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2-24 点击数:
简介: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时间:2023-08-22网络作者:小白 国家航天局今天发布消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于近日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卫星工况正常,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开展在轨测试等工作。

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01:22 陆地探测四号01星8月

【菜科解读】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时间:2023-08-22网络作者:小白

国家航天局今天发布消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于近日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卫星工况正常,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开展在轨测试等工作。

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01:22

陆地探测四号01星8月1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升空,发射后顺利进入预定的转移轨道。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 张亦朴:火箭把卫星送入一个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由卫星自己变轨,变轨到一个倾斜的同步轨道,倾角是16度。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设计师 孟令杰:经过了4次的变轨,现在已经准确地进入到预定轨道。

然后,把它上边大型的环形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展开,因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动作,展开以后才能开展下一步非常详细的一个在轨测试工作。

等在轨测试完全完成以后,这颗星才能使用。

据了解,这颗卫星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能够对我国本土及周边区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服务防灾减灾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应用需求。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设计师 孟令杰:直接为我们国家防灾减灾的综合防治提供很好的、高时效性合成孔径雷达的数据,提高减灾、防灾、救灾的综合的防治水平。

另一个方面,就是为我们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我们金砖星座有关国家的这种交往,可以提供数据共享。

观测地球用雷达 全天候全天时风雨无阻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一颗可以在太空中对地球进行观测的卫星,但它观测用的设备不是相机,而是一种雷达,用雷达给地球拍照,会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呢?

01:10

陆地探测四号01星的观测设备是合成孔径雷达,这种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其他光学遥感卫星的相机不同,它是对地球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从地球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对其进行解析,从而获取具有大量信息的雷达图像。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正是由于采用了合成孔径雷达来成像,卫星可以不需要借助光线的帮助就可以成像,并且能够穿透云层观测云层之下的世界,所以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可以不受气候限制、不受光照限制,全天候、全天时地对地观测,非常适用于防灾减灾等应用场景。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研制人员 张庆君:灾害期间往往天气不太好,在极端天气灾害天气情况下,其他光学手段不能获得图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大显身手来获取需要的灾害地区域的信息。

比方说像桥梁道路有没有坍塌,水的扩散面积有多大,房屋有没有倒塌,这些灾害的一些关键信息,能够及时获取。

世界上飞得最高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除了采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运行的轨道特别高,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飞得越高,看得也就越远,在这样高的轨道上观测地球会有什么不同呢?

01:21

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运行在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就像在天上重复画着一个8字,这样可以固定地对一大片区域进行相对持续的观测,观测重访周期短、成像幅宽大。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p#分页标题#e#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设计师 孟令杰:能够持续地、长时间地盯着某一个区域,对咱们国土周边进行观看,进行探测,这样能够实时地把一些受灾的图像能够传回来,这样救灾的时候时效性比较高。

据介绍,一般运行在500或700公里较低轨道的卫星,对某一块区域的驻留时间大约是十几分钟,等到下一次再对这片区域进行观测时要几天后了,时效性相对较低,而陆地探测四号01星飞得高,看的区域也就更大,对同一个区域重复观测的效率也就更高,可以和低轨卫星的功能形成互补。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研制人员 张庆君:看的范围大,但是分辨率要比低轨相对来说要低一些。

通过这种大范围,我们先对于目标有一个宏观的、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关心的一些区域,用低轨卫星再高分辨率、小范围地再进行精细观察。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陶嘉树)

举报/反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大家都爱看

这个世界的物体是三维的,它们存在于四维时空中

这个世界的物体是三维的,它们存在于四维时空中 1黑洞与虫洞到底有什么区别?10热度 2目前人类已经能测出黑洞的距离以及大小10热度 3暗物质粒子寻找难在哪?10热度 4肉眼在天空各处看见的个别恒星,全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10热度 5我们能从黑洞中获取能源吗?10热度

今日头条

这一观念颠覆传统认知!地球竟然是活的,人类才是地球上的病毒?

这一观念颠覆传统认知!地球竟然是活的,人类才是地球上的病毒?

什么?!地球自转变慢了,5 年后一分钟只有 59 秒?

什么?!地球自转变慢了,5 年后一分钟只有 59 秒?

更大的灾难还没来临?高温100年或变20年一遇,但地球将变冷一下

更大的灾难还没来临?高温100年或变20年一遇,但地球将变冷一下

宇航员滞留太空,波音飞船电池快耗尽!着急甩锅:钛合金来自中国

宇航员滞留太空,波音飞船电池快耗尽!着急甩锅:钛合金来自中国

猜你喜欢

这个世界的物体是三维的,它们存在于四维时空中

这个世界的物体是三维的,它们存在于四维时空中

一些科学家猜测,黑洞的区域应该还有一个白洞

一些科学家猜测,黑洞的区域应该还有一个白洞

太空物种防御:智库呼吁保护地球免受太空虫子的侵害

太空物种防御:智库呼吁保护地球免受太空虫子的侵害

2024年天琴座流星雨将在本周末达到峰值,但今年不要太期待

2024年天琴座流星雨将在本周末达到峰值,但今年不要太期待

魔鬼彗星12P/Pons

魔鬼彗星12P/Pons

热门推荐

美卫星拍到嫦六着陆器,上升器已离开环绕轨道,轨道器轨道正抬升

美卫星拍到嫦六着陆器,上升器已离开环绕轨道,轨道器轨道正抬升

行星来袭,何以拯救地球?太空中的行星防御术能够成功吗?

行星来袭,何以拯救地球?太空中的行星防御术能够成功吗?

地球到底要去哪?秒速630公里向一个方向狂奔,我们却浑然不觉!

