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验证物理界预言隐形斗篷有望实现

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团队首次在负折射光子晶体中观察到了光波波段逆多
【菜科解读】
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团队首次在负折射光子晶体中观察到了光波波段逆多普勒频移的物理现象,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光子学》上刊出该研究成果。
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光学领域证实多普勒效应的逆转,将在天文学、医学、微电子工业等方面得到应用。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观察者和光波源之间存在着相对移动时,光波的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当物体光源和观察者距离不断靠近时,光频率增高颜色变蓝,反之则变红。
而多普勒效应逆转则说明当光源和观察者距离不断靠近时,光频率不增高反而降低,光频率从蓝色波长减小至红色波长。
这一效应最早由前苏联物理学家在1968年作出理论预言,但一直未得到实验证实。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现代光学重点实验室在庄松林院士领导参与下,由陈家璧教授率领的科研组成功逆转了这种在自然条件下无法发生的效应。
研究人员通过用硅研制出一种人造纳米结构的晶体——被称为“光子晶体”的物质来实现负折射率。
通过向这个独特的光子晶体“超级棱镜”发射激光束,并且改变“超级棱镜”与探测器间的距离,成功创造了多普勒效应逆转现象。
同时,该实验最终得到的光子晶体折射棱镜,其微米量级刻蚀深宽比达到了25∶1,这意味着将1亿根直径为头发丝三十五分之一、长度50微米的硅介质圆柱整齐排列,刻划在硅片上。
逆多普勒效应将推动如隐形斗篷等科幻技术未来的发展,其成为现实的速度可能会超过大部分人的想象。
“超级病菌”全球蔓延 科学家称其是新基因
超级细菌有可能就此蔓延世界,甚至10年内无药可对。
由于许多发病者曾在印度或巴基斯坦旅游和治疗,因而研究人员推测这种细菌可能起源于印度次大陆。
一些西方医学家因此把导致这种病症的细菌内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称做“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或者简称为NDM-1酶。
对于这一命名,印度表示抗议。
印度健康部说,将这种细菌与印度联系起来是不公平的,印度官方将英国的这种言论称作“恶毒的宣传”。
散至多国,已导致多人死亡 抗生素耐药性领域的医学专家将这种变种基因命名为NDM-1,它最早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后来有不少英美等国的游客前往这些南亚国家接受价格低廉的整形手术,使得这种基因得以传播。
有报道称,这种变种基因目前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而且在英国已经出现了5例感染死亡者。
英国科学家在南亚和英国病人身上发现的这种被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新基因,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对它无效,其中包括效力最强的碳青霉烯类。
最新一期《柳叶刀》医学期刊警告,赴印度接受整容手术在意便宜医疗的游客,有感染几乎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病菌”的风险。
研究还警告称,“NDM-1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可能性极高,国际协同监视有其必要”。
去年香港也曾发现 香港《经济日报》13日报道,最近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发现,早在去年10月,一名66岁印度裔男病人在香港就医时,尿液样本中就发现了“NDM-1”;虽然这名男子已经痊愈,但香港卫生单位仍发出警告,这种超级细菌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都“免疫”,一旦感染近乎无药可医。
综合多家港媒报导指出,该男子在去年10月于普通科门诊求医时,在尿液样本中发现含有“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他身上的细菌对治疗尿道感染常用的口服抗生素有反应,所以现在已经治愈。
香港卫生署副署长谭丽芬指出,这类超级细菌可能经手术感染,目前已叮瞩医护人员留意。
印度害怕殃及医疗旅游产业 不过印度当局认为上述顾虑言过其实。
一些愤怒议员已经在印度国会发起了议案,称英国此次的言论是一场阴谋。
