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撞地球,是杞人忧天,还是证据确凿

然而,在不久的将来,小行星真的会撞击地球吗?在本文中,你可以找到常见的关于潜在威胁小行星的答案。
内容 潜在威胁小行星的定义 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发生什么 潜在威胁小行星有多少 2021年小行星会接近地球吗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何寻找近地小
【菜科解读】
我们应该担心小行星撞击地球吗?
媒体时不时会报道数十个外太空岩石飞向地球的恐怖头条新闻。
然而,在不久的将来,小行星真的会撞击地球吗?在本文中,你可以找到常见的关于潜在威胁小行星的答案。
内容
潜在威胁小行星的定义
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发生什么
潜在威胁小行星有多少
2021年小行星会接近地球吗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何寻找近地小行星呢
如何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呢
潜在威胁小行星的定义
小行星需满足两项主要规则才能被归类为潜在威胁小行星。
首先,小行星与地球轨道的最小交叉距离(Earth minimum orbit intersection distance, MOID)必须小于或等于0.05个天文单位。
拥有这样轨道的小行星在靠近地球时可能会引发危险。
其次,绝对星等必须小于或等于0.02。
这种亮度的最小小行星的直径在110~240米之间。
因为这样的大小足以在撞击时造成显著的局部破坏。
小行星的撞击率可以用杜林危险指数和巴勒莫撞击危险指数两种指数来测定。
杜林危险指数是用来告诉大众未来小行星撞击的潜在风险值。
这个简单的量表是根据撞击地球的几率以及撞击中可能产生的动能分为0到10的整数数值。
巴勒莫撞击危险指数和杜林危险指数虽然相似,但它更为复杂,主要由专业的天文学家使用。
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发生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特定小行星的大小,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引起大量灭绝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直径约10公里。
据推测,这颗小行星结束了恐龙时代。
1908年在半空中爆炸并且夷平了针叶林中8000万颗树的通古斯小行星的直径为100米。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
最后是2013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它的直径为20米。
这颗小行星虽并未到达地表,因它引起的爆炸却损害了7000栋以上的楼房。
有关这3颗著名小行星的详细信息,请观看视频。
他只是个小司机,伺候的却是一个富太太,小人物一步步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
由此可见。
即使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这样小的太空岩石也会造成局部损坏。
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则有可能导致长期气候变化之类的全球性影响。
潜在威胁小行星有多少
截至2021年7月,天文学家发现2189颗潜在威胁小行星。
其中的158颗直径超过1公里。
最大的潜在威胁小行星(53319)推估是1999JM8,它的直径大约为7公里。
该数据并不代表这些小行星最终会全部撞击地球,仅仅强调有撞击可能性的信息罢了。
这些小行星中的无论哪一个,未来100年内皆没有撞击地球的风险。
若需更为具体的信息,可以去在NASA CNEOS的网页查看。
那里有总结未来所有撞击事件的表,并使用杜林危险指数和巴勒莫撞击危险指数来表明危险程度。
2021年小行星会接近地球吗
要确认小行星是否即将接近地球这件事十分简单,只要打开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的官网,找到主页右下角的Close Approaches列表就行了。
其中包括未来数月会近距离经过地球的所有已知小行星。
除了小行星的名称和接近日期之外,还可以了解小行星的大小(以米为单位)以及它将经过地球的距离(以月球距离为单位)。
月球距离(LD)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等于40万公里。
家道中落的男子从底层爬起,一步一个脚印,踏上巅峰,过上众美环绕的逍遥人生!
×
如果对某颗特定的小行星感兴趣,可以使用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小天体数据库(JPL Small-Body Database,SBDB)。
输入小行星的名称或者编号后能获得关于它的轨道、物理参数甚至是发现状态的广泛信息。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
不久的未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少?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NASA的回答是,大约每10000年会有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导致局部损害;而直径超过1公里、可能威胁地球生命的太空岩石则要数百万年才能有一回。
换句话说,因小行星受到灾害的几率可以忽略不计。
话虽如此,提前做好准备也不是坏事。
让我们来看看天文学家为保护地球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吧。
如何寻找近地小行星呢
有许多项目一直致力于探测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object、NEO)。
小行星和彗星会经过地球轨道的附近,让我举几个这种项目的例子吧。
首先是ATLAS,它是建造在夏威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终警报系统。
它由相聚160公里的两台0.5米的望远镜构成,会在每个晴朗的夜晚观测天空。
ATLAS在其他的近地小行星中发现了著名的ATLAS彗星(C/2019 Y4)。
接着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卡塔琳娜山脉的卡塔琳娜巡天系统(CSS)。
这项天文调查聚焦在检测潜在威胁小行星以及推估撞击影响风险。
除了地面望远镜,还有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太空望远镜。
它被称为近地小行星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又称为NEOWISE。
目前,NEOWISE正在探测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
