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06 点击数:
简介:帝王讨论 认为“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厉行所谓“督责”之术。

“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

然后能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

【菜科解读】

帝王讨论 认为“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厉行所谓“督责”之术。

“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

然后能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愤争之辩。

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

”结果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君主事必躬亲,一人独断,势必造成上下梗塞,万机废弛。

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莽自见前专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

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

其畏备臣下如此……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

尚书因是为奸寝事,上书待报者连年不得去,拘系郡县者逢赦而后出,卫卒不交代三岁矣。

” 被称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曾对皇权稳定与皇权效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做过精当的论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唐太宗与诸侍臣的一段对白鲜明地体现了其为君之道。

“上问、肖瑀曰:‘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则不然。

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正因为唐太宗能适度使用皇权,充分发挥大臣的辅政作用,故能成就辉煌千古的“”。

当今讨论 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形态最本质的反映。

法国杰出的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在专制的国家里,政体的性质要求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一旦发出,便应确实发生效力,正像球戏中一个球向另一个球发出时就应该发生它的效力一样。

”皇权(或称君权、王权)仅就词意而言,无非谓(或君主、国王)个人执掌的权力而已。

但将其置于政治学范畴和中国封建社会具体历程中进行考察,则包涵了多方面的意义。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和巩固于秦汉。

这一体制由三项基本制度构成:即皇帝制度;等级官僚制度;地方郡县制度。

其中皇帝制度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影响并制约着其他两项制度的发展变革。

研究中国政治史的人几乎一致认为,自秦、汉确制度后,皇权遂不断加强,至明、清而跻于顶峰。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解答的概念问题——皇权强大的政治内涵是什么?即怎样从政治学角度去理解皇权的强大。

以往一些研究著作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多以历朝政治制度的变革作为皇权强化的标志,认为君主通过改制达到了分权于下而集权于上的目的。

这种说法固然不无道理,但却很难作为一种政治学的概念标准来判断皇权的强大与否。

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虑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做到一人真正“独治”全国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改革,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或是将其分割,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

那么,怎样衡量皇权在政治上是否强大呢?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结论必须依据两个条件,二者:其一,皇权的稳定。

其二,皇权的效能。

所谓皇权的稳定,是指皇权在各种政治力量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皇权能够有效地防止和镇压任何企图反抗、颠覆、或者威胁皇权的异己势力。

而皇权的效能,是指皇帝能够不受阻隔地贯彻自己的意旨,并且作为最高权力载体,有能力指导和推动整个国家机器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本身的政治功能。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皇权不稳定,自然谈不上强大,而皇权无效能,就不会有真正的稳定,个中道理是的。

有些论者往往把皇帝、恣意妄为视作皇权强大的标志,实际上皇帝过分集中权力、独断专行就会使皇权失去效能,并破坏本身的稳定性。

随机文章秦始皇虽然以法家制度虐待百姓.但是他终结六国.统一货币.文字.车同轨,所以他是暴君还是明君还是介于中间?蛇的白化种白蛇罕见异常,日本成功繁育出白蛇(最受欢迎的宠物蛇)长剑10巡航导弹威力,杀伤范围2公里能瞬间摧毁万吨级舰艇揭秘政府隐瞒鬼神的存在,被封杀的各类灵异事件(禁止恐慌)银河系是不是整个宇宙为什么,银河系是宇宙中一粒尘埃

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至今还有哪些?为什么没有被推翻

在中东波斯湾地区,有六个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沙特、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这六个国家的君主专制政体虽然受到民主卫士的诟病,但直到今天他们仍高举着王权用手中的石油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为什么海湾的君主专制国家在今天仍没有被推翻?在上一节《地缘政治74》一文中,云石君为大家充分解读过,简要来说,王权国家掌控石油的开采和销售,用钱收买安抚群众,用伊斯兰文化抵御其他民主思潮侵袭,再加上统一的宗教信仰,族群教派矛盾小;以及沙特远离各大地缘势力冲突核心,才造就了这六国的君主专制奇迹。

