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传统骑兵打不过近代骑兵?真相是什么

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英法联军总司令夏尔·蒙托邦的洋洋得意不是没有理由,1860 年 9 月 2
【菜科解读】
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英法联军总司令夏尔·蒙托邦的洋洋得意不是没有理由,1860 年 9 月 21 日,他指挥的英法联军以 8000 之众打垮了拥有上万蒙满骑兵的清军主力,代价是阵亡 5 人,受伤 47 人。
虽然联军炮兵在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双方骑兵有过多次交手。
一般印象当中,草原的健儿组成的骑兵天然具有最强战斗力,但战争期间,清军骑兵与联军骑兵遭遇,全遭败绩,规模较大的一次,英印骑兵数百人的集团冲锋,击败了数千蒙古骑兵。
参战英印锡克骑兵这样评价蒙满骑兵:“很难抓,但一旦抓到之后就造不成什么伤害了。
”曾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后裔,为何战斗力如此不堪? 事实上,蒙古骑兵败于英法骑兵并非其战斗力不如祖先,因为英法骑兵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几乎与所有古代赫赫有名的骑兵交手,蒙古骑兵的表现不算太差。
欧式骑兵征战记 非西方民族中,骑兵装备精良且有长期作战经验,但 18 世纪前期的奥地利-土耳其战争中,俄国的观察家记载到,奥地利胸甲骑兵优势极为明显,土耳其人无法抵挡胸甲骑兵的密集冲锋。
俄国遂引入胸甲骑兵。
18 世纪后期的俄土战争中,由于俄国步兵拥有巨大优势,土耳其人总是希望用骑兵迂回并从侧翼打击俄军,但每次都被由胸甲骑兵和组成的俄国骑兵预备队打败。
1798 年入侵埃及,法军遇到了著名的马木鲁克骑兵。
法军不仅步兵和炮兵占据绝对优势,骑兵也优于对手。
拿破仑说:“一个法国骑兵肯定打不过一个马木鲁克骑兵,但三个法国骑兵可以和三个马木鲁克骑兵打平手,一百个法国骑兵完全可以将一百个马木鲁克骑兵打败,而一千个法国骑兵完全可以将二千个马木鲁克骑兵一举击溃。
” 马木鲁克骑兵的个人战绩得到了拿破仑的赞赏,并收为卫队,但其在拿战中表现平平 马木鲁克骑兵的个人战绩得到了拿破仑的赞赏,并收为卫队,但其在拿战中表现平平 由于 19 世纪开始,英法两国在全世界疯狂争夺,两国几乎与所有以骑兵闻名的军队交手,骑兵对骑兵的战力数不胜数,英法骑兵对传统骑兵都显示明显优势。
法国在殖民战争中遇到的强硬对手主要是在环地中海地区,而北非和近东地区传统上都以骑兵著名。
1799 年阿布基尔湾战役,拿破仑的法国步兵同数量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大军陷入胶着缠斗,此时将军率法国骑兵预备队全线冲锋,土军崩溃,法国骑兵挥舞着马刀把土耳其的步骑大军赶入大海。
1830 年至 1847 年,法国在北非的殖民过程中,为了对付柏柏尔人的轻骑兵骚扰,组建了“非洲猎兵团”,在 10 多年的战斗中,该团依靠快速的阿拉伯马匹和优良的训练素质战功卓著,也可以说双手沾满鲜血。
由于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英国骑兵击败的传统骑兵就更多,主要战场是印度半岛和阿富汗。
在印度,英军先后与马拉塔军和锡克军交手,这两支军队都以骑兵闻名。
英国骑兵与马拉塔骑兵有多次交手,1803 年 9 月 23 日的阿瑟耶之战和 11 月 1 日的拉斯瓦里之战,英军都是以少胜多,而且都因冒进初战不利,但最终获胜。
尤其是拉斯瓦里之战,英国骑兵以绝对数量劣势把敌军拖住了 48 小时,等到了援军。
征服马拉塔人后,英军遇到了素以骁勇闻名的锡克人。
当时锡克军队请来欧洲教官训练步兵炮兵,他们算得上英军在东方遇到的最强对手。
只是锡克人认为自己善于马上作战,并未让欧洲人染指锡克骑兵。
1845 年 12 月 18 日的穆德吉之战和 1846 年 1 月 28 日的阿利瓦尔之战,英国骑兵同样碰到初战不利,但两次战役中,英国骑兵都以少胜多击败了锡克骑兵,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英国第 16 女王枪骑兵团冲击锡克步兵方阵。
