效应是什么意思,鲶鱼效应是企业激励员工的可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