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地球内部正在冷却,地球会变成第二个火星吗?

【菜科解读】
地球上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主要是有三大要素组成的,首先是阳光,阳光是地球的主要能源来源,也是光合作用的重要所在,植物通过阳光的照射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储存一些能量,形成积累在身体里的养分。
于是地球上就有了植物,动物更是直接以植物为食,阳光的存在为地球上的物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其次是大气层的存在,大气层中有氧气,有氧气那么动物以及人类就能通过肺呼吸氧气存活下来,而大气层中还含有大量的水分,凝聚成雨落到地上形成河流湖泊等水体,为生态链提供了水源。
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呼吸,没有水分那地球上也不会有我们现在所见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点,就是地球的磁场,很多人会说地球的磁场有什么用,难道我们还能借助地球的磁力飞起来不成?
其实地球的磁场对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最近有研究发现,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心温度一直在降低。
地球的磁场重要性。
地球的内部构造主要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和地幔主要是岩石构成的,然而地核却是由铁镍等金属构成的,而且地核的温度非常高,可以说是在几千摄氏度这个范围内。
研究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着一种叫做地磁场的东西。
大家应该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磁铁,很多在地球上掉落的金属物体都会被吸引过去,这就是地球的磁场。
地球的磁场的存在是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伞,它能够吸引那些对地球生态产生破坏的太阳风,当这些太阳风朝着地球飞来的时候,它们会被地球的磁场挡住。
这是为什么太阳的气息还没能够穿透地球的大气层,我们的地球就已经是一个冰冻的星球了。
然而如果没有地球的磁场,那么这些太阳风就会在碰撞地球大气层的时候打破大气层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大气层的流失。
而大气层中不止有氧气,还有水分、氮气等维持生物基本生存的东西,但是如果大气层被太阳风打破,那么随着大气层的流失,地球的温度势必会逐渐升高,地球将变得非常炎热,一片沙漠化的情景。
而且太阳风会继续往地球上喷东西,造成极其浓厚的辐射云,地球上的生物都像是被照射到x光一样。
辐射会破坏生物细胞造成生物突变,造成很多怪兽出来,也会导致哺乳动物的后代中出现畸形,造成物种灭绝。
此外,宇宙空间中还存在着很多释放着辐射的天体物质,比如说黑洞,白洞,超新星等等。
在宇宙诞生初期,这些辐射非常活跃,但是因为地球的磁场,所以这些辐射是无法影响地球的。
#p#分页标题#e#然而如果没有地球的磁场,那么这些辐射就会直接进入地球空间,对地球土壤和环境造成侵袭。
所以说,地球的磁场是地球上生命存在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点。
如果没有地球磁场,那么地球的生存环境会变成怎样,令人无法想象。
地心温度下降。
地球的磁场来源于地核附近存在的液态铁镍等金属的运动。
研究认为,这种运动是因为地核中的温度太高了,导致铁镍等金属处于一种熔融状态,有一些铁镍会向上流动,这个流动的过程就带动了一部分地核附近的运动。
而这些运动又会向外圈地壳的散热,他们会将地核的热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到地面。
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地核的温度越高,那么地核释放的能量就会越多,地核的流速就会越快。
反之,如果地核的温度下降,那么地核释放的能量就会减少,地核的运动速度就会减慢。
由于地球的磁场是由地核中液态金属的流动而产生的,所以地核温度的提高会让地球的磁场更强,而地核温度的降低则会导致地球磁场更弱。
研究发现,除去人类活动造成的外部影响之外,地球内部的自然因素也会导致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
有科学家认为,经过30亿年的侦查,地球的温度已经降低了约1000摄氏度。
这是因为地球内核主要是固体的,如果内核中有液态的铁镍金属流动的话,那么它们的高速流动则会造成地核的热量消耗更厉害。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核中铁镍金属的量会逐渐消耗殆尽。
人类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个不仅适用在物种之间,对于物质之间也适用。
我们在自然中可以发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物质也会受到其他物质的影响而改变形态。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核中液态金属的量会越来越少,流动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
如果液态金属停止流动,那么地核就会一片死寂。
那么磁场就会消失。
地球变成第二个火星?众所周知,火星在曾经也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但是后来火星的生态变迁使得火星成为如今一个干燥的星球。
火星的生态变迁与火星的磁场消失密切相关。
