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拯救儒家思想号召的政治会议——白虎观会议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时期,随着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一句见解,一时之间让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当朝君主进行统治全国的有力武器。

但是当时因为建立新朝后对于国内的一些思想进行了整改,所以除儒家思

【菜科解读】

时期,随着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一句见解,一时之间让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当朝君主进行统治全国的有力武器。

但是当时因为建立新朝后对于国内的一些思想进行了整改,所以除儒家思想外的其他文学代表也逐渐重新有了增长的势头。

学术繁杂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分歧产生,所以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权者必须选取一种学术加以推崇,而建国后就召集全国各地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在白虎观中就学术问题进行了一次探讨,因为这次讨论对于后来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这也被后人称之为白虎观会议。

如今社会中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很丰富的年代,谈诗作画都很自由,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我们也是抱着既敬又远的态度。

但是在中国曾经的文学发展中,儒家思想并不是唯一一种文学代表,而是由于“独尊儒术”口号的提出这才有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初期,当时的经学代表和曾经的文化见解有了一定的冲突,各个门派因为学习文化和传教师父的不同,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更加严重。

有学识的学者会收取一些弟子在自己门下,当然因为立场的不同学问渊博的学者之间难免会被世人进行一番比较,当代大儒本无心分个高低,但是架不住自己门下弟子的热情,他们又怎么会承认自己的师父学问不如别人呢?所以争论中各弟子就以流传时间最久的儒家经典作为解说的典范,虽然各派之间对着文中的每一句都进行探讨,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和见解都不相同。

为了避免门派口角战争的继续发展,汉光武帝就将儒家经典奉为天书。

后来王莽登基后,认为这些思想都有点蛊惑人心的作用,所以对当时发展最快的儒家经典进行了打压,而这也导致了其他学派的兴起而结束了儒家思想一家独大的局面。

但是汉章帝继位后觉得太过混乱的学术政策不利于朝廷的统治和管辖,所以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提倡和鼓励发展,更是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地位而将儒学和神之论结合在一起,使得百姓更加的推崇这种学术。

后来朝中大臣上书时说道,应该效仿西汉曾经的会议方法,召集有名气的儒生聚集在一起从而来增加儒家学术的传播速度。

公元79年二月,汉章帝下令邀请了全国各地有权威的名家大儒和各个诸侯相约于白虎观中。

会议内容包括,由皇帝提问问题而其他儒生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将儒家学术和神学问题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传播儒家经典,另一方面还能较为容易的控制百姓的精神,让百姓更加地维护朝廷的统治。

会议结束后,皇帝就派人将探讨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摘要最后写成了一本书。

有些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一些看不见的杀戮更能控制住人心,纵观古代的君王统治,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简单温饱问题的解决就能够让他们忠于皇室,可是对那些有些傲骨的学子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这些学者又非常重要,因为学识丰富所以他们的言行和举止都能够引导人心,所以要想稳固统治必须抓住这些学子的命脉。

而汉章帝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君主,他知道学者大多为人高傲,所以一般威望的人根本不会让他们屈服,所以他首先请来白虎观的就是一些名气非常大的儒生,这也加大了其他学子对其的信服力。

而且汉章帝还采取了神学和儒学杂合在一起的方法,对于那些对天地鬼神总带着一丝敬畏之心的学者来说,这也相当于抓住了他们的精神命脉啊! 随机文章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哪个好,专家告诉你两者的优缺点巴拿马运河谁修的,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吗(美国建造/不属于美国)东道主什么意思?东道主的典故是怎样的?神秘血渭一号大墓,血渭一号为何只挖2层(九层妖塔原型)揭秘契丹族的消失之谜,被成吉思汗打败融入到各族

蒙古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攻灭西辽 金泰和四年(1204年),乃蛮灭亡后,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也称古失鲁克)率少数部众与篾儿乞部残部逃至西辽。

西辽国,也称哈剌契丹国,是辽宗王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二月所建,其都城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东南)。

至其孙直鲁古(也称直鲁克)继位,怠于政事。

屈出律投奔西辽,帝直鲁古可怜其父死国亡,遂留他下来。

屈出律见直鲁古年老怠于政事,遂阴谋,先取得信任,当了驸马,尔后至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东)和别夫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境内,号召反攻复国,乃蛮旧众纷纷来附,实力大增。

