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没灭掉唐朝,却间接帮另一个人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用这句诗来形容真可谓贴切。
虽然失败了,但也让垂死的李唐王朝大伤元气。
他辛辛苦苦南征北战却没有灭掉唐王朝,而另一个
【菜科解读】
”用这句诗来形容真可谓贴切。
虽然失败了,但也让垂死的李唐王朝大伤元气。
他辛辛苦苦南征北战却没有灭掉唐王朝,而另一个人却不费就登上之位,这无疑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先回到黄巢所生活的年代,看看黄巢为什么要起义以及他为何会失败。
图1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唐朝经过后,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早已是苟延残喘。
中间虽经历过几次改革,但由于宦官和藩镇的阻挠,都一一流产,这就注定了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时,局势更恶,君不君,臣不臣,老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根据《·五行志》记载:“关内大饥,人相食”,局势混乱到如此程度,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僖宗本纪》也说道:“京师食尽,贼食树皮,以金玉买人于行营之师,人获数百万。
山谷避乱百姓,多为诸军之所执卖。
”连军队也做起了买卖人肉的“生意”,老百姓可以说是没有活路了。
而朝廷呢?朝廷,说如今灾难纷起,老百姓度日维艰,一定要爱民如子,不能强加赋税。
“本是平人,迫于饥馑,驱之为盗,情不愿为”。
朝廷也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因此所下达的圣旨可谓是合情合理。
可是有谁听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好的政令一旦到了基层也会变了样。
官吏哪管百姓死活,该盘剥,该贪污的一样不少,反而变本加厉。
图2 李儇(862年―888年),即唐僖宗 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唐僖宗当时也不过是十二岁,根本,只顾贪玩。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出来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局面或许会有转机。
但是“国无良相,军无良将”,这就注定了大唐气数将尽。
灾荒不断,赋税沉重,老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落草为寇。
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是以唐民迫于必死而揭竿以起也”。
当时,韩秀昇造反,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擒,问他为何要反?他说:“天下无复公道,纽解纲绝。
今日反者,岂惟秀昇!”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蝗灾更加严重。
自东向西,所过之处,颗粒无收。
根据《记载》,京兆尹上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而宰相听到这个消息后,却相互庆贺,可见这些大臣腐朽到何种程度! 图3 唐末藩镇图 面对如此的局势,天灾人祸,朝廷根本指望不上。
那么,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轮到黄巢出场了。
黄巢以贩私盐为生,善骑射,喜任侠,屡举进士不第。
干的是杀头的买卖,屡次名落孙山,对朝廷早就心怀不满,于是便揭竿而起。
由于老百没了活路,一下子就有几千人跟随黄巢,以期能找条活路。
与不同,黄巢没有的势力,也没有图谋已久的野心,只是希望朝廷能够封自己个节度使,能够找条出路。
可是朝廷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口回绝,就这样双方僵持达十年之久。
由于没有既定的目标和远大志向,因此黄巢只能像流寇一样到处乱窜。
只能像一股旋风一样对唐王朝起到扫荡作用,根本构不成致命一击。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感慨道:“若黄巢,则陷广州旋弃之矣,蹂湖湘旋弃之矣,度江淮旋弃之矣,甲、蔡、卞无尺地为其土,无一民为其人,无粒粟为其馈,所倚为爪牙者、尚让,皆非素所统御,同为群盗,偶相推奉尔。
