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龙井之传说流传甚广,据说拉扯锁链之时,会听到龙吼音
![](/uploads/0mituan/long/5.jpg)
21世纪,人类社会科技发达,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但世界之大,总有人们无法理解的事情出现。
当未知事件发生时,人们总会因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恐惧,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大部分离奇事件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科学知识所破解,虽然少数事件不能用现有的科技水平向人们
【菜科解读】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对神秘的真龙始终怀揣着一份敬畏之情。
龙,这一华夏民族的图腾,承载着无尽的传说与遐想。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条邪恶的蛟龙肆虐人间,它翻云覆雨,引发滔天洪水,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
上天目睹人间惨状,遂派遣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下凡除妖。
仙人历经艰难险阻,终于与蛟龙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最终,仙人凭借超凡脱俗的神通,将蛟龙制服,并将其锁在了一口深邃的井中,这口井便是后世传说的锁龙井。
关于蛟龙是否真实存在,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有三种说法。
一说蛟龙即鳄鱼。
《世说新语》中载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折蛟而回”的故事,有人便据此认为蛟龙即是鳄鱼。
然而,此说很快被推翻,因为古人早已能区分蛟龙与鳄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便详细记载了鳄鱼的药性,足见古人对二者之区别了如指掌。
二说蛟龙实为水蚺。
水蚺体型庞大,可达十五米左右,乃水蟒之一种,亦是现存蛇类中之巨无霸。
从体型上来看,水蚺与蛟龙确有几分相似。
此说较之前说,似乎更多了几分可信度。
三说蛟龙或许真实存在。
古籍之中,关于蛟龙的记载屡见不鲜。
从东晋许慎的《说文解字》到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蛟龙的身影始终穿梭其间。
古人对蛟龙的信仰与敬畏,可见一斑。
而锁龙井之传说,更是流传甚广。
据说,拉扯锁链之时,会听到龙吼般的声音;井中还会有血水冒出;井中锁链仿佛没有尽头,令人毛骨悚然。
以下是一些有锁龙井的地方:
北京北新桥锁龙井:传说这口井下面镇压着一条老龙,北新桥就是为了镇住海眼而建的。
济南舜井锁龙井:相传大禹治水时,把一条兴风作浪的蛟龙锁在了井里。
禹州禹王锁蛟井:据说是大禹治水时,将一条蛟龙锁在了井里。
重庆巫山锁龙柱:位于巫山县城长江南岸的错开峡,传说这里曾经是大禹治水时锁龙的地方。
南昌万寿宫锁龙井:传说这口井下面镇压着一条恶龙,是为了防止恶龙出来作恶而建的。
诗云:“北新桥畔锁龙井,老龙潜藏海眼深。
桥旧桥新皆不变,龙吟龙啸永难寻。
”
北京北新桥锁龙井的传说故事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版本如下:
明朝时期,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命刘伯温和姚广孝负责设计和建造北京城。
在勘探地形时,他们发现了几口通向大海的海眼,其中一口位于北新桥。
为了防止水患,刘伯温用大铁链将一条龙锁在了井底,并告诉它,只有当桥旧了,修起桥翅,路灯朝下不朝上时,它才能出来。
然而,人们并没有在井上修桥,而是盖了一座岳王庙,并将此地命名为北新桥,这意味着桥永远不会旧,龙也永远无法出来。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听闻了这个传说,试图将铁链从井中拉出,但拉了几天几夜也没有拉完,井下还开始往上翻涌黄水,伴随着强烈的海腥味和低沉的吼声。
日本人吓得屁滚尿流,赶忙将铁链放回井中。
南昌锁龙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时期。
据传说,当时有一条蛟龙在南昌地区兴风作浪危害生灵,百姓惊恐不已,恰逢此时,时任蜀郡旌阳令的许逊辞官回乡,回乡途中路过此地听闻此事后,毅然出手降伏恶龙。
他役使鬼神在城南井铸造铁柱,铁柱高出井口数尺,并用八条铁链将蛟龙锁于井底,铁链与地脉相连,同时念下咒语:“铁柱若歪,其蛟再兴,吾当复出;铁柱若正,其蛟永震。
