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柱帝国是如何灭亡的?被谁灭亡的

帝国极盛时领有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大部及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等地。
乌古斯原系中国
【菜科解读】
帝国极盛时领有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大部及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等地。
乌古斯原系中国隋唐时期的“九姓”部落联盟,臣属突厥。
突厥帝国瓦解后,九姓的一部分辗转西去,称乌古斯(Oghuz)或古兹(Ghuzz)。
10世纪中叶,乌古斯各部在首领塞尔柱统率下定居药杀水(今锡尔河)下游地区,改信伊斯兰教逊尼派。
1040年,塞尔柱之孙图格里勒伯克占领呼罗珊;进而征服伊朗全境,并于1055年进入巴格达。
哈里发卡伊姆感谢图格里勒伯克为他解除了什叶派布韦希王朝的控制,封他为苏丹,号为“东方和西方之王”。
1071年,图格里勒伯克之侄和继承者阿尔普-阿尔斯兰(1063~1072在位)在曼齐克特大败拜占廷军,俘获拜占廷罗曼努斯四世,于是拜占廷所属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尽归其手。
阿尔普-阿尔斯兰之子马利克沙在位时(1072~1092)是塞尔柱帝国极盛时期。
阿尔普-阿尔斯兰和马利克沙都依靠首相尼扎姆·穆勒克综理政事。
为了培养神学者和行政官吏,尼扎姆·穆勒克创建许多学院。
他奖励学艺,著名的诗人和天文学者欧玛尔·海亚姆就受到他的庇护。
1092年马利克沙死后,诸子纷争,帝国。
在叙利亚、克尔曼、小亚细亚等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小王朝。
第三子桑贾尔(约1096~1157在位)受封于呼罗珊。
1104年成为大塞尔柱帝国仅存的继承人和其他各塞尔柱小王朝的宗主,声誉日隆。
他曾打败中亚的喀拉□国和印度边境的伽色尼王朝。
在位末年,吐火罗斯坦的乌古斯人反抗苛税起义,他前去征讨,战败被俘。
1156年逃到木鹿,次年死去。
国土后并于花拉子模王国。
叙利亚的塞尔柱王朝为阿尔普-阿尔斯兰之子图图什所建。
他曾阻止第一次十字军前进。
他死后不久,一些将领以塞尔柱幼主的保傅(号称“傅帅”)身份各自建立小王朝。
塞尔柱家族在叙利亚的统治只维持了20余年(1094~1119)。
克尔曼的塞尔柱王朝是由图格里勒伯克之侄卡武尔特在1041年建立的。
12世纪中叶,波斯湾海盗横行,拜占廷和印度间的贸易经由伊朗东南部的陆路,促成克尔曼的经济繁荣。
至12世纪70年代,塞尔柱家族内讧,于1185年为呼罗珊的乌古斯系土库曼人所灭。
塞尔柱诸王朝存续时间最长的是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
创立者是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堂弟苏莱曼沙,1084年定都于伊科尼阿姆(今科尼亚)。
罗姆苏丹国西北与拜占廷为邻,两国结成同盟;东南则有十字军在叙利亚建立的基督教国家,以致与东方日益隔绝。
但与意大利的商人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却很兴旺。
苏丹和王公们竞相兴建清真寺、神学院等公共建筑。
波斯语文学很发达,神秘派大诗人杰拉勒-丁-鲁米大半生在科尼亚度过。
1243年蒙古军入侵小亚细亚,科塞达克一役,塞尔柱军溃退,罗姆苏丹国从此沦为蒙古人的藩属,于1308年灭亡。
随机文章有关于商朝青铜器的介绍刘弗陵为何早死?汉武大帝刘彻的儿子刘弗陵为何早死?太阳墓地位置,一排排木桩围绕成太阳(楼兰因太阳墓灭国)墨菲定律爱情启示,和平分手意味双方都找好下家(爱情中的硬道理)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
哀牢国是如何消失的?是被谁所灭亡了吗
一、有关古哀牢国的传说 之所以将古哀牢国称为龙之国,是因为相传在遥远的古时,哀牢山下有一个妇人。
一天,这个妇人与往常一样来到江边捕鱼,无意中碰到了江水中的一个沉木。
于是回家后便有了身孕,后来其生下了10个儿子。
此时,妇人碰到的沉香变为了一条巨大的龙。
这条巨龙出现在水面后,问妇人你为我生的10个儿子在哪里?此时,十个儿子中只有小儿子在听到声音后留在了原地,其他9个儿被吓跑了。
由于小儿子背对着巨龙,所以巨龙便舔了他的背部。
因而其得名为背坐,又因当地口音便成为九隆。