此战爆发于 1848 年 1 月。
当时的锡克军队中,步兵炮兵都已经欧化,表现不俗,唯独骑兵保持传统较多,延缓了近代化的步伐,也成为战场上的短板。
英国第 16 女王枪骑兵团冲击锡克步兵方阵。
此战爆发于 1848 年 1 月。
当时的锡克军队中,步兵炮兵都已经欧化,表现不俗,唯独骑兵保持传统较多,延缓了近代化的步伐,也成为战场上的短板。
1849 年 1 月 13 日的吉利瓦拉扬之战,是一场由骑兵主导的战斗,英印右翼骑兵愚蠢地强行穿越灌木丛受阻后,遭锡克骑兵突击被逐出战场,英印步兵阵线右翼暴露在锡克骑兵面前,但英印左翼骑兵击穿了锡克人的左翼,又从锡克人背后转向冲回来,粉碎了锡克左翼步骑兵(英军右翼虽受对方威胁,并未崩溃)。
英国骑兵也在北非战场有过亮眼表现。
1898 年 9 月 2 日,英军在苏丹恩图曼与苏丹大军遭遇,英军机枪阻止了规模庞大的苏丹骑兵,但英勇的苏丹骑兵迂回袭击英军右翼,英军第二十一枪骑兵旅立即反击,以伤亡 20%的代价粉碎了苏丹骑兵,并横扫整个战场。
砍出来的胜利 欧洲列强在殖民扩张史中靠着先进武器击败了所有古老民族,但它们的骑兵与被击败的对手一样,都用的是冷兵器而非枪炮,为何欧洲近代骑兵舍火器而取刀剑? 思曾说:火药将骑士阶级炸得粉碎。
但是,但骑兵并未因为火药武器而消失,反而日益成为战场突击力量的中坚。
近代早期的骑兵也曾流行过被称为“半回旋”的火枪战术。
但很快火器就沦为辅助武器。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军骑兵曾多次掏枪射击以试图阻止对方正规骑兵的冲锋,大多仍被冲得。
实战证明,相比不太靠谱的火枪,刀剑才是骑兵的决胜利器。
那些被欧洲列强击败的骑兵,马上动作通常远比欧洲骑兵更熟练,但马上杀敌技术,靠的是世代相袭和自我摸索,而欧洲近代骑兵的战斗动作,是靠实战经验与计算相结合,不断合理化和规范,杜绝一切多余动作。
英法骑兵因为作战思想和实战经验的差异,骑兵的制式武器和杀敌动作完全不同。
英国骑兵的武器是适于劈砍的弯刀,而法国骑兵的标准武器却是适合刺杀的直剑。
弯刀的优势是劈砍时会留下巨大伤口,很容易动摇敌方军心,冲锋时,砍杀动作容易连续完成,便于反复冲杀;缺点是劈砍容易致伤不易致死。
直剑的优势是虽然造成的伤口不大,但刺中躯干或头面几乎必死,缺点是快速冲锋时刺中对方后不易拔出,不利反复冲杀。
到底该用弯刀还是直剑,英法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有着坚实的实践和数学计算说服力。
英法流派不同,或许是因为英军的敌人遍布全球,很多敌人是纪律较差的东方骑兵,而法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作战对象多为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欧洲军队。
美国著名将领巴顿,也曾为骑兵到底该用弯刀还是直剑费过一片苦心,他在 1912 年向欧洲职业剑术冠军克莱里深入学习一周后,最终臣服于法国人的技艺,美国骑兵的战斗动作由劈砍改刺杀,而美军根据巴顿研究装备的 1913 型骑兵剑因此又被称为巴顿剑。
不过,八里桥之战时清军更热衷于远程武器。
开战当天早晨,蒙古马队悄悄逼近法军先遣队,到 50 米处才被发现,给敌以极大震撼。
但蒙古人却未发起致命冲锋,而是玩起了弓箭火枪,终于被大炮、步枪击退,痛失歼敌良机。
另外,骑兵的另一项关键装备是马匹。
欧洲虽然不是良种马的原产地,但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科学的人工育种技术,欧洲骑兵的马匹更适合近代骑兵的战场需求。
然而,欧洲骑兵即便有科学训练,但在单兵上,最多只能与那些自小刀马娴熟的东方骑兵打个平手,甚至更多时候会落下风。
他们只有在集团作战时才会显示出压倒优势。
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 1812 年 9 月,拿破仑远征俄国的一场战斗中,因为进攻计划推迟,导致法军骑兵暴露在俄军炮火下长达 3 个多小时。
炮弹在骑兵阵线中撕开一条条口子,有些部队还没进攻就已损失过半。
但法军却,有愤怒的士官长要求冲锋或者撤退,遭到军官的严厉呵斥。
而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一开始只损失了约 1200 多人,相对 3 万多的总兵力并不算高,但蒙古骑兵遭此打击后不是恢复、整队以重新形成战斗力,而是立即做,并抛弃了大部分伤员。
