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十子刘彻被立为太子窦太后要严辞拒绝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5 点击数:
简介:皇十子刘彻被立为太子 窦太后为何要严辞拒绝?

【菜科解读】

据史料记载,为了报答馆陶公主的鼎立相助之恩。

刘彻当上皇帝后,对馆陶公主这个姑姑加丈母娘很是善待。

馆陶公主的老公去世了,馆陶公主看中一个少年叫董偃,也就是传说中的面首。

这事汉武帝是知道的,虽然这是大逆不道。

但汉武帝对姑姑还是非常宽容,包括对她的面首董偃也是一样。

但是,有了馆陶公主的帮助,刘彻就能当皇帝了吗?

馆陶公主一直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

馆陶公主不断在汉景帝的面前,说刘彻的好话。

这一天,汉景帝被王美人和姐姐馆陶公主所劝,来到窦太后宫里,向窦太后请示立太子一事。

可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景帝提出要立刘彻为太子的时候,却遭到了窦太后的拒绝。

景帝以为窦太后不喜欢刘彻,于是问道:

母后,您不喜欢彻儿,那母后认为,儿皇改册立哪位皇子为太子呢?

每个都不可以,你的那些儿子个个都是庶出,没有一个是皇后所生,他们都没资格立为太子。

窦太后的这个回答让景帝很是疑惑。

那么,窦太后为什么否定了,汉景帝所有儿子的太子继承之位呢?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原来,窦太后属意的,是汉景帝的弟弟,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

汉景帝刘启有14个儿子。

在史书中,我们没有看到窦太后特别喜欢哪个孙子,在皇位上更是不属意这些孙子们。

她最喜欢的是自己的小儿子刘武,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

据记载,当时刘武的封地,是全国最肥沃富饶的土地,共有四十多座城。

因为在七国之乱时,是梁王刘武挡住了叛军,保住了汉景帝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汉朝本就提倡以孝治天下,汉景帝对于母亲窦太后的话言听计从,因此汉景帝刘启对这个弟弟也很疼爱,给他的赏赐多的数不清。

窦氏属意自己的小儿子梁王为储君

而刘武所在封地修建的宫苑,更是大的可与天子比拟。

还有,按照礼制规定,封国亲王进京朝见,只能居留二十日。

可是在汉景帝前元七年十月,刘武进宫觐见汉景帝。

并请求留在京师陪伴母亲,得以获准,这一住就是半年。

那么,同样作为儿子,为何窦太后如此偏爱小儿子呢?

这就要说到窦太后的身世了。

窦太后出生卑微,年轻时是吕后的侍女。

不幸被吕后送去代国,却因祸得福被汉文帝刘恒宠幸。

当时,汉朝的代国不过是个偏远之地。

窦太后先后生下了刘启和刘武。

在这种困顿之际,生下都两个儿子,感情自然深。

窦太后中年有一次患病,不幸失明,无休止的黑暗笼罩着她。

使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性情变得极其暴躁易怒。

一般人瞎了眼,调整不好,心态都会崩溃,何况是在西汉后宫。

而且窦氏身有残疾,丈夫汉文帝渐渐对她十分冷淡,转而宠幸别的妃子。

大儿子刘启身为太子,学业繁重,无暇照顾母亲。

只有小儿子时时陪伴在母亲身边,给了她极大的安慰。

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王刘武十分孝顺,每次听到母亲窦太后生病的消息,就伤心的吃不下饭,也不能安静休息。

在封地也时常想念母亲,常常拿出母亲的画像观望。

很多父母都最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或许是出于母爱的天性,母亲情不自禁的想要给小儿子更多的关爱。

因此,窦太后最偏心梁王刘武,刘武可以对窦太后随意撒娇。

但是汉景帝身为皇上,即便在母亲面前也没有弟弟的自在随意。

身为帝王,肩扛天下,心系国家大事,自古帝王亲情淡薄。

窦太后也明白,他的儿子坐上王位之后,就不能无私的对她了。

对于大儿子刘启,窦太后没有施予更多的母爱。

那么,对刘启孩子的感情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眼睛失明的原因,窦太后根本就不知道孙子刘彻的长相。

母亲爱小儿子是自然之举,可这也要有个限度啊,怎么会公然违背礼制,让梁王当接班人呢?