后来10个兄弟结婚成家逐渐繁衍便有了昆明部落,即为古哀牢国的族人们。
因为,九隆被父亲舔过,所以其被推举为这个国家的首领,又因是龙的儿子。
所以,古哀牢国也被称为龙之国。
二、历史上的古哀牢国 而根据考古可得,古哀牢国的昆明族人在这个神话传说前便已经生活在云南大理一带了,是从九繁衍而来的。
换而言之,昆明族的先人为九隆氏。
而古哀牢国在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00多年时才出现,至此一直到消亡了。
事实上,古哀牢国内并非只有昆明族一个民族。
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也并非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落后,而是一个相对于当时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
到了公元前109年时,当时的汉武帝发兵攻打了古哀牢国,并将其纳入到了汉朝的统治范围内。
古哀牢国,到了光武帝时,当时的古哀牢国王贤栗开始出兵攻打哀牢国与汉朝边境。
说也奇怪,贤栗,同时天出异象。
甚至,古哀牢国战死的六候王也被老虎挖开墓穴给吃了。
由于古时人们对于神明有着一种崇拜,所以当时古哀牢国的国王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自己的行为。
而则是天所庇佑的国家,进而归顺了汉朝。
而后经过多年发展到了公元69年古哀牢国发展到了189万人,规模位列当时各郡第二位。
同年,东汉在此新建了永昌郡。
三、古哀牢国的神秘消失 当时,东汉帝为表彰当时古哀牢国王柳貌攻绩,赐予其“哀牢王印”。
可惜的是,至今人们也未发现“哀牢王印”。
这之后不久即公元76年时,古哀牢国突然间神秘的消失了。
按时间计算,古哀牢国从出现到消失不到百年。
也就是在其被设为永昌郡后的7-8年间便突然消失了,而原因则是当时的哀牢王类劳与郡守发生了争执。
进而一怒之下反了东汉,可惜最终被东汉所击败。
哀牢王类劳在战争中被杀死,至此再无人继位哀牢国王,古哀牢国也就此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永远的消失了。
随机文章请问清圣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是病死还是被清世宗鸩毒而死?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龙脉为什么不能起房子,建不好会引龙脉怨气缠身/福薄之人镇不住银河系为什么是扁平的,旋转是主因/引力和角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鲜虞国的起源是什么?鲜虞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首先将鲜虞分离出去,再来认识中山国的源流关系。
“鲜虞”一名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
《国语·郑语》幽王八年(前774年)云:“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
此处的“狄”当指白狄,而“鲜虞”明显以一个单独族群并列其中,由此看来,“鲜虞”并不是“狄”。
《左传·昭公十二年》杜注:“鲜虞,白狄别种。
”也认为“鲜虞”不是“白狄”,归入“别种”。
那么,“鲜虞”究竟何人? 约在公元前2700年以前,山西的推翻了尧帝的陶,建立虞朝,当时可能称“夏虞”。
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大禹推翻了“夏虞”,建立了“夏后”朝。
在社会动荡变革中,以有为主体的夏虞朝的遗民向外迁徙。
河南的虞城、浙江的上虞大概是这次向东迁徙的印迹。
向北迁徙的走的过远的,目前还未找到踪迹,而大部分停留在农耕与游牧结合部发展。
在河东的称“鲜虞”,在河西的称“猃狁”。
“鲜虞”和“猃狁”实际就是“夏虞”的记音。
“猃狁”在陕西北部、泾水一带活动,西周中后期,发展最盛,曾发展到甘青一带,秦人在西汉水的老巢就是被他们给端掉了,才有了非子这一支的发展。
后来集结于泾水中游一带,形成国家,这就是“义渠”。
“义渠”是“有虞”的记音。
义渠处于农耕与游牧的交界地带,抵挡了北部游牧族群的向南深入,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屏障作用,也是为秦最后统一中华农耕区具有重大贡献的。
“鲜虞”这一支从晋南北迁,大致生活在太行山中北部西侧一带。
《·北山经》云:“石山,鲜虞之水出焉,而南注于虖沱”。