”此后,这口井被称为“锁龙井”,而许逊则继续在西山修道传法,创办了太极观。
尽管锁龙井的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但现代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去审视这些古老遗迹。
地质学家认为,许多所谓的锁龙井实际上可能与地下水系相连,井中的“锁链”可能是古人为了探测地下水深或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而设置的障碍物。
此外,井水在特定条件下(如地震、暴雨)产生的声音,也可能被误解为龙吟或水怪的动静,进一步加剧了锁龙井的神秘感。
至于为何这些井会被赋予“锁龙”的意象,这可能与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的无力感有关。
人们希望通过创造这样的神话,来解释那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并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控制感。
慈禧太后夜明珠丢失之谜,被孙殿英所盗/落入宋美龄手中
慈禧夜明珠价值8.1亿可发绿色寒光据记载,慈禧太后含于嘴中随葬的夜明珠,是一块近似球体形态、秤重为清代四两二钱七分、相当于现在787.28克拉的金刚石原石。
其估价在1908年时值108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时8.1亿元人民币。
据蒋卜力《慈禧陵墓被盗案》一书载:“第五十一号夜明珠,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值一千零八十万两。
”清朝对于金衡实行库平制,1斤是590克,略大于现在的500克。
据此推算,慈禧夜明珠的质量就是78.28克拉。
另据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称:“总之慈禧葬物若均追回以之还外债,尚可余若千万,足可富国也。
所列制价及估价系当时之宝价,以后至宣统元年经中外古玩收藏家及珠宝商估计,所有价值均涨十倍。
民国后期又行估价,须涨百倍,今日已无法计价矣。
慈禧夜明珠的来源,很可能是失踪已久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莫卧儿大帝金刚石”最早出现在印度南部。
清代乾隆朝于1760年镇压准噶尔叛乱,威震南疆。
阿富汗亦向清臣服,于1760年与1762年两度派使团向清廷朝贡。
“莫卧儿大帝金刚石”便作为贡礼流入了清廷,一直传到慈禧这一代。
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太后”,为有史以来皇后生后哀荣之最。
慈禧夜明珠绝非《封神演义》或者《西游记》当中虚设的”法宝“,反倒的确属于人间的高档宝贝。
从形状上来说,总体分为两块。
一旦合拢,居然变成了浑圆、完美的“宝贝球”。
有趣的是,这件珍品脾气特别,一旦分开,往往是透明无光。
合拢之后,又像变魔术那样,透出一道绿色的“寒光”。
民国政府的调查报告、盗匪的回忆录以有孙殿英等关于慈禧夜明珠夜光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寒光”,或者可以“透出一道绿色寒光”,而且“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这些盗匪可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描述显然不具有科学性。
笔者认为,这道“寒光”是盗匪们进入阴冷黑暗的墓室后,慈禧夜明珠在火把光或者电筒光下呈现的光学效果。
慈禧夜明珠被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贪婪和暴虐世人皆知,她在死前聚敛了大量财富,甲午战争时尚且把海军经费挪供自己使用。
慈禧太后死后更是把大量财富放入陵寝,欲在地下保自己永久富贵。
尤其以其口中所含慈禧夜明珠名贵,据说夜间百步之内,足以照见每一根头发。
放入口中,可保尸体不化。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寝陵被军阀孙殿英指挥的军队所盗。
大家知道东陵大盗孙殿英的下场,孙殿英最后盗慈禧墓后烟后痢病死,也是落得一个不好的下场。
1928年6月,外号孙大麻子的军阀孙殿英以剿匪为名,深夜时直奔清东陵。
工兵爆破墓室,炸开慈禧太后明楼下洞门里的金刚墙,打通了进入地宫的通道,撞开石门后进入墓室,从金椁内棺盗窃了大量稀世珍宝。
慈禧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
