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飞鸽传书”有用吗?真实情况什么样

他从信鸽的脚上取下一根小竹管,打开小竹管,
【菜科解读】
他从信鸽的脚上取下一根小竹管,打开小竹管,获得情报。
接着,又写一封信放进鸽子腿上的竹管里,把信息传递回去。
这就是有名的“飞鸽传书”。
那么,古代是不是用这种方式传递军情的呢? 一、电视剧中用“飞鸽传书”传递军情有常识性错误 第一个常识性错误,信鸽绝对不会落到某一个人的手里,尤其是将领的手里。
信鸽传书的原理,是利用鸽子的归巢性来实现的。
要利用这个特性,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鸽子进行饲养和训练。
这个饲养和训练的人,绝对不是将军和大侠,他们也没有空。
所以,鸽子只能回到它的巢里,绝不会落到将领的手上。
第二个常识性错误,信鸽传递情报具有单向性。
因为信鸽只记得它从小长大的那个巢,所以,它只可能从战场上飞回来,不可能再返回去。
有人说,可以换一只信鸽传递呀。
当然这也有可能,可是有的时候是奔袭作战,怎么养鸽子呢? 二、古代打仗中,用“飞鸽传书”传递军情不靠谱 不靠谱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军情如火情,虽然鸽子确实能够回巢,但是它什么时候回巢呢?会不会遇到雨就躲避一下?会不会遇到好吃的食物,忙着吃,变慢了回家的速度?如果不是很着急的书信,这都没有问题,但传递军情,显然不行。
第二,信鸽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危险?比如被人射杀?被老鹰捕食等等。
一旦遇到危害,传递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这种传递方式会不会泄密?一旦鸽子被人捕获,军事秘密就容易泄露出去。
有人说,可以设置密码,敌人无法破译。
但是,假设敌人把信鸽腿上的情报给换了,让信鸽带着假情报回去,那不是会酿成大错吗? 三、古代战争中很少有利用信鸽传递军情成功的记载 古代有很多关于利用信鸽传信的记载,比如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宰相少年时“家养群鸽”,用鸽子与亲戚友人通信,并称鸽子称为“飞奴”。
另外,《唐国史外》记载航海者用鸽子送信:“舶发之后,海路必养白鸽为信,舶设,则鸽虽数千里,亦能归也” 《酉阳杂俎》记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所有这些,都是说的鸽子在通信中的作用。
但是,用信鸽传递军情的非常少。
我查了很多的资料,发现所有信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其实并不是传递情报。
这里选两个最有名的来说明。
《齐东野语》记载,公元 1128 年,南宋大将军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营地时,看见曲端营地里无人,很不高兴。
于是曲端放出一只鸽子,很快一队人马就来了。
张浚很惊奇,说想看所有部队。
于是曲端又放出5只鸽子,真的所有军队都到了。
不过,很显然,这个信鸽并不是传递情报,而是起到传令兵的作用。
再比如,1041年,宋军与西夏军作战,西夏军在好水川周围设下埋伏,并在好水川里用泥土做笼子,把很多鸽子养在里面。
宋军听到泥笼子里面扑腾,觉得很奇怪,拍开泥笼子。
结果很多鸽子飞出来,西夏军接到信号,包围过来,宋军大败。
不过,这里鸽子也只是信号弹一样的作用,并不是传递军情。
事实上,古代传递军情,更靠谱的还是烽火与驿站,信鸽的作用并不大。
不过咱们还是得说一句,人类驯养动物肯定是有用处的,驯养狗是为了打猎,驯养牛羊猪,为了耕地,为了穿衣,为了食用。
所以肯定不会不明不白的驯养鸽子。
飞鸽传书一定存在,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发现这种方法风险还是很大的,所以前期可能有,但后期也就不再用于传递军情了。
咱试想一下,如果真的用鸽子,那什么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跑死那么多匹马干嘛使呢?养鸽子不就完了,马多金贵啊! 随机文章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浅显易懂的拜伦法则,授权并非授责(国际版的用人不疑)吸粪车为什么会爆炸,广西吸粪车爆炸/操作不当引起爆炸什么人可以葬在龙脉上,十世善人/紫薇命格才能葬在龙脉上(出皇帝)
古时候少女为什么称作“黄花闺女”?是如何由来的?
