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二世与德累斯顿有什么关系?德累斯顿的崛起之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1945年2月的一个晚上,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上空云集了大量飞机,它们进行了数个小时的轰炸,使这座巴洛克城市沦为一片废墟。

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非常漂亮的一座小城

【菜科解读】

1945年2月的一个晚上,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上空云集了大量飞机,它们进行了数个小时的轰炸,使这座巴洛克城市沦为一片废墟。

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非常漂亮的一座小城,被誉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却在二战中遭此厄运,令人们不胜唏嘘。

二战后,这座城市按照以前的样子重新建造,许多地标性的建筑重建后与之前相比丝毫不差。

城市中的人们按照记忆使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获得了新生。

德累斯顿的重建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统治萨克森的韦廷家族分裂后,萨克森也分成了两半。

阿尔布雷希特系的阿尔布雷希特三世(1486-1500)获得萨克森公爵头衔,选择以小城德累斯顿开始对他新获得的萨克森公国的统治。

当然,这个萨克森公国与以前的同名公国相比,已经大大缩小了,它的范围相当于以前的萨克森公国的迈森边区,即韦廷家族的龙兴祖地。

萨克森的另一半归恩斯特系。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定都德累斯顿,但也重视迈森城,在迈森周围还建了一座能够俯瞰迈森城的城堡,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阿尔布雷希特堡。

他开创的领地也可以被称作萨克森-迈森公国。

阿尔布雷希特系恪守天主教信仰,这与韦廷家族的另一支系、转向新教的恩斯特系不同,故而得到的支持。

在阿尔布雷希特的莫里茨时,于1547年获得了萨克森选侯的头衔,从而成为韦廷家族的正统。

而恩斯特系则进一步分裂,形成以魏玛、科堡、哥达、爱森纳赫、耶拿等为中心的小诸侯国,即今图林根州的主体部分。

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中,萨克森选侯,本想既不得罪哈布斯堡皇室,也不招惹北方新兴大国瑞典,但是最终还是被迫卷入战争。

这个新教之地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由于它是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势力的对抗前线,因此,萨克森地区发生的战争也非常多,无论是哪一方胜利都会从这片土地上践踏而过。

在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中,萨克森获得了斯拉夫人居住的卢萨蒂亚地区,但它朝向东边和沿着易北河扩张领土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

东边的普鲁士日益壮大起来,成为德意志的新的霸主。

此后,萨克森的选侯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发展,而德累斯顿就成为这个领地的华丽中心。

“强力王”奥古斯特 萨克森选侯奥古斯特二世(1670-1733)之所以被称作“强力王”(der Starke),是因为他的体格健壮,魁梧高大,力大无比,也被称为“萨克森的赫拉克勒斯”。

据说他有365名情妇,私生子无数,故而这个绰号也用于暗示他的性能力。

此外,他非常憧憬路易十四,希望能在萨克森建立路易十四那样的辉煌成就。

萨克森从中世纪中叶起就对东方孜孜以求,到奥古斯特时期终于结成了果实。

1697年,他当选为波兰国王,兼领立陶宛。

为此,他还放弃了新教信仰,皈依了天主教,曾在当时欧洲的新教势力中引起轩然大波,唯恐引起欧洲宗教势力的失衡。

但是对于奥古斯特来说,为了获得波兰,这场弥撒值得。

同他的祖先莫里茨一样,宗教的选择只是一种策略,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他还是保持了萨克森的新教现状。

为什么呢?因为这意味着萨克森仍然要做德意志新教力量的领袖。

周围的普鲁士对这个地位觊觎已久,但萨克森依然稳坐钓鱼台,不肯退让,此后的萨克森选侯虽然都是天主教徒,但是作为新教势力领袖的地位却一直保持住了。

奥古斯特成为波兰国王后,想要好好经营波兰,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土地和财富一直传承下去。

这与中世纪萨克森的东进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以外,奥古斯特还想将立陶宛以东的利沃尼亚(今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并入势力范围。

这就与当时崛起的大国瑞典发生了矛盾。

瑞典是一个新兴的大国,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形成了一个波罗的海帝国,也占有了德意志许多土地,甚至在三十年战争当中和之后还经常欺负萨克森。

