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三朝老臣周勃被23岁的汉文帝耍的团团转

【菜科解读】
诛诸吕,安刘氏,立新帝,太尉周勃的功劳最大,新上任的汉文帝刘恒自然亏待不了他,于是下诏,赐周勃黄金五千,加邑万户。
汉时一金为万钱,五千金就是五千万钱,相当于当时五百户中产人家财产的总和。
而且周勃本就有万户封邑,如今再加封万户,哇塞,发了。
而另一位有拥立之功的大臣陈平却看出不对劲了,虽然他也被赏赐了黄金两千,加邑三千户,但陈平的政治嗅觉多灵敏啊,哪怕是全身熏香,他还是闻到了皇帝的臭屁味,这位新主子虽然才二十三岁,但不是可以任人摆布之辈,咱还是早想后路吧。
于是,右丞相陈平立刻托病要辞去相职,表示自己在此次平乱事件中功劳远不如周勃,所以情愿让贤,刘恒觉得也确实如此,于是拜周勃为右丞相,而降陈平为左丞相 汉初有设左右丞相,以右相为尊。
与陈平的谨慎相反,周勃却得意的有点儿找不着北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他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那一人还是他亲手捧上去的,真可谓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升官升到点,发财发到手发软,换做谁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还保持着的冷静与清醒 大概也只有陈平、张良、卫青那样的神人能做到。
于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些貌似君子的小人,喜欢以礼节伦常之名,行政治投机之举。
口中大道理说的一套一套,其实心里那点子小九九,还真以为大家看不出来么?
这个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灰色人物,就是世称无双国士的汉初名臣袁盎。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
父亲在楚汉时期当过强盗,天下太平了之后不当强盗了,搞慈善业,专门接济江湖兄弟,后来又举家迁徙到安陵 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一转身成了地方上的头面人物。
袁家在安陵,可以说有钱有势,黑白两道通吃。
这种人,说的好听是大侠,说的不好听就是豪强,不管怎么说,那就是就是交游广阔小弟众多,正宗一个江湖大佬。
袁家到了袁盎这一代开始涉足政坛,向官场进发。
吕后时期袁盎在上将军吕禄家里做门客,既是吕氏一党,袁盎的政治前途本已无望,但他哥袁哙人脉极广,一番运作之下竟让他到朝廷里给刘恒做了郎中。
郎中这官虽小,却可接近皇帝展现才能,所以前途其实非常光明,汉朝很多名臣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周勃是三朝老臣,又有拥立大功,刘恒对他自然甚是恭敬,每次散朝,都是亲自送他走出殿门,并目送他远去,含情脉脉,心里憋火。
而周勃对此竟也颇为受用,每次出宫都是大摇大摆,趾高气扬,步履甚是轻快。
作为文帝的忠实仆从,袁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认为这大违君臣之礼,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于是一次散朝之后,袁盎便问刘恒: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刘恒当然回答:丞相可谓社稷臣也!
袁盎却摇头道:绛侯乃功臣,非社稷臣也。
所谓社稷之臣,必君存与存,君亡与亡。
方吕后时,诸吕擅权,刘氏命悬一线。
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权,却不能救正。
及吕后崩,诸大臣相聚谋诛诸吕,绛侯适逢其会,得以成功。
今陛下即位,对其封赏特隆,敬礼有加,丞相不自内省,反且面有骄色,而陛下依旧对其如此谦让,此陛下与丞相皆失君臣之礼,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虽然周勃夺军诛吕,有政治投机的意味,但袁盎说他乃适逢其会方得成功,进而刻意抹灭其功绩,这未免也不太客观,这世上谁敢夺吕后的兵权?况且,周勃自居有功,情不自禁翘起了尾巴,这不是他嚣张跋扈的故意之举,而是他自矜少文的性格使然,这也情有可原。
况且秦汉时丞相的地位本来就比后世高,其作为政府首脑,与皇帝这个国家首脑,在权力体系中地位相差并不大,所以丞相在觐见皇帝的时候,皇帝之前坐着要起立,乘车坐辇要下来迎接;丞相有病,皇帝还要摆开仪仗到家里嘘寒问暖。
这样的待遇放在清朝,别说是没事儿琢磨在哪块地砖磕头声音大的军机大臣,就是皇上他爹也享受不到。
但汉文帝却对袁盎的建议非常受用,遂立刻对周勃转变了态度,从此恭敬没了,亲切没了,皇帝架子端上,辞色也越来越威严,还动不动挑刺给周勃小鞋穿。
皇帝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周勃顿时感觉到了不对劲,于是每日诚惶诚恐,提心吊胆,神经都弄得快衰落了,却始终不明其中就里。
后来,周勃终于得知是袁盎告了自己的刁状,大怒。
想当初袁盎还当过吕禄的门客,周勃完全可以把他顺便清洗了去,至少可以终结他的政治生命。
只是后来看在好友袁哙的面子上,这才放了袁盎一马,袁盎不说感恩戴德吧,这次也不该倒打一耙,最多私下对周勃施以劝告,如果周勃当真冥顽不灵死不悔改,还可以当众提出施以批评,奈何暗地里告刁状,真乃一白眼狼也!