纪律和士气上的天壤之别才是欧洲骑兵相对传统骑兵战斗力的真正所在。
一支百战百胜的传统骑兵,也可能有高昂的士气和较为严明的纪律,但建立在近代科学计算基础上的系统战术训练,形成适时强大的控制力,则是传统骑兵与近代骑兵之间难以逾越的“代沟”。
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近代欧洲骑兵是靠密集的“墙式冲锋”战术击败了相对松散的传统骑兵。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骑兵在加速冲锋到临近接战时,会形成局部簇团,很难保持整齐密集队形。
欧洲的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诸多战例表明,大部分情况下,相向冲锋的两支骑兵必然会有一方因士气崩溃而撤退;或者干脆停下发生小规模交火后脱离接触;亦或双方打开队形,容对方通过,以错马厮杀。
真正体现近代骑兵战术素养的,主要是临战队形的迅速转换;溃散之后的短时间恢复、整队,以及高超的步骑炮协同能力等。
拿破仑战争中,溃退的骑兵,往往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长官和军旗,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组并重新投入战斗。
欧洲近代骑兵控制力的根源何在? 英法这两个在殖民战争中表现最抢眼的骑兵之间的对比,或许是解开骑兵控制力和战斗力的最好钥匙。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国名将惠灵顿曾说:“我们的一个(骑兵)中队可以抵得过法国的两个,但四个中队便不及他们的四个,数量越多越比不上”。
英国骑兵向来以马匹精良和个人技艺高超闻名欧洲,但上升到一定规模层级反而不如法军,源于双方骑兵控制力的差距。
当时的法军骑兵中队,整个队列被大量的军官和士官牢牢控制,分为前排指挥、中队主体和队列官行列三个部分。
中队主体的四个部分又各有军官控制前排,两翼还有各自的士官保证侧翼的控制。
以阵型为笼,以军官、士官为锁,有效防止了作战中士兵的涣散和逃逸。
英军骑兵在中队两翼同样配置了大量军官、士官,后卫队列官也数量密集,但中队的前排指挥却只有中队长一人,这会不会造成前排指挥的薄弱?拿破仑战争中的大量战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英军骑兵一旦冲锋就停不下来。
英国骑兵在多次战斗中能依靠冲锋击败多个中队的法军骑兵,但随后几乎毫无例外陷入失控,士兵们的冲锋追杀,秩序涣散,从而遭到法军骑兵预备队和溃散后重组骑兵的联合屠杀。
由此可以推论,军官和士官的配置数量和位置,直接决定近代骑兵控制力的强弱,并维系队伍的纪律和士气。
从大样本上考察拿战时期欧洲各参战国的骑兵军官、士官情况,结合历史战场表现,依然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
稳定、高效的军官和士官培养,得益于欧洲近代军事教育和军事操典,使其与传统军队的兵头、伍长在军事素质上拉开了距离。
从时代开始,士官层级需要懂得一定数学知识,才能掌握计算尺,根据战场形势,相机变换阵型。
如果有人认为蒙古骑兵败于英法骑兵只是偶然,而时代的蒙古骑兵必不至如此,那他一定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语录:“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 随机文章速度最快的高山滑板速降,时速150公里(仅次于超跑)导弹和火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导弹成本更高(千万美元一枚)谷歌可自由拆卸的积木手机,能添加血糖检测仪等附加功能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太岁值钱勾起心中邪恶的欲望/造成1人死亡双头龟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界基因突变成畸形/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增多
南朝宋为什么始于南朝宋?为什么不是从东晋开始?