”唐朝虽然腐朽,但黄巢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推翻它。
图4 黄巢起义示意图 你也许会在想,黄巢为何会这么弱。
我们不是读过他的诗吗?充满豪情壮志,怎么会如此。
可是历史总是经不起细推,我们所熟知的黄巢关于咏菊花的诗共有两首,即《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
这两首诗皆见于《全唐诗》,后人一般认为是黄巢所作。
根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下记载:“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为至,巢信口应以“堪与百花为总首”云云。
巢之父怪,欲击之,翁乃令巢再赋一篇试之,巢便以‘飒飒西风满院栽’一篇应之。
”当时黄巢只有五岁(虚岁),一个乳臭未干的儿童能够作出这样的诗总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且赵与时《宾退录》引黄巢的“记得当年草上飞”的《自题像》,也是后人肢解的《智度师二首》而成。
总之,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够做出这样的诗是值得令人怀疑的。
如果黄巢真的是天才儿童,那么为何会屡试不第呢?即便是朝廷腐朽,考试环节存在问题。
那么,在后来的起义中,为何没有儿时的那般志向,却像个流寇一样到处乱窜呢? 中和二年(884),黄巢去世。
关于他的死,坊间有种种传闻,或被斩,或自杀。
有的干脆说,他没有死,出家为僧了。
图5 后梁周边形势 黄巢起义尽管轰轰烈烈,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王夫之感慨道:“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
”是啊,这些都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人,尽管兴盛一时,但不过是撼动了的根基,造成了鼎立的局面。
群盗反隋,如瓦岗者,虽,但天下最终还是归了李唐。
那么黄巢反唐呢?他究竟是为谁做了嫁衣? 如果我们知道唐朝灭亡后,谁做了皇帝,那他就是坐收渔翁之利之人。
唐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正是后梁,其建立者是朱温,也就是说黄巢是为朱温做了嫁衣。
何以如此说呢? 首先,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唐朝也没有灭亡,但毕竟也是元气大伤。
其次,朱温当初是黄巢的部下,当黄巢攻入长安时,他感到前途渺茫,毅然而然地弃黄巢而去,投降唐朝。
朱温降唐之后,朝廷赐名“全忠”,他便和黄巢反戈相向,但他异常精明,总是有意保存自己的实力。
图6 朱温(852年—912年) 唐僖宗去世后,即位的是,尽管他很想振作,有所作为。
但命运掌握在朱温手里,可以说是回天无力。
朱温逼迫他迁都洛阳,想要昭宗禅位给他,但又不想背上弑主的恶名。
昭宗心里虽然明白,却并无此意,始终认为人心向唐,天下就还是李唐的。
后来,朱温的手下杀了昭宗。
李唐至此灭亡,于是朱温也就称帝,顺理成章地成为。
可是后来,即位不久的朱温也被杀了,而杀他的正是他的儿子朱友珪。
还是那句话,“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黄巢终其一生都在反唐,却没有成功,反而身首异处。
政治投机者朱温则先反唐后降唐,不费吹灰之力得了天下,穿上了黄巢为他做的“嫁衣”。
可悲的是,这“嫁衣”没穿多久,就被他的儿子杀死了。
随机文章夏朝是禹建立的?还是启建立的?菅原道真简介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NASA拍到地球是监狱,人类是外星人送到地球的囚犯(太阳系屏障)
马谡真的是没有本事吗 为什么刘备不重用他呢
因为蜀汉阵营的势力并不是很大。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应该是准备最充分的,至于其他的北伐战争与其说是为了维护汉室江山,还不如说是他的一个念想。
说白了,战争是需要各种物资的。
而这一次的失败对蜀汉阵营伤害是最大的。
而造成这次的失利最大的一个原因,那就是。
最后还出了一个比较著名的情节,那就是他挥泪斩了马谡。
但实际上,在向他托孤的时候就对他说,最好不要用马谡,因为马谡没有什么真本领。
但他却没有采用刘备的建议,这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一个圈子组成的。
那就是古代的党派之争。
而蜀汉阵营实际上有三个党派的,一个是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一个是益州本地集团、一个是留下的东州集团。