像“黄花闺女”这个词汇,其含义经过多次演变后,最后终于定型,是指代那些待字闺中,青春年少,等候出家的处女。
若追根刨底,能发现这个词汇大有来头。
黄花闺女 在古代,那些皇亲国戚,以及大户人家里未出嫁的公主和小姐,都会在额头上贴上一种装饰品,名曰“花黄”,是用黄纸剪成的类似桃花一样的形状,然后粘贴在额头上,或者直接采用黄色花瓣来粘贴在额头。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说明她还是一位名花无主的待嫁女子,那些蠢蠢欲动的公子哥可以放心大胆来提亲。
,给额头贴“花黄”的做法在民间流行起来,各阶层少女争相模仿,民间就以“黄花闺女”来指代未出嫁的少女。
黄花闺女 南北朝时期,有一首著名叙事诗《木兰诗》,描述了(412年——502年)女扮男装后,替父从军,继而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然后凯旋归来,受到乡亲热烈赞扬的故事。
诗中有这么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句诗是描写花木兰在代父从军前,过着那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
她每天要坐在窗前梳头,把鬓角的秀发整理得柔顺光亮,对着镜子给额头上贴上象征少女身份的花黄。
从此诗看,这时期少女贴花黄已经相当普遍,对花木兰这样的普通少女来说,也成为她每天的必做之事,跟现代女子每天要描眉涂口红是一个道理。
但“黄花闺女”的由来,并非花木兰所创,而是跟南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363年——422年)的女儿有关。
她比花木兰早出生30多年,经过她的传播,黄花闺女一词被逐渐确定下来。
寿阳公主在我国民间素有“花神”的美誉,拥有的姿色,性格又活泼好动,成天喜欢跟一群宫女在皇宫中追逐玩耍。
某天,她玩累了,香汗淋漓,就索性躺在亭子下的长凳上休息,西风把许多的梅花吹落下来,正巧有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头,因为额头有汗珠,梅花被粘住了。
经过汗水浸渍后,寿阳公主的额头出现了一个梅花形状的印迹,怎么擦也擦不掉。
母后看到女儿额头的梅花印迹后,觉得很漂亮,更增加了女儿的妩媚动人,所以,就建议女儿保留下去。
然而,三天过后,这个印迹还是消失了。
为了让额头重新出现可人的梅花印迹,增加自己的,寿阳公主就索性每天摘几瓣梅花贴在额头,做装饰用。
宫女看到寿阳公主如此美丽动人,于是,纷纷效仿。
这个做法很快从皇宫传向了民间女子,并成为常态。
到后来,因为梅花只在才开放,平时又见不到,所以,民间女子脑洞大开,凡是在每个季节能见到的那些黄灿灿的花儿,都会摘来贴在额头,来增加自己的妖娆妩媚。
如,迎春花,刺玫花,菊花,桂花,金盏花,等等,都成为待嫁少女用过的装饰物,但姑娘们用得最多的还是梅花和菊花。
因为它们都有坚贞、高洁的美好寓意。
又到后来,姑娘们采集来这些黄色花朵,晒干后研成粉末,制作成天然颜料,把纸片或树叶剪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染成黄色,贴在自己额头、脸蛋、鼻尖、下巴、嘴角等部位,以彰显自己的爱美之心。
随机文章中国汉朝简介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NASA拍到地球是监狱,人类是外星人送到地球的囚犯(太阳系屏障)闪雷兽存在吗,潘多拉最顶级掠食者/13公里外即可发现猎物汉江经过哪些城市,不完全统计为19个城市/你的家乡或许就在其中
“大将军”与“天下兵马大元帅”有着什么分别?有大小之分吗
但是经常下象棋的人们可能知道,象棋的两方,一方保护的最高领导是“帅”,而另一方是“将”,在这里帅和将又好像是平等的。
是不是有些矛盾?将和帅,是一小一大,还是平定的关系呢? 图1、共和国十大元帅 将和帅,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历史深处】这一期和大家一起解读。
(一)将与帅的原意,及最早的“将军”、“元帅” 《说文解字》中“将”的解释是:“佩巾也。
从巾、 ”。
“将”的解释是:“帥也。
从寸,省聲。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看,将需要用帅来解释。
而帅的意思是,佩巾率众者,组织、带领者。
而从繁体字形看,将字从爿,从手持肉之形。
“爿”指木片。
“爿”与“手持肉”联合起来表示“在木片上涂抹肉汁”。
双字词组“将军”,本义为 “使官兵像狗舔到带肉汁的木片那样兴奋起来”、“以赏赐物品刺激部队、引领部队”。
时,“一军统帅”称为将军。
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但这个时候“将军”还不是正式的官名。
一直到战国的时候,才出现在“将军”的官名,有了前后左右将军。
秦时和战国一样,但多用于战时。
图2、晋文公及其骨干 元帅一词在《左传》中就出现过,《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出现了“谋元帅”一词,选择中军主将的意思。