南北朝,顾名思义,天下成南北分治之势,其正统有二。
而我们都知道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此六朝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定都於今南京城(东吴称建邺,时为避之讳而改称建康)。
而此六朝,皆偏居江南之地,在时间上几乎连贯在一起,且东晋与南朝宋之间还存在明确的承袭关系。
那为何南北朝以南朝宋为开端,却不以东晋或东吴为开端呢? 其实,这牵涉到“正统”之争问题。
在儒家的天下观念之中,“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故而,天下便只能有一个正统。
而谁据有了“正统”名分,则意味着其在政治上就容易获得支持。
如东晋时期,丞相与符坚之弟符融劝导勿征伐东晋的理由,就是东晋虽僻处江南,但是为华夏正统,人心向晋,不宜征讨。
而苻坚执意伐晋,很大方面的原因也是必欲灭东晋而心安。
因此,每遇天下动乱分裂之际,“正统之争”便会成为各方势力争执的焦点。
而历史上最有名的“正统之争”,当属蜀汉与曹魏的正统之争。
在《出师表》中即言道:、王业不偏安。
但自魏晋到北宋的官方(如司马光等主编的《》)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而将蜀汉视为地方割据政权。
但宋室南渡之后,因与蜀汉的境遇同病相怜,故理学家等主张以“血统”而论正统,蜀汉正统论便又开始抬头(匈奴的汉赵政权,亦曾以蜀汉为正朔,而祀、,但影响力较小)。
自明以后,影响力甚广的小说《演义》也是奉蜀汉为正朔,也使“奸臣”的形象深入人心。
尽管蜀汉与曹魏的正统之争,较为激烈。
但史学界的主流还是以曹魏为正统,汉魏晋宋齐梁陈之间是有明确的禅让程序的。
如果否认了汉魏禅让的合法性,则从根源上,晋宋齐梁陈亦不得为正统,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到陈朝时,陈最终为隋所并,汉魏晋宋齐梁陈这一脉帝系传承便断绝。
故而,正统便只能归於隋,但的帝系又是从那里禅让得来的。
而肯定了隋的正统,就意味着不能否定北周的正统,肯定了北周就不能否定,肯定西魏就不能否定北魏。
从北魏到西魏到北周到隋唐再到后梁,也是有明确的禅让程序的,为另一支脉的帝系传承。
出於相似的原因,北魏到到,这一小支脉的帝系传承也获得了承认。
而在南北朝时期,双方是互不承认的,南朝修史书,称北朝为“索虏”,列为“索虏传”。
北朝修史书,谓南朝为“岛夷”,列为“岛夷传”。
而北魏(其时,尚未融合於华夏)与华朝正式形成南北对峙之势,为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掉北凉,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此时,南朝宋已建国19年,而南北朝都获承认,原本就是不得已才为之,故南朝以南朝宋为开端,而不以东晋或东吴为开端。
而北朝则追溯到386年,道武帝自称代王。
随机文章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改革变法?赵武灵王:我倡导的胡服骑射难道不算印度泰姬陵的传说,国王为宠妃花22年建成做梦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做梦进入另一平行世界/不同空间的自己为什么有人相信ufo,美军曾建UFO研究基地/霍金曾预言UFO存在为什么太空看不到星星,太阳系以外的都是假象(谣言/阴谋论)
南朝宋的暴君,宗室手足为什么喜欢自相残杀?