而这里面势力最大的是益州本土的集团。
诸葛亮获取了蜀汉阵营的统治权之后,就必须面对这三方的博弈。
而他如果想让自己的政令出成都,那就必须大力提拔荆州集团的人,而马谡就是荆州集团的人。
有好处,不想着自己人,那还选择谁?建功立业这种事情当然带着自己的小弟前进了。
而势力庞大的益州本土集团对于北伐战争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带了益州本土集团的人上前线,那可能就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是诸葛亮带马谡上前线的原因。
当然了,这里面除了马谡是自己人之外,还因为另一个人的存在。
那就是马谡的哥哥。
在诸葛亮执政前期,没有马良的帮助,他是不可能成为后世蜀汉阵营的丞相的。
而马良临死之前把马谡托付给了诸葛亮。
俗话说,长兄如父,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感情因为马良这个人而有了一些不同。
两个人实际上是私交很好的。
这是从个人关系来说明他为什么会选择马谡这个。
最后,我们再说一个比较尴尬的事情,那就是蜀汉阵营后期真是没有什么人才。
而马谡在没有上战场之前的表现在诸葛亮眼里来说是一个惊喜。
马谡在他眼里就是蜀汉后继有人的表现。
这个时候,当然要带着马谡多多锻炼一下。
只是没有想到,本来应该是锻炼的一次战争,却因为蜀汉阵营自身实力弱小,锻炼变成了真实战争。
说白了,在那个时间,马谡根本就没有实践的时间。
于是,尴尬的事情就出现了,马谡实际上就是一个的人。
而“纸上谈兵”这个的来源者在参加战争之前,谁知道他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马谡在上战场之前在他心里是肯定轻易解决这次战争的,但马谡不给力了,那就真没有办法了。
但综上所述,最应该承担战败的理由应该就是蜀汉阵营后继无人。
随机文章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揭秘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鬼魂缠身/神秘病毒/机关灭杀盗墓者揭秘迅猛龙真的很聪明吗,智商比同时代恐龙高/理解人类指挥不可能揭秘虹化现象的科学解释,高僧死后肉体化成彩虹留下舍利子(神迹)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交点在哪里,位于几内亚湾/不属于任何国家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看不起韩信,却从来没有看不起汉高祖刘邦,并且还跟他结为兄弟
但凡历史上成功的政治人物,大概都是很会打友情牌的,否则他们不可能吸引那么多人手提着脑袋跟随他们奋斗,刘小毛也不例外。
所以他虽是个村官出身,心甘情愿跟着他混的小弟还真不少,什么街上杀猪的屠夫啊(),做小买卖的商贩啊(、),政府里开车的司机啊(),包括比他官还大的县司法局长啊(),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啊(),甚至名气并不输给太多的贵族,都认他做老大,而且自始自终,包括刘小毛最艰难的时候,这些人也始终没有变节。
这在弱肉强食、人心不惑的乱世,是非常难得的。
刘小毛既没有项羽帅,也没有项羽神勇,读书打仗也差了项羽好一大截,他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让如此多人为他,这倒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刘小毛是个很幽默很有意思的人。
我们举几个例子。
史书记载,刘小毛当上村官(亭长)后,却一点官样子没有,经常和衙门里的同僚、长官们,嘻嘻哈哈的开黄腔,讲冷笑话,这样一副玩世不恭的嬉皮士模样,却反而比那整日的衰脸受欢迎多了。
史书还记载,有一次沛县县令的贵客吕公乔迁之喜,郡县里的官员们都争着去送礼祝贺,刘小毛也去了,看门的挡住他,说礼钱不到一千的人,只能在堂外侧席就座。
刘小毛摸摸口袋,发现自己只带了几文钱,于是大笑一声,自唱说道:“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一万!”然后径直而入,看门人挡都挡不住。
堂内闻声不明情况,一时也是举座皆惊,要知道当时普通公务员的月薪只有两三百钱,人情往来不过百钱已是重礼,就算席间的郡县主官,贺礼也不过两三千钱,刘小毛一开口就是万钱,王侯将相间往来也不过如此罢。
然而,就在大家的震惊、狐疑与尴尬之中,刘小毛堂而皇之的坐到了主桌之上,毫无自责不安之意,席间,调侃宾客,,与那些与他并不熟识的郡县长官们勾肩搭背,俨然一副上客主宾情态,这心理素质也真没谁了,果然是日后能闯的人。
