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三朝元老岳钟琪功勋卓著一生却过的曲曲折折

【菜科解读】
清王朝并不是汉人政权,而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当政的一个政权。
清军入关之后,人数其实并不占优势,毕竟整个中原地带都是汉人。
为了防止明朝旧部的人意图颠覆清王朝想法的实现,清王朝一直都有严格的自我保护政策,在很多方面都对汉人有限制。
满洲贵族不可以和汉人通婚,如果有汉族女子借助通婚来扰乱朝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于东北的土地开放,清王朝也是限制汉人的,东北是满洲人的根据地,如果东北有大量汉人进入,就会稀释掉原本满洲部落的纯度。
康熙在位的时候,西边边区的民族突然发生暴乱,而边区的很多为官的人也被策反了。
这个消息被皇帝听到了以后,皇帝也慌了,他让自己的儿子带着士兵去到暴乱的地方去摆平那里的事情。
当时的岳将军已经三十多岁了,他被命名为随同将军,也一起去摆平叛乱。
岳将军收到命令以后,立马就带上自己的士兵,赶去战场。
最后岳将军以自己非常智慧的大脑击败了敌军,而他毫无疑问也被皇帝褒奖,得到了很高的荣耀。
过了没多久那个地方又发生了暴乱,皇帝又命令岳将军带着他的部队去平定。
后来,岳将军只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
皇帝非常欣喜,又对他进行了大大的奖励。
再后来,新的皇帝雍正坐上皇位之后,西边的暴乱又发生了,岳将军又被皇帝派往那里。
虽然这次是跟着年将军一起去的,但是他还是表现的十分出色,立了很多功,他同年将军一起收回了很多领土。
皇帝更是开心不已,让岳将军做了个更大官。
三年之后,年将军被皇帝给杀了,然后皇帝让岳将军在边缘地区做了一位大吏。
有一日,一个疯子在大街上喊岳钟琪要谋反了。
虽然证实了这是个疯子,但是有个种子就在雍正帝的心里埋了下来。
后来,岳钟琪去打仗,却不顺利,但是他的手下却告诉皇帝很顺利。
皇帝就大发雷霆,将他召回,打入了大牢。
后来这个判决等了两年多,决定要将他处死,但是在雍正帝下决定的时候,又想着他的功劳,就将他又收了监,暂时不处斩。
从此,他就开始了牢狱生活,这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他幸运的是,雍正去世,乾隆继位,大赦天下,他就结束了自己牢狱生活,变成了平民。
这样一直持续了十多年,但是,大金川叛乱,乾隆就想起来他,让他出面平定。
后来,西藏也爆发了叛乱,岳钟琪就再次出面。
后来重庆发生了反反清的组织,但是当地政府无法剿灭。
他就又出征,但是由于他现在已经是68岁的高龄了,所以在平定之后返回的路上,不幸去世了。
总结一下他的一生就是,从康熙开始重用他,然后是雍正,但是雍正用完想要杀死他,再后来乾隆在危机时刻又启用了他。
真的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呀。
风流皇帝乾隆出生之谜 汉人是否真的偷了大清江山?