好在周勃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爱来阴的那一套。
他表示愤怒的方法,也就只是找到袁盎,开口一通大骂:吾与尔兄袁哙善,今儿廷毁我!
#p#分页标题#e#这句话里的儿是句粗话,大概就是现在儿子、小子、小王八蛋的意思。
看来周勃真的没啥文化,骂人吐的脏字,跟刘邦所谓乃公 你老子我有的一拼。
面对暴跳如雷的周勃,袁盎既不与之对骂,也不赔礼道歉。
他自认是个豪侠君子,又觉得道理在自己这边,且又有皇帝撑腰,所以只当周勃是空气,压根不理他。
不过,周勃虽怒,却并没有对袁盎进行打击报复。
因为他心理很明白,皇帝对他必然早有成见,不然不会因为袁盎的一句话就对自己改变看法,或许从前那谦恭的样子本就是皇帝装出来的,又或许袁盎也只是皇帝的一把借来杀人的刀罢了。
周勃越想越后怕,身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拥立大功的武人丞相,他面临的政治环境可谓险恶,于是从此之后,周勃的跋扈与高调都没了,他甚至还学会了在文帝的龙威之下汗流浃背,这在从前是不可能发生的。
图:今江苏沛县安国镇三诸侯文化园周勃雕塑
事情是这样的,某次朝会,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周勃捧着脑袋想了半天想不出来,只好老老实实回答:臣不知。
文帝又问:一岁钱谷入几何?
周勃还是答不出来,他又着急又害怕,竟至两腿打颤,汗流浃背。
文帝一看,得,一问三不知,这你还丞相呢,笑死人了。
便转身又去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不慌不忙的回答:此二事各有专职,非臣可知。
你也很搞笑,你是丞相,朕不问你问谁?
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廷尉:九卿之一,掌刑辟,为国家司法官。
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谷货,为主管财政之官。
文帝心中不悦,遂作色道:既各事皆有主管,那你这个丞相是干什么吃的?
陈平伏地叩谢道:臣惶恐。
陛下不知臣驽钝,使臣得待罪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下理万物;外抚四方,内附百姓;使卿大夫皆能各司其职也。
若廷尉与司隶内史亦不知陛下所问,则为宰相之失职也!
文帝闻言,顿时转怒为喜,鼓掌道:善!君实乃社稷之臣也。
然后转头看了看旁边垂头丧气的周勃,冷哼了一声。
周勃见陈平应对如流,能博皇帝欢喜,更自觉相形见绌,越加惶愧,下朝后,便一把抓住陈平,埋怨道:君独不素教我对!
就是你,平常也不把这些干货教给我,搞得我在陛下面前出尽洋相,丢死人也!
陈平暗笑周勃傻的可爱,道:君居丞相之位,岂有不知其职责乎?倘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目、性别、绰号,难道君也欲一一做答邪?
周勃听了这话,越觉惭愧,但回家后仔细一想,却发现事情有点不大对劲,要知道刘恒在当皇帝前也当过十七年的代王,如今又当了一年皇帝,并非政治菜鸟,岂能不知宰相之职?而陈平当年故意将右相尊位让予我,如今又配合皇帝演戏,眼睁睁的看着我出洋相,这其中似乎也大有猫腻!罢罢罢,这伴君不只如伴虎,简直跟坐在刀山火海之中无异,陈平如精似鬼,故能应付无虞,可我该怎么办呢?恰好此时又有人提醒他说: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首受厚赏,处尊位。
古人有言,功高遭忌,久必有祸!
周勃闻言,顿时如山风吹不落雨的夏天,一颗心坠入迷蒙深渊。
他想起了伍子胥,想起了文种,想起了李斯,想起了韩信
所谓枪打出头鸟,当年高祖时有韩信彭越等鸟人在前面顶着,所以他很安全。
可如今老家伙们跑的跑死的死,现在只剩他这支老鸟飞的,这这样想着,直想的头皮发麻。
周勃终于再也坐不住了,赶紧摆开笔墨写辞职信,无非是说自己老病,不堪用,请归相印,望陛下恩准,让自己回府享清福。
文帝当然答应:这个周勃占着茅坑不拉屎,还不如趁早回家抱老婆孩子算了。
于是,周勃辞官回府。
丞相只剩了陈平一人。
不过陈平年纪也很大了,没几个月便因病去世,他算是平平安安的全身而退了,却把所有麻烦丢给了周勃。
文帝于是把周勃又请了回来,继续担任丞相。
西汉巨量黄金从何而来?地球上的黄金是从哪里来的?