不过,这些着重分析的是君主专制能在这些国家维持的客观条件。

会给人一种错觉——君主专制能在这些国家存在是因为各种巧合。

云石君认为这一切并非巧合。

就以沙特这个海湾王权国的来说。

他能长期维持统一,除了王室延续统治这个客观条件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国民认为君主专制对于沙特而言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

否则,在全球盛行民主化的时代,君主专制国家是很难长期正常维持下去的。

那么,君主专制对于沙特而言有着怎样的必要性呢? 这要从沙特有别于一般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思路来谈。

就一般规律而言,国家通常以大搞生产来创造资源和财富,进而提升国家的实力。

而国家拥有了强大的实力,就有了抵御外敌侵犯的实力,社会稳定,国民富足。

同时当实力提升到一定阶段后,会采用对外拓展影响力来获取更大的利益。

而这种方式一般有两种手段,一种是通过经济合作等共赢的方式提升自身实力;另一种是以掠夺吞并这样的侵略方式来壮大自己。

不过,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直接掠夺他人资源和土地是违反国际规则,会受到国际社会摒弃。

但是沙特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吞并他国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是伊斯兰大一统的大势。

近代以来,伊斯兰文明日渐衰败,要想重现曾经的辉煌,作为伊斯兰核心的中东区域必须建成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大国,才能避免被宰割的命运。

不过,中东要想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地缘上有很大的阻碍——这个区域的次级板块实力相当,任何一个地缘板块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压制其他地缘板块。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地缘势力只要经营得当,都有可能成为统一的领头者。

这样的情况下,沙特、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都希望成为主导伊斯兰统一的领头者。

只要拿到这个主导权,未来在世界级伊斯兰大一统国家形成时,将会成为这个新国的最大利益拥有者。

而在这些国家中,沙特的需求最为迫切,这是因为这不仅关乎他的发展,更关乎他的生存。

这是因为,沙特的国情较为特殊。

在这些伊斯兰大国中,沙特的地缘条件非常特殊。

沙特位于阿拉伯高原板块,虽然体量不逊于其他板块,但这个高原,多为戈壁荒漠,开发程度低,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条件。

所以,即使沙特的国土面积远多于其他伊斯兰国家,但在价值上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

一般情况下,沙特的地缘实力不足以支撑其与其他伊斯兰国家竞争。

事实也是如此。

在中东的历史上,阿拉伯高原中南部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他国附庸。

除了,唯一的一次伊斯兰的崛起,造就了的伟业。

但,这次阿拉伯高原势力的崛起带着显著的偶然性,一是因萨珊波斯与东罗马常年火并,导致东西方贸易之路转移到红海沿岸低地(阿拉伯人聚居地)。

二是东西方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阿拉伯人的实力大幅提升,打败东罗马,摧毁萨珊波斯。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分崩离析,中东重回混乱之局。

而这时候,海上兴起,北印度洋取代中西亚腹地,成为新商路。

商路变化导致红海沿岸低地失去贸易中枢的地位,而仅凭阿拉伯高原是无法孕育出强大的地缘势力,就只能重新成为各大势力的附庸。

从这些历史可以看出,阿拉伯高原中南部的地缘实力不具备争霸中东的实力。

但是上天为阿拉伯高原中南部的地缘实力强行进行了加强——石油! 波斯湾石油使阿拉伯高原中南部的地缘实力增强——依靠石油,沙特国力倍增,成为中东伊斯兰世界的一流大国。

能与伊拉克、伊朗、土耳其抗衡的国家。

不过,沙特一夜暴富,也有着巨大的忧患——石油终有一日是会开采完的,那时沙特的国力将无法维持。

这也是沙特与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相比最大的劣势。

伊拉克位于的两河平原以及伊朗位于的伊朗高原,不仅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能通过发展工农业提升国力。

而土耳其虽然没有石油,但是有可开发的小亚细亚半岛,并且能通过伊斯坦布尔这个地缘中枢赚取商贸收益。

反观沙特,除了石油,别的什么都没有。

这就是说沙特没有打持续战的本钱。

如果沙特在石油资源用完前不能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导者,那么他将丧失这个历史机遇期再无翻身可能。

