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大明帝国不可思议的世界地图

【菜科解读】
据传《坤舆万国全图》是郑和第七次大航海前,即1428年至1430年间绘制,总结前六次航海的经验,为第七次做准备用。
另外,又有传言,是十二年(1584年),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
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出资刊行,曰《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
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
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 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
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
根据这副图的注解,能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
地图中南美洲部分的一段注文称:"南亚墨利加今分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为名;二曰金加西蜡,以所产金银之甚多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儿,即中国所谓苏木也",另一段注文称:"伯西尔此古苏木"。
根据同时期明朝地理学家的一系列著作,说明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已经看到了《坤舆万国全图》,并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具体位置。
与利玛窦同时期的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编辑的《图书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 明末学者冯应京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明末学者潘光祖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录入两幅《缠度图》等等。
《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但却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又和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所区别。
相传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参考了奥尔蒂利,墨卡托等人绘的地图,事实上,奥尔蒂利和墨卡托的地图比《坤舆万国全图》简单而且错误,错误的地图不可能是正确的地图的蓝本。
16世纪时,澳大利亚大陆尚未被欧洲人发现,欧洲人直到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才发现澳大利亚。
而在《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鹦哥地,其实即为澳洲。
《坤舆万国全图》称南方之地,拉丁文翻译为Austris,英文为Australia,其实是从中文翻译而来。
另外,十六世纪时,南极洲亦尚未被发现,关于南极被发现的时间,目前有很多种说法,英国人说是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于1774年1月把船驶到了南纬71°10'海域,俄国人说是俄罗斯航海家别林斯高晋率领的探险队1820年1月16日发现了南极大陆,挪威人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于1895年登上罗斯海人口处的岬角。
法国人说法国人布维1738-1739年发现的,他航海时发现了南极大陆附近的一个岛(今布维岛)。
但现在一般认为南极大陆到19世纪才被真正发现,据说美国人于1820年首次看见南极大陆。
通过这些,可以清晰的知道,绘画《坤舆万国全图》时,欧洲人尚不晓得南极洲,利玛窦就更不能晓得,所以,此画与西方联系不大。
《坤舆万国全图》中,大陆和岛屿的形状虽然不尽正确,特别是南半球与实际情况出入更大,可是就世界海陆轮廓而言,已基本完备了。
北美洲西部的地理是欧洲人十九世纪以后才到达的,但是出现在十六世纪的欧洲绘地图上。
这些地理准确出现在中文的《坤舆万国全图》,证据中国人比西方到达北美洲西部早二百年以上,是西方抄袭中国的地理材料。
可见,有理由相信,《坤舆万国全图》出自中国,明朝承继了宋元的科技优势,其造船科技更是首屈一指的。
明朝建造的船设计精良,装备齐全,最大的船能够长约147米,阔约60米,能够容纳1,000名船员,且最大的船能有9个桅杆。
相比数十年后,"发现新大陆"所乘坐的船只长约30米,四个桅杆比较,可以见到明初科技的先进程度。
至于罗盘,火炮什么的,就不一一叙述了。
因此,明朝绘画出《坤舆万国全图》就不觉的意外了。
随机文章蒙古帖木儿有西征打欧洲吗?隋炀帝杨广:历史上曾是才华横溢的翩翩美男子细数中国各地真龙现身事件,4米白龙吓晕专家神秘消失小行星撞击云南事件真相,或为陨石坠落威力相当于为原子弹7%揭秘太平洋底惊现百米巨蟒,传说粗达5米轻易咬死蓝鲸并吞食
《注解伤寒论》是成无己写的吗?这本书重要讲述了什么
例如,对《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一条,解释说:“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肤不固也。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津脱也。
《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这里,成氏引证之两段《内经》原文,第一段是指《素问·灵兰秘典论》,第二段的《针经》即《灵枢》,又称《九卷》,出自《灵枢·决气篇》。
成无己解释仲景之方,也以《内经》、《难经》的理论来说明。
如其解释桂枝汤时说“《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
”注解四逆汤时云:“《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这里,成氏以《素问》中的《生气通天论》、《至真要大论》二篇关于四气、五味、阴阳之理来解释仲景组方之义,简洁明了。
尤其在解释小青龙汤时,成氏说:“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
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这里,成氏运用《素问·脏气法时论》的经文,以说明小青龙汤散外寒化内饮的机理。
随机文章光绪皇帝原来这么叛逆!慈禧许给他的妻子竟然终身都不碰清朝入关奇闻!只欠官府一文钱探花竟弄丢了乌纱帽墨西哥燕子洞天坑深度426米,足以装下美国的帝国大厦法国不屈级导弹核潜艇,携带弹头相当于100颗广岛原子弹秦始皇陵墓水银女尸竟然是她,秦始皇墓出现活女尸震惊全球
宋朝的公侯真的如《知否》中那么多吗?如何样才能成为公侯
那么,在宋朝时期,分封的爵位数量真的有如此电视剧中那么多吗?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工具,用来巩固其自身统治。
中国古代的封爵制度,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的商周时期,下可延续到辛亥革命后,的封爵制度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封爵制度始于周朝,形成了公、候、伯、子、男的五等爵级。
宋朝的封爵制度在上承唐九等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行十二等爵制,按爵序排列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王"爵的受封者通常之子或皇帝的兄弟,但一般不直接封王,而是刚开始封以比较低的爵位,后续再慢慢转迁封王。
北宋虽然设置了"嗣王"一爵,但只是虚列的第二等爵,按规定亲王之子承嫡者封为嗣王,然而并没有宗室子弟嗣封王爵。
宋代的封爵制度较前代略有不同,前代亲王的爵位基本是世代相承的。
而宋朝的王爵却是及身而止,王爵的后世子孙不论嫡庶,通常以年纪最长者封公,其余子嗣不过承荫入仕,入朝为官而已。
这种亲王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的规定,使北宋中期出现了几乎无王的局面。
到了时期,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
宋仁宗在庆历四年(1044年)下令封十王之后,规定只有十王之后才可以世袭其爵位,共封了郡王6人、国公3人、郡公1人,还是没有嗣王。
宋神宗在位期间,进一步对宗室袭封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宗室袭封人数重新做了限定。
宋神宗有感于其父是以外藩入继仁宗,便将其叔父赵宗晖封为嗣濮王,并规定世袭,后来的、也相继设立嗣秀王、嗣荣王的爵位,加上后来的嗣沂王,纵观整个宋朝共有四个嗣王。
宋代的封爵制度虽然略显繁复,但也有其先进性。
其对世代袭封爵位的限制,和前朝相比,数量大大缩减,严格控制了封爵数量,避免产生大量的宗室寄生阶层,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纵观两宋,能够拥有爵位世袭权的主要有三个群体,一是赵宋朝的宗室子弟,二是的后世子孙,三是的后世子孙。
古装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公侯数量奇多,并且公爵、侯爵的爵位也都可以继承,这样的情况在宋朝的历史中是不存在的。
不过在宋朝,公侯的后代倒是可以靠祖先的爵位谋求个。
随机文章派太监偷偷烧大臣朝服隔年发现洞还在!朱元璋下令:杀了莽山烙铁头蛇有毒吗,比大熊猫还珍贵的巨型毒蛇(遭盗猎价值100万)玉帝为何如此窝囊,看不起孙悟空认为手下就可以收拾掉(被打脸)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南极,南极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或存未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