根据汉朝祖制规定,凡是新帝登基,其他兄弟均要离开长安前往封地。

而自幼在身边长大的小儿子刘武,窦太后对其宠爱有加,便不忍心让其离开自己,独自前往封地,并希望刘启立刘武为皇太弟。

此举却在朝堂得到众大臣的异议,并坚决反对此举。

他们认为此事有违祖制,刘武被迫前往封地梁国上任,同时封为梁王。

这件事让窦太后耿耿于怀,想尽办法让小儿子陪在身边。

一天,梁王刘武入朝,汉景设宴招待。

宴席间气氛融洽,此时的汉景帝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什么原因。

说了这么一段话,让刘武更是心起涟漪。

汉景帝说道:朕现今还未立太子,既然母后如此疼爱弟弟。

等朕百年之后,朕要把皇位要传给你呀。

臣弟惶恐,臣弟无才无德,还请皇上三思啊》

这时 窦太后说话了:君无戏言,你哥哥的江山,也有你的功劳,你也是皇室血脉,这有何不可呀?

窦婴一句话得罪了窦太后

#p#分页标题#e#

就在席间一片祥和的气氛下,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说话了:陛下方才说要把皇位传给梁王,可父子相传本是我大汉的祖制。

帝位需传给长子长孙,现在陛下怎可传给弟弟,这岂不是坏了祖宗章法?

窦婴的这句话彻底得罪了窦太后,没几天,窦太后便下令把窦婴从皇戚的名册中除名。

而立储之事让汉景帝焦头烂额。

汉景帝一共有14个儿子,选出一个太子,本来就不容易。

窦太后又十分偏重梁王刘武,就等着刘启立梁王为储君,这让汉景帝左右为难。

圣德太子有哪些学说?为什么说他是“日本的释迦牟尼”

虚构说 圣德太子的圣人化,在《日本书纪》中已经是既成事实,“圣德太子信仰”是后世的人们人为制造出来的。

在8世纪,圣德太子被认为是“日本的释迦牟尼”,被日本人所信仰。

最晚至镰仓时代,就有《圣德太子传历》等现存二十种以上的传记和图传成书。

近代的实证研究有久米邦武(近代历史先驱)的《上宫太子实录》。

还有,十七条宪法并非圣德太子所作之说从江户后期的考证学者(狩谷键斋等人)开始,津田左右吉在1930年的《日本上代史研究》中也主张十七条宪法并非圣德太子所作。

结果,包括《日本上代史研究》在内的津田左右吉的四本著作被查禁,其本人也向早稻田大学辞职。

(津田左右吉是否认天皇神话说的历史学家,早稻田大学的教授,二战前被军国主义打压,但在二战后,军国主义垮台,其学说成为日本历史学界主流。

)森博达(语言学家、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则认为十七条宪法是编纂《日本书纪》时所作。

高野勉的《圣德太子暗杀论》(1985年)主张,圣德太子和厩户皇子是不同的两个人,苏我马子之子苏我善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德太子”,后来苏我善德被中大兄皇子暗杀,为了掩盖事实,虚构出一个人物形象,即苏我入鹿。

(苏我入鹿是日本历史中有名的的人物)。

另外还有,石渡信一郎(古代史研究家)出版的《圣德太子并不存在——解开古代日本史之谜》(1992年),谷泽永一(文艺评论家、关西大学名誉教授)的《圣德太子并不存在》(2004年)。

大山诚一虚构说 1999年,由吉川弘文馆出版的大山诚一(历史学家、中部大学教授)的《“圣德太子”的诞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山诚一主张:“厩户王的事迹除了冠位十二阶和遣隋使两项以外,全部是虚构的”。

即使是这两项,虽然见于《》的记载,但《隋书》没有出现推古天皇和厩户王。

没有任何当时的文献记载了推古天皇的皇太子厩户王(圣德太子),其存在过的痕迹只有斑鸠宫和斑鸠寺的遗址。

还有,关于圣德太子的史料,如《日本书纪》的“十七条宪法”和法隆寺的“法隆寺药师像光背铭文、法隆寺释迦三尊像光背铭文、天寿国绣帐、三经义疏”等,都成书于比厩户皇子晚得多的时代。