吕公不由大奇,觉得这刘小毛太幽默太有才了,实在卓尔不群,于是非要把自己本来想嫁给县令的漂亮女儿(日后的高皇后)嫁给当时已经三十七岁的老光棍刘小毛,刘小毛开开心心的笑纳了。
史书还记载,刘小毛在沛县酒店里吃饭,是从来不用付钱的,通常只是象征性的记个账,到了年终,酒店老板们总是将记录刘小毛酒帐的竹片通通折断销账。
为啥?因为刘小毛交游广阔,又幽默善谈,极能调动酒桌气氛,这可正是酒店里求之不得的揽客活招牌。
而刘小毛这讨人喜欢的交际能力与恢弘气度,也让抗秦义军总盟主对他十分欣赏,一见面就慷慨增援他精兵五千,强将十人,搞得其他前来投效的义军首领十分眼热。
第二:刘小毛仁厚爱人,出手大方。
刘小毛具备了一个江湖老大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点与手腕。
他爱护小弟,也能容忍小弟身上各种各样的缺点,只要肯跟他混的,但凡他有肉,就绝不会让小弟喝汤,但凡他有裤子,就绝不会让小弟光屁股——这叫做有钱一起花,有妞一起泡,有江山一起坐——刘邦称帝后,功臣封侯者共一百四十三人,乃历朝历代之最,连他自己也不无得意的宣称:“吾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无负矣!”当然,这个“无负”前提是你不能威胁他老大的位子,否则他会跟你立刻翻脸,不管你从前跟他有多好的交情,也不管你立下多少,他都会将你打入地狱,一点儿不带犹豫考虑。
第三:刘小毛心胸豁达,知错能改,从不认死理。
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刘小毛的肚子里,能开航空母舰。
刘小毛心里很清楚,论才能,论学问,论打仗,他没一项能拿高分,充其量只比普通人强那么一丁点儿,根本不够看。
那么怎么办,老大能耐不大,万一某件事儿做得不对头,岂不是要被小弟笑话,这面子可要往哪里摆哟? 刘小毛的答案是没关系,面子值几个钱,面子能换来成功,换来江山么? 所以刘小毛的做法就是虚心接受意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错就错了,改了就好,改了就是好孩子,改了就是好老大。
刘小毛是无知的,也是无耻的,他就算要干些不光彩的事儿来也从来不脸红,带着一股可爱的痞气和贱气。
然而无知者无畏,无耻者无敌;无知又无耻,他就是世间极品、。
因此,小弟们都爱跟着刘小毛混,就图一个“才有所用”。
小弟们通常都是能耐大胆子却小的,但是刘小毛能耐小胆子却大,他敢借用小弟的能耐去豪赌一番,赢来钱大家一起花,这对小弟们来说,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老大是不是无知且无耻,这并不重要。
以上三个优点,正是项羽所不具备的。
项羽当老大凭借的是他的偶像气质和英雄魅力,但是这两样东西不能当饭吃——我们都知道,偶像歌手往往都是的,出来的时候很火,可是粉丝们一旦热情与新鲜劲儿过去,他们就很容易变心。
我们不妨来打这么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女孩子年少时都梦想着自己能嫁一个才华横溢的,但是随着小女孩长大,她们最后嫁的往往是老实爱家的普通宅男,因为过日子比所谓浪漫更加重要。
当然,宅男最后说不定也会变心,因为这世上的男人都一样,有钱就变坏,刘小毛后来当了皇帝也变坏,他杀了很多功高盖主的小弟,这是后话,且不提。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小弟,你是愿追随刘小毛,接受他的面包提着脑袋跟他一起干;还是愿意追随项羽,饿着肚子仰望偶像,静静的独守伤悲默数你的泪呢? 说了那么多刘小毛,其实这个称谓并不合适,刘季起事的时候已经快50岁了,属于项羽父亲辈的人物,咱们应该叫他刘老毛。
事实上,刘老毛不仅赢得了萧何韩信张良等小弟的誓死追随,他还曾赢得了纯情猛男项羽的珍贵友情。
史书上记载,项羽和刘老毛在项梁手下协同作战的时候,两人是曾结拜过兄弟的。
可见项羽对刘邦,与对韩信态度是截然不同的;项羽看不起韩信,因为韩信做过胯夫,人格有污点;但他从来没有看不起刘邦过,并且就算在日后的争天下过程中也对其处处留手,这正是因为二人曾经结下过深厚的战斗情谊。
原因,就在于刘邦这个人很幽默很有意思很好相处,而且他有一点也很对项羽的味儿,那就是他的江湖气、豪侠气还有敢于放手一搏的冲天胆气——这便是项羽最欣赏他的地方。
所以,即便两人之间有互相看不惯的地方,但这并不足以阻碍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情谊。
随机文章家长必知的第十名效应,社会上混得最好回事第十名(第一名处处碰壁)探索死亡基因是什么,判断人类几点死亡/抵抗绝症的新方向辐射的意思是什么,辐射的十大可怕真相(手机辐射在安全标准内)地震和火山爆发有什么关系,庞贝古城消失前10年发生1000多次地震百里玄策历史上是谁,史上最牛外交官王玄策/一人攻灭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