从这个意义上,殽之战中的晋军主将先轸是第一个被称为元帅的人。
但当时的元帅只是称呼,并不是官职。
(二)的将军体系 从汉代开始,将军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军队的官职体系中。
而元帅一直要等到末期的北朝才使用的官职序列中。
汉代有好多序列的将军。
最高一级的是“大将军”、“”。
一般大将军、骠骑将军不同时设置,同时设置时大将军位份更高一些。
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海陆空总司令,骠骑将军也是相当的位份。
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之外,还有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中军将军。
另外还有另外有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将屯将军、伏波将军等杂号将军,地位稍低。
整个将军名号虽然看起来多,但又将军名分的人并不多。
图3、第一任骠骑将军霍去病雕像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
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设。
末,外戚常常被封大将军,以此名号来把控朝政。
此时的大将军就不仅仅是军队领导,而是朝政的重要参与者、决策者。
当时大将军、太傅与三公——“太尉、司徒、司马”合成“五府”,是当时东汉朝廷最高的位份。
(三)汉之后的将军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常设的将军和汉朝差不多,但割据各地的诸侯和朝中的权臣不少都被加授将军封号,将军的封号逐渐变的没那么尊贵。
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政权林立,将军的封号也越来越多,品级也高低不同。
南北朝北朝的、时期实行,各级府兵的统帅多有将军名号,如柱国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
之后的十二卫、十六卫等诸禁卫军都置大将军、将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罢则免。
镇守边防的将领挂将军印。
图4、府兵制的受益者之一李世民 从隋唐开始,将军更多的是作为名誉称号,加封给臣子的,作为诸王、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荣衔。
加封的将军衔名号繁多,品级也不一,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四)历史上的元帅 元帅正式成为官衔,与府兵制也有直接的关系,各级府兵的统帅都自称将军,肯定需要人来统领他们,这样就有了元帅。
北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
唐初设有元帅、副元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
李世民在李渊当的时候,就当过“西讨元帅”。
开国皇帝,在之难后,就先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的地方军事首领都称元帅,的时候,很多起义的头也自称元帅。
明朝也有元帅,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元帅府被任命的元帅官职仅仅为二、三品。
图5、曾当过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 (五)现代元帅、将军军衔 现代军衔制度起源于法国,其中不少军衔的设置受到了法国的影响。
元帅就是其中一个,是最高军衔。
军衔中其他的将、校、尉等,也匹配与军、师、旅、团、营等建制逐步形成。
军衔制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候就引入,之后的国民革命军也都采用西方的军衔制。
1955年正式受衔,军衔制正式进入到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中。
之后有几次改革,如今现役军官军衔设3等10级的军衔制是在1994年最后敲定的。
3等10级的军衔分别是:一等,上将、中将、少将;二等,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三等,上尉、中尉、少尉。
随机文章宋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盘点世界十大禁用刀,三菱军刺捅人非死即残废(个个见血封喉)宇宙中的物质从何而来,来源于宇宙起点大爆炸/能量演化为物质为什么有人相信ufo,美军曾建UFO研究基地/霍金曾预言UFO存在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