慈禧墓内底部铺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下面缀大小珍珠一万多粒,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0多块,锦褥上有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五分重的珍珠2400粒。
慈禧尸体上盖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明黄缎底,捻金织成,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千字,缀有800多粒珍珠。
头上的凤冠由无数珍珠宝石嵌成,其中仅一颗珍珠就价值白银约1000万至2000万两。
慈禧夜明珠被送给了宋美龄慈禧口含的那颗夜明珠也未能幸免。
据说,盗匪们打开慈禧的棺椁时,见她面目如生,好像在睡觉一样。
孙殿英回忆说:“这是因为她的口中含有一颗很大的夜明珠。
这珠分开是两快,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盗匪用刺刀撬开慈禧的嘴,取走了慈禧夜明珠。
盗陵案被报道后,举世震惊,各地各界人士纷纷通电谴责,要求严惩凶首孙殿英,追回珍宝。
蒋介石下令阎锡山查办盗陵案。
孙殿英将乾隆颈项朝珠中最大的两颗朱红朝珠送给戴笠,再托戴笠将一柄九龙宝剑送给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又将翡翠西瓜送给宋子文;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宋美龄将慈禧夜明珠缀在了绣花鞋上。
此后,孙殿英便逍遥法外,而慈禧的这颗世间罕见的夜明珠就不知所终了。
马奈奥林匹亚之谜,奥林匹亚被封杀的真相解析
奥林匹亚画中是一个裸体女人,在很早前就有裸体画,为何这幅画会受这么大争议?奥林匹亚之谜令人们疑惑。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奥林匹亚之谜的原因就在画中的女主角。
奥林匹亚被封杀的原因《奥林匹亚》是著名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从问世以来就饱受人们的争议,而马奈也因为这幅画被迫逃往了西班牙。
这幅画究竟有什么奥妙?奥林匹亚之谜令人们疑惑。
据了解,这是一幅展现女性美的裸体图。
在奥林匹亚之谜的画作中,画家用一种可以在平面上展现整个身体的角度来表现裸体,既不求充分表现立体感,也不求半立体感,而是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压缩式立体感,结果身体却比乍一看来所显得更有体积感。
这种裸体观念很符合画面其余明亮部分——枕头、褥单、花色围巾和女黑奴衣服的结构方式。
在这些东西的表现上,显示了在裸体形象上所缺少的一种明暗交替或者跳动,它使整体具有了一种特别的轻巧感和光彩。
而它们的形式依然有如衬托在画面深色背景上的一块明亮的浮雕。
这里说的是带蓝纹的白色,是突出在深棕色背景上的黄色、绿色和玫瑰色。
由于从亮色到暗色其间没有中间调子,因而我们看这个压缩式浮雕判若一块设色镶嵌,它的黑白对比就像形象本身一样强烈地作用于观者的想象力。
《奥林匹亚》完成于1863年,1865年5月在沙龙(官方展览会)首次展出,但立刻遭到媒体挑衅的批评,乃至于被封杀,而马奈也被迫逃往西班牙,尽管这之前很多人都画过裸女。
奥林匹亚之谜不难理解,封杀的理由就是因为默兰。
维多琳·默兰是印象派画家马奈及其同时代画家的模特,也许是19世纪最著名的面孔和身体。
在马奈的画作《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中,默兰或裸身躺在床上,或裸身坐在两个男人之间,目光坚毅、淡定还夹杂着些许傲慢,俨然不是被看者,而是一个以反维纳斯的姿态注视着观看者的色情故事的女主角。
爱德华·马奈死于1883年4月30日。
参加他的葬仪的人非常多。
爱德加·德加说道:“马奈要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伟大。
”1890年,“奥林匹亚”一画被以募捐方式买下并赠送给国家。
并把这幅杰作陈列在卢浮宫。
爱德华·马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画家,他在创作中强调了光影对比,减化了对象的明暗层次,削弱三维的空间效果,追求画面的平面性,所以美术史上通常把他放入印象派画家行列之中。
1863年,马奈创作了《奥林匹亚》,这幅画于1865年公开展出,似乎在向沙龙绘画公开挑战。
奥林匹亚是古希腊神话中众神聚居之地,画家以此为画名,画了一个躺着的裸女,裸女以深色的轮廓线勾出,她既不丰满,也不漂亮。
背景里还画有黑奴和一束鲜花。
朦胧晦涩的画面一直引起人们的猜测: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奥林匹亚之谜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至今都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