去年肉眼可见的NEOWISE彗星就是它众多发现中的一个。
过去十年间,地面调查以及NASA太空望远镜检测出几千颗近地天体,对小行星和彗星的了解与追踪有巨大贡献。
如何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呢
那么,若是有小行星撞向地球的话,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好消息是,至少有一个合理的阻止方法。
坏消息是,这个方法需要一些准备时间。
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即DART(双小行星改道测试)。
DART是NASA提出的一项计划,用于测试小行星的轨道偏转的实验。
根据计划,DART飞船将撞击迪莫莫斯小行星(Dimorphos,直径约160米),预计使其速度与轨道周期发生变化。
DART飞船将于2021年11月发射升空。
然而,即使这项任务成功了,建造与其类似的宇宙飞船仍十分费时。
像这样的太空任务,从批准到发射需耗费好几年的时间。
这意味着天文学家要在小行星接近地球的前几年(最好至少十年)将它们检测出来。
为此,尽可能多的检测近地天体、预先计算它们的轨道是非常重要的事。
地球与月球:相辅相成的宇宙共生体
从地质演化到气候调节,从生物节律到空间探索,月球的存在深刻塑造了地球的生态特征与文明进程,而地球的引力场与磁场又为月球的演化提供了稳定框架。
这种跨越45亿年的协同进化,构成了太阳系中最具启示性的天体互动范例。
一、引力交互:塑造地球生态的隐形之手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堪称地球生态系统的"无形建筑师"。
根据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精确测量,月球引力引发的潮汐力使地球海洋每天经历两次涨落,潮差幅度最高可达13米(如加拿大芬迪湾)。
这种周期性运动不仅塑造了海岸线地貌,更深刻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潮间带生物通过潮汐获取食物与氧气,珊瑚礁借助潮汐水流进行营养交换。
在地质层面,月球引力引发的地球自转减速效应具有深远影响。
地球自转速度每世纪减缓约1.7毫秒,这种变化虽微小却持续累积。
地质记录显示,40亿年前地球自转周期仅6小时,而月球的存在使这一数值逐渐稳定至24小时。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地球的板块运动模式,使得洋中脊扩张速率与俯冲带活动强度形成动态平衡,维持着地球磁场的持续生成。
月球引力场对地球大气层的扰动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通过激光雷达观测发现,月球引力可引发大气电离层电子密度出现周期性波动,这种"气潮"效应影响着无线电通信质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月球引力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机制:当月球轨道偏心率达到0.0679时(约每18.6年周期),地球磁层顶位置会发生显著偏移,这种变化可能影响极光活动强度与空间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
二、气候调节:月球周期与地球节律的协同月球轨道参数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存在多尺度特征。
在千年尺度上,米兰科维奇循环理论揭示了月球引力作用下的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变化如何驱动冰期-间冰期转换。
当月球轨道偏心率达到极值时,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分布出现显著差异,这种变化通过冰川反馈机制引发全球气候突变。
在年际尺度上,月球相位与季风系统存在微妙关联。
印度季风区的降水强度与月球朔望周期呈现0.3的相关性,这种关联可能源于月球引力对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当新月与满月期间,海洋热盐环流强度出现0.5%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通过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系统影响全球气候。
月球周期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具启示性。
珊瑚礁年轮记录显示,生物钙化速率与月球周期存在14.76天的共振周期,这种生物钟机制使珊瑚能够精确预测潮汐变化。
更令人惊奇的是,人类睡眠周期中的褪黑素分泌节律与月球朔望周期存在0.08的相位滞后,这种跨物种的节律同步现象暗示着月球引力可能通过地磁场作用于生物体。
三、地质演化:月球起源与地球板块运动的耦合大碰撞假说为理解地月关系提供了关键框架。
根据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分析,月球玄武岩的氧同位素组成与地球地幔完全一致,这种"基因"相似性支持了火星大小天体撞击地球形成月球的假说。
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亿亿吨TNT当量,形成的岩屑环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成月球,这一过程同时改变了地球的自转轴倾角与板块运动模式。
月球的存在对地球板块运动具有稳定作用。
数值模拟显示,若失去月球引力,地球自转轴倾角将在0-85之间剧烈摆动,这种混沌运动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月球引力场通过潮汐摩擦消耗地球自转动能,使自转轴倾角稳定在23.51.3范围内,这种稳定性为生命演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月球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存在深层机制。
地震层析成像揭示,月球引力引发的潮汐力使地幔对流速度降低3%,这种变化影响了地核热对流模式。
月球的潮汐锁定效应使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方向保持稳定,这种稳定性对板块运动边界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关键作用。
四、空间探索:月球基地与地球未来的共生关系月球作为深空探测的战略支点,其资源开发对地球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约66亿吨水冰资源,这些水冰经电解可生产氧气与氢气,不仅能满足月球基地生命维持需求,还可作为深空探测的推进剂。
根据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到2030年将建立可持续运行的月球科研站,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地球外天体建立永久性设施。
月球资源开发对地球能源结构转型具有潜在影响。