屈出律乘直鲁古秋天出猎之机,以伏兵8000将其擒获,表面上尊直鲁古为太上皇,屈出律当了西辽。

十年(1215年),攻占金朝中都(今北京)后,得知屈出律逃至西辽并篡位,篾儿乞部也附属于他,聚集兵力图反攻复国。

为解除后顾之忧,成吉思汗回蒙古本土后,于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派将军率2万骑兵西征屈出律。

派长皇子术赤和率兵2万消灭篾儿乞部残部。

哲别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略。

兵至垂河(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楚河),屈出律闻风而逃。

哲别向西辽广泛宣传信教自由,开放被封清真寺,反复申明,蒙古军只抓屈出律,不要任何东西。

伊斯兰教徒纷纷起义,蒙古军所到之处,伊斯兰教徒们消灭守军,大开城门欢迎。

哲别宣布不抢、不烧、不杀三不政策,军纪严明。

都城八剌沙衮及岭北诸城均不战而下。

次年,哲别进军岭南。

屈出律企图与哲别军在可失合儿(今新疆喀什市北)决战,但西辽军士气已衰,伊斯兰教徒拒绝战斗。

哲别军未至,屈出律即弃可失合儿西逃,从者仅三人,沿途居民无容纳者。

哲别紧追不舍,并悬赏缉拿屈出律。

屈出律逃入巴达哈伤境(今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一带)河谷中,被猎人捕获,交哲别处斩。

术赤、速不台率军在垂河流域全歼篾儿乞部,于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秋班师回国。

蒙古人在灭亡西辽后,成吉思汗明确规定,一切宗教都应当受到尊重,不得偏爱,对于各种宗教的教士都应恭敬对待。

成吉思汗在西域时就曾广邀各宗教的教士前来,让他们阐述各自宗教的教义教理。

为了防止其后代改变他的宗教政策,成吉思汗还把他的规定记人了蒙古法令。

并吞西夏 西夏原与一北方克烈部非常友好。

但是统领乞颜部的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灭了克烈部,使西夏失去了一部份蒙夏间的缓冲。

金泰和五年(1205年),成吉思汗正式入侵西夏,发动第一次征夏战并洗劫了边疆的一些市镇。

元太祖元年(1206年),蒙古帝国正式成立。

成吉思汗为了征服另一个征服王朝——金朝,必须孤立金朝。

而孤立金朝的方法就是消灭掉金夏间的联盟,因此成吉思汗决定先消灭西夏。

元太祖二年(1207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二次征夏之战,进攻斡罗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但因西夏军队的抗击而以失败告终。

元太祖四年(1209年),蒙古成功占领了高昌,这亦使西夏的河西地区失去蒙夏间的缓冲。

后来蒙古第三次征夏,由河西地区开始入侵,攻击斡罗孩。

西夏将领兼襄宗儿子李承祯战败,其大将高逸更加被俘。

蒙古后来又拿下斡罗孩城,逼近克夷门——都城中兴府的最终防线。

西夏大将嵬名令公虽然实行伏击计划,但仍然败给蒙古军队。

因此,都城中兴府为蒙古军队所包围,且夏襄宗求救无门。

最后,襄宗唯有给予蒙古大量赔款及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条件,蒙古才接纳其求和 [8] 。

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条件后,唯有攻击其原本的盟友——金朝。

而这一连串的战争持续了逾十年,并大大的削弱了金夏的国力。

而因此,西夏的人民亦因劳役导致生活困苦,国家的经济和生产力亦因劳役而大受影响。

军队也因长期征战而十分积弱,且官场政治十分黑暗和腐败。

夏襄宗本人更加昏庸无能,沉醉于酒色之中。

而因此,齐王李遵顼得于元太祖六年(1211年)成功发动政变并夺权,为西夏神宗。

但夏神宗亦不为一明智之帝,仍坚持攻击金朝。

因此,国家变得非常不稳定,民变四起。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发动第四次征夏战,原因为1216年西夏拒绝协助成吉思汗进行西征。