据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考证,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即是鲜虞之水。
说明他们在这一带生活很久。
历经夏后、夏、商、西周,他们已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族群。
从太行山北端及中部的陉井向东部扩散。
到春秋时期,已遍布今保定、石家庄一带了。
“鲜虞”是夏虞朝遗民,主体应是山西舜帝之后裔,不属于姬姓部落。
所有将鲜虞归入姬姓,并没有多少根据。
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以肥子绵皋归(《左传·昭公十二年》)”。
而山西舜帝时,在陕西户县建有,商祖曾报杀父之仇,杀了有扈氏的首领绵臣。
两者都是“绵”字系列,疑其与有扈氏同为山西舜帝一支后裔。
河北新市(今河北正定市东北四十五公里的新城浦)古时有鲜虞城,更是增添了另一层混乱。
《汉书· 地理志》注引应劭云:“新市,本鲜于子国,今鲜虞亭是也。
” 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中山国新市条:“有鲜虞亭,故国,子姓”。
《路史》载:“鲜虞:续志云:子,鲜虞子,中山新市也。
有鲜虞故城,白狄别居,种最大,晋伐之。
(昭十五定四哀六。
)今定之新乐。
(《通典》)汉卢奴故鲜虞县,后周鲜虞郡,唐镇州。
(地理记:左人城西北四十左人亭鲜虞故邑。
左人即今定之唐县)”。
从此又引出鲜虞子姓一说。
1977年天津武清出土的《鲜于璜碑》亦说鲜虞璜为殷“箕子之苗裔”。
更证实了子姓一说。
不仅为子姓,而且为箕子的后裔。
《》卷41《第五伦传》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子食采于朝鲜,因氏焉”。
后来注家或认为“朝鲜”为“鲜于”的误文,或认为是武王封箕子朝鲜,其子食采于,因合称鲜于。
关于“箕子封朝鲜”的记载,目前所见始于《逸周书》。
云:“王曰:‘咨尔商王父师。
……朕殚厥邦土,靡所私。
乃朝鲜于周,底于遐狄,其以属父师。
”显然,封箕子于朝鲜的目的是阻止狄人对中原的侵扰。
而正定一带正是狄人入侵的必经之地,所以,封箕子于正定的鲜虞城一带是可能的。
今之“朝鲜”似乎过远,并不在西周的疆域范围,也起不到防狄的目的。
《山海经》所说的“朝鲜”在潼关风陵渡以西,并非边地。
因此,“朝鲜”为“鲜虞”之误文是有可能的。
箕子被封之正定一带顺则防狄,叛则可卫燕南北夹击,实为双“防”之举。
如果正定的新市一带确为周初箕子封地,那么,在箕子受封之前,这一带应是鲜虞人的地盘,筑有鲜虞城。
而箕子受封以后,占据了“鲜虞城”,箕子后裔便以“鲜虞城”的地名为姓,实为子裔。
而舜帝后裔的“鲜虞”并不姓“鲜虞”,所以,从自周初始,以“鲜虞”为姓的并非鲜虞族群,实为“子”之后裔。
而鲜虞族或鲜与“鲜虞”姓无关,也与“子”姓无关。
以上史料记载,还能说明另一问题,至少到末期,鲜虞这一族群已扩散到正定一带,可能组成了方国。
后因箕子被封于此,或挤走他乡或融于其中了。
进入春秋以后,扩散在河西、河东的山西虞朝的后裔先后完成了国家体系的建立,河西为义渠、河东为鲜虞。
公元前677年,晋献公继位,一方面诛杀同族巩固君权,一方面在晋中南大力扩张,先后灭掉霍、魏、耿等十数小国,使晋国快速成为强国大国,但也造成晋中南地区的剧烈动荡。
导致晋南一部分戎族迁入伊洛山区,到公元前649年,之弟叔带觊觎王位,联合杨泉、泉皋、伊洛诸戎攻打王城,这部分戎族已参与周王室的纷争,已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这一动荡向北、向东传递,打破了太行山东北部的平静。
山西中北部的鲜虞人再次向太行以东涌入。
在太行山东面,鲜虞人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
鲜虞这一族突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是公元前662年对邢国的攻击,一出场亮相就是一副强势形象。
《春秋·简选篇》:“中山亡邢,狄人灭卫”,这里所谓的“中山”是指鲜虞。
天平、王晋的《狄灭邢、卫实为中山灭邢、卫考辨》已经讨论了这一点,但他们所说的中山,实际也是指鲜虞。
自公元前662年以后,活动在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这支鲜虞人,史料多称为“狄”。
因都于“中人城”,原中山之地,所以,自从“中人”一役为晋所败之后,史料也有称其为“中山”,以其地名代替鲜虞。