对于这样一个霸主,当时中东欧没有哪个王侯能够与之争锋。

因此,奥古斯特想要占据波兰和继续东扩的目标困难重重。

然而,这时候在东方出现了一个有很大潜力的盟友,这就是与他年龄相仿的,想为自己统治下的俄罗斯争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于是,萨克森选侯与彼得大帝一拍即合,双方决定结盟共同对抗瑞典。

1700年,一场被称作“大北方战争”的战事开始了。

瑞典国王卡尔十二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很快就击退了俄罗斯,打垮了萨克森。

不仅将萨克森选侯的军队从利沃尼亚赶走,还侵入波兰,攻克华沙,占领了大量土地,并培植了新的代理人。

奥古斯特想要求和,但又想反击,瑞典没有给他任何机会,出兵萨克森,迫使他让出了波兰的王位。

此时,被打败的彼得埋头致力于改革军队,励精图治、多年,终于在1709年决定性地击败了瑞典,为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奥古斯特也搭了这趟顺风车。

他跟着彼得大帝重又加入战争,并且从此在彼得大帝的支持下统治着波兰。

但是,他在波兰的建树少得可怜。

向往路易十四的他一直想要像法国那样,在波兰建立绝对主义统治,然而,波兰由来已久的大贵族传统却让他处处掣肘,奥古斯特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不断向俄罗斯搬救兵。

同时,还得求助于奥地利。

这两个强邻名义上是为了帮助奥古斯特统治波兰,但早就。

这在几十年后的瓜分波兰事件中体现出来。

奥古斯特的邻居普鲁士,虽然此时国力还比不上萨克森。

对于邻国普鲁士积极发展军事,穷兵黩武,奥古斯特一向不以为然,充满鄙夷。

他认为自己治下的萨克森繁荣昌盛、文治武功,首府德累斯顿堪比德意志的雅典,而粗鄙的普鲁士也就是德意志的斯巴达,普鲁士的君主腓特烈·威廉一世被他贬为“士兵王”。

然而,不到半个世纪,普鲁士新任君主就打败了萨克森,成为德意志北部的霸主。

奥古斯特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在他统治波兰的三十多年中,王权几乎形同虚设,处处依赖俄罗斯的帮助。

萨克森公国的实力长期没有增长,相对于普鲁士等诸侯国,差不多算是停滞。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能的选侯,却将大量精力转向资助艺术,建设城市。

奥古斯特年轻时,到法国和意大利旅行,所见所闻对这个来自中东欧相对落后地区的青年震撼很大。

尤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令他,一心想要仿效路易十四建造一个类似的都城。

他继位后,便以德累斯顿作为梦想实现之地,竭尽全力地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

德累斯顿位于易北河的南岸。

这座城市靠近河岸的最中心处是一座扩建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占地很大,被用作萨克森选侯的住处。

奥古斯特在18世纪初进行了改建,使其成为光芒四射的巴洛克风格。

奥古斯特将辛苦经营搜集来的都藏在宫中,专门辟为珍宝馆。

由于其上有绿色外层的穹顶,故被称作绿穹顶博物馆,是德累斯顿最为著名的参观之处。

在宫殿的西边,是奥古斯特新建的一座宫殿,称作茨温格宫(Zwinger)。

这里紧靠着老的内城城墙的西端,原本是用于防御的城堡。

奥古斯特想将这里仿照凡尔赛宫进行改造,于是有了现在的宫殿,建筑风格和立面都模仿了凡尔赛宫。

奥古斯特还在宫殿周围建了一片花园式庭院,一直延伸到易北河边。

宫殿中设有大型图书馆,还藏有大量名画和瓷器,是奥古斯特用来装饰其新宫殿的。

今天也分别有收藏这两种艺术品的博物馆设在宫殿中。

尤其是画廊,挂满了、提香、丁托列托、乔尔乔内、鲁本斯、伦勃朗、维梅尔等大师的画作。

奥古斯特搜集绘画,邀请全欧洲的艺术家到宫廷为他服务,从而收集到大量的艺术珍品,以此彰显他的权力和地位。

就这样,奥古斯特将德累斯顿建设成为萨克森充满光环的首府城市。

此外,在德累斯顿的东边近郊,还建有奥古斯特的夏宫——皮尔尼茨宫,这是一座充满东方情调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在德累斯顿西北十余公里处,还有一处巴洛克风格的莫里茨堡,城堡主体周围有四座对称分布的圆形塔楼,均有红色的屋顶和黄色的墙身。