神宗因害怕蒙古大军,于是逃至灵州,却令太子李德旺留在都城中兴府。

李德旺唯有遗使求和。

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夏神宗传位予李德旺,原因为神宗不想成为一位亡国君主。

而李德旺就是夏献宗。

经历了蒙古的入侵,夏朝上下才真正明白蒙古的野心,献宗便决定再次使用“联金抗蒙”的政策,再度和金朝结盟。

而西夏的策略便是藉蒙古大军西征期间联合蒙古周边各国攻蒙。

可惜正在驻守蒙古的大将孛鲁发现了西夏的阴谋,便于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立刻自东西夏攻击西夏,并成功拿下西夏的银州,更加捕获西夏大将塔海。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回归后便立刻入侵西夏沙洲。

西夏只好求和并答应蒙古的要求。

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再度攻击西夏,原因为西夏违反了和约。

这次战争最终灭掉西夏。

领有主力军的成吉思汗首先拿下兀剌孩城以西的黑水城,后来又击败位于贺兰山的西夏大将阿沙敢不,最后才到达浑垂山。

另一方面,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另一支军队先后拿下甘州、沙州和肃州等要邑。

虽然途中遇到西夏大将和典也怯律的抵抗,要由成吉思汗平定才行,但大致上蒙古的进攻也是顺利的。

看着蒙古的步步进迫,献宗因此过度忧虑而死,而帝位只好让南平王李꾢登上,而夏末帝,亦即西夏最后一位皇帝。

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八月,蒙古大军实行“黄河九渡”,成功占领应理、夏州等地,并决定围攻灵州。

西夏将领嵬名令公带领援军协助抗敌,但最后仍然失败抵抗蒙古的入侵,更加战败身亡。

而后,蒙古大军十分顺利地攻占积石州、西宁等地。

直到此时,蒙古大军只差西夏最后领土——都城中兴府仍未失陷。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西夏国主李睍投降。

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于宁夏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行宫,由幼子监国。

蒙古帝国灭西夏使金朝失去一盟友之余,亦使金朝失去西方一缓冲,导致金朝后来的灭亡命运。

而蒙古亦因此能够进一步入侵中原,奠定日后统一中原的根基。

扫灭金国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就开始向邻境发动掠夺性战争。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三次攻入西夏,迫使夏国称臣纳贡。

西夏既降,接着全力攻打金朝。

元太祖六年(1211年),成吉思汗统兵攻入金西北路边墙,取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九连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郊)、抚州(今河北张北)等山后诸州,于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西北)北击溃金三十万守军,追至浍河堡,歼其大半。

元太祖八年(1213年),于怀来再灭金军精锐。

因居庸关防守坚固,成吉思汗采用迂回战术,率主力从紫荆口入关,进围中都(今北京)同年,分兵三道南下,破黄河以北数十州县,大肆杀掠。

元太祖九年(1214年),金宣宗献公主、金帛请和,乃退驻鱼儿泺(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

金宣宗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驻守中都南的絿军叛金降蒙,蒙古军再入。

元太祖十年(1215年),攻占中都,置达鲁花赤等官镇守,成吉思汗退回漠北。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封为太师国王,命统汪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忙兀、兀鲁诸部军以及投降的契丹、女真、絿、汉诸军,专责经略中原汉地。

木华黎逐渐改变以前肆行杀掠、得地不守的作法,着重招降和利用地主武装。

自1217至1229年,除先已归降的永清土豪史秉直父子兄弟等外,易州(今河北易县)张柔、东平严实、济南张荣、益都李全等地方武装头目相继降蒙,两河、山东大部分地区为蒙古所占。

蒙古对各地归降的官僚、军阀,多沿用金朝官称,授以元帅、行省等官衔,使世袭其职,在其所献地继续统军管民,称为世侯。

监国三年(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即汗位。

他率蒙古军队从的统治区内通过,绕过金朝的军事重镇潼关,一举攻占了汴京。

六年(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

蒙古贵族占领了黄河流域,金灭亡后,蒙宋战争揭开了序幕。

囊括中亚 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花剌子模先后西灭塞尔柱王朝,东败西辽,称雄于中亚、波斯(今伊朗)。

国王摩诃末闻大蒙古国强盛,遣商队和使者探听军情。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亦派商队赴花剌子模贸易,被其边城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长官所杀,货物被夺;遣使责问,又遭辱杀。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秋,成吉思汗以复仇为名,亲统约20万大军攻入花剌子模,兵分四路:一路攻取讹答剌城,一路南取忽毡(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及锡尔河上游诸地,一路北上取毡的及锡尔河下游诸地,成吉思汗自率一路径取其腹地大城布哈拉(今属乌兹别克斯坦)。