火星的磁场的构成和地球一样,是因为火星内部存在液态金属流动而产生的。
随着火星的地核中的液态金属向外散热,那么火星的温度就会逐渐降低直至外面的温度和地核的温度相同。
当火星冷却下来的时候,地核也就成为固体了,地核不再有流动,那么磁场就会消失。
没有磁场,火星的大气层就会因为太阳风和宇宙辐射的破坏而流失。
没有大气层,火星上就没有水分,火星土壤中的水分也会因为火星的极端温度而迅速蒸发,最终变成固体的冰存在火星冰盖中。
#p#分页标题#e#没有水分,生态也就不复存在了,火星上的生命也就灭绝了。
正是因为火星和地球的内部构造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才能让科学家得出地心温度的下降会导致地球磁场消失的结论。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像火星一样的星球。
而且NASA也在对轨道上的空间监测探测器进行研究,探测地心温度的变化。
结语随着地核温度的逐渐降低,地球的磁场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如果不就此进行解决的话,那么地球最终会变成一个和火星一样的干燥星球。
地核的构造我们对他还不够了解,我们应该加大对地球内部机制的研究,才能对于地球的磁场变化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
如果真的有一天让地球失去磁场,那么我们应该考虑在其他星球上建立文明的办法,不然就等着看地球被太阳风侵袭的那天吧。
陆生植物的进化改变了地球的大陆组成
种子蕨植物“中华叉羽叶”在中国华南的新发现及意义
自1878年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然而,由于化石标本保存条件及形态特征认识的限制,对该植物的分类属性尚有争议,一些欧洲学者主张将其并入另外一种种子蕨植物枝羽叶属(Ctenozamites)。
该属在中国的研究历史首次开始于徐仁先生1950年命名的中华叉羽叶(Ptilozamiteschinensis)。
该植物最早发现自我国湖南,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和古地理学指示意义。
由于过去缺少完整标本和角质层解剖构造技术,中华叉羽叶被欧洲学者并入到假篦羽叶属(Pseudoctenis)。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许媛媛,在导师王永栋研究员和祝幼华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张筱青博士、鲁宁博士、李丽琴博士,以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以及西南石油大学团队合作,对新近发现自中国华南的中华叉羽叶植物化石新材料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并据此深入分析了其化石记录和时空分布特征。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植物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新发现的化石标本采集自四川广元和广东花都地区的晚三叠世瑞替期地层,距今约2.03亿年左右,保存有二次羽状复叶和角质层微细构造。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华叉羽叶新材料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已报道的叉羽叶属化石信息,否定了此前欧洲学者将中华叉羽叶归入到假蓖羽叶属(Pseudoctenis)的观点,并对其形态特征和角质层构造进行了补充修订。
新材料还揭示出中华叉羽叶小羽片顶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内变异性,表现出或呈钝圆或具有2–4个的小锯齿(图1,2);表皮细胞呈矩形且排列规则,双面气孔型,但以气孔下生为主,气孔器单唇型,保卫细胞明显下陷,为4–7个副卫细胞环绕(图3)。
研究团队还对中国已发现的叉羽叶属植物化石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全面评估,提出中华叉羽叶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蕨叶形态,这对于认识和探究该植物的形态及生长发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植物化石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中华叉羽叶具有重要的地层时代指示意义(图4)。
该植物仅局限分布于中国晚三叠世的南方植物区,且在瑞替期最为繁盛,至今未在其它年代地层和地区有确凿的化石记录。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和自主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Yuanyuan Xu, Mihai E. Popa*, Xiaoqing Zhang, Evelyn Kustatscher, Ning Lu, Liqin Li, Jianli Zeng, Tingshan Zhang, Yongdong Wang*, 2022. Ptilozamiteschinensis (Pteridospermopsida)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with considerations on its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304: 104727.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2.1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