城堡还对称地坐落于一处矩形的草坪上,孤悬于湖水之中,深处森林腹地。

这座精美如艺术品般的城堡也是奥古斯特狩猎的地方,他专门派高超的建筑师来对这座建筑进行改造和修饰。

此外,奥古斯特对东方的瓷器也充满好奇,经常一掷千金购买从中国进口的瓷器。

为了求得制作瓷器的秘方,他不惜重金,甚至将炼金术师关在城堡中逼迫其研究制作瓷器的方法。

经过反复实验和烧制,终于发现了瓷器制作的关键配方——高岭土,破解了中国瓷器的秘密。

在掌握这项技术后,1710年,奥古斯特在迈森建起了生产瓷器的工场。

这算得上是开了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先河。

从此,迈森设计和制造的装饰性瓷器行销整个欧洲,成为宫廷和贵族家族的奢侈品。

当然,这种瓷器与东方的瓷器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却从此成为西方上流社会餐桌上的重要器具和室内摆设。

有意思的是,近千年来萨克森一直向往着东方,最终却是通过瓷器这种充满东方色彩的器具得到了实现。

1733年,萨克森选侯奥古斯特死于华沙。

在他身后,波兰国王的头衔导致新一轮的争夺。

奥古斯特的儿子最终获得华沙的王位,并将他父亲开的德累斯顿都城营造事业继续开展下去。

随机文章请问楚王为何要送重耳至秦~对楚有何利益吗?木乃伊士兵被发现,80具一战士兵冰冻木乃伊遗体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外星人正在向地球发信号,外星人发求救信号被科学家破解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

阿姆斯特朗的起源与优势,历史上的阿姆斯特朗炮是什么样?

有种说法,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其中利炮其实指的是一种名为阿姆斯特朗炮(Armstrong Gun)的英国火炮。

这种火炮也是近代中国购买和仿制最多的一类火炮,国内现在还留存着一些江南制造总局所造的阿姆斯特朗炮。

一、 阿姆斯特朗的起源与优势 阿姆斯特朗炮原产于英国,最初是一种后装线膛炮,其后也发展出前装线膛炮。

1854年的期间,阿姆斯特朗得知远征军的炮兵在大炮操控上有很大困难,于是设计了一门试验性质的3磅后装线膛炮(后来增加至5磅)。

此项设计在范围和精度两方面都很成功,并于1858年被英国政府采用。

阿姆斯特朗炮于1859年开始在英军中服役。

最初面世之时,它的炮膛外部长84英寸,内壁深73.375英寸。

英国皇家海军正式采用的型号是外部72英寸、炮膛深61.375英寸的阿姆斯特朗炮,也就是直接截掉最初那一版12英寸,这种阿姆斯特朗炮在其后被广泛装备于英国陆军及皇家海军之中。

阿姆斯特朗炮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后装线膛炮,它具有一些滑膛炮和前膛炮所没有的优点:从后部装填,有完善的炮门,装填炮弹更为简便迅速;炮膛内壁刻有螺旋膛线,在发射时可以使炮弹高速旋转,使得火炮具备更高的精确性,射程较滑膛炮更远。

膛线又叫“来福线”,是炮膛及内凹凸状的线。

早期的膛线呈直线形,后来经过优化设计,改为呈螺旋形。

阿姆斯特朗炮中的螺旋形膛线,能够有效地将炮弹与炮膛的间距缩小,减少了推动力的损耗,能量转化效率较之前的火炮提高了近一倍。

但后膛的阿姆斯特朗炮也有其缺陷。

首先,由于螺旋膛线的使用使得炮弹的速度下降,降低了其穿甲能力,这使得经常需要破坏敌舰装甲的英国皇家海军难以接受。

其次,这种新科技对于火炮的耐久性及火炮手训练的标准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提高了使用阿姆斯特朗炮的成本。