花剌子模有军40万左右,摩诃末惧怕集中兵力抗蒙会导致军事贵族篡权,遂命各部分守城堡,结果被蒙古军各个击破。

次年春,蒙古诸军合围其新都撒马尔罕,城民出降。

摩诃末已先期逃遁,成吉思汗派先锋速不台、哲别等率精骑3万追击。

摩诃末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上,不久病死,其子札兰丁继位。

成吉思汗占领撒马尔罕后,命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合取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今乌兹别克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自与幼子拖雷略取呼罗珊(今阿姆河西南)诸城。

冬,成吉思汗攻取阿姆河北岸忒耳迷(今乌兹别克斯坦捷尔梅兹)等城,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初渡河而南,谕降巴里黑城(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西),进围要塞塔里寒(在木尔加布河上游)。

拖雷分军连破马鲁(今土库曼斯坦马里)、你沙不耳(今伊朗内沙布尔)、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等城后回师。

秋,合兵攻克塔里寒。

时札兰丁退守哥疾宁(今加兹尼),聚军约9万北上抵御,败蒙古军于八鲁湾川(今查里卡东北)。

成吉思汗得报,率大军南越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败札兰丁军,追至申河(印度河)边,迫札兰丁渡河逃入印度。

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春遣兵入印度追捕札兰丁,不获而还。

秋末,成吉思汗回至撒马尔罕驻冬,设达鲁花赤监治西域诸城,后率主力班师漠北。

速不台、哲别继续西进和北上,采取缔结和约、稳此击彼之策,先后攻破阿塞拜疆、谷儿只(今格鲁吉亚),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进攻钦察(里海、黑海以北之语部族)。

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夏,在迦勒迦河一带击溃斡罗思(俄罗斯)、钦察联军,深入克里米亚,次年经里海北东还。

札兰丁闻蒙古大军离去,从印度回波斯重建花剌子模国,中心移至阿塞拜疆。

窝阔台即汗位后,遣将绰儿马罕率大军再次征伐,于元太宗三年(1231年)灭花剌子模,并留镇该地。

占领东欧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以术赤子拔都为统帅,率皇子、皇侄等出征钦察、斡罗思等国,以速不台为前锋主将,史称"长子西征"。

次年秋,诸军在押亦河(乌拉尔河)会师,速不台先取亦的勒河(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国,蒙哥率一军取钦察。

元太宗九年(1237年)秋,诸路蒙古军入斡罗思,攻陷也烈赞(梁赞)。

元太宗十年(1238年),分兵四出,连破莫斯科、罗斯托夫、弗拉基米尔等十余城。

旋南下略取钦察西部地区,迫忽滩汗逃入马札儿(今匈牙利)。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蒙哥与贵由率军进攻太和岭北麓阿速国,破都城蔑怯思,迫其国主投降。

是年冬,拔都斡罗思南部,以巨型抛石机破契尔尼科夫等城。

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秋,进围乞瓦(今乌克兰基辅),遭该城军民顽强抵御,是冬蒙古军架炮猛攻,克之。

继而西攻伽里赤国,破其都城,迫该国国王逃入马札儿。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春,拜答儿(察合台子)、拔都分别率军攻入孛烈儿(今波兰)、马札儿。

拜答儿军在攻陷孛烈儿都城克拉科夫后,进入西里西亚,于里格尼茨击溃孛烈儿、捏迷思(日耳曼)联军3万。

拔都所部也于撒岳河畔击溃马札儿军6万,克其都城马茶(今布达佩斯)。

欧洲诸国闻蒙古军攻势迅猛,纷纷备战自保。

蒙古军一部进至维也纳附近的诺伊施达,被奥地利、波希米亚联兵击退。

冬,拔都率军过秃纳河(多瑙河),攻陷格兰城。

乃马真元年(1242年),拔都得窝阔台死讯,率诸军东还,抵亦的勒河下游营地。

后来,拔都留此建钦察汗国,以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为国都。

招降吐蕃 从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前半期的三百余年间,处于分裂中的西藏社会逐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在此过程中,在西藏再度兴起,形成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众多教派。

各地的世俗封建势力分别与不同教派结合在一起,相互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西藏人民迫切希望结束战乱,实现内部统一。