沙特在这几十年里因为石油而暴富,人口也呈爆发式增长,而干旱的阿拉伯沙漠,无法提供粮食和淡水资源,这需要高昂的外购粮食和海水淡化。

一但沙特的石油用尽,仅靠国土的开发利用是无法负担整个国家的开销。

那么迎接沙特的将是战乱或饥荒。

沙特也就彻底完了。

因此,沙特必须在自己实力强大时,进行对外扩张,占领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和商贸枢纽。

而扩张所针对的则是中东核心区的领国,如叙利亚、伊拉克等。

而扩张采用的方式不能是费时的和平演变,万一还没演变成功,自家石油就用光了,那就只能退下舞台。

因此,沙特只能采用激进的方式扩张,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领土扩张。

这些年沙特不仅大肆购买装备,还扶植IS,这都体现出沙特在时间上的紧迫性。

只是,沙特若是用激进的方式扩张,那将遭到被征服对象的强烈抵抗。

那意味着,沙特必须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扩张行动中。

即使沙特如此富裕,但对外扩张开销庞大。

沙特只能采用高度中央集权的方式,让政府掌控国家的财富,才能确保对外扩张的资本投入。

既然选择高度中央集权,那么只有选择中央集权的最高等级——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的另一个益处是,降低内耗程度。

不仅是减少内部资源的消耗,还能在对外扩张过程中提高战略实施效率。

当然,君主专制也有一定风险,如果君主实力不行,带来的损失或许远超专制降低内耗产生的收益。

不过,沙特国王要受到王室核心成员的钳制,在沙特所处环境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推傻瓜上位。

因此,这样看来,君主专制利大于弊。

沙特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虽然最大的对手是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国家,但按照一般套路来说,沙特首先应该是将波斯湾周边的君主之小国吞并。

可是现实并非如此,沙特仅是将周边小国拉入海湾王权国联盟中。

随机文章为什么秦始皇是暴君?墨西哥燕子洞天坑深度426米,足以装下美国的帝国大厦千年前的瓦里木乃伊,盘坐的女木乃伊为主(男木乃伊陪葬)面粉遇火会爆炸吗,实验证明是会爆炸/几秒钟就可引爆全场人死后在棺材多久腐烂,一年时间里腐烂变大后分解(极度恶心)

维多利亚时代建筑及文学特点如何 关于服饰的描述是什么样的

建筑特点 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代表各个时期风格的建筑。

在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建筑以简洁的形式重现了以往各个时代的古典风格,如:希腊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及时代的风格。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皆飞速变化,其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剧增。

财富的拥有及身份的提升唤起了中产阶级改变居住环境和室内装饰样式的意识,他们急于在住宅建筑上明确和标榜他们的成就。

于是,以装饰为主的“维多利亚风格”应运而生。

工业革命使得批量生产成为可能,那么“安样式”设计制造便成为一种方便、廉价、普遍的标准,这为喜欢对所有样式的装饰元素进行自由组合的维多利亚式风格带来了最简便的机会,并使之最终击败了其他各种样式。

事实上,你很难对维多利亚样式进行准确的分类,它其实包括了各种装饰元素,样式的混合和没有明显样式基础的创新装饰的运用,是当时家具和其它用品设计的典型特征。

在建筑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历史上各种建筑式样的复兴在整个维多利亚时期形成一种风尚。

哥特复兴样式在英国首先备受推崇,新兴的富商、资产阶级渴望与贵族有同等的生活,他们对风格的准确性没有兴趣,因此经常随机地使用几种风格的元素:文艺复兴式、罗曼式、都铎式、伊丽莎白式或意大利风格。

只是,维多利亚时期对这些风格的重新演绎并非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并运用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了原有的建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原有风格进行了完善,是对多种风格所作的融合。

毫无疑问,以当时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影响,美国以及当时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地也开始风行维多利亚风格。

不一样的是,他们都采用了地方性的可利用材料和制作工艺,并按当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来适时改造住宅的式样。

例如,在美国,这个时期至少形成了八种不同的风格,如一开始的哥特复兴式和意大利风格,接下来的粘贴式风格,19世纪后期的美国安妮女王风格、理查德森罗曼式、屋顶风格和殖民复兴风格等,同时,埃及和东方特征也融入其中,这些风格在时间上相互重叠,没有特别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多数的住宅都是混合风格,个人化的演绎非常丰富。