大山诚一并没有否定飞鸟时代居住于斑鸠宫、并修建了斑鸠寺的有力王族厩户王的存在可能性。

但是,作为推古天皇的皇太子摄政,并作出为人熟知的种种政绩的圣德太子则是当时编纂《日本书纪》实权者藤原不比等等虚构出来的。

《古代史之谜 越了解越清楚》(黛弘道(编)、实业之日本社、1997年)第三章“人为创造出来的太子信仰 圣德太子并不存在”以及《圣德太子与日本人》(风媒社、2001年)、《圣德太子的真实》(平凡社、2003年)等,是集大山诚一和赞同其学说的研究者们之大成的著作。

学术论文《弘前大学国史研究》上发表。

“大山说”在如今也成为了媒体的话题。

《东亚的古代文化》102号制作了大山说的特集,在《东亚的古代文化》102号、103号、104号、106号等关于大山说的争论汇编成了《圣德太子的实像和幻像》(大和书房2001年)一书。

石田尚丰的公开演讲《圣德太子是真实存在的吗?》中,也提到了圣德太子虚构说和媒体的关系。

《日本书纪》等古籍中的圣德太子形像多少包含了些夸张、润色、添枝加叶的成分,是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

但其中的多数人对主张其形象并不真实存在的大山说持批判态度,也有认同大山说部分观点的研究者。

大山说的概要:有力的王族厩户王是真实存在的。

但没有证明作为信仰对象的圣德太子的真实存在的史料,圣德太子是虚构的人物。

《日本书纪》(养老4年、720年成立)中,第一次出现了圣德太子的人物形像。

这个人物形像是藤原不比等、长屋王、僧道慈等人虚构出来的。

十七条宪法是编纂《日本书纪》时创作的。

大藤原不比等之死及长屋王之变以后,光明皇后等人又写成了《三经义疏》、法隆寺药师像光背铭文、法隆寺释迦三尊像光背铭文、天寿国绣帐的铭文等法隆寺系史料,并创造出了以观音菩萨为本尊的法隆寺梦殿为道场的圣德太子信仰。

对大山说的反驳 仁藤敦史(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部教授)认为:关于“圣德太子形像”的变迁与考证的研究动向,可总括为否定作为虚构形象的“圣德太子”,对基于《日本书纪》(在战后的日本史学界也没有完全否定《日本书纪》的史料地位)的将圣德太子粉饰成“伟大的宗教家、政治家”的形象进行根本性的批判。

但是,这种史料批判的方法也存在着问题。

在奈良时代的前半期已经对上宫太子称呼为“圣德”,这可以理解为是上宫太子死后的谥号。

而且,在庆云3(706)年以前已经有称上宫太子为“圣德皇”的金石文存在。

再加上《古事记》中关于上宫太子,有死后才有的“丰聪耳”的称号,没有“王”号,而是包含了表明是已即位的王子的“命”字的“上宫之厩户丰聪耳命”的记载。

表明最迟到《日本书纪》成书之前的天武朝,上宫太子就开始被伟人化。

因此,从除了《日本书纪》和法隆寺系之外的史料中也确认了早期的太子信仰,所以只是完全否定法隆寺系史料是不行的。

即使不否定推古朝的有力王子厩户王(或厩户王子)的存在,只将后世的“圣德太子”与厩户王区别开,这种否定传说与史实的连续性的观点也是有问题的。

远山美都男(历史学家、学习院大学讲师)认为:《日本书纪》中的圣德太子形像多有粉饰,这在大山诚一以前的很多研究者已经指明。

大山说的观点在于,作为实际存在的人物厩户皇子并没有王位继承资格,没有参与内政、外交等国策的制定,只是作为一位有苏我氏血统的王族而存在,居住在斑鸠宫、支配壬生部的厩户皇子,是即没有王位继承资格,也没有政治上发言权的无大的影响力的王族而已。