有人说海宁陈家有乾隆亲笔题写的两块堂匾,一块是“爱日堂”,一块是“春晖堂”。
“爱日”也好,“春晖”也罢,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典故。
乾隆若不是陈家之子,谈得上报答父母如春晖一般的深恩吗?若照此说来,乾隆便是朝臣陈世倌的儿子,他竟完全成了一个汉人皇帝了!果真如此,则清朝自乾隆以后的皇室,就成了汉满混血血统了。
说乾隆是一个被偷换的汉家男婴,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书中一个醒目标题便是《弘历非满洲种》。
弘历是乾隆的名字。
这本书还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个汉人。
应该说,这本书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在为反清排满大造舆论的晚清时期,极力诋毁清朝皇帝,大力渲染清宫秘闻是常事,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带有浓厚的政治气味。
但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发泄决不等于就是事实。
就在反清排满者制造清宫秘闻硬说乾隆是以凤换龙的汉家男孩时,又有小说家出来凑热闹。
首先登场的是名噪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许啸天。
1925年在上海出版的许啸天名著《清宫十三朝演义》,从爱新觉罗始祖布库里雍顺,一直写到宣统大婚。
关于乾隆家世,书中说:乾隆原是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但这时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
许啸天编写的虽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却融入了上海滩十里洋场的韵味,再加上文笔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生动,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
随着《清宫十三朝演义》的风靡一时,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说法更是不胫而走,广为人知。
这便是俗文化的厉害!近些年来,有关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然接连不断地闯入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书剑恩仇录》。
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宁,从小听的就是有关乾隆的种种传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紧紧围绕着乾隆的身世之谜展开的。
在金庸的笔下,当时江湖最大的帮会??红花会的总舵主于万亭秘密入宫,将乾隆生母陈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给乾隆,信中详述当年经过,又说他左腿有一块朱记。
待于万亭走后,乾隆便把幼时喂奶的乳母廖氏传来,秘密询问,得悉了自己的家世真情:当年,陈世倌的小孩被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
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
金庸在书中还写到了陈世倌的三公子即所谓的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
陈家洛继于万亭之后成为红花会会主后,期望激发哥哥乾隆的汉族意识,共同成就恢复汉家天下的宏业,而热恋着陈家洛的回部香香公主则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身侍乾隆,欲助自己恋人一臂之力,不幸事败自刎,葬于“香冢”。
金庸的小说精彩纷呈,使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说法传得更广了。
传说这么多,传闻这么广,乾隆究竟是不是海宁盐商陈阁老的儿子?首先让我们看看,把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故事写得出神入画的金庸先生是怎么说的。
金庸曾老老实实地告诉痴心的读者们:《书剑恩仇录》中所谓的乾隆的弟弟“陈家洛这人物是我的杜撰”。
他并且声明:“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
”金庸还俏皮地说:“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
”金庸说的是实话,历史学家孟森考证认为,乾隆是“以女易男”的说法根本靠不住,所谓的“公主楼”根本就不存在。
至于人们所说的海宁陈家的房舍中有“爱日堂”、“春晖堂”两块皇帝御书的匾额一事,孟森首先肯定确有其事,但考证的结果是,两块匾额都是康熙御书赏赐的,分别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五十二年(1713)根据陈家在朝中做官的侍读学士陈元龙、陈邦彦的奏请,题写后赏赐其父母的,而不是乾隆写的。
还在20世纪初期,一些满族人对街谈巷议中关于乾隆是汉人的说法就十分反感。
当时有个叫富察敦崇的旗人,专门写了一本《皇室见闻录》,他在书中质问:“以雍正之英明,岂能任后宫以女易男?”书中谈到,皇孙诞生,按例王府要立即差派太监,先到内奏事处口头上报,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皇上,以备命名,岂能拖了几天甚至几个月还没有申报的?若是雍亲王府已按时申报生的是女孩,又怎能过了几天又改为是男孩?由此一点,即可证明传说的谬误。
2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皇太极改大清国号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
这“大清”国号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对此,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清国号起源之谜归纳总结为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自青色。
有人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之诗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则东方为青色。
但将“大清”与青色相联系,似乎有些牵强。
第二种说法:发音近似。
如有人认为“金”与“清”音接近,将原金国号改为清,是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
第三种说法:源自古代传说。
如有人提出皇太极改金为清,源于历史上少昊金天氏传说。
少昊金天氏称父为清,且又称土为清,胙土于清。
皇太极将金国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于清,故采用“清”国号。
第四种说法:周室受命。
如在古书《尚书》、《诗经》、《周颂》书中均能找到“清”字,据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皇太极改国号或许是将自己的事业比附周武王之大业。
第五种说法:以水克火。
有人认为朱家大明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克说。
再则,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国号不吉利。
皇太极以清为国号,明确显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图。
第六种说法:笼络人心。
有人认为皇太极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州”。