维多利亚时期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物品的种类面目一新,胶合板、铁与黄铜管都能制造出简单而实用的物件,也适用于装饰设计,他们使得装饰变得丰富起来。

大部分的维多利亚式的设计是装饰性的,家具采用曲线的形式,凸出的装饰和复杂雕饰的框架,用机器复制装饰细部。

室内的家具既要舒适,又要显得华丽,垫子于木框匹配,倾向于厚和突出,有些褶皱和束卷,垫子里的弹簧用以支撑柔软而饱满的表面,带有精制而艳丽的编织图案是其外部覆盖材料的标准。

这些家具都有大的尺度和过分的装饰,它是展示身份的象征。

在维多利亚时期,装饰性的顶棚深受人们喜欢,大型住宅中的顶棚为石膏提供了大量的机会,石膏的玫瑰、圆形大浮雕从新古典的时代一直持续下来,在各种不同复兴风格中被广泛使用。

精细的垂花、肋状物和花卉以及结彩。

如同檐口的图案一样,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本质特征。

浅浮雕广泛流行,它是一种压缩的轻质带有线脚的墙纸,用在平淡的顶棚上增加质感。

墙纸也是特别流行的墙壁处理方式,可用在木墙板上或朴素的粉墙上,其图案也许是几何形的,花卉的,甚至风景,墙纸边缘设计一蛋箭或希腊线脚来收头,以创造出合适的构图。

在一些朴素的住宅中,一般使用平松木地板,并用地毯覆盖,然后用蜂蜡和松脂对其分色和磨光,用小块不同着色的硬木铺设成几何图案,也是不错的选择。

大厅通常采用有装饰的油彩的瓷砖,铺设成几何图案。

花饰瓷砖提供了一个耐久且易清洗的表面,在过厅及浴室中都很流行,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市的地面色彩纷呈。

文学特点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

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小说 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

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

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

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

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散文 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 ·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

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

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宪章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

诗歌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

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

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 ·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 ·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与精神。

其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活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善意的幽默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

在所有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为新世纪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服饰特点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该时代女性的服饰特点是,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

随着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正带给我们的感觉。

关键材质 蕾丝 有古董感的蕾丝材质是维多利亚风格的头号代表。

上好的蕾丝颇费手工,而且代价不匪,具有高级订制的珍贵感,而如今先进技术手法的运用,令坊间的蕾丝也变得较为柔软、透气、易熨烫,因此开始被大面积运用在了服装上。

维多利亚时代,女人们喜欢在领口、袖口、裙摆处露出内衣的蕾丝花边,而就算是当时流行的下午茶,也要铺上白色刺绣蕾丝的桌布和餐巾,才显得情调十足,可见蕾丝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重要性。

如今除了纯蕾丝的上装之外,蕾丝也被高超的拼接技术运用到了服装的局部,例如领口、衣襟、袖口、下摆处等等,与其它材质混搭出更加华丽繁复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与硬挺材质的搭配使用,也使得蕾丝材质的适应面更加广泛。

体型较丰韵也能安心穿着。

现在,高品质蕾丝的运用将变得无所不在。

荷叶边 温婉的荷叶边今季再现,变化出新时代古典高贵的气质。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季的荷叶边摆脱了细碎的小家子气,在融入了英国皇家气质后,大大地舒展了开来,造型更加大气,轻柔飞扬地蔓延在整个肩部和胸部。

另一方面,荷叶边也配合圆裙的裁剪,加以垂缀感的线条修饰,融维多利亚时代与爱德华时代于一体,更加具有贵族高雅的神韵。

其中最著名的是维多利亚风格的蛋糕裙,本季无论是搭配休闲服饰的膝上蛋糕裙,还是出席酒会的长蛋糕裙,都十分受欢迎,能凸现维多利亚式的华丽典雅精神。

包纽 在维多利亚的典雅之下,纽扣也不再无足轻重,精致、考究的材质成为了你不可忽略的细节所在。

仿珍珠纽扣十分优雅,而更盛行的是包纽,用与服装同材质的真丝或绸缎将纽扣包住,呈现出浑然一体的装饰感,同时,也体现出犹如手工定制般的缜密做工。

不要小看这一排小纽扣,它是确保你的维多利亚小洋装是否经得起挑剔的关键元素! 蝴蝶结 用闪亮的缎带结一个蝴蝶结作装饰吧,因为蝴蝶结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重要符号。

