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灭北齐之战中罪魁祸首是哪位 他都做了什么事情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2 点击数:
简介:为和之后,分别为和两位权臣掌权,两人都为了富强东魏和西魏而进行各项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北齐和北周先后建立之后,北齐的国力一直凌驾于北

【菜科解读】

为和之后,分别为和两位权臣掌权,两人都为了富强东魏和西魏而进行各项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北齐和北周先后建立之后,北齐的国力一直凌驾于北周之上,尽管不是一边倒,但北齐总比北周强一点,这跟北齐继承了北魏的大部分,还有北齐占据中原富庶地区密不可分。

建国之初的北齐王朝,并不是后人所说的“禽兽王朝”,也是很正常而且强大的一个朝代。

首先,北齐尚未建立前,高欢和父子先后掌握东魏实权,在两人的掌权下,东魏在军事上对抗西魏一直都是胜多败少。

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后,继承了东魏一切的北齐自然在军事上也是打压取代西魏的北周。

其次,北齐面前三位是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洋长子)、孝昭帝(高洋弟弟),都是北齐一代英主。

在位前期的高洋英明神武,向北征服、等异族,向南夺取南朝长江以北的地区,北力在他统治下比高欢、高澄时期的东魏更加强大。

虽然在位后期的高洋好像患了精神病一样,突然变了个人,不仅沉迷酒色,而且嗜杀,但对于此时强大的北齐来说,根本没有多大影响。

废帝高殷继承了父亲高洋的皇位之后,基本延续高洋的统治成果,而且高殷的性格宽厚仁爱,很关心百姓疾苦,北齐国力在高殷统治下依然强大。

可惜高殷在位时间只有一年多,就被自己的皇叔高演废杀。

孝昭帝高演的皇位虽然是抢来的,但他是北齐最贤明、最出色的皇帝,在位期间对北齐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更为完善的改革,北齐国力在高演的统治下达到了极盛。

所以在高演之前的北齐,先不说会被北周灭掉,甚至反过来灭掉北周都很有可能,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北齐被北周所灭。

其实国力更强的北齐反被北周所灭,罪魁祸首是北齐第四位皇帝武成帝。

之前热播的《》中,北齐武成帝高湛被塑造为一代明君英主,陆贞也被塑造成一代,但事实上,高湛是北齐最为荒淫残暴的皇帝,陆贞在历史上叫,也是奸相小人。

高湛是高欢的第九个儿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的同母弟弟。

公元561年,孝昭帝高演临死前,因为害怕自己死后,儿子高百年会遭到跟高殷同样的命运,所以他临时废掉高百年的太子之位,把皇位传给弟弟高湛,希望高湛做了皇帝能善待高百年。

只可惜高湛继承皇位后,马上就显露出他荒淫残暴的本性。

首先高湛违背跟高演的诺言,随便找了个理由杀掉了高百年,然后把一些认为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的皇室宗亲杀了个遍。

其次,高湛好色成性,早已垂涎哥哥文宣帝高洋美艳动人的皇后,强行纳为妃子,并下令全国各地向他进贡美女。

第三,高湛不理朝政,宠信奸臣和小人,特别是女官陆令萱和近臣,两人在朝中大肆培养党羽,高湛在这些奸臣和小人的迷惑下,杀害了很多忠臣良将。

如此荒淫残暴的高湛统治下的北齐,从此国势由盛转衰,高欢、高澄、高洋、高殷、高演五人打下的强大北齐基业不复存在,与北周的差距逐渐缩小。

北周到了武帝在位时,国力终于超越了北齐,最终完成了对北齐的灭国战。

所以,原本国力比北周强大的北齐,之所以最终反被北周所灭,罪魁祸首就是北齐武成帝高湛,他的荒淫残暴导致强大的北齐逐渐衰弱,埋下了北齐被北周灭掉的祸根。

随机文章解读英国飞龙式战斗机,发动机功率是P47两倍视错觉形成的恐怖图片,九成物理学家不敢全部看完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盘点墓地风水禁忌事项,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坏人葬下去得恶果)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

北周灭北齐之战简介 背景,过程及结果是什么样的

公元576年(建德五年)十二月至六年正月,北周武帝决定北连,南和,并乘陈攻占淮南地之机,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

此次战争历时3年,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和邺城之战。

战争背景 公元550和556年,和宇分别篡夺和政权称帝,史称北齐和北周。

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军事、经济实力较强,但实行纵容各级官史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至后主时,更是腐败不堪,不胜其弊。

北周占有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区,虽军事、经济实力不如北齐,政治却比北齐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力日渐强盛,于是宇文邕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

战争过程 公元564年(北周保定四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北周派遣尉迟迥进攻,北齐派、大将军、段韶救援洛阳。

