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间谍化解古巴导弹危机

费克利索夫以参与获取包括氢弹结构图在内的最重要科技情报而闻名于世。
他辞世的消息
【菜科解读】
费克利索夫以参与获取包括氢弹结构图在内的最重要科技情报而闻名于世。
他辞世的消息传出后,俄罗斯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不知是否巧合,就在费克利索夫辞世当天,国际政治舞台上再次传来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声音,这不由得又让人联想起这位传奇间谍,在成功解决“古巴导弹危机”中所充当的重要角色。
获取美英重要核情报1914年3月9日,费克利索夫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铁路扳道员家庭。
中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工厂技校和莫斯科通讯学院学习。
1939年,费克利索夫大学毕业,在克格勃特训班学习了一年后,就正式进入克格勃前身——内务人民委员会国家安全总局国际处(5处),成为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
费克利索夫的谍报生涯开始得很顺利。
1941年2月,作为初入行的“新手”,费克利索夫来到纽约,负责最新型武器的情报搜集工作。
他在那里工作了整整5年。
谁也未曾料到,在这期间,他所发展的间谍人员中,甚至包括赫赫有名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部电子有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和科研人员。
由此,美国的电力、雷达探测、喷气式飞机制造等秘密科技情报,源源不断地到了费克利索夫手中。
不仅如此,他还帮助克格勃驻纽约谍报站成功地接触到了美国核技术的情报。
1947年,已经是谍海老将的费克利索夫被转派到伦敦,担任伦敦谍报站主管科技情报的副站长。
在那里,世界上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英国原子弹研制小组的成员福克斯被他发展成为最著名和最有价值的间谍。
通过福克斯的帮助,费克利索夫终于得到了包括氢弹构造图在内的重要核情报。
协助解决古巴导弹危机费克利索夫所以闻名于世,不仅由于谍报工作的出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此人曾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扮演了传声筒的重要角色。
当时,费克利索夫的公开身份是苏联驻美大使馆参赞。
1962年10月,就在全世界都在紧张关注世界核大战是否爆发之际,费克利索夫突然会见了美国ABC电视广播公司的著名记者斯卡里。
在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见中,费克利索夫警告美国不要试图用武力解决问题。
费克利索夫声称,如果美国在古巴动用武力,苏联就可能对西柏林发动闪电战。
费克利索夫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战争的情景,认为成千上万的苏军坦克将在战机的支持下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我想,他们也许不需要24小时就能够突破美、英、法联军的防线并占领柏林”。
斯卡里随后就一字不漏地将克格勃要员的话转述给了肯尼迪兄弟。
事后看来,费克利索夫走的实在是一招险棋,以至于时任苏联驻美国大使安纳托利 ·多勃雷宁都不理解,拒绝在费克利索夫与记者谈话的密码电报上签字。
作为外交官的多勃雷宁非常明白,费克利索夫的做法极有可能适得其反,招致重大灾难。
而且,他也不了解费克利索夫的行为是否代表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或是克格勃总部的意图。
尽管大使拒绝签字,但信心十足的费克利索夫还是亲自出面,将相关情报汇报给了莫斯科。
古巴导弹危机最后成功解决,费克利索夫也在自己的谍报生涯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晚年著书大增知名度也许是出于其职业本身的保密性质,关于费克利索夫的晚年生活,俄罗斯媒体报道得并不多。
从谍报一线退下来后,费克利索夫曾做过对外情报学院的教官,并成为历史学副博士。
1974年他以上校军衔退役,之后曾撰写了几本回忆录,其中包括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大洋彼岸和岛上:情报员笔录》和《一个情报员的坦白》。
这两本书的面世,使得费克利索夫的传奇经历开始广为人知,他对苏联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
1996年,费克利索夫成为6名获得“俄罗斯英雄”称号的前苏联间谍之一。