《日本书纪》中的“圣德太子”也许确实是虚构的人物,但并不是像大山诚一所认为那样,而是一位即真实存在,又有政治实力的王族。

和田萃(历史学家、京都教育大学名誉教授)认为:“圣德太子”在《日本书纪》的编纂阶段被理想化是多数研究者的共识,应该将厩户王与被粉饰了的“圣德太子”区分开,但是并不等同于认同“圣德太子虚构说”和“苏我王权说”。

对虚构说的反驳 反驳圣德太子虚构说的著作和论文有:远山美都男的《为什么圣德太子没有成为天皇?》(2000年)、直木孝次郎(历史学家、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的《关于厩户王的政治性地位》、上田正昭(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的《从历史看到的太子形像的虚实》(收录入《圣德太子的实像与幻像》)(2001年)、上原和(美术史学家、成城大学名誉教授)的《世界史上的圣德太子 东洋的爱与智慧》(2002年)、田中英道(美术史学家、东北大学名誉教授)的《排斥圣德太子虚构说》(2004年)、森田悌(历史学家、群马大学名誉教授)的《推古朝与圣德太子》(2005年)、曽根正人《圣德太子与飞鸟》(2007年)。

关于圣德太子的历史资料有《日本书纪(卷22推古纪)》、“十七条宪法”、《古事记》、《三经义疏》、《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天寿国绣帐(天寿国曼荼罗绣帐)”、“法隆寺药师像光背铭文”、“法隆寺释迦三尊像光背铭文”、“法隆寺释迦三尊像台座内墨书”、“道后汤冈碑铭文(=伊予汤冈碑文、记录于伊予国风土记逸文)”、“法起寺塔露盘铭”、《播磨国风土记》、《上宫记》等等。

这些都成书于比厩户皇子晚得多的时代,有说法认为都是在《日本书纪》成书后再制作的,对这种观点的异说、反驳也存在着。

大山说 太子形像 关于日本书纪中的圣德太子形像,大山说是僧道慈(留学大唐17年后的公元718年回到日本)在藤原不比等和长屋王的授意下所作。

但是,森博达(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古日本语研究学者)指出:包含“推古纪”的日本书纪卷22并不是由中国音书写的卷α群(远渡日本的唐人所作),而是用日本音书写的卷β群(日本在新罗的留学僧们所作)に属するとする。

“推古纪”是汉字写成,而其关于汉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错误,所以关于“推古纪”的作者是留学大唐17年的学问僧道慈的大山说受到批判。

森博达认为β群的创作是从文武天皇朝(697年~707年)的文章博士山田史御方开始的。

十七条宪法不是圣德太子所作的说法从江户后期的考证学者那里就开始有了。

津田左右吉在1930年的《日本上代史研究》也说到了十七条宪法不是圣德太子所作。

井上光贞、坂本太郎等人对津田说持反对意见。

关于狩谷键斋、津田左右吉等人的伪作说,关晃认为“根据还不够充分”。

森博达则认为十七条宪法是后世在编纂《日本书纪》时才创作的。

胜鬘经义疏 关于“胜鬘经义疏”,与敦煌出土的“胜鬘义疏本义”有七成相同的文字,藤枝晃认为是6世纪后半期由中国北朝所作,与圣德太子无关。

关于“法华经义疏”卷首的题笺,大山说认为只是僧侣行信的一种“太子亲撰”的炫耀性帖示。

安本美典则根据题笺的撰号“此是大委国上宫王私集非海彼本”中的“是”、“非”等字的笔迹与正文一致而断定题笺和正文是出自同一人物之手,否定了成书后仅仅是添加了“太子亲撰”的说法。

而且,从题笺中的“大委国”来看也否定了“法华经义疏”由日本之外的国家所作的说法。

关于《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卷首所记载的圣德太子的世系,家永三郎认为成书年代最迟不超过大宝(701-704)年间,是比《古事记》、《日本书纪》更古老的资料。