根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至僖公二年(公元前662—658年)的记载:鲜虞人公元前662年冬十月,首先对邢国发起攻击,庆幸这时执政,正盛,极时出兵相救,邢国得以保全。
公元前659年,再次对邢发起进攻,齐桓公又组织齐、宋、曹联军救邢,联军只开进到聂北(聂北:在山东茌平西。
公元前635年邢亡入齐),便与溃逃的邢人相遇。
二次救邢后,“邢迁夷仪,诸侯城之”。
邢国所迁的夷仪,尚有两说。
一说在今邢台的西边(今浆水附近),一说在今山东聊城的西南。
这可能第一次攻邢已攻破邢都,安置于浆水。
第二次攻邢后,邢迁都于聊城西南一带。
卫文公虽有光复卫国之志,尚不能收复原卫国疆土,有何力灭亡北边的邢国。
由此看来,邢国最后落脚地应在聊城一带。
在第一次破邢之后,公元前660年,鲜虞一路南下,对卫国发起攻击,攻破卫都朝歌后,“遂従之,又败诸河”。
卫在齐国等的帮助下,“诸侯城楚丘(河南滑县东)而封卫”,从此,沦为一个小国。
鲜虞占据了邢、卫大部分地盘,此后与齐、邢、卫多有接触。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42年,“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
公元前640年,“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
于是卫方病邢”。
公元前639年,“狄侵卫”。
公元前630年,“狄侵齐”。
公元前628年,狄有内乱,卫乘机攻狄,狄乞和,二国会盟。
公元前629年,“狄围卫。
卫迁于帝丘(河南濮阳)”。
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乱。
卫人侵狄,狄请平焉。
秋,卫人及狄盟”。
公元前627年,“狄侵齐,因晋丧也”。
以上所谓的“狄”,大致就是鲜虞人这一时期的活动。
在虞鲜人攻邢败卫的强势出场后,再一次引起注意,已经到了公元前530年前后。
公元前635年,时,周天子赐给的樊、温、原、攒四邑,晋的疆域到达了太行山南部和黄河北岸地,渐向东、北发展。
邯郸是赵穿的封地,早已是的地盘了。
公元前587年,栾书为中军元帅时,食封于栾邑(今赵县境内,栾城县由此得名)。
公元前546年,弥兵大会后,晋国得以专力向北、向东发展。
公元前541年,晋国首先向北山戎无及群狄发起攻势,“晋中行穆子(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大败之(《左传·昭公元年》)”,迫使其北徙代地(山西浑源到河北蔚县一带)。
为了控制太行井陉通道向太行山以东扩展,清除散布于山西盂县、昔阳一带的戎狄障碍便是下一个目标。
公元前530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
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国一出手,首先灭掉了鲜虞的一支肥国。
第二年,“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
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驱冲竞,大获而归(《左传·昭公十三年》)”鲜虞的国都可能就在中人,这一次直奔鲜虞的主体,使其遭遇重创。
公元前527年,伐鼓(河北晋县)。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三月,……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
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左传·昭公十二年》)”。
公元前521年,“鼓叛晋”,第二年,“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
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国这一次打击行动,至少并没有完全灭掉鲜虞和鼓,而是使其臣附与晋。
鼓国的叛变,使鼓国彻底灭亡了。
《国语·晋语九》载:“与鼓子田于河阴,使夙沙厘相之”。
鼓子鸢鞮还是给划了一块吃饭的地方。
从此,肥、鼓淡出,不著于史。
此后晋与鲜虞长达近20年,没有大的冲突。
公元前507年,晋与齐、宋、卫等国在召陵会盟,图谋伐楚,鲜虞趁机举兵反晋,“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获晋观虎,恃其勇也(《左传·定公三年》)”。
随后,遭到晋国报复。