但西藏各教派和世俗封建势力均没有力量统一西藏。

顺应形势要求,给予实力较强的萨迦派以积极支持,实现了西藏的统一。

十三世纪,元朝实现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大统一。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民族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征讨大理 二年(1252年)七月,蒙哥汗命其弟征伐大理。

老将兀良哈台速不台元帅之子总督军事,士人姚枢、等为随行参谋。

云南 地区早在唐代就由南昭国(乌,即今人建立的政权)统治。

宋时白蛮族(今)取得政权,建立了以大理为都城的。

其统治区域包括今云南、贵州、广西西部和四川南部,以及缅甸、泰国、老挝的一些地区。

主要民族为彝族和白族,还有摩些(今)、和泥(今)、金齿、白夷(今)和与他们杂居的汉族等。

此时,大理国事衰微,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正在游离大理国的统治。

同年秋,忽必烈从蒙古挥师南下。

翌年夏,忽必烈率军驻屯六盘山;秋季,部队通过临洮(今甘肃临洮),取道吐蕃(今四川甘孜自治州地区),到达忒剌(今四川松潘)。

然后,兵分三路向大理进军。

兀良哈台率军由西路晏当(今云南丽江北部)挺进;诸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军白蛮境(今西昌、会理境)深入;忽必烈带领中路兵马,经过大雪山,跨越大渡河,穿行2000余里,抵达金沙江北岸。

忽必烈军队分别招降了大理以北400余里的摩些等部。

冬天,西路军也到此会合,并迅即渡过金沙江。

忽必烈派使者前往大理招降。

大理国拒绝投降并杀死蒙古使臣。

于是,忽必烈与兀良哈台分兵进攻大理。

十二月占领大理首府太和城(云南大理府)。

大理国主与权臣高祥、高和兄弟弃城逃遁。

忽必烈命姚枢裂帛为旗,写上禁止杀戮的命令,大理居民得以保全性命。

他又命姚枢等人搜访大理国图书典籍。

此时东路军也已取道吐番到达大理。

忽必烈命人追击高祥兄弟,擒斩于姚州(今云南姚安)。

元宪宗四年(1254年)春,忽必烈率军北返,留兀良哈台戎守大理,并继续征服未降伏之诸部;任命刘时中为宣抚使,治理云南地区。

忽必烈复经吐蕃,吐蕃降服,将十三部吐蕃交付八思巴统辖,率军回关中驻营。

是年秋,兀良哈台继续向东追击段兴智,进取善阐(今云南昆明),城陷。

段兴智逃到昆泽(今云南宜良),终于被蒙军擒获。

兀良哈台遣送段兴智等首领去见蒙哥大汗。

蒙哥施以怀柔,赐金牌,让他们回去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段兴智回部后,献出地图,并统率本族军队。

亲自为先锋,引导兀良哈台去征服继续抵抗的各部。

蒙古军经过两年的激烈征战,至元宪宗七年(1257年)初,相继征服了赤秃哥(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和白蛮波丽国(今元江一带)。

从此,大理五城的八府四郡之地和大部分乌蛮、白蛮部归附于大蒙古汗国。

兀良哈台在云南设置统治机构,管理这一地区的事务。

忽必烈通过武力征服和统一了大理各部,后又设置了郡县制度,在大理屯田,推广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传播科学与文化,使云南地区的经济一时得以快速发展。

大理之归附,其历史意义更为深远,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征服西亚 元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汗继父祖之志,命弟旭烈兀统兵于次年程往攻木剌夷国(派王国,在今里海南)及阿拔斯王朝(都城报达,即今伊拉克巴格达)。

木剌夷国皆山城,易守难攻,蒙古军先锋被阻于乞都不堡。

元宪宗六年(1256年)夏,旭烈兀率大军到达,以炮手军攻之,迫降。

旋炮击麦门底司堡,迫国王鲁克奴丁于是冬出降。

不久,蒙古军攻破国都阿剌模忒堡等山城,灭其国,后处死鲁克奴丁。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夏,旭烈兀遣使至阿拔斯王朝招降,被其哈里发谟斯塔辛拒绝,遂与拜住、怯的不花率军分三路进攻报达。