地球到底要去哪?秒速630公里向一个方向狂奔,我们却浑然不觉!

真实的太阳系,假如地球直径1厘米,缩小的太阳系仍大得难以想象

真实的太阳系,假如地球直径1厘米,缩小的太阳系仍大得难以想象

新研究表明银河系或有20亿颗行星像地球

一项新研究表明,天空中大约每37至70颗类日恒星中也许就有一颗正孕育着一个“外星地球”。

  研究人员说,研究结果暗示,我们的银河系中也许存在着数十亿颗类地行星。

  这些新的计算结果基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2月轰动全球,它发现了超过1200颗太阳系外潜在行星,包括68个可能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美国航天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关注的主要是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宜居带是指,允许星球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区域。

  研究人员分析开普勒4个月来收集的原始数据后确定,在所有类日恒星中,预计有1.4%到2.7%的恒星拥有类地行星,这些类地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0.8至2倍,且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约瑟夫·卡坦扎里蒂说:“这意味着,存在许多与地球大小类似的星球,在银河系中有20亿颗。

在数量这么多的情况下,其中有一些行星也许存在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的概率比较大。

这还只是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另外还有500亿个其他星系。

”  在研究了开普勒收集的3至4年的数据后,科学家们预言,将发现总共12个类地星球。

他们还说,其中有4个已经在数据公布后的4个月内被陆续发现。

科学家们预测,银河系中可能总共有500亿颗行星,尽管它们不全都是大小与地球类似且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

海洋微物种发现地球上可能存在三域外物种

一、通过基因培养观测  基因分析是目前用来进行生物分类和判断的好工具。

我们星球上大部分的物种并非日常所见的动植物,而是看上去像是一个个单一细胞的低等生物体,如果要判断它们在演化树上处于什么位置,生物学家们需要在实验室里培养它们,等有了足够的DNA后再进行基因分析。

但艾森表示,这里的问题是,这些物种的绝大部分,差不多占所有物种的99%,都没法在实验室里被培育,“它们就像是生物宇宙里的暗物质。

”  为了探寻生物的“暗物质”,艾森展开了和世界上最出名的私人基因研究所——文特尔研究所的合作。

对于这项探究“暗生物”的挑战,他和他的同事们采用了一种现在很前沿的研究方法,叫做“宏基因组学”(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进行研究,传统的微生物基因序列分析需要在实验室里培养微生物,但用宏基因组学,可以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那就可以避开有的微生物很难在实验室里培养的难题。

艾森表示,加上这种方法,无论是环境中采集的还是实验室里培养的,现在没有DNA序列是测不出来的。

  这个发现十分惊人,其可能改写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延续的主流生物分类学法。

研究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基因中心的艾森(JonathanEisen)领头所做。

他与同事们提取了一部分海洋水样本中的DNA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样本基因序列十分不同寻常,和人们平时所知的细胞生物似乎关系非常疏远,完全像是来自另外一个全新的生物域。

  二、假设迷雾重重  在此次研究中,艾森和文特尔提取了“全球海洋取样考察”(GlobalOceanSamplingExpedition)中采集的海水样品,通过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些基因序列和此前所知的彻底不一样,无论如何也放不进现有的演化树中。

  “问题是,它们是哪儿来的?”艾森说。

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解答得了,这些基因不知道到底是属于什么生物。

不过,艾森表示,现在出现了两种假设,一种是这些基因序列来自一些很与众不同的病毒,而另一种假设则更为令人惊讶,这些神秘的基因序列或许代表着生命树上一个完全崭新未知的分支。

  这个假设是十分大胆的,生物学界一些人表示激动,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现在就谈生命的“第四维度”为时过早。

如加拿大渥太华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生物学家古普塔(RadheyGupta)说,尽管这个发现很有意义,但还是得小心下结论才行,因为可能有更多的解释,比如,这些基因序列可能来自一些生活在独特的环境中的细胞生物,有的环境可能导致生物的基因发生迅速的演变,这就有可能给做基因分析的科学家带来错觉,以为这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和其他生物分家了的“新”的生命形式。

  “现在生物是否分成三个域,或者这三个域之间的生物是怎么相互联系的,这些都还有着很大的分歧。

”古普塔说,“如果再加上对第四个域的讨论,只会让人们更加困惑。

”  不过,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科学家巴普苔丝特(EricBapteste)的回应则更积极一点:“事实就是基因是非常多样的,而且毫无疑问其中的大部分我们都是未知的,要设想还有一个全新的生物域在那儿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  三、演化树面临再次重写  研究接下来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更进一步地确定这些序列的来源,将寻找这些基因到底是突然变异的还是从另一个奇怪的“维度”来的。

对这些样本的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确定这些神秘的基因序列到底属于什么生物体。

  假设艾森等人的进一步工作发现,这些基因序列的确是来自一个全新的生物域,那生物演化树将再次被推翻重写。

  艾森介绍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演化树上只有两个分支:一个是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和一些奇怪的生物形式,比如黏液菌;而没有被列入真核生物的,则被称为“其他所有一切生物”。

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后,科学家发现,所谓的“其他所有一切生物”并不能笼统地归在一起,它事实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域:细菌和古菌。

  即使这样,生物学家对演化树如何来画依旧是分歧多多,还有不少存在争议的生物,比如拟菌病毒,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大的病毒之一,有人就认为其应该单独代表一个新的域,它里面带有很多在细胞生物中才有的基因,所以不应该看成是病毒。

“如果你把这些拟菌病毒看成是第四个分支,那我们的序列或许代表着第五个分支,只不过现在我们都还不知道而已。

”艾森说。

加入收藏
Tag: 地球
               

观测地球风雨无阻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