于是自1865年至1880年,英国又大规模使用较廉价的前膛炮,对于后膛阿姆斯特朗炮的重视程度随即下降,直到1880年以后才重新使用。

1863年,英国政府购买了六门阿姆斯特朗炮配备给了新西兰的英国军队。

11月7日,这些阿姆斯特朗炮从墨尔本出发,并且于四天后到达奥克兰,并被用于新西兰第一、第二次塔拉纳基战役之中以及其后的毛利战争之中。

次年,英国政府又再次购买了六门阿姆斯特朗炮,装备给了骑兵部队。

其中一门现存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还有一门置于森伯里战争纪念馆,而剩下的四门则储存在丹尼利昆的皇家文学学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阿姆斯特朗炮的使用 阿姆斯特朗炮在中国的“首秀”,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

1860年 8 月1日下午三点半,两百艘英法舰只停泊在大沽口以北数里外的北塘,并在南岸登陆。

与大沽口的严阵以待不同,北塘的防备极为松懈。

联军士兵涉水上岸,先头部队甚至未开一枪便拿下了塘口清军的两座炮台。

午夜之时,他们将八艘舰艇悄悄驶向上游,随后攻占了北塘镇。

连日的大雨将英法联军困阻于北塘镇中,而南边的大沽要塞则驻防了至少一万五千名清军,其中有六千名蒙古骑兵。

阿姆斯特朗炮的巨大威力,即将在与这支包括蒙古骑兵的清军的作战中得到印证。

这一次英军使用的阿姆斯特朗炮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线膛设计,膛线数目是 36,间是 3 毫米,深 0.7 毫米,宽 3.5毫米;第二是后膛装填弹药;第三是复合层制造的方法独特;第四是包含火门的炮身塞子以及用以装弹和闭锁药室的螺旋式尾栓设计的独特。

其配套的弹药是5.5 千克的锥形炮弹,药量是 0.9 千克。

炮弹空心,整体用一种特殊铸法造好,外裹铅皮。

当炮弹爆炸时,会分成 42 块相同的部分四散炸开,对敌人造成大范围的杀伤,极为惊人。

等到8月11日晚,大雨终于停了。

次日凌晨,英法联军便驶向了大沽口。

12日上午十一点左右,联军已在大沽要塞集合,堑壕出现在了眼前,堑壕之后便是大批蒙古骑兵。

英法联军的阿姆斯特朗炮对准这支骑兵开始了炮击,顿时在蒙古骑兵中造成了大范围的伤害。

但蒙古骑兵悍不畏死依然向前冲刺,将联军的第二支部队团团包围。

锡克与英国骑兵冲入蒙古的骑兵队中,却不料另一支埋伏已久的蒙古骑兵队又突然冲出,反将联军骑兵包围。

此时,联军只能通过阿姆斯特朗炮以及步兵滑膛炮对他们进行火力压制,最终击退了这支伏兵。

在塘沽炮台之战中,“英军的12 门阿姆斯特朗炮,大约距914米处向塘沽炮台开火。

清军进行了反击,而英军继续前进。

到了离清军炮台的 411 米的地方,(我们)成功进行了攻击,大炮之精确既让人惊叹,又让人害怕。

炮弹准确命中既定目标,清军大炮被击中后就在他们耳边爆炸,硝烟四起。

”(麦吉:《我们如入北京——1860 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可见其精准性极为惊人。

八月十四日,联军攻占塘沽。

一位英国指挥官的副手在其后说道:“阿姆斯特朗炮大发神威。

” 1860 年 9 月 21 日的北京通州八里桥之战,阿姆斯特朗炮也同样有近乎恐怖的表现:“阿姆斯特朗炮轰击清军,每发射出可裂开 42 块的锥形炮弹,便会夺去 42 个清军性命。

英国 2 个锡克骑兵团展开可怕的杀 阿姆斯特朗炮的性能与滑膛炮几乎有天壤之别,其有效射程在2000米以上,最高射程在3500米以上,而滑膛炮的平均射程只有914米。