次年春,蒙古军合围该城,以炮石、火箭破城,杀谟斯塔辛,灭阿拔斯王朝。

1259年秋,旭烈兀又分兵三路攻入叙利亚。

次年四月,克阿勒波、大马士革,追擒其国王。

后得蒙哥汗死讯,遂班师至波斯,留怯的不花领兵2万继续征战。

九月,该部被密昔儿(埃及)军击败。

攻宋战争 窝阔台攻宋之战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窝阔台发动了打到多瑙河的第二次西征,同时,以南宋背约为名,分兵两路,大举犯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

刚开始,蒙古军就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军事进展缓慢,直到第二年才有所突破,西、东两路军分别攻占了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抵抗的宋军有些,蒙古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

宋廷则受到极大震动,派大将救援。

孟珙很快连破蒙古24寨,大败蒙古军队,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从而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后几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难分高下。

至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今合肥)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宋境。

而孟珙则进入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基本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

同年,主攻四川的蒙古军队,进逼三峡,孟珙率部迎敌,至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初,大败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并收复夔州,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全面受挫。

到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西路蒙古军队从四川撤离。

至此,长达六年的蒙宋战争,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蒙哥大包围战略 元年(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后,内部纷争汗位,大汗之位迟迟不能定,虽然后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也只两年就死了。

在此期间,蒙古军曾进犯过四川,但被南宋大将余阶击败。

元宪宗元年(1251年),成吉思汗的、拖雷的儿子蒙哥取得蒙古大汗之位,在他稳定了地位以后,就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并着手制订亡宋计划。

为避开长江天堑,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主张,从甘肃出兵,经川西,灭亡位于云南一带的大理国,从而完成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这个计划最终得到大汗蒙哥的批准。

元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开始了灭亡大理国的长途奔袭。

元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俘获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大理国灭亡,蒙古完成了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

蒙哥攻宋之战 第一次蒙宋战争结束后,抗蒙名将孟珙、杜杲相继病逝,实乃南宋一大损失。

而蒙古在完成了对南宋的大包围后,于元宪宗八年(1258年)发动了第二次蒙宋战争。

蒙古大军共分三路,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今武汉),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由大汗蒙哥率领的中路军是三路军的主力,开始的时候进展非常顺利,一举攻克了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妄图攻占重庆。

合州位于重庆北边门户,抗蒙名将孟珙曾在这里经营过,并在合州旁的钓鱼山修筑堡垒以加强合州的防御能力。

孟珙死后,其部将王坚也不敢怠慢,一直在加强防守,因此,当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哥率领的蒙古军来到合州后,马上就遇上了挫折,此后,双方在合州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相持了几个月,蒙古军一直不能前进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亲自率兵攻城,被石炮击中,当晚死在营中,中路军士气低落,只得撤退。

忽必烈率领的北路军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于回国抢夺汗位,正好南宋权臣贾似道背着朝廷前来议和,正中忽必烈下怀,双方签定议和协议后,忽必烈便率蒙古军撤退争汗位去了。

至中统元年(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但贾似道私自与忽必烈议和,为以后埋下了祸根。

灭宋归一 忽必烈早期攻宋之战 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合州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为争汗位打了起来,中统元年(1260年),急忙从鄂州前线赶回来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蒙古国首都和林自称大汗,双方因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内战。

中统三年(1262年),掌管山东的汉族军阀李檀又起兵反叛,并与南宋取得联系,蒙古局势一时非常混乱。

蒙古内乱本来是南宋的好机会,可是南宋奸臣贾似道本是市井一混混,凭借外戚身份,竟位极人臣,专横跋扈。

在鄂州前线,本来忽必烈急于回蒙古争汗位,南宋是掌握主动权的,而贾似道竟私自与忽必烈签定对南宋极其不利的和约。

回临安后,其又编造打败忽必烈的谎言,更博得皇帝的信任。

抗蒙名将向士璧、曹世雄更是被贾似道害死在狱中。

而在迫害忠良的同时,贾似道又大肆提拔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所谓心腹,用这些庸才来代替被害忠良的位置,从而完成了对南宋军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换血。

攻打襄樊之战 忽必烈在平定李坛之乱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从而结束了蒙古四年的内乱。

而反观南宋,在贾似道一手遮天下,名将被杀,军政日趋腐朽,于是,忽必烈将灭亡南宋作为头等大事。

也就在这个时候,南宋四川守将见其他将领被害,为求自保,率所部向蒙古投降。

刘整本为孟珙部将,深得孟珙所传,而其所部水师更是精悍,也因此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