最终北齐以少胜多。

公元564年9月,突厥在塞北集结兵力,决定联合北周攻打北齐。

北周于是征集内外诸军20万东进。

10月,宇文护派尉迟迥率10万大军进攻洛阳。

12月,宇文护派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断援兵。

但是,因齐国兵力甚微,北周轻敌,认为齐国必须不敢出兵迎战,于是放松警惕戒备不严。

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但他们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

高湛于是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

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周军越战越疲,齐军趁势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

周军全线溃退被迫撤军。

这是一次关乎北齐生死存亡的战役,又称邙山之战。

河阴之战 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七月至九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于河阴(今河南盂津尔)地区与北齐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是年,北周帝乘北齐淮南兵败、主昏政乱之际,采纳骠骑大将军建议,向边境集结兵力,准备东出击北齐,北齐闻知,亦增筑守御。

七月,宇文邕发兵十余万,分兵六路进攻北齐。

以柱国字文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分别勾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公侯莫陈崇、赵工宇文招分别勾后三军总管。

齐王宇文宪率兵2万趋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隋公等率水军3万臼渭河入黄河;梁公侯莫陈芮率众2万守太行道,以断北齐并、冀、殷、定诸州援军;申公李穆率众3万守河阳道,切断黄河以北与洛阳的联系;常山公于冀率众2万出陈(今河南淮阳)、汝(今河南汝南)以南防陈军,掩护主力右翼。

周武帝自率主力前后六军6万人直指河阴。

八月二十一日,北周军进入北齐境内,为争取民心,禁止伐树、践踏庄稼,违者军法从事。

二十四日武帝亲自指挥诸军攻占河阴大城,宇文宪攻拔武济(今河南盂津),进围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攻克其东、西二城,焚毁黄河浮桥。

北齐永桥大都督傅伏从永桥(今河南武陟西)增援至河阳,因浮桥已断,遂入中潬城(今河南盂津西南黄河中),北周军攻克河阳南城后,围攻中潬城二十余日不能下。

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扼守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武帝攻之亦未克。

九月,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南援洛阳,兵临河阳(今河南孟县)。

北周军以屯兵金墉及中潬城下,久攻不克,而北齐援军业已到达,又因宇文邕阵中患病,遂放弃所拔30余城,焚舟回师仅留韩正控守王药城(今河南济源境),掩护撤军。

平阳之战 公元576年(建德五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进攻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攻击晋州,扼北齐咽喉,吸引北齐主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

按这一企图采取如下部署: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进至汾曲,分派诸将各自据守要地,阻击北齐援军,派辛韶率步骑5000守蒲津关,保障后方安全,命内史王谊督诸军攻平阳城。

二十五日,高纬亲率10万大军自晋阳南下救援平阳。

宇文邕亲自平阳城下督战,北齐将侯子钦、刺史崔景嵩投降;二十七日,北周将率数十人入城,俘北齐守将尉相贵及甲士8000人,北周军占领平阳。

同时,宇文宪攻占洪洞,永安二城。

十一月,北齐援军已进平阳,宇文邕为避其锋锐,以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率精兵万人守平阳;自率大军撤退到玉璧一带,使宇文宪领兵6万驻扎,自还长安。

北齐援军至平阳,昼夜围攻,梁士彦顽强守御。

十二月,宇文邕知平阳紧急,先使宇文宪率所部趋平阳,随后亲至,集诸军8万,东西列阵20余里,与北齐军对峙。

北齐军围平阳时,恐北周援军突至,于城南挖掘沟堑,经乔山至汾水。

北周军至即与北齐军对峙于沟堑南北两侧,周军渡沟堑进攻,齐军抵御,战斗一天未决胜负。

齐后主听从幸臣意见,命令齐军填沟堑而进,此举正合周武帝之意,遂率军迎战,战斗十分激烈。

齐后主携和幸臣穆提婆观战,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已经战败,不听劝阻,赶紧后进,北齐军因而大败,死伤者万余人,军资甲仗丢弃如山。

邺城之战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北周上柱国韦孝宽率军在邺城(今安阳北郊,临漳西南)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的进攻战。

武陟之战后,行军元帅韦孝宽率6总管军乘胜追击尉迟迥溃军,迅速迫近相州(治邺城),叛军头目尉迟迥之根据地邺城。

尉迟迥遂以精兵3000埋伏于相州南之野马岗,被孝宽属下行军总管宇文忻率500骑兵突袭歼灭。

尉迟迥又在草桥(邺城南)部署阻击,亦为宇文忻部击败。

孝宽军于十六日进抵邺城近郊。

尉迟迥集中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

时青州总管尉迟勤(迥弟之子)来援之先头部队3000骑已经到达,5万主力尚在途中。

孝宽当即发起进攻。

尉迟迥不顾年老,仍披甲上阵,其部属关中兵均拼死力战,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

时宇文忻见邺城百姓数万人观战,即与监军、长史李询商定:先射观者,造成混乱,然后乘势冲击。

观战士民被射,纷纷逃避,喊声震天。

宇文忻趁机传呼:“贼败矣”!孝宽军士气复振,乘乱进击,大败尉迟迥军,迥率余部退入城中。

孝宽乘势挥军围攻。

李询和大将军贺娄子干率部首先登城,破城而入,迥被迫自杀。

尉迟勤、尉迟惇等向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方向逃走,被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率精骑千人追获。