黄金为何在西汉时那么丰富,而在随后的东汉及之后朝代却大量减少?是中国人对金子看法变了,还是金子的储藏量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去过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肯定见过这一大堆极具诱惑力的西汉金饼。
这219枚金饼是1999年11月西安东北郊某砖厂在推土作业时发现的,每枚重量247克左右,约相当于汉代的一斤。
它们的出现,印证了史书上西汉“多金”的记载。
作者: 闻风 西汉黄金滚滚来 公元前205年的冬天很冷,大雪已经连续下了快一个月了,楚、汉双方的军队也像这冰冷的空气一样在荥阳这个地方僵持着。
楚霸王项羽早已坐卧不安,他想要尽快地打赢这场战争,于是想方设法断绝汉军运粮的甬道。
不断被楚军攻击粮道的汉军确实有些支撑不住了,刘邦也不想在这个鬼天气里再无止境地等待下去,必须有所行动了! 十二月的一天深夜,一行车马从汉军大营悄悄驶出,直奔楚军而去。
领军的人叫陈平,他神情严肃而复杂,因为他身后的车队上装有几万斤黄金。
陈平不由回想起前几天刘邦找他商议局势时的情形,刘邦是那么的不安和悲伤,于是他献策说谁都没法抗拒黄金的诱惑,可以用黄金来离间楚军将帅,尤其是以耿直著称的钟离昧和范增。
刘邦大喜,当即命人取了4万斤黄金给陈平,让他随意花。
他身后车队上装载的就是其中一部分,要用它们去收买楚军帐中的士兵,让他们散布钟离昧的谣言。
陈平的黄金送去没几天,谣言果然便传开了,士兵们纷纷说:“劳苦功高的钟离昧开始不满项王不给他分土地称王了,会与汉军联合灭掉项氏,到时好瓜分楚国土地各自称王。
”谣言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便对钟离昧产生了猜忌,逐渐疏远了他。
这4万斤黄金的效力远没有结束。
第二年四月,陈平用这些黄金买了牛羊猪三牲,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悠闲地在营帐中等候项羽派来的使者。
待使者一到,他便命人将丰盛的酒席端去使者住所,一进门便假装惊诧道:“我还以为来的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旋即再使人端上粗劣的饭食。
使者回去之后将自己遇到的情形描述给项王听,项王自此对范增也心存疑心。
范增知道后请求告老还乡,结果病死在返乡途中。
失去了左膀右臂的项王,两年后便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这4万斤黄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创了西汉。
这也像是一个征兆,预示着西汉将是一个“多金”的王朝。
西汉的“多金”,是历代史学家的定论。
且不说那“开国”的4万斤黄金,已足以让人惊诧,来看看西汉的黄金库存,即现代所谓“黄金储备”,其数额之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实属罕见,可以说为历朝之最。
《魏晋南北朝史》载:“西汉初期,黄金的应用总数量在百万斤以上。
”如果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考据的西汉时1斤折合今日248克来计算,西汉的百万斤即今日的248吨。
而2003年中国的黄金储备为600吨,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我国2003年黄金储备的41.3%。
此外,翻开《汉书》,会发现西汉帝王赏赐黄金的例子数不胜数,数目动辄千斤万斤,仿佛说的是平常的萝卜白菜一般。
比如:刘邦的长子刘盈,即位后便大肆用黄金打赏为父亲刘邦办理丧事的人员,尤其是亲自参与挖墓穴的人,将军一级的给40斤黄金,年俸2000石的官员给20斤黄金,年俸600石的给6斤,600石以下的给2斤。
可以想象,巨大的帝陵必然要求满朝文武都投入工程,如此一算,赏赐的金额确实很大。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因众大臣杀吕后的亲属有功,又赐周勃5000斤黄金,赐陈平、灌婴各2000斤黄金,赐刘章、刘揭各千金。
汉武帝刘彻仅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赏赐连年击败胡军的大将军卫青就花费了20余万斤黄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巨量黄金出现在西汉王朝呢? 距今2000余年前,楚国便使用了如图中所示的金钣,由于钤有方形或者圆形的小印,习惯上被称为“印子金”。
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尤其以“郢爰”为多,因此也被称为“爰金”。
“郢”为楚国都城名,“爰”为当时的货币重量单位。
哪儿来这么多黄金? 不可否认,西汉黄金之巨得益于前朝的积累:春秋以前黄金已成为人们宝藏的东西;到战国时各诸侯都视金为宝,无不尽力搜罗。
当时秦楚两国势力最大,财富最多。
楚国汝汉地区就盛产黄金,有方形的爰金流行于世。
秦国盛时,“黄金万镒为用”;秦统一天下之后,各国的“子女玉帛”自然也包括黄金,都聚在秦王朝的宝库……而这些历代积累的黄金最后又都被转移到了西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带动了西汉采矿业的迅速发展,更多的黄金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也充实着原本就藏金颇多的西汉国库。
西汉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除了继承前代的方法外,又发现了按矿脉分布关系寻找新矿和察看金光寻找黄金矿的方法,这在《史记·货殖列传》和《史记·天官书》中都有记载。
黄金产地也比过去有所增加,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扩展到两大流域的纵深地区。