区别在于,维多利亚式的蝴蝶结更加讲究结后长长的飘带,粗而宽的带子或者是纤细的细绳都没有问题! 关键款式 立领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穿着趋向于保守,用层层叠叠的技法塑造华美感,而立领,就是其风格的最重要标志。

有时候,精美的包裹要比裸露更加来得神秘、性感、有魅力,因此,今季小立领衬衫无比走红,全棉材质具有学生般清纯的气息,而蕾丝的材质则又有成熟女性的婉约,加上蝴蝶结等重要元素的配合,在大衣领口露出,显得十分华美精神,保暖时髦两不误。

羊腿袖 所谓羊腿袖,顾名思义就是指袖部犹如羊腿一般,上端蓬开,而近手腕处一长段收紧。

这种极具欧洲古典美的袖型现在也开始走红,无论是丝绸上衣或者针织毛衣都有运用到这款袖型,在强调蓬松有型上身的同时,相对缩短上衣的长度,是其要决。

除了羊腿袖外,具有公主气息的泡泡袖和灯笼袖也十分盛行,蓬松的灯笼袖更加能凸显小臂和手腕的纤细,流行的搭配方式是外穿七分袖外套,将灯笼袖露出一截,也十分漂亮。

高腰 维多利亚时期的高腰线略微区别于时代的高腰线,而是以高腰的设计强调整体修长感的线条,在胸前和腰部强调曲线的抓褶、抽褶裁剪,同时有明显的束腰特征,既有修长感又不失丰满,能让穿着比例更加完美。

抓褶 抓褶和折皱都是维多利亚风格的关键词,用垂直的线条塑造含蓄美,用褶皱创造华丽感,因此无论是衬衫、裙摆都有折皱出现,袖口的反褶也运用得较多。

妆容特点 无论是服装还是彩妆,浪漫的紫色都是主角,淡薰衣草紫色的眼妆如下午茶般清甜悠闲,最适合搭配各种维多利亚造型的服装,且相得益彰。

此外光滑优雅的发髻现在也回来了,或者是中分的波浪长发,打破了春夏懒散宽松的形象,倡导精致庄重。

束腰 十七、十八世纪虽然也很流行束腰,可是多半是上层阶级的女性才会使用,到了十八世纪时,连追求时髦的公子哥也会穿上束腰。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王以自身当作时尚教材,连中产和下层阶级例如:女仆,也穿上了束腰,换言之,当时的女性们的内衣,其差别就只有,这束腰有没有装饰,而腰围也逐渐突破极限,甚至出现开刀将肋骨取下几根。

大事记 1840年: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怀唐伊条约签定 1842年:1842年矿场法案通过、伦敦新闻画报开始出版、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南京条约签定 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开始 1846年:谷物法废除 1848年:霍乱大流行 1850年:罗马天主教等级制度在英国重建 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举行 1854年: 1857年:印军哗变 1858年:英国废除、印度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1867年: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通过,英属北美成为加拿大自治领 1870年:1870年初等教育法通过 1878年:1878年柏林条约、塞浦路斯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1882年:英军占领苏伊士运河、埃及成为英国保护国 1884年:社成立 1888年:开膛手杰克在伦敦谋杀多名妓女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驾崩。

爱德华七世即位 视觉艺术 建筑上的哥特复兴运动 约翰·拉斯金叶搏文,第一位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 受约翰·拉斯金发,艺术上的前派 The Clique 威廉·莫里斯和工艺美术运动 美国画家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美学理想影响 随机文章德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换来东德与西德的统一?印度lca战斗机最新消息,开第2条生产线年产16架外星人为什么不敢来地球,外星人为什么对人类感兴趣/害怕人类揭秘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世界各地巨人遗骸证明远古文明存在揭秘超人类主义宣言真相,致力于通过科学强化人类人体(成神计划)

加入收藏
               

关于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