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
因此他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
以上几种说法各有其理,又互为补充。
以此可见,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能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趣的是,皇太极的“崇德”年号与明朝的“崇祯”年号相近似,而与明朝的“崇尚祯祥”相对,他的“崇尚道德”,似乎是将自己置于高出明朝的地位。
大清国号起源的真正原因,想必皇太极最清楚不过了,遗憾的是史料中并未记载国号由来,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皇太极改“金”为“大清”,这样改是有很多因素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金”这个国号已经不符合当时清朝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安抚当时已经统辖的汉和蒙古民族。
外部因素,“大清”这一国号符合“大元”和“大明”取号的传统,而且这个气势更胜于前朝。
当年努尔哈赤有难的时候,就骑着一匹马逃难,据说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的追兵追得比较急,所以努尔哈赤只能昼夜不停的骑马,结果把这匹马累死了。
努尔哈赤就对着这匹马说:“马儿,马儿,将来我要是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
当然这个只是一个传说故事。
至于清朝为何叫“大清”?在许多清朝的史书中是有提到的。
比如《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官书中均未作任何记载,虽然学界有着种种说法,但是仍然为一个历史之谜。
目前史学家主要从这几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一,当时的政治状况、军事、文化和民族的态势,考虑到皇太极刚刚建立大清为国号的同时,采汉式尊号、用汉式年号、上汉式谥号,以及制定汉式皇帝仪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庙等等的情况,则汉式国号“大清”,取义自然应该是本于汉族经典,合乎汉族传统文化,顺乎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大清在气势含义等方面,完全压倒了“大明”。
由此而发的关于大清国的“大清”的诸种猜测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有的人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
(二)而最易见出的,“明”属火,明国姓“朱”色赤,赤为火色;而“清”、“满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带水。
此符合五行相克说之水克火,寓清灭明的吉祥之兆。
又原国号“金”,以五行论,犯火克金的忌讳,皇太极之废“金”,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
金启孮进而认为:“‘清’应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
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祟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
”(三)就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风范,王政的理想。
“清平”即太平,“清时”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静安宁,“永清四海”即天下永远安宁。
又有“清明”一词,尤其值得注意。
《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可见,从上述我们可以推断出,从汉文化系统而言,皇太极所命名的国号为“大清”,在气势和含义上是可以压倒“大明”的。
同样,在女真或满洲方面,“大清”的来历及意义又有什么说法呢?依据众多史学家的研究得出:日人市村瓒次郎指出:“金与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为Chin之上平,清为Ching之去声。
北京人可明确区别开,然外国人则颇易混同。
”有部分学者肯定这一说法,认为:“清即金之谐音,盖女真语未变,特改书音近之汉字耳。
”也有专家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
他说:“抚近门款识汉文之大金,满文却即系后来通用之大清。
因知太祖称国号为金,至太宗改号清,不过改汉字之写法。
其实满人读金、清同音,改号乃改汉并不改满,汉文之大金,称至崇德元年四月以前为止,满文之大金,终清世未有异也。
”《清代全史》也附和说:大清为大金近音字。
太宗之所以坚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曾激起汉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他们对清朝继续扩张势力的阻挠。
再则,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太宗要建立全中国的一统天下,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国号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国号的又一动机。
以上的说法主要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解释的,又有很多人把“金”转换为“大清”进行分析。
然而清朝官书没有记载“大清”之事,说明它不是文馆的文官、举人们所承拟的,因为他们的建议一般记录在册。
因此,有学者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也不是满语固有词,可能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语借词,即“代青”( daicing)。
因此,大清国的意思应为“上国”(“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其根据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汉文“大金”的一音之转。
因为汉文的“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不一样,满文“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也不一样。
大金的满文为aisin gurun,而大清的满文为amba daicing gurun。
其二,皇太极对满语等满族文化情有独钟,不愿放弃,故很难推想他会以汉语命名其国家。
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曾下令“事不忘初”,将其统治下的后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满语。
时隔仅两年,他用汉语来命名其新政权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满语的可能性较大,但满语中又无daicing这一固有词汇,只有蒙古语借词daicing。
所以,大清国号,实源自蒙古语。
以上清史研究专家的论断,各有其理,又互为补充。
以此可见,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规范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福临即位以后,“大清”也正式天下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