天寿国绣帐 关于“天寿国绣帐”,大山说从天皇号、和风谥号等角度出发,认为不是制作于推古朝。

金泽英之指出天寿国绣帐的铭文中出现的干支在日本是在公元690年(持统4年)才开始使用的仪凤历(麟德历),“天寿国绣帐”的制作年代690年以后。

另一方,大桥一章则根据天寿国绣帐”图中的服制等等,认为是推古朝的产物。

石田尚丰认为从“天寿国绣帐”中体现的技法等等来看,不可能制造于8世纪。

随机文章兵马俑是活人做的吗,兵马俑是活人俑吗(真人比例陶俑烧制)释放恶臭的红笼头菌能吃吗,红笼头菌有毒吗/有毒不建议食用恶魔巴尔有多少手下,统帅66地狱军团与路西法齐名中国有舰载巡航导弹吗,东海10先进程度超战斧(未证实)怎样避免氢气球爆炸,台州氢气球爆炸造成57人受伤/打火机作怪

狸猫换太子之谜

宋仁宗(1010~1063年),即赵祯,宋真宗之子。

5岁被封为寿郡王,8岁封升王,立为太子。

1022年即位称帝。

在位期间,屡遭西夏侵袭,军费开支庞大,国力不支。

后任范仲淹为相,整顿吏治,施新改革,旋又废止。

刘德妃是宋朝时的太原人,后流落到蜀地,其父名叫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随宋太祖征伐太原时死于途中。

起初她母亲怀孕时梦见月亮入怀,不久生下了刘德妃。

她在十三四岁时,便出落得巧小玲珑,纤?秀媚,再加性情又聪明机警,对书画文字、丝弦弹唱,一学便会,最擅长的是鼗鼓,这是一种古乐,久已失传。

鼗本寻常小鼓,没什么可听的,刘德妃资质聪明,能以自己的意思变化运用,使人听了她的鼗鼓,越发觉得她丽质翩跹,娇艳异常。

今天的打花鼓,就是她流传下来的。

她少年时母亲一病而亡,外祖家中也门庭衰弱、人丁稀少,最后只剩了刘德妃一个人无依无靠,朝暮为饮食发愁,好几次要想悬梁自尽。

一天她无意中立在门前,一个相士走过见了德妃,便从上至下,看得发呆。

德妃见此不觉脸上一红,对那相士说:“你不走路,向我看些什么?”相士说:“我并非存什么歹意,只因你的品貌大贵。

我一生相人甚多,今天遇见你这相貌,还是第一次。

”德妃正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听了相士的话,心中不觉一动,便问他:“我是贫寒之人,没有相金与你的,休要讲谎话骗人了。

”相士说:“我并不要你的相金,请将手伸出与我一看,就可断定。

”德妃被他打动了心,将一双芊芊玉手伸出来。

相士一看,连连说:“后妃之相,后妃之相。

” 德妃想自己贫困到这般田地,又处在僻陋的乡间,哪里来的后妃呢?但是自从听得相士的话以后,就把自尽的念头打消了。

每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把相士的话拿来宽解自己。

邻舍家有个做银匠的,名叫龚美,要到京师去做生意,德妃便去找着龚美,要与他一起结伴同行。

龚美不肯答应,德妃笑着说:“盘费,不用忧虑,我有随身本领,到处都可以吃饭,决不拖累你;我们可以认作兄妹,沿路上有人查问,我自有话回答,必无意外之虞!”龚美没法推辞,只得答应了,携带她一同上路。

