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大明帝国不可思议的世界地图
![](/uploads/0mituan/long/5.jpg)
【菜科解读】
据传《坤舆万国全图》是郑和第七次大航海前,即1428年至1430年间绘制,总结前六次航海的经验,为第七次做准备用。
另外,又有传言,是十二年(1584年),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
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出资刊行,曰《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
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
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 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
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
根据这副图的注解,能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
地图中南美洲部分的一段注文称:"南亚墨利加今分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为名;二曰金加西蜡,以所产金银之甚多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儿,即中国所谓苏木也",另一段注文称:"伯西尔此古苏木"。
根据同时期明朝地理学家的一系列著作,说明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已经看到了《坤舆万国全图》,并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具体位置。
与利玛窦同时期的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编辑的《图书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 明末学者冯应京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明末学者潘光祖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录入两幅《缠度图》等等。
《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但却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又和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所区别。
相传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参考了奥尔蒂利,墨卡托等人绘的地图,事实上,奥尔蒂利和墨卡托的地图比《坤舆万国全图》简单而且错误,错误的地图不可能是正确的地图的蓝本。
16世纪时,澳大利亚大陆尚未被欧洲人发现,欧洲人直到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才发现澳大利亚。
而在《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鹦哥地,其实即为澳洲。
《坤舆万国全图》称南方之地,拉丁文翻译为Austris,英文为Australia,其实是从中文翻译而来。
另外,十六世纪时,南极洲亦尚未被发现,关于南极被发现的时间,目前有很多种说法,英国人说是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于1774年1月把船驶到了南纬71°10'海域,俄国人说是俄罗斯航海家别林斯高晋率领的探险队1820年1月16日发现了南极大陆,挪威人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于1895年登上罗斯海人口处的岬角。
法国人说法国人布维1738-1739年发现的,他航海时发现了南极大陆附近的一个岛(今布维岛)。
但现在一般认为南极大陆到19世纪才被真正发现,据说美国人于1820年首次看见南极大陆。
通过这些,可以清晰的知道,绘画《坤舆万国全图》时,欧洲人尚不晓得南极洲,利玛窦就更不能晓得,所以,此画与西方联系不大。
《坤舆万国全图》中,大陆和岛屿的形状虽然不尽正确,特别是南半球与实际情况出入更大,可是就世界海陆轮廓而言,已基本完备了。
北美洲西部的地理是欧洲人十九世纪以后才到达的,但是出现在十六世纪的欧洲绘地图上。
这些地理准确出现在中文的《坤舆万国全图》,证据中国人比西方到达北美洲西部早二百年以上,是西方抄袭中国的地理材料。
可见,有理由相信,《坤舆万国全图》出自中国,明朝承继了宋元的科技优势,其造船科技更是首屈一指的。
明朝建造的船设计精良,装备齐全,最大的船能够长约147米,阔约60米,能够容纳1,000名船员,且最大的船能有9个桅杆。
相比数十年后,"发现新大陆"所乘坐的船只长约30米,四个桅杆比较,可以见到明初科技的先进程度。
至于罗盘,火炮什么的,就不一一叙述了。
因此,明朝绘画出《坤舆万国全图》就不觉的意外了。
随机文章蒙古帖木儿有西征打欧洲吗?隋炀帝杨广:历史上曾是才华横溢的翩翩美男子细数中国各地真龙现身事件,4米白龙吓晕专家神秘消失小行星撞击云南事件真相,或为陨石坠落威力相当于为原子弹7%揭秘太平洋底惊现百米巨蟒,传说粗达5米轻易咬死蓝鲸并吞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康熙打赢沙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是清朝与俄国签订的边界条约。
雅克萨战役后,清政府一方面在军事上坚决抵抗,一面写信给沙俄政府,建议谈判。
那时沙俄政府忙于在西方跟德意志、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在西亚跟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此外,沙皇彼得大帝正当年幼,其姐索菲亚当权,内部不稳,因此无力大规模地东侵,只好接受清政府的建议。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双方进行谈判。
雅克萨战役 清朝代表是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沙俄代表戈罗文·费要多罗。
在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情况下,经平等协商,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凡一、二人越界捕猎或盗窃,立即械系,送回本国处罚,凡数十人结伙,持械越界、杀人掠夺者,捕拿送回本国,处以死刑;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订约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犯。
俄国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应全部迁回本土。
《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曾用满文、汉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了界碑。
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
《尼布楚条约》 关于这种问题,通常需要进行全盘考虑,不能片面的对待。
康熙皇帝在打赢的情况下仍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就像十月革命之后的列宁仍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一样,其中原因值得深思与研究。
以当时清朝的国力,本应能够将沙俄侵略者逐出国门,但最终却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军武器落后,清朝军队崇尚骑射,废弃了明朝的火炮,因此对抗沙俄侵略者的火炮时死伤惨重;二是清朝刚平定中国不久,其殖民统治尚不稳固,故不愿与沙俄消耗。
解析《三国演义》中的99个惊天谎言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
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三英战吕布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 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4、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过五关斩六将 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无名过客而已 17、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
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