至此,尉迟迥举兵68天即宣告失败。

战争结果 公元572年,北齐名将斛律光受戮,北周趁势进军北齐。

公元576年,北齐帝高纬于平阳(今山西临汾)战败后,退至晋阳(今山西太原)。

周武帝率军乘胜追击。

北齐高阿那肱率军1万镇守高壁(今山西灵石东南)。

宇文邕率军至高壁,高阿那肱望风而逃。

十二月,宇文邕与宇文宪在介休(今属山西)会师。

逼降北齐守将韩建业后,向晋阳和北朔州急进。

高纬欲奔突厥,随员多散,乃回奔邺城。

宇文邕亲率诸军攻破晋阳,疾趋邺城。

高纬退至邺城后,禅位于皇太子,恒时年八岁。

公元577年正月,高恒从邺城出逃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

宇文邕围攻邺城,焚烧西门,北齐军战败。

高纬率百骑东走,以慕容三藏守邺宫。

北周军攻入邺城,北齐王公以下官员皆降。

高恒在济州遣人持玺绂至赢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禅位于任城王高浩,与高纬等再逃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临淄)宇文邕派尉迟勤追击高纬和高恒至青州,齐将高阿那肱降,高纬、高恒率十余骑仓促南逃,欲奔陈朝。

在南邓树(今山东临朐西南),被周军俘获。

二月,周军攻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北齐任成王高浩,广宁王高孝珩等。

随后,周武帝遣军平定各地反抗势力。

北齐亡。

历史评价 北齐之灭亡并非突厥与北周合从进攻的结果。

北齐不能处理好自身的民族关系,造成自身国力不断衰弱。

相反,北周在“关中本位政策”的融合之下,民族关系得到解决,越来越强。

北齐之弱,再加上后主昏庸与天灾,天灭已经成为必然之势。

北齐内部的衰弱,再遭北周与陈的外部进攻,最终亡国。

随机文章谷歌创始人佩奇布林,曾计划将230亿美元资产捐给马斯克德国MG42机枪的威力,半天一把机枪杀死4000人(号称希特勒的电锯)电池爆炸的原因,手机电池充电过满引发爆炸/导致女孩双手炸伤毁容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蒙娜丽莎画作中隐藏外星人(有图有真相)路飞第几集吃光明果实,网络谣言/路飞靠橡胶果实通关(被掏空)

黄巢起义没灭掉唐朝,却间接帮另一个人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诗人有句诗叫“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用这句诗来形容真可谓贴切。

虽然失败了,但也让垂死的李唐王朝大伤元气。

他辛辛苦苦南征北战却没有灭掉唐王朝,而另一个人却不费就登上之位,这无疑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先回到黄巢所生活的年代,看看黄巢为什么要起义以及他为何会失败。

图1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唐朝经过后,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早已是苟延残喘。

中间虽经历过几次改革,但由于宦官和藩镇的阻挠,都一一流产,这就注定了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时,局势更恶,君不君,臣不臣,老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根据《·五行志》记载:“关内大饥,人相食”,局势混乱到如此程度,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僖宗本纪》也说道:“京师食尽,贼食树皮,以金玉买人于行营之师,人获数百万。

山谷避乱百姓,多为诸军之所执卖。

”连军队也做起了买卖人肉的“生意”,老百姓可以说是没有活路了。

而朝廷呢?朝廷,说如今灾难纷起,老百姓度日维艰,一定要爱民如子,不能强加赋税。

“本是平人,迫于饥馑,驱之为盗,情不愿为”。

朝廷也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因此所下达的圣旨可谓是合情合理。

可是有谁听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好的政令一旦到了基层也会变了样。

官吏哪管百姓死活,该盘剥,该贪污的一样不少,反而变本加厉。

图2 李儇(862年―888年),即唐僖宗 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唐僖宗当时也不过是十二岁,根本,只顾贪玩。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出来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局面或许会有转机。

但是“国无良相,军无良将”,这就注定了大唐气数将尽。

灾荒不断,赋税沉重,老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落草为寇。

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是以唐民迫于必死而揭竿以起也”。

当时,韩秀昇造反,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擒,问他为何要反?他说:“天下无复公道,纽解纲绝。