而后,为表忠心,刘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被忽必烈采纳。

至元五年(1268年),蒙古以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襄樊保卫战拉开序幕。

襄樊自1239年被孟珙收复以来,一直被南宋,城防相当坚固,兵多粮足。

蒙古军开始进攻重点是樊城,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破城。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又从四川增兵,襄樊两城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到至元九年(1272年),襄樊已被围五年,粮食已基本耗尽,但两城军民依然斗志昂扬,元兵始终无法破城。

同年,南宋大将派张贵、率3000士兵,携带城内急需物资。

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 ,把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元军重围。

元军被杀溺而死者不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城中 。

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张入援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樊,至元九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

至元十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匠至前线,造炮攻城。

元军烧毁了樊 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

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

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襄阳已孤立无援,守将吕文焕向元朝投降,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以襄樊失陷而告终,南宋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攻陷宋都临安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下令20万元兵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南宋将领或者纷纷投降,或者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占建康(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等重镇后,忽必烈重新部署灭宋战争:命右丞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帅宋都带等取江西,以切断南宋东西联系;命中书左丞相阿术攻扬州(今属江苏),阻淮东宋军南援;命中书右丞相率元军主力直取临安。

十月,伯颜于镇江分兵三路南攻;伯颜与同署行中书省事阿塔海率中路水、步、骑军向常州(今属江苏)、平江(今苏州)进发,并节制诸军,会师临安。

宋廷得知常州危急,遣淮将张全率兵2000救援,知平江府也派尹玉、麻士龙等率兵3000随张全赴援。

二十六日,麻士龙等于虞桥(今常州东南)战死。

尹玉部与元军力战,杀千余人,但张全隔河不援,遂败。

尹玉收集残部500人在五木(虞桥东)与元军鏖战一昼夜,仅数人脱险,余全部战死。

元右路阿剌罕军自建康出发,先后克溧水(今属江苏)、溧阳,破银树、东坝(今高淳东),俘宋守将赵淮,进至护牙山(今安徽郎溪北)又败宋援军,乘胜攻下广德、四安镇(今浙江安吉北)等地。

左路董文炳军占领江阴。

宋廷大惧,急征15岁以上临安民为兵,同时从平江调文天祥军入卫临安。

十一月十六日,伯颜率军至常州,与阿塔海会兵围城。

招降不应,伯颜令运土筑垒与城齐,上置火炮,连攻两昼夜破城。

常州失守,无锡、平江宋守军不战而降。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

最终,谢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气数已尽。

战争结果 南宋方面 南宋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一直在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还在坚守扬州,、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文天祥则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一度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在扬州虽遭元军围困,但坚持不降,后粮草用尽,于是突围,想去福州与陆秀夫会师,结果在泰州被元军打败。

李庭芝虽被俘,仍不投降,最终被元军杀害。

文天祥在江西的壮大引起了元朝的重视,元军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不敌,只得退到广东。

后在广东潮阳被元朝大将张弘范抓获。

虽然元朝百般诱惑和威逼,文天祥至死不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样千古传诵的诗句和《正气歌》这样的光辉诗篇。

最终,文天祥也被杀害了。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来不断南迁,途中小皇帝赵昰去世,陆秀夫又立九岁的为帝,而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

只是,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此后,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纷纷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

西线方面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大汗为中心,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摩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史称。

蒙古西征时集中优势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长子,窝阔台认为“长子出征,则人马众多,威势盛大”。

骠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

而封建社会的欧亚各国则是分裂独立,如俄国当时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相互争斗,不能一致对外,花剌子模虽是大国,但分兵守城,消极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敌。

因此,在蒙古军队进攻下相继灭亡。

随机文章朱元璋23天不给他吃饭看到他傻眼:你怎么还活着耶稣是外星人是真的吗,教堂壁画显示耶稣在宇宙飞船中(猜测)银河系和太阳系哪个大,银河系至少有1000多亿个太阳系野外发现一块神奇的土块,把它冲洗干净后发现是异常漂亮的水晶黎山老母是女娲娘娘吗,两者竟是同一人/都有补天传说(人类始祖)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清君侧”,仅有一次成功了

清君侧是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历史上明确以“清君侧”为名的军事行动一共有四次,分别是西汉的“”、的“”、的孛罗帖木儿之乱和的“”,而这四次“清君侧”,有且仅有明朝发动的“靖难之役”成功了。