德妃到了路上,便打起花鼓,看的人见她生得花容玉貌,唱得珠喉宛转,花鼓又打得高下疾徐,别有节奏,格外多给银钱。

起初德妃一个人打着唱着,后来龚美见打花鼓很可以赚钱,也制了一面小小的铜锣,居然成了男女合演的花鼓戏。

一路之上,逢州过县,哄动了不少的人,收入的银钱,不但德妃吃用不完,连龚美也沾了不少的光。

不日到了京师,龚美仍去做银匠,德妃把沿路赚来的几个钱用完了,只得又去卖艺。

京师比不得别的州郡,忽然来了个打花鼓的女子,大家都没有瞧过这玩艺儿,争着前来观看。

内侍等遇闲暇,就相约去往听鼗,渐渐的轰动都城。

此事渐渐地传入宋真宗耳内。

真宗此时尚未被立为太子,年少好奇,便带了几个近侍,微服去看。

此时德妃只十五岁,真宗初见德妃的芳容,已目眩神迷,德妃也有意地目挑眉语暗暗传情,惹得真宗意马心猿,一刻也忍耐不住。

回至邸中,立时令内监把她召入,作为侍女。

德妃生性聪明,也乐得移篙近舵,真宗与她胶漆粘合,情投意和。

到得太宗晏驾,真宗即位,将德妃封为美人。

不久又封为修仪,进位德妃。

刘德妃性情极其灵变,在郭皇后面前,侍候得十分殷勤,就是于同列杨淑妃,也相处得很好,宫中尽皆称她贤德,真宗越发宠幸。

郭皇后连生三子,都生下不久早殇。

杨淑妃生子也如此。

真宗望子心切,选纳宰相沈伦孙女为才人。

沈女的父亲曾任光禄卿,杨淑妃家世也有背景,只有德妃出身寒微。

郭后驾崩,这三位妃子都有继位中宫的可能。

德妃表面虽然谦和,内里却十分忌刻,只盼自己生一个皇子,皇后的位置就唾手可得了。

但她始终不能怀孕。

于是想出一个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计策,暗令侍婢李氏侍候真宗。

李氏生得容貌婉丽,性情柔和,原是杭州人。

父亲李仁德在吴越王时曾任左班殿值。

吴越归于宋朝,李仁德迁徙汴京的途中染疫身亡。

继母携所生子改嫁,剩下李氏孤零零的无以为生,遂削发为尼。

刘德妃偶至庵中礼佛,见李氏相貌娇美,举止从容,知是大家闺秀;与之谈论,又知书识字,应答得体,德妃因与自己同病相怜,就将李氏带出尼庵。

真宗召德妃入宫,李氏也跟进去做了侍婢。

德妃因为自己没有生育,思来想去,只有李氏是亲手提拔起来的,而且性情柔顺,胆量很小,不怕她争娇夺宠,倘若生下一子,自己取来抚养,只要事情做得秘密,也就与亲生的一样了,因此命李氏伺寝。

李氏的生死荣枯,都在德妃手里,自然如命而行。

李氏娇媚动人,婉转柔顺,竟在当晚珠胎孕结。

十月满足,生了一子,就是后来的仁宗。

德妃从襁褓中,把孩子抱去,作为亲生,她嘱咐左右,以后只说皇子是自己亲生,不得泄漏于外廷,一面暗求真宗,册立为后。

真宗次日便与群臣商议。

哪知大臣多以为不可,翰林学士李迪谏阻说:“刘妃出身寒微,不足母仪天下。

”真宗立即变色。

参知政事赵安仁奏道:“陛下欲立继后,莫如沈才人。

才人出自相门,足孚众望。

”真宗说:“后不可以僭先,且刘妃才德兼全,不愧母仪。

朕意已决,卿勿多言。

”群臣不敢再谏。

真宗册刘氏为皇后,并封杨氏为淑妃,才人沈氏为修仪,李氏为婉仪。

刘后继位中宫,因自己母族无人,虽然有个龚美,改为刘姓,但还是人丁过少,挣不来面子。

刘后的心事,虽然不曾出口,早有人窥测了内情,传了出去,一时之间,就有成千上万姓刘的都来认作刘后的本家亲族。

刘后竟是来者不拒,全部地加以恩赏,凡汴京城内姓刘的,顿时成了大族。

刘后心性聪明,留心时事,本来知书识字,此时又旁览经史,每当真宗退朝,展阅章奏时,刘后也陪着坐在一旁,得以预闻,一经过目,就不遗忘。

真宗有时不能记忆,或是有些狐疑的地方,向刘后询问,她竟能原原本本的回答,且能援古证今,滔滔不绝,替真宗解决疑事,真宗凡事都和刘后商酌而行,因此刘后渐渐开始干预外政了。

天禧四年,真宗久病居宫中,事多决于后。

一次真宗环顾群臣说:“朕目中为何久不见寇准?”群臣方知以前的谕旨,都非真宗的意思,都是刘后与丁谓等勾结起来内外弄权。

加入收藏
               

皇十子刘彻被立为太子窦太后要严辞拒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