今日反者,岂惟秀昇!”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蝗灾更加严重。

自东向西,所过之处,颗粒无收。

根据《记载》,京兆尹上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而宰相听到这个消息后,却相互庆贺,可见这些大臣腐朽到何种程度! 图3 唐末藩镇图 面对如此的局势,天灾人祸,朝廷根本指望不上。

那么,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轮到黄巢出场了。

黄巢以贩私盐为生,善骑射,喜任侠,屡举进士不第。

干的是杀头的买卖,屡次名落孙山,对朝廷早就心怀不满,于是便揭竿而起。

由于老百没了活路,一下子就有几千人跟随黄巢,以期能找条活路。

与不同,黄巢没有的势力,也没有图谋已久的野心,只是希望朝廷能够封自己个节度使,能够找条出路。

可是朝廷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口回绝,就这样双方僵持达十年之久。

由于没有既定的目标和远大志向,因此黄巢只能像流寇一样到处乱窜。

只能像一股旋风一样对唐王朝起到扫荡作用,根本构不成致命一击。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感慨道:“若黄巢,则陷广州旋弃之矣,蹂湖湘旋弃之矣,度江淮旋弃之矣,甲、蔡、卞无尺地为其土,无一民为其人,无粒粟为其馈,所倚为爪牙者、尚让,皆非素所统御,同为群盗,偶相推奉尔。

”唐朝虽然腐朽,但黄巢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推翻它。

图4 黄巢起义示意图 你也许会在想,黄巢为何会这么弱。

我们不是读过他的诗吗?充满豪情壮志,怎么会如此。

可是历史总是经不起细推,我们所熟知的黄巢关于咏菊花的诗共有两首,即《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

这两首诗皆见于《全唐诗》,后人一般认为是黄巢所作。

根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下记载:“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为至,巢信口应以“堪与百花为总首”云云。

巢之父怪,欲击之,翁乃令巢再赋一篇试之,巢便以‘飒飒西风满院栽’一篇应之。

”当时黄巢只有五岁(虚岁),一个乳臭未干的儿童能够作出这样的诗总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且赵与时《宾退录》引黄巢的“记得当年草上飞”的《自题像》,也是后人肢解的《智度师二首》而成。

总之,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够做出这样的诗是值得令人怀疑的。

如果黄巢真的是天才儿童,那么为何会屡试不第呢?即便是朝廷腐朽,考试环节存在问题。

那么,在后来的起义中,为何没有儿时的那般志向,却像个流寇一样到处乱窜呢? 中和二年(884),黄巢去世。

关于他的死,坊间有种种传闻,或被斩,或自杀。

有的干脆说,他没有死,出家为僧了。

图5 后梁周边形势 黄巢起义尽管轰轰烈烈,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王夫之感慨道:“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

”是啊,这些都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人,尽管兴盛一时,但不过是撼动了的根基,造成了鼎立的局面。

群盗反隋,如瓦岗者,虽,但天下最终还是归了李唐。

那么黄巢反唐呢?他究竟是为谁做了嫁衣? 如果我们知道唐朝灭亡后,谁做了皇帝,那他就是坐收渔翁之利之人。

唐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正是后梁,其建立者是朱温,也就是说黄巢是为朱温做了嫁衣。

何以如此说呢? 首先,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唐朝也没有灭亡,但毕竟也是元气大伤。

其次,朱温当初是黄巢的部下,当黄巢攻入长安时,他感到前途渺茫,毅然而然地弃黄巢而去,投降唐朝。

朱温降唐之后,朝廷赐名“全忠”,他便和黄巢反戈相向,但他异常精明,总是有意保存自己的实力。

图6 朱温(852年—912年) 唐僖宗去世后,即位的是,尽管他很想振作,有所作为。

但命运掌握在朱温手里,可以说是回天无力。

朱温逼迫他迁都洛阳,想要昭宗禅位给他,但又不想背上弑主的恶名。

昭宗心里虽然明白,却并无此意,始终认为人心向唐,天下就还是李唐的。

后来,朱温的手下杀了昭宗。

李唐至此灭亡,于是朱温也就称帝,顺理成章地成为。

可是后来,即位不久的朱温也被杀了,而杀他的正是他的儿子朱友珪。

还是那句话,“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黄巢终其一生都在反唐,却没有成功,反而身首异处。

政治投机者朱温则先反唐后降唐,不费吹灰之力得了天下,穿上了黄巢为他做的“嫁衣”。

可悲的是,这“嫁衣”没穿多久,就被他的儿子杀死了。

随机文章夏朝是禹建立的?还是启建立的?菅原道真简介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NASA拍到地球是监狱,人类是外星人送到地球的囚犯(太阳系屏障)

加入收藏
               

北周灭北齐之战中罪魁祸首是哪位 他都做了什么事情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