他们质疑知名医疗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报告,称这份杂志是由多国联合制药机构赞助的。
“当印度作为新兴的旅游国家兴起时,这样的言论对印度来说是不幸的。
甚至有可能是由多国公司设计的邪恶阴谋。
” 印度《经济时报》引述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卡图契的话说,抗生素无效确值顾虑,但就此非难一个国家并不公平,“根本无需恐慌”。
德里医院Max Healthcare资深顾问马哈扬说,外国“医疗旅游”观光客感染这种细菌的机会微乎其微。
他表示,通常只有加护病房内使用呼吸器或病危患者才会感染这类细菌,前来接受选择性手术的外国病患感染机会根本微不足道。
此外,印度首都新德里被用来为超级病菌命名,德里医界为之恼火,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也大感不悦。
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在国际场合对研究结果声明异议。
当地医界认为,NDM-1样本取自清奈和哈雅纳省,以新德里命名不仅不恰当,更将对印度医疗旅游产业造成破坏性影响。
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声明说,该研究由欧盟,以及生产相关抗生素的维康信托和惠氏药厂赞助,多位作者都有利益冲突的问题。
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对研究结果声明异议,主任委员卡图契表示,将在国际会议场合表明立场。
不过他坦承,本地确实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
国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 “超级细菌”其实是新基因 如此耸人听闻的消息是夸大其词还是有理有据确有其事?国家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在接受采访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首先要纠正一下有些报道当中的一个失误。
徐建国:这个报道有一个失误,它不是一种新的细菌。
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基因,能让细菌产生一种蛋白质,我们称之为酶,可以把抗生素分解了,之后抗生素就失效了。
怎么能产生这种蛋白质呢?为什么人可以遗传下来?是因为基因。
这个故事是2007年底,一个印度籍的瑞典人得病,在他身上发现一种细菌。
这种细菌好多抗生素都没有用。
它检测出来的基因不一样,人家都没有。
这种基因被命名为NDM-1。
如今的报道基本是源自《柳叶刀——传染病》期刊上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蒂莫西·沃什发表的一篇论文。
至于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文章中没有太多引述。
徐建国:这个基因从研究情况来看属于可移动遗传因子,就是说它可以在细菌中传递,使更多的细菌变得耐药,而且耐药范围比较广,从这些意义上说它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它会像以前的H1N1,或SARS那样传向全球、造成人们的恐慌吗?徐建国认为并不会产生新的疾病。
徐建国:两个东西不能比,因为两种东西性质完全不同。
这个基因顶多是一把好枪,杀伤力很大,但是病毒是敌人,它是一个新的物种。
比如病毒会造成甲流,这个基因只是耐药,不能造成病,只能说别人感染的时候不好治。
而且甲流是在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传递,而抗药基因是在细菌之间传递。
只是给细菌产生更强的抵抗外界的能力,而不会产生新的疾病。
(据中国之声) 名词解释: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抗生素基本上可分为二大类,一为抑制病原的生长,二为直接杀死病原。
可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
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它成为人类同死神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
(宗禾)
轰炸我国住南联盟使馆事件责任人被杀事件
一对退休的老年夫妇,在晨练时遭到袭击,一死一重伤。
这起看似平常的杀人事件,却引发美国人在网络上的大讨论——遇害的老人威廉·班尼特,到底是谁?犯罪分子作案手法法为何如此高超?他的死为何惊动了美国政府、中央情报局?随着一个个疑团不断被解开,10年前一段历史的真相,也渐露端倪。
“寻常夫妇”遭遇不寻常暗杀 3月22日清晨5时38分,弗吉尼亚州劳登县警察局内,一阵急促的报警电话在寂静的警察局内响起。