大沽口之战时,英军使用的“12 磅弹阿姆斯特朗炮重 406.4 千克,口内径 7.6 厘米,身长213 厘米,射程2300 米”。

石头缝炮台之战,英军又以 2000 米射程对清军的火炮进行了有效的还击,清军炮火随即停止。

(英国 格兰特《 格兰特私人日记选》) 阿姆斯特朗炮凭借其超长的射程,对清军形成了强大的火力压制,并最终导致清军迅速溃败。

英国的一名翻译曾如此描写:“死亡的中国人躺在炮的旁边,其中一些人巳经被可怕地撕裂。

堡垒没有为这些鞑靼炮手提供多少的保护。

面对我们阿姆斯特朗大炮倾倒的毁灭性炮火,他们能撑这么久真是令人惊讶。

但是,我观察到,多数情况下,这些不幸的生灵的腿是和炮绑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阿姆斯特朗炮确实凭借其杀伤力、精准性以及超长射程,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阿姆斯特朗炮的沿革 尽管阿姆斯特朗炮在战场的杀伤力强大,但因为在战斗中多重膛线、铅涂弹和后装设计的阿炮屡出问题,同时也因为价格昂贵、要求太高等原因,英国政府在 1864 年宣布停止制造,并开始使用前膛炮。

直到1880年,威廉·G·阿姆斯特朗再次改良阿姆斯特朗炮,用隔断螺栓炮闩使得快速装填成为可能,因此从1880年以后,英军便再一次将后膛阿姆斯特朗炮装备于军队之中。

见识到阿姆斯特朗炮威力的清政府,也热衷于购买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并加以仿制。

江南局最初出产的是120mm口径的阿姆斯特朗炮,之后随技术成熟开始加大口径,并主要生产大口径的阿姆斯特朗炮。

如1890年之时,产出一门300mm、七门230mm、一门200mm及四门150mm口径的阿姆斯特朗炮。

到了1890年左右,清政府开始转投克虏伯后膛炮的怀抱,购买量大大增加。

江南局从1890年以后便开始大规模仿制克虏伯炮,口径也随即减小。

中国从 1871—1902 年间,“从德国购买了 8971 门各型克炮,布置在除香港、澳门之外的海防与江防炮台及战舰上。

这些炮钢精细,采用‘筒紧身管’技术,射程从几千米到 1.9 万米左右,射速1~2 发/分钟并无需冷却炮管,最大炮弹可重达 350 千克左右”,显然此时克虏伯炮要略优于阿姆斯特朗炮。

自此以后,清军的制式火炮便基本以克虏伯炮为主了。

随机文章富可敌国的商人,跑去从政会怎样?看看二千多年前这个例子,下场简直超悲剧…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怎么对付墨菲定律(调整心态/需内心强大)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能力全球第一,能将特斯拉送到火星轨道中国发现200米巨蟒,苏联生化试验导致巨蟒变异长大十几倍(假新闻)冻雨和冰雹的区别,贵州威宁冻雨之乡(最高冻雨时间16天)

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是如何对抗德国潜艇的?“太平洋第一”的说法如何来的

1901年,在安娜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的金欧内斯特·约瑟夫·金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洛林(Lo)。

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Youth‘sCompanion》(1827年创刊,主要面向少年儿童介绍有关历史和军事的内容)杂志上一篇有关海军学院的文章激起了他对海军生活的浓厚兴趣。

1897年,在从洛林高中毕业之后,他在俄亥俄州第14区区长克尔的推荐下进入了安娜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学习。

当他离家的时候,他的父亲,一位铁路机修工给了他一张往返车票,以备他改变主意时之用。

在四年的学习中,虽然他一直保存着这张车票的回程部分,但是从来没有用过。

应该感谢这张作废了的回程车票,因为它的失效换来的是一颗耀眼的将星。

在安娜波利斯学习期间,他曾于时期在“圣·弗朗西斯科”号战舰(北方巡逻舰队旗舰)上服务,并得到了他海军生涯中的第一枚勋章——桑普森勋章。

190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在海军学院毕业,在度过了法定的海上服役两年的时光后,他于1903年6月7日获授海军少尉军衔。

早年他先在“鹰”号舰上服务,后来转到一艘炮舰,接着又调到古巴西恩富戈斯(古巴中南部港市)执行测量任务。

后来又先后在“辛辛纳提”号护航巡洋舰(隶属于大西洋舰队,日俄战争期间),“伊利诺斯”号战舰(欧洲舰队旗舰),“亚拉巴马”号战舰(大西洋舰队第2分舰队旗舰)上服务。