参与采金的人数之多也有个例子可以说明:汉元帝时的大臣贡禹,看到当时农业人口大量减少,曾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就有一条为:“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可见至少当时政府设立了开采珠玉金银的专门机构,而在这个机构下面从事采金的人员也一定不在少数,否则也不至于严重到要罢免。
除此之外,罗马史学家的抱怨也值得一提。
他们对西汉时期罗马与中国的外贸交易耿耿于怀,认为罗马花费了数量巨大的黄金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
比如一种名为“缣”的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可以用来制作衣服、口袋,国内时价是400到600多个铜钱一匹,但在罗马市场却与黄金同价,即一两黄金一两缣,一匹缣约25两重,即可换取25两黄金。
据罗马史学家普林尼统计:西汉时,罗马帝国每年至少有一万万赛斯脱奇(sesterce,古罗马计量单位)的黄金流入中国(还包括印度和阿拉伯),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折合成现在的计量单位超过5吨。
难怪罗马的史学家会抱怨,用黄金换取中国的丝绸,是后来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中间商安息人经由敦煌、新疆到小亚细亚以及叙利亚、埃及的丝绸之路带回来的大量黄金,不仅来自有着充实国库的罗马,还包括沿途的叙利亚和埃及等国。
这些国家很早就使用黄金作为对外支付的货币,它们经济相对落后,对黄金的需求量很有限,因此也愿意用黄金来换取中国的货物。
另一方面,由于西汉时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商品输入相对较少,因此黄金几乎不外流,只有少量的黄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国购买奇珍异宝,如汉武帝时常向大宛购买良马、向海外购买珍珠、琉璃等,仅此而已。
西汉巨额黄金为什么消失?地下宝藏堪比纳粹黄金宝藏
那么,西汉时巨量黄金到哪里去了呢?后世学者作了种种推猜和考证。
一种认为是用于佛事。
“后世黄金日少,金价亦日贵。
盖由中土产金之地,已发掘净尽,而自佛教入中国后,塑像涂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无不用金涂。
以天下计之,无虑几千万万。
加以风俗侈靡,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
泥金涂金则不复还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 一种认为东汉黄金数量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赏赐外人)”,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输出国外。
一种说法是埋葬于地下。
唐任伍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巨量黄金入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或遗落地下,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
战国至西汉,商人以贱买贵卖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黄金,而封建统治者则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占有了国家大部分黄金,人们纷纷贮存黄金,大批的黄金被这批人呆滞窖藏,如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汉末王莽时,“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匾,尚有六十匾,黄门、钩盾、藏府、中尚书、处处各有数匾”。
东汉时窖藏黄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筑坞于眉,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
”而且从后来出土的钱币看,中国历史上窖藏金银珍宝之量大确实惊人。
为什么他们贮存巨量黄金而没有用掉呢?一是掌握大量黄金的商人贮藏黄金以备用,二是西汉未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窖藏了大量黄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从而使其窖藏的黄金如纳粹德国隐藏的巨量黄金一样,无从可考。
一种认为文书上所说的西汉巨量黄金其实并非真正的金,而是黄铜,因为从历史上看,从秦汉黄金开采量上看,从对外贸易看,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
人们惯以“金”称呼钱财,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称作“黄金”。
西汉的“多金”,是历代史学家的定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巨量黄金出现在西汉王朝呢?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像西汉那样金光灿灿的朝代—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
黄金为何在西汉时那么丰富,而在随后的东汉及之后朝代却大量减少?是中国人对金子看法变了,还是金子的储藏量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