值班警察刚拿起话筒,报案者慌张的声音就传到耳边:“我是住在石溪河畔区的居民。
有一辆两侧没有窗户,车身没有字样的无牌白色小货车在我家附近出没,这车走走停停,已经沿着滨河路来回跑了两趟了。
我看见车上至少有3个黑衣壮汉,挺像是2002年的公路大街连环杀手,你们赶紧过来看看吧!” 接到报案,几名值班警员迅速驾车抵达现场——滨河公园,但白色小货车却不见踪影。
他们不敢大意,开始下车徒步搜索。
惊人的一幕让在场的几位警员呆住了。
一名身穿黑灰色运动服的男子,躺在血泊中,已经没有任何知觉!沿着血迹,警员们很快在林地里发现了第二名受害者——一名浑身血迹的妇女,已经深度昏迷,但还有呼吸。
不久,医疗直升机、刑侦警车、鉴证警车纷纷抵达出事地点。
通过指纹比对,鉴定人员在持枪申请的资料库中,发现了遇害者的身份——死者为现年59岁的威廉·班尼特,重伤者是他55岁的妻子辛西娅。
他们是劳登县的居民,就住在离遇害地点不过1英里的一幢房子里。
劳登县的治安状况一向良好,已经多年没有发生过重大命案,班尼特夫妇的遇害引起了整个社区的异常关注。
居民们很踊跃地为警方提供线索。
原来,这对夫妇几年前才到劳登县定居,他们与普通的退休老人没什么区别,不过特别喜欢锻炼,每天清晨都会慢跑很长的一段距离。
一位邻居说:“他们很友善,也非常有修养,总是主动跟我们打招呼,也很喜欢参加社区活动。
不过,他们从来不提自己以前的职业,在社区活动中也不怎么说话。
” 看起来案情并不复杂,侦破工作却让当地警方陷入困境。
用警察局长史蒂汶·辛普森的话来说:“作案者手段相当专业,没有在现场留下任何可用的线索!从遇害者遭受的重创力度来看,犯罪分子就是想通过狠力弄死受害者。
从下手的狠劲儿来看,犯罪分子对受害者肯定怀有很深的恨意,或者说意图十分明显。
这是我从警20年来遇到的最棘手的案件。
” 劳登县警方随后抽调了13名警官组成专案组调查此案,还悬赏21000美元征求破案线索。
但他们将破案的最大希望,寄托在重伤的辛西娅身上,希望她能快点好起来,接受询问并提供线索。
然而蹊跷的事发生了。
案发第二天,美国联邦调查局华盛顿分局的高级特工、国防情报局的军官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等大人物,纷纷驾临劳登县,他们不但要走了劳登县警察局搜集到的现场证据,还封锁了班尼特夫妇的家,禁止包括劳登县警察在内的执法人员入内。
气愤不已的劳登县警察局局长跟他们交涉,只得到了这么个回答:“不该问的别问!” 4月7日,当医院宣布辛西娅脱离危险,几天后就可以接受警方询问时,联邦调查局总部突然给劳登县警察局打来电话,宣布联邦特工将接管辛西娅的保卫权,询问一事必须交由联邦调查局特工进行。
此后,劳登县警察局像是接到了封口令,不再就此案发表任何言论,就连地方报纸《劳登独立报》对此案的系列跟踪报道也戛然而止。
种种现象让当地居民统一了认识:这对“寻常夫妇”不寻常。
疑遭中情局灭口 劳登县警察局和当地媒体虽然被“封口”,但各种传闻却在全美不胫而走。
4月3日开始,《外交政策》、《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大型媒体迅速进行跟踪报道,有关班尼特遇害原因的传言愈发盛行。
一种说法是班尼特夫妇“误撞”犯罪集团毒品交易现场,惨遭误杀。
一些当地居民分析,虽然当地的治安状况一直很好,但滨河公园一带也曾有贩毒团伙出没,凌晨往往是他们惯常的交易时间。
习惯凌晨跑步健身的班尼特夫妇很可能打扰了犯罪分子的“好事”,遭到报复。
但对此,劳登县警察表示,现场勘测的结果“不太像与犯罪团伙作案”有关。
随后,班尼特夫妇的身份很快成为各种揣测的焦点。
媒体经过调查发现,班尼特是美国陆军的退役中校,长期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一直干到2000年,此后仍与中情局保持着密切关系。
面对媒体的追问,中情局发言人乔治·利特尔被迫承认,班尼特确实是中情局的“合同雇员”,但合同期在2000年之后就中断了。
出于“保密纪律”的要求,班尼特在中情局的工作性质与具体内容则“不能透露”。
纸包不住火,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很快就查出,直到遇害前,班尼特与中情局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他还曾为伊拉克军队提供情报训练。
“这是一块很有油水的大肥肉,不知道班尼特是怎么搞到的。
”一位与中情局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表示:“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训练伊拉克新军的费用堪称天文数字,很多人都想咬一口。
班尼特弄到的训练项目很大也很多,虽然他为人低调,但赚钱多了还是会咬手。
他的死,很可能是利益之争导致。
”对此,中情局尴尬地回应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班尼特先生遇害与他曾在中情局工作有关。
”然而,这一表态让更多分析人士将案情与中情局联系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