他在1906年回到了安娜波利斯海军学院担任学院教员,教授了两年火药与炮术课程。

此后的一年里,他担任学院的执行参谋。

一些后来的海军军官——他当初的学生回忆说,金在当时的严格管理和对工作的极端负责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下教鞭后,他又回到了海上服务:先后在“明尼苏达”号战舰上担任了3年大西洋舰队第2战列舰分舰队参谋副官,在“新汉普郡”号上担任了一年技术军官,在“康涅狄格”号上担任了一年大西洋舰队司令部参谋军官。

1912年,他开始担娜波利斯工程试验局局长,据说期间曾经短期担任了“特里”号驱逐舰舰长。

两年以后,他回到海上担任“卡森”号驱逐舰舰长,此后于1914年8月任大西洋舰队鱼雷艇部队副官,1915年12月任鱼雷艇部队第6分队司令。

1916年,他进入H·T·梅奥海军上将(一战期间大西洋舰队司令)的参谋部服务,并在那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他先后在“阿肯色”号、“怀俄明”号,“宾夕法尼亚”号战舰上担任参谋副官和技术军官,并因为“在大西洋舰队参谋部极其出色的服务表现”而被授予海军十字勋章。

1919年,金海军上校第二次回到了安娜波利斯海军学院,成为了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然后他又短时间担任“桥”号战舰舰长一职。

1922年7月,他进入大西洋舰队潜艇部队参谋部服务,并开始接触一系列与潜艇作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1922年11月任第11潜艇分队司令,期间于1923年4月兼任第3潜艇分队司令。

1923年9月,他调任新伦敦港潜艇基地司令,并作为海军军火检察官负责那里水雷库的管理。

其间在1925年9月曾经负责指挥救援在布劳克岛倾覆的S-51潜艇。

1925年9月25日,他因为“在指挥抢救S-51潜艇时表现异常优异”获颁海军优异服务勋章。

1926年担任侦察搜索舰队航空中队长副官,1927年5月,以48岁高龄获得飞行员执照。

1928年,金调任特区海军部航空局副局长。

1929年,调任弗吉尼亚诺福克(Norfolk)海军航空兵基地司令。

1930年6月,他成为“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舰长,并在这个职务上服务了两年时间。

1932年进入海军战争学院高级军官班进修了一年时间。

1933年,作为海军少将任海军部航空局局长,一直在这个职务上服务到1936年。

从1936年担任海军航空侦察兵司令。

1938年1月,晋升中将,担任五艘航空母舰组成的航母主力舰队司令。

期间他于1939年8月获得永久海军少将军衔。

1939年8月,在海军中央任职。

1941年2月,他晋升海军上将并担任大西洋舰队司令,当年12月他升任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

1942年3月,根据美国总统行政命令,金海军上将被任命为海军作战部长并受命组织了海军舰队总司令部办公室。

3月18日,他正式接替哈罗德·斯塔克 海军上将担任海军作战部长。

他也是唯一一位曾经兼任海军舰队总司令和海军作战部长这两个职务的将军。

1944年12月14日,国会通过了设置五星上将军衔——美国最高军衔的议案。

经过总统亲自提名,国会上院批准后,12月17日,金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

对抗德国潜艇 1941年3月11日,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结束了美国的战争中立状态。

它将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给英国和所有抗击轴心国的国家。

但是英国在海上的战斗正处于紧要关头。

4月里,从5个新建成的法国空军和海军基地出发的德国轰炸机和U艇部队击沉了195艘盟国货船,摧毁了总计70万吨的至关紧要的军用物资。

大西洋中U艇的数量每月递增,英国的生命线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使在北大西洋有一个U艇上的观察员经常出没,也会对盟军商船及其护航舰队的航线、航行时间、护航力量的配置起到很大的影响。

4月4日,海军作战部长H·R·斯塔克海军上将致信总统:“大西洋的形势很危急。

我的意见是必须在情况变得无法收拾之前对那里加大援助的力度。

”3天以后,驻泊在圣迭戈和的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一些军舰被调到大西洋舰队麾下,其中就包括“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它们的舷号被遮盖,并且在夜间秘密行动。