第一次“清君侧”:西汉“七国之乱” 西即位后,面对势力越来越庞大的诸侯王,在御史大夫的建议下,决定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从景帝二年(前155年)开始,先后削去了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赵王刘遂的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的六个县。

最终在削除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之时,遭遇到了武力抵抗。

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等六王公开反叛,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进发,拉开了“七国之乱”的序幕。

七国之乱形势图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在袁盎的建议下,诛杀晁错以满足叛军要求,从而坐实了叛军的反叛罪名。

此后,在和汉将的相互配合下,这次轰轰烈烈的叛乱仅用时三个月便被平定。

历经这次叛乱,当时最大的几个诸侯王遭到了严重打击,为后来推行“”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清君侧:唐朝“安史之乱” 随着唐太宗、等帝王在位期间多次,先后平定辽东、东、吐谷浑等地区,为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巩固边防和治理异族,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立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唐玄宗李隆基 此后,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不仅管理军事,而且通常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从而将辖内的行政、财政、户口、土地等大权全部掌握,做大后的节度使已经对中央形成了极大威胁。

在唐玄宗统治晚期,由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开始不断懈怠政事,导致统治愈加腐败,政治日趋混乱,这让已经全面做大的看到了机会。

安史之乱形势图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为名在范阳起兵,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这次战乱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将唐朝从鼎盛时期瞬间推入了深渊,叛乱持续时间长达七年,直到宝应二年(763年)春天才彻底平定。

第三次“清君侧”:元末孛罗帖木儿之乱 元末时期,由于元朝统治腐朽日久,天下大乱,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孛罗帖木儿便是元末时期镇压起义的重要将领答失八都鲁的儿子,原本父在为维持元朝的统治而奋战,在与红巾军的作战中立下。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随着久立战功,孛罗帖木儿在至正二十二年(1363年)升任中书平章事,进入权力核心的孛罗帖木儿很快便卷入了元廷内部帝党和太子党的党争之中。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迫使元顺帝解除孛罗帖木儿的军权,四月又以孛罗帖木儿的不受命为由,联合一起出兵攻打孛罗帖木儿。

于是,孛罗帖木儿便以“清君侧”为名,成为元顺帝的外援,先后两次率兵攻打大都,后月攻入大都。

孛罗帖木儿 八月,元顺帝以孛罗帖木儿为右丞相,在他执政的一年间,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百恢复统治的政策,但对于已经的元廷来说,已经为时已晚。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初,皇太子子爱猷识理达腊与扩廓帖木儿再次发兵攻打孛罗帖木儿。

同年七月,孛罗帖木儿被元顺帝派人刺杀而死。

第四次“清君侧”:明朝“靖难之役” 时期,他将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要以此加强皇室自身的力量。

明惠宗朱允炆 这些藩王并不同于前朝的闲散王爷,尤其是他们掌握有一定的兵权。

而由于要经常出兵讨伐北元残余势力,因此镇守北部便将的藩王兵权更重,例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

当时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朱允炆对此忧心忡忡,于是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为帝,很快便开始了削藩大业。

继位还不足一个月,建文帝便以谋反为由将周王朱橚削为庶人。

明成祖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建文帝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将其废为庶人。

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两个月后,岷王朱楩也被废为庶人,迁往漳州。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遣使入京奏事,使者在等人审讯下供出燕王异状,于是建文帝降下密旨,令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逮捕燕王府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

但张信却向朱棣偷偷泄露了消息,于是朱棣用计诱杀了张昺、谢贵,随即以燕王府私兵八百人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在控制北平后,朱棣以“尊祖训、清君侧,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开启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在建文帝和朝廷的一系列脑残作死操作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靖难之役胜利之后,朱棣于1402年7月17日即位。

不仅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地方反攻中央成功的藩王,同时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清君侧”成功之人。

随机文章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现争议,位置并不在巴比伦世界上十大最神秘的木乃伊,外星人木乃伊毁掉你的三观解读英国飞龙式战斗机,发动机功率是P47两倍苏联多炮塔神教T35坦克,武装到牙齿却被吊打(3门炮5挺机枪)为什么外星人躲着人类,外星人会不会伤害人类/害怕人类伤害

加入收藏
               

一次拯救儒家思想号召的政治会议——白虎观会议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