就在人们将费克利索夫的经历当作传奇故事看待,并觉得冷战阴影早已消除之际, 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葡萄牙重新提到古巴导弹危机。
普京表示,当时前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引发了导弹危机。
这次,美国计划在欧洲部署导弹,是对俄罗斯边境的威胁,“情况与(上世纪)60年代极为相似”。
不过,普京也指出,俄美现在是伙伴关系,不是冷战对手,紧张情势远低于1962年的时候。
加上他与布什是朋友,相信会协助阻止美国的最新计划演变成“全球性灾难”。
“古巴导弹危机”被重新提起,不由得使人们又联想到费克利索夫这位传奇人物,以及当年古巴导弹危机的成功解决。
如今,美俄关于反导系统的争端还在继续,这一次,不知道是谁再来充当和解的角色
日本间谍自述中国生涯接受地狱般的特种训练
这本名为《自卫队秘密谍报机关——被称为青桐战士》的书,披露了日本自卫队向中国派出间谍,刺探军情的重大内幕。
该书的作者是渗透中国37年之久的日本间谍、日台经济人协会理事长阿尾博政。
诡秘的海南之行 20世纪80年代一个炎热的夏夜,海口市一家高级宾馆的豪华套间内,一个略微秃顶的日本男人蹑手蹑脚地拎着皮箱来到窗子旁。
他从箱子里拿出一台酷似收音机的机器,熟练地架好机器、对准波长。
传出的声音开始有些嘈杂,但慢慢变得清晰。
不知道是因为门外传来了簌簌的衣服摩擦声,还是本能使然,这个日本男子突然感到胸口一阵紧缩,神经质地感受到一股从未有过的恐惧感。
仅几秒钟时间,他拔下天线,把机器扔到床下,迅速按下电视机的开关,一个箭步冲到床上,看起了电视。
两分钟后,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他假装睡眼惺忪地打开了门,两个强壮的男子冲进了房间,环视一周后,其中一人说:“原来是电视”。
日本男人心中一阵战栗,但他的脸上仍挂着疑惑的表情,用日语向来者提问,两名中国男子很快就不耐烦地走了。
这个日本人就是阿尾博政,日本自卫队派驻中国的间谍。
藏在床下的机器,是他从台湾带来的受信机。
阿尾知道,他差点就大难临头,来人很可能就是中国国家安全部门的人员。
地狱般的特种训练 1930年,阿尾博政出生在日本富山县。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一片法西斯狂热中度过的。
少不更事的他,很快就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1959年,阿尾博政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日本自卫队。
等待他的是“地狱”般的训练生活。
刚进学校,他就碰上了每年一度的对抗性马拉松竞走,看似平常的比赛,却有一个要求——全体队员必须同时到达终点。
“这项比赛要求必须把落后的人员拉着一起到达目的地,这最适合培养团队精神,同时也唤醒超越个人体力界限的能量”。
此后,他苦练实弹射击,学会熟练使用各种枪支,刻苦训练匍匐潜入的技巧——在机枪的强烈扫射之下,匍匐爬行70到80公里…… 所有艰苦的训练,在阿尾博政面前似乎都成了小菜一碟。
渐渐地,他获得了上司的赏识,很快就升为小队长。
不久,连队长推荐他参加一个神秘的研究课程——特种部队训练。
他面对的是更加苛刻的“地狱”训练——美国留学归来的训练员每天都给他们安排超越体力与精神极限的训练项目,比如,一个人在黑熊出没的树海中度过一天一夜;携带1天的食物,进行3天的高强度训练……一些营员终于因为无法忍受而自杀。
但阿尾博政却从不退缩,他在多年后仍很感激这段经历:“特种部队的训练培养了我,让我在任何严酷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作战的自信。
这对我今后作为秘密谍报员十分有益。
”对华间谍战的老手 结束在特种部队的训练后,阿尾博政被分到了一个名为“武藏机关”的部门。
这是日美共同建立的谍报机构。
他很快接到了第一个任务——以新宿的一间公寓为据点,侦测俄罗斯的情报。
其间,他施展美男计,骗得一名俄罗斯旅行团女翻译的信任,让她为自己拍摄俄罗斯军事机场的照片。
随着工作的深入,颇有“追求”的阿尾博政感到,自己只不过是美国的一条“走狗”。
他多次向上司提议建立日本独立的情报机构。
半年后,他的建议终于得到批准。
但上司告诉他,“要建立独自的情报机构,你必须辞掉在‘武藏机关’的工作,还要真正退出自卫队。
”这意味着他不仅会失去养老金,连工资也没法保证。
尽管如此,阿尾博政还是离开了“武藏机关”,并为自己的谍报系统起名为“阿尾博政机关”。
开始时,“阿尾博政机关”主要从事国内谍报工作。
为此,他卖过菜,办过洗衣粉销售店,甚至当过运货司机…… 阿尾博政的隐忍终于得到了回报。
1972年3月,他被自卫队上层机关召见。
上级指示:“不久的将来,日本就要和台湾断交。
日台关系会变得很复杂。
从日本安全保障的大局出发,需要有人监视台湾。
希望你能完成这项任务。
”就这样,阿尾博政以经济学学者的身份潜入了台湾。
不久后,他又在台湾间谍部门的委托下,将目光锁定中国大陆。
由于有经济学家的身份,阿尾博政很快就以“民间交流”为借口频繁出入中国大陆。