公元前506—505年 “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晋士鞅围鲜虞,报观虎之败也(《左传·定公五、六年》)”。
公元前497年,由赵氏内讧演变为晋卿内争。
晋定公和智、韩、赵、魏挫败晋国的范氏、势力,晋卿中行寅、范吉射逃往朝歌(河南淇县)和邯郸氏赵稷联合对抗,并在的斡旋下,齐、鲁、卫、郑等国支持这支反晋势力。
公元前 494 年,赵鞅率军围朝歌,齐、卫、鲁、鲜虞联军攻晋五鹿(河北大名东)以救范氏。
随后,齐、卫、鲁、鲜虞联军攻占晋棘蒲(河北赵县境)。
鲜虞介入了晋卿内争,加入到齐、鲁、卫联盟。
公元前491年,赵鞅包围攻克邯郸,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
齐国将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隆尧县西)。
公元前490年赵鞅攻陷柏人城,荀寅、范吉射奔逃齐国,晋八年内战结束。
公元前489年,晋赵鞅率师伐鲜虞。
《·权勋》曰:“中山之国有仇繇者,智伯欲伐之而无道也。
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仇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赤章蔓枝断毂而行,至卫七日而仇繇亡”。
程恩泽《国策地名考》第十八卷《由》:“方以智曰:‘春秋仇由国,今之太原府盂县也,智伯欲伐仇由,即此。
’盂县今属山西平定州,东北半里有仇犹城”。
仇由可能是散布在山西中部的鲜虞的一支,但不一定与立国中山地的鲜虞国有主从关系。
又《古本》载:“十八年(公元前457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
《》卷十二《巨马水》引《竹书纪年》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
穷鱼之丘,《水经注》以为涞水所经之射鱼城即穷鱼之丘,在今涞水县西。
杨守敬《水经注疏》据《太平寰宇记》称易县有鱼山,较之射鱼城距离中山为近,有待考证。
又《国语》卷十五《晋语九·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云:“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据《·六国年表》,赵襄子在位时间自公元前457年至425年,《国语》将此条置于赵襄子即位之后至三家灭智之前,即公元前457年到453年之间。
赵襄子伐狄应在这一时期。
《水经·滱水注》记载,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东过唐县南,“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
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称中人城“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春秋时鲜虞国之中人邑也。
”西晋张曜《中山记》说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中山”之名可能因中人城而得名。
进入战国后的这三次战争,皆言中山,而不提鲜虞,以“中山代鲜虞”,这是因为鲜虞都于“中人城”的缘故。
有学者认为《国语》记赵襄子伐狄言“胜左人、中人”而未言灭,可能是有道理的。
但自赵控制了左人、中人后,鲜虞已经失国,由此,便衰落下去了,消然淡出,绝于史籍。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明确鲜虞既非白狄,姬姓,也非箕子后裔,子姓。
鲜虞实为山西舜帝后裔,鲜虞人立鲜虞国于中山之地,而非“中山国”,也未见自称“中山”,因此,鲜虞与中山国无关。
战国后史料多以“中山”代替“鲜虞”,或以“狄”这一笼统概念代替“鲜虞”,以致造成许多错乱。
剥离了“鲜虞”之后,再来讨论“中山国”,就少一个纠结。
随机文章陶渊明的故事: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是什么样子?为何贫困交加死去跨世纪的威廉大帝号邮轮,邮轮魔改巡洋舰后被击沉兵马俑是活人做的吗,兵马俑是活人俑吗(真人比例陶俑烧制)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怎么对付墨菲定律(调整心态/需内心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