宋武帝开国,威震一时: 宋武帝刘裕出身于寒门,平东晋,征华北。
他是以后、以前这段时间里军事成就最高的。
而刘裕取代东晋所建立的南朝宋也是南朝的4个王朝中国力最为强盛的政权。
但刘裕所创建的如此强盛的刘宋王朝之所以很快就趋于衰落,一方面是因为南朝宋与北魏的战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过于频繁的宗室诸子之乱,因为刘宋的皇子之争只能用血腥来形容。
宋武帝刘裕 公元422年,一代枭雄刘裕密谋讨伐北魏未遂,在建康城(南京)突发急病去世,他传位于长子,这就是,这就是内乱的开端。
刘义符因为无能被权臣所废,不久被杀死,他的三弟转而即皇位,这就是南朝宋文帝。
南朝宋一共59年的国祚,而刘义隆就在位有29年之久,他在位时期应当说是南朝宋最安定的时期,同时也是南朝宋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但是宋文帝晚年也未得好死。
刘义隆晚年,太子刘邵和始兴王刘浚密谋造反。
刘义隆在位29年后被自己的太子刘邵用刀砍死,从此南朝宋进入了诸子争斗的疯狂时代。
不久后,刘义隆的第二个儿子武陵王起兵攻入建康,将太子刘邵和始兴王刘浚枭首,刘浚即位后就是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从兄弟的尸骨中取得皇位 不满刘骏登基,其他兄弟们也跃跃欲试,比如刘义隆的第六子广陵王刘诞也想起兵夺位,但是兵败被刘骏杀死。
刘骏的手段残忍,尤其是对待兄弟们可谓是“血洗满门”。
为了防止兄弟们夺位,刘骏大开杀戒,对于宋文帝另外的几个儿子比如王刘铄、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休茂等人全都遇害。
宋前废帝听信流言屠杀兄弟、叔伯 宋孝武帝刘骏之后,即位的是他的儿子。
刘子业从小生长于骄奢淫逸的皇宫,对治国不感兴趣,但是却遗传了其父的残暴。
这个人是南朝最有名的昏君和暴君,玷污姐妹、小姑、姨母,残杀手足兄弟,以观看宫女与牲畜交媾作为乐趣。
在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暴君中,刘子业要属恶贯满盈之最,他仅在位一年才17岁就被杀死。
因为他是个废帝,而且生前,死后连皇帝都没有,只是为了方便与宋后废帝相区别,我们习惯性称刘子业为宋前废帝而已。
刘子业即位后,听信流言,进一步对宗室诸王展开大行屠杀,他的叔叔江刘义恭等人无罪被杀,另外几个叔叔湘东王、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等人被囚禁成为奴隶。
同时,刘子业对待自己的兄弟们也是毫不留情,比如新安王、南海王刘子师等人也是全家株连被杀,对于这些人是否想夺权不得而知。
废帝刘子业 宋明帝屠杀兄弟与宋孝武的子女(侄子、侄女) 刘子业,果然在17岁时就被他的叔叔湘东王刘彧暗杀,这个刘彧就是南朝的宋明帝。
《谥法》曰:照临四方曰明,开张圣听曰明,但刘彧是个昏君,所以这个“明帝”的谥号用在他身上是滥谥的结果。
刘彧能够得到这个谥号,有可能是因为他善终(病死),而不像刘子业那样被者所杀。
刘彧杀死侄儿谋朝篡位,同样也遭到另一个侄儿晋安王刘子勋的讨伐。
刘彧杀死了刘子勋后,顺手将哥哥宋孝武帝刘骏的子女一脉里剩下的数十人全部杀死,无一放过。
刘彧晚年,又开始清算自己兄弟辈的诸侯王。
在还刘彧活着的弟弟中,除了顺阳王刘休范以外,容貌和智力出色者全部被杀。
宗室人员凋零,萧贼篡位杀君 传言说刘彧死后真正继承他位置的刘昱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宫妃与别人野合时所生的野种。
刘昱就是宋后废帝,他因为在位时间短所以对宗室屠杀的事不怎么上心,但还是因为执政残暴而被杀,死时只有15岁,没有后代。
由于南朝宋的历代的宗室内斗,导致家族人员凋零,外臣坐大。
南朝宋的末代皇帝也是刘彧的儿子,名叫刘准,也就是宋顺帝。
宋顺帝时期,尾大不掉的权臣萧道成篡位,将13岁的刘准杀死,取代了宋朝并建立了南朝的第2个王朝~南朝梁,或者称,后面的南齐,南陈以此类推。
南朝的四个王朝分别是宋齐梁陈,但因为一般只称的宋(1127-1279)为,所以不能称刘裕的宋(420-479)为南宋,而是称其为南朝宋,一字之差,。
由于兄弟的相争,一系列皇室大屠杀导致南朝宋的宗室过于脆弱。
后来篡位的萧道成则进一步杀光了剩下的子弟。
南朝宋的宗庙就此绝祀,血脉断绝。
南朝宋宗室内斗程度创下了中国历史的新高度,对于父子相残、手足相残、兄妹乱伦等骇人听闻的丑闻居然在南朝宋屡见不鲜,可见封建皇权泛滥的灾害。
在皇位面前,再浓烈的亲情也已经被稀释如水。
随机文章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长征10号重型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达150吨(未实际生产)吸血鬼的始祖该隐,杀死弟弟与妹妹结婚生子(被上帝诅咒)黑洞里面是另一个宇宙,宇宙中每个黑洞都是平行宇宙怎么查看自己的超能力可行性,三大条件助你觉醒超能力(白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