在4、5、6三个月里,25%的太平洋舰队战舰被通过巴拿马运河调至大西洋舰队麾下。

一些在华盛顿和珍珠港的参谋人员抱怨说此举会令本就蠢蠢欲动的日本更加胆大。

但是总统则认为还是德国在北大西洋的威胁更大一些,必须优先解决大西洋问题。

为了实现罗斯福对邱吉尔“援助你们一切战争所需”的承诺,金上将制定了3-41号作战计划:“一切进入西半球25英里以外范围的交战国(西印度群岛各岛屿的宗主国除外)海军舰只或军用飞机都将被视为对西半球可能的入侵行为,并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受到美军舰队的打击。

”这个命令巧妙地将英法两国盟军舰只排除在“受攻”范围之外,同时也对德国人的U艇部队进入北大西洋设立了一个口头上的“卡子”。

金上将很会玩文字游戏,他的计划中没有指名道姓地提及任何国家,但却达到了相应的援助盟国敲打德国的目的。

其实,当时的美国还没有遭到珍珠港的,并不想过多刺激德国,同时也要给足英法两国面子。

后来从战后的文件看,虽然美国海军将太平洋舰队一些主力舰只东调,但是它在1941年曾经竭力避免卷入大西洋上的全面战争。

金上将并非没有“昏招”出现,甚至一些“昏招”差点毁了他的一世英明。

在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金还决定在美国东海岸不实行灯火管制,并且不为船只派出护航舰队。

取而代之的是,他要求海军和海岸警备队进行以搜索敌人的潜艇为目的的巡逻;但是由于巡逻行动是按照时间表进行的例行公事,德国人的U艇会在巡逻舰只出港的时候下潜隐蔽,等到巡逻舰只返航回港时又会浮出水面。

并且,港口的灯光也令德国人的U艇对港口内美国商船一目了然。

这两项“措施”的结果就是,在第二次大西洋战役中,德国的U艇部队对于美国商船队的攻击作战被U艇乘员们称为“重度愉快时光”。

直到1942年5月美国海军重新派出护航舰队,德海军潜艇部队的这段“快乐时光”才宣告结束,此前他们仅仅付出了7条U艇的代价。

这证明了金在此之前的决定绝对是一个糊涂之举。

许多人指责金不按照英国人的意见派出护航舰队并实行灯火管制。

虽然骨子里充满了美利坚民族优越感的金瞧不起英国,但是在现实面前,他还是不得不以很不情愿的心情让他心爱的海军采纳了一些英国皇家海军的建议。

太平洋第一 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中,金上将是对取得胜利作出直接贡献的唯一一人。

因为该战区是他多年职业兴趣所在。

他的意见经常与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上将相左,反对美军加入北非作战。

同时他也是极力反对“欧洲先行”战略的代表人物,主张要把战争资源优先供给太平洋战场。

金、道格拉斯· 和切斯特·威廉·尼米兹随后便商定了西南太平洋的战略,即先切断澳洲与西南太平洋诸岛的联系,这一决定催生了与中途岛战役。

日军在中途岛战役遭到惨败之后,当其他的参联会成员力主盟军应该把资源优先配置到欧洲战场,用于进攻德国的时候,金则提出对瓜达尔卡纳尔岛发动进攻。

最终他的意见占了上风,美军随后很快就发动了对瓜岛的攻击,并最终取得了瓜岛争夺战的胜利,这也是日军在战争期间第一次在陆地上的作战遭到失败。

同时,的胜利,标志着美军在太平洋上转入了战略反攻。

不过话说回来,编译者认为金上将太平洋战场优先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私心在里面:大西洋的德国海军毕竟主力是在水下的U艇部队,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只能沦为商船的“保镖”,航母和主力舰面对敌人的U艇基本上是办法全无,起不到任何作用。

而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就可以大显身手,和日本海军的水面舰艇一较高下,这样才能凸显海军这个大军种的价值。

作为海军统帅之一并且绝对“不陪太子读书”的金上将,多少有这样的想法。

随机文章Insei:古代日本的隐秘政府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

加入收藏
               

奥古斯特二世与德累斯顿有什么关系?德累斯顿的崛起之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