一开始,他找不到其他门路,就用秘密相机拍摄中国的街头景象,或到新华书店里搜集中国的各种出版物,并想法设法搞到了一些非正式的出版物。
通过日益丰富的人脉关系,阿尾博政渐渐找到了更多的侦测机会。
一次,在中国政府官员的介绍下,他被安排到部队去交流。
在部队参观期间,他看到很多军事设施和武器。
他不动声色,要求和部队人员合影留念,借机拍下了当时中国最尖端的军车。
日本和台湾都急切地想知道海口空军战斗机的配备情况。
阿尾博政多次接到命令:必须寻找一切机会刺探相关情报。
开始时,阿尾头绪全无,只能不断在海口的机场乘坐飞机,观察海口机场的情况。
几次之后,老练的他终于发现,海口机场的一个角落多出了一个掩体。
阿尾博政兴奋不已,因为他本能地感觉到那正是军用飞机的格纳库!机上人多,左右都是中国人,阿尾博政在几秒钟之内就想出了对策——他换了座位,坐到了最后一排。
飞机起飞前,他拿着相机疯狂地按下快门,就这样,掌握了中国最新战斗机型号的情况。
久而久之,阿尾博政成了对华间谍战的老手。
从1982年开始,他为日本陆上幕僚监部呈报了150篇关于中国情况的报告。
即便在退休后,阿尾博政都没有真正离开对华间谍战这条战线。
如今,已经78岁的阿尾博政继续担任日台经济人协会理事长,仍然关注着日本的对华谍报活动。
以铁娘子外长利夫尼间谍生涯
以色列外交部长利夫尼曾是一名特工 以色列外交部长齐皮·利夫尼一直以政坛铁娘子的形象示人,她曾经的间谍生涯和颇具神秘色彩的私人生活也一直吸引着各方。
在近日曝光的一盒录像带中,这位昔日精明强干的女特工透露了自己年轻时代的间谍生涯,并首次展现其女性温柔的一面。
据英国《泰晤士报》2月14日报道,其实这盒采访录像摄制于14年前,但为了不暴露政府的间谍活动并隐藏间谍的真实身份,一直雪藏至今。
近日,以色列的一家报纸刊登了当时的采访记录,向世人揭晓了外交部长利夫尼不为人知的一面。
父亲也不知她的身份 采访中,利夫尼讲述了自己年轻时代担任政府秘密特工的经历,并谈到了私人感情经历。
1982年,当时22岁的利夫尼已经是深受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重用的精明特工,当时正值第五次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与黎巴嫩为交战双方),而她则在巴黎执行一项秘密任务。
利夫尼表示,由于任务压力过大。
她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闲情来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挚感情。
她在采访中说道:“想要发展一段浪漫感情,双方当然要坦诚相待,保持忠贞,但显而易见,我不能这么做,我不能与任何人发展这样的关系。
但如果你能遵守一些规则的话,短期关系还是可以发展并维持的。
”利夫尼称,当时就连与她最亲近的家人也不知道她的间谍身份;她的父亲去巴黎探望她,十分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聪明能干的女儿非得要待在巴黎,“整天无所事事,浪费时间”。
利夫尼感慨,为摩萨德工作,就好像是“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她说:“一方面,我为自己正在奋斗的事业感到自豪,我觉得自己是一支特殊力量中的一员,为了以色列的安全贡献着一己之力;另一方面,我得时刻管好我的嘴巴,跟谁都不能透露半句。
”曾时刻准备为祖国杀人 采访中利夫尼承认,她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杀人,她表示:“无论是谋杀还是暗杀,从法律上来讲当然不是合法的。
但是如果你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祖国,那它就是合法的。
”利夫尼表示她在巴黎的4年时光一点也不轻松,时刻都得像绷紧的弦一样,身边随时带着上了膛的手枪,无论去哪都得警惕是否有人跟踪。
利夫尼表示:“你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做一些非常奇怪、常人根本不会做的事情。
我丧失了全部个人生活。
我的注意力必须时刻保持集中,无论做什么事情,心里都得先算计一番。
”摩萨德在上世纪80年代最有名的行动当属成功利用“美人计”抓回叛徒莫迪凯·瓦努努,在被问到自己是否也在这一行动中充当过“美人”一角时,利夫尼答道:“如果你问我是否曾为了国家的利益与某人发生关系的话,我的回答是‘从未有过’。
但如果当时摩萨德叫我这么做的话,我还真说不好自己会不会听从命令。
在摩萨德,每个人的任务和职责都是量身打造的。
”据外界分析,利夫尼选择在此时对外公布这一采访记录别有用意,她和前进党可能希望借此获得更多公众和议会成员的支持。
在前几日结束的以色列选举中,虽然利夫尼领导的前进党以一票领先于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但无奈议会中右翼势力过大,利夫尼虽赢得票选,但很有可能还是得将组阁大权交与内塔尼亚胡,目前有关组阁的事宜还在进一步商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