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台之享修建在哪里?钧台之享的历史意义又是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简介:古钧台又名夏台,是夏王大宴诸侯、举行开国典礼的地方。

此后,诸王践位、中央施政、与诸侯商议国事都在此,成为夏“王宫王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古钧台,在河南省禹州

【菜科解读】

古钧台又名夏台,是夏王大宴诸侯、举行开国典礼的地方。

此后,诸王践位、中央施政、与诸侯商议国事都在此,成为夏“王宫王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古钧台,在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院内,于清三十八年(1699年)禹州知州于国璧筹资重建,为砖石结构,略呈方形,高4.4米,阔7.4米,台下有洞,进深6.15米。

南面正中有洞门,宽2.46米,高2.87米,块石拱券,上额书“古钧台”,洞门两侧有砖刻对联,上联“得名始于夏”,下联“怀古几登台”。

台上原有楼阁建筑,时期毁损,1991年禹州市政府拨款10余万元重修。

重修后的古钧台,洞额与楹联依旧,台上筑起的亭殿为双重檐,两滴水宫殿式,仿古建筑周围有24根明柱支撑,红柱黄瓦,透花门窗。

四边围以青石雕刻栏杆,石栏20块,上刻与有关的历史典故、风景文物画图,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

钧台之享 传说在唐尧(帝尧)、虞舜(帝舜)做部落首领时,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帝尧派崇伯鲧治理洪水,鲧用堵塞围垫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无功。

虞舜派崇伯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禹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薄衣食”、“卑宫室”、“致费于沟域”(《·夏本纪》),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把洪水治服,禹的个人声望与实力与日俱增。

不久,他用武力迫使舜把帝位让给自己,禹王成为夏部落联盟的首领。

据史籍记载,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将居民按照地域分为九个区域进行统治,征收贡赋。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又制订了刑罚法律,设置了监狱、军队等公共权力机构,初步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禹驾崩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王位。

东方夷族的首领和启的同姓氏族有,以维护旧传统为借口,起兵反叛。

夏启王用武力征服了他们,杀掉伯益,把有扈氏罚作牧奴,第一次实现了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

夏启王于夏启元年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竹书纪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正式建立。

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钧台也称夏台。

钧台原址在禹州市区南三峰山的东峰,毗邻颍水。

《》记载:“水(即颍水)东经三峰山,东南历大陵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上,即钧台也。

后来历经战乱,古钧台已荡然无存。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知州于国壁在禹州城的西北角重建古钧台。

清年间又重修一次。

古钧台的形状略呈长方,座北向南,砖石结构。

正中有一拱券门洞,南北透过。

拱券上额题有“古钧台”三个字,洞门两侧嵌有砖刻楹联一幅:得名始于夏,怀古登几台。

台上建有亭殿一座,民国年间遭毁。

因其年久失修,1991年禹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址又重建古钧台。

随机文章商朝的刑罚有哪些?他们为什么把纽约变成美国的首都?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游泳池一夜间变天坑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三星堆不是汉族文明, 三星堆外国科学家解密/三星堆其实是源于古蜀国

新研发现巨石阵或用于纪念英国统一 奇怪史前修建者现身

英国巨石阵(Stonehenge)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建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

而在生产技术低下的古代,人们究竟为什么要费尽辛苦垒砌起这座巨石阵呢?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困惑着考古学家和每年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古老的传说和人们的种种猜测,让巨石阵更增添了神秘的氛围……《巨石阵:探秘最大的石器时代之谜》   最近,来自谢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伯恩茅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多所高校的合作研究团队经过10年的大型考古调查,得出的结论认为,巨石阵是一座“纪念碑”——纪念经过长期东西部冲突和区域差异后英国的统一。

  工作人员在巨石阵附近进行考古工作(Keith Rodgerson供)  科学家们认为,巨石是英国最早期不同农业社群祖先的象征,这些巨石有些来自于南部的英格兰,而有些来自于西部的威尔士。

谢菲尔德大学MikeParkerPearson教授介绍道:“巨石阵建造时期,正是共同文化在全岛范围内的扩散发展时期——相同样式的房子、陶器和其它材料,从奥克尼到南部海岸都有发现。

这与之前几个世纪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完全不同。

而且巨石阵本身也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搬运这些几十吨的巨石,更何况有些巨石来自遥远的西威尔士地区,这是一个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的任务。

四川乐山大佛的传说,为镇压江中水怪而修建 耗时90年

四川乐山大佛,是我国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高达71米),那么你知道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吗?据说当时是为了镇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水怪,防止它们危害人间。

不过如今乐山大佛已成为我国的5A级旅游景点了,那么乐山大佛的传说是怎样一个故事呢?下面就和小编来一起看看吧!四川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在唐朝初期,也是如今的凌云山上(现在也叫这个名字),有一座凌云寺,在凌云寺中有一位高僧法号“海通和尚”,当时在凌云山下,有一三江汇流之处(就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这里水流凶急,水浪滔天,经常吞没过往的船只,危害这里的百姓。

这就产生了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了,我们在继续往下面看。

有一天海通和尚站在凌云寺的山上,相下观望三江的水势,却看到了令他心痛的一幕,当时一辆过往的大船被巨浪给吞没,船毁人亡,心中是十分的不忍,于是,他相当三江之水如此的凶狠,低下必定有水怪在作怪,于是决定在这岩石之上来雕刻一座佛像,借助佛祖的威力来镇压水底的水怪,要使来往的船只在也不会受到伤害。

于是他就早来了两位技术超群的石匠,一个叫石诚、一个叫石虚,准备和他们商量雕刻佛像之事。

海通和尚就说:“三江的水怪,十分的凶狠,我看只有造千尊佛像才能把它镇住。

”这时,老和尚见石诚在旁边一言不发,就问他:“石诚师傅,你觉得如何?”石诚不慌不忙的说:“我看就刻一尊象这山岩一样高大的佛像吧。

”石虚一听忙摇头说:“山岩这样高,石头这样硬,你这尊佛像哪年哪月才能刻好?”石诚说:“这岩石硬就能经受风吹雨打,佛像大才能镇住三江妖魔。

”老和尚见二人争持不下,就说:“你们二人不要再争了,干脆一个刻大佛,一个刻千佛吧。

”说完,海通和尚就出外化缘去了。

从此,石诚、石虚两人就各自选岩构图,雕琢佛像。

石虚选择了那最显眼,石头不太坚硬的沿江一片红砂岩,开始雕琢起来,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

他刻了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又刻了南海观音慈航普渡,刻了十八罗汉降龙伏虎,又刻了普贤菩萨指点迷途。

只听凿子响,只见石片飞,他刻了一尊又一尊。

刻了两年,眼看就要刻完了。

而石诚呢,却选择了一块又高又难走又硬的大岩石。

他和徒弟们在山岩上搭建了架子,攀着岩石,开始雕琢大佛。

大佛的造像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弥勒佛像。

加入收藏
               

钧台之享修建在哪里?钧台之享的历史意义又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