月球土壤中富含的氦-3是核聚变反应的理想燃料,100吨氦-3即可满足全球一年能源需求。
中国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分析显示,月壤中氦-3含量高达20ppb,这种清洁能源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地球能源格局。
月球基地建设将推动空间技术革命。
月球低重力环境(1/6g)为材料科学提供了独特实验平台,3D打印技术在月壤利用方面已取得突破,可实现就地取材建造栖息地。
月球轨道空间望远镜阵列的部署将使人类对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科学发现将反哺地球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发展。
五、文明启示:地月关系对人类未来的昭示地月系统为人类文明提供了独特的时空坐标系。
月球周期作为最古老的天文历法,深刻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形成。
从玛雅历法到中国农历,从伊斯兰历到犹太历,不同文明均将月球周期作为时间划分的基础。
这种天文历法不仅指导农业生产,更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宗教信仰与艺术创作。
月球作为地球的"太空实验室",为人类认知宇宙提供了天然平台。
月球无大气层的环境使天体观测不受大气湍流影响,阿波罗17号任务拍摄的"蓝色弹珠"照片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
月球基地的建设将推动人类开展地外生存实验,这种经验积累对未来火星殖民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地月关系揭示了文明发展的辩证法则。
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既带来自然灾害,也创造了生态机遇;月球资源的开发既可能缓解地球资源危机,也可能引发新的地缘政治冲突。
这种双重性提示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框架。
结语地球与月球的共生关系构成了宇宙中最精妙的协同进化范例。
月球作为地球的"时空标尺",通过引力作用塑造着地球的生态节律;作为"能量纽带",通过资源开发推动着地球的文明跃迁;作为"文明镜鉴",通过空间探索启示着人类的未来方向。
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体现了自然法则的精妙,更昭示着文明发展的辩证法则:在危机中孕育机遇,在限制中创造可能。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天体的永恒舞蹈,更是宇宙智慧给予人类的最深刻启示。
地球上“美丽且充满生机”的“伤疤”——东非大裂谷
在意之甚,以至于心理扭曲都有可能。
可在我们的地球母亲的脸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它不是“丑陋”的代名词,而是一道“美丽且充满生机”的“伤疤”! 1.形成 如果从卫星上俯瞰东非大裂谷这个世界陆地最大断裂带,它真的犹如一道巨大的疤痕横列在东非草原上。
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地幔中的岩浆会往地面上涌,迫使部分地壳上隆,部分下陷,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断裂,大裂谷由此形成。
东非大裂谷确实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最深处可以达2000米以上。
许多人一定以为那里充满了险峻、幽暗,可这个深度是相较于海平面而言的,真正走到大裂谷地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生机 在大裂谷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火山。
火山表面看起来脾气很暴烈,可是它却是地球生命形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火山喷发出的气体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创造了生命耐以生存的大气层。
而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积淀之后就形成了肥沃的土壤,生命继而在这片沃土形成。
在大裂谷地区散落有很多火山、湖泊,裂谷的周边则是肥沃的草原。
有丰厚的水草自然就会有动物。
在广阔的大裂谷草原上,生存着种群数量极大的野生动物:斑马、角马、野牛、羚羊,当然还有猎豹、大象、秃鹫等等。
可以说大裂谷地区集中了非洲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一幅美丽的地球生态画卷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通过对大裂谷的考察,一些科学家提出最早的人类就出现在大裂谷地区,通过迁移走向世界各地。
当然这样的假定遭到了很多其他理论的挑战,比如说多地起源说。
中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人类的最初形成并不只在非洲一地,而是在很多地方不同时间出现。
毕竟如果人类最早在非洲形成,然后分布到世界各地,那么北京猿人属于最早一批人类的理论就站不住脚了。
3.新大陆 东非裂谷带正发生不断的延伸,最终非洲将分离出一个新的大路,已经是科学界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有人推测可能是在一千万年以后,有人觉得可能会更久,但每年这种变化无时不刻的都在发生着。
在埃塞俄比亚偶尔会发生地震,表面地层裂开,不断延伸着断裂带。
4.马拉松之乡 丰富的自然资源似乎并没有给当地的人民带来多大的财富,这里的人们生活十分贫苦。
不过在大裂谷地区,尤其是在肯尼亚,人们找到了一种改变贫苦命运的方式:跑步。
在大裂谷地区,人们主要通过放牧获得经济来源,为了追逐适合的草原,当地的人民往往需要把牛羊驱赶到离家很远的地方,而过程中多是道路崎岖的山区。
为了能在日落前尽快赶回家里,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就炼成了极为娴熟的跑步技巧。
现在在大裂谷地区有专门的跑步学校,世界上很多知名的教练都来这里挑选选手。
他们在跑步运动中也创造了奇迹:世界上最出色的马拉松选手中,有超过一半是肯尼亚人,其中的大多数又来自于大裂谷地区。
相较于一些哗众取宠的跑马拉松的人,大裂谷地区的人民把跑步当作是一种改变命运的机会,赌上了自己的未来。
跑步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神圣的运动,他们真的是用生命在奔跑! 随机文章苏联外星婴儿事件,外星飞船逃生舱发现外星婴儿(1年后死)世界上十大最神秘的木乃伊,外星人木乃伊毁掉你的三观有些陨石为什么值钱,天外陨石有什么价值(最贵陨石30000元一克)历史上最廉价的防空武器之防空气球,铁索连接组建天空防御网络神仙修炼层次境界,鬼仙/人仙/地仙/金仙/大罗金仙/圣人/天道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