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变化具体兵马俑文化价值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5-21 点击数:
简介: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变化具体是什么?兵马俑文化价值介绍 兵马俑以精湛的工艺给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一个令人震撼的

【菜科解读】

兵马俑以精湛的工艺给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现实主义古代艺术范本,兵马俑非常直观的表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特征,下面为您讲述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变化以及兵马俑数量是多少。

本文目录

1、

2、

3、

1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变化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即位时便下令修建自己的陵园,由李斯主持设计规划建造,修筑时间长达39年,兵马俑是在修建秦陵园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直到1974年,被考古学家进行发掘,才重见天日。

秦始皇陵在公元前208年建成,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关中并大规模破坏皇陵及兵马俑坑,此后陵园一直长眠于地下。

1974年,陕西省考古队进行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1974年7月,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进行发掘修复一号坑,在1976年4月偶然发现了二号坑,1976年5月发现了三号坑。

1976年至1978年,新增了考古、保护、修复、照相等多种考古人员,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变化具体是什么?兵马俑文化价值介绍

2兵马俑文化价值介绍

兵马俑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艺术价值,兵马俑是以当时真实的士兵马匹为蓝本塑造的,精湛的工艺很好的呈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征。

2、历史价值,兵马俑作为写实艺术的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俑像了解国家辉煌的历史,增强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在兵马俑蕴含的文化价值中,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兵马俑以精湛的工艺给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现实主义古代艺术范本。

兵马俑的文化价值中,历史价值也是意义重大的,兵马俑非常直观的表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特征,在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变化具体是什么?兵马俑文化价值介绍

3兵马俑数量是多少

西安兵马俑的数量是七千多件。

一号坑大约有六千多个士兵佣,是个步兵军阵。

二号坑有九百多个士兵陶俑和四百七十多匹陶马,还有八十九辆木质战车。

三号坑有64个武士俑手执武器列队保卫一辆四马拉的战车。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

二号坑的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兵马俑之谜秦俑的奇异发型

秦兵马俑中的一部分武士俑,头上盘有一种罕见的发髻,它偏向头顶一侧,与历代汉人的装束习惯大相径庭。

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考古记录,本书作者大胆推测:梳“歪髻”的兵马俑与我国南方的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之母芈氏(秦宣太后)恰恰是楚人,兵马俑可能是后者主政时期的产物。

  “歪髻”武士不似汉人 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古人对头部的各种装束,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

就秦人的衣冠服色而言,从来都是崇尚俭朴、反对奢华的。

在《荀子·强国》中,有“应侯问孙卿,入秦何见?孙卿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的记载。

参照这种说法,秦俑头顶一侧,梳起一个歪髻,确是一种典型的奇装。

歪髻的形象,往往是和丑角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国西南省份,有的面具艺人,会将古代先人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调”的样子。

虽然不能说梳“歪髻”的人群本身真的属于“丑类”,但它至少能反映出他们与汉人之间,确实存在某些风俗习惯上的重大差异。

不管怎么讲,“歪髻”这种奇特的发型,在几千年来整个汉文化的发展演变史上,是找不到多少痕迹的。

经过努力探索,在这个谜团上有了新的发现。

研究者在《皇清职贡图》一书上,找到了“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的明确记载。

土人,是指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一部分被称为“土著”的少数民族。

也就是说,头顶偏于一侧的“歪髻”的真正源头,应该是汉民族之外的“土人”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

换句话说,如果要找秦俑“歪髻”的根,就要从“土人”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中去找。

有了“土人”这个大方向,我们就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寻获有关“歪髻”的线索了。

不久,人们就从《贵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镇远等地的苗民中,有梳“偏髻”的记载,在吴家萃的《苗族服饰》一书中,关于贵州的“歪梳苗”人,就有各种“歪髻”的文字和图形资料。

看来“歪髻”的发源地,就是在这里了。

秦宣太后的神秘角色 1984年7月出版的《楚文化考古大事记》一书中,有“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中,发现墓主人梳有偏髻”的材料。

材料中交代:“该墓的墓主人……头发乌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葬,手脚用锦带捆缚。

”这里的“偏髻”和“歪髻”意思是相同的。

此外,在湖南罗子国芈姓楚人的墓葬中,也发现梳有“偏髻”的陶俑头像。

通过查阅记录,可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曾出土梳着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的陶俑。

在山西省长治市,也曾出土一件陶舞俑,其头顶左上方梳着“偏髻”。

在陕西省铜川市出土的另一尊泥俑,头上亦梳着“偏髻”。

由此可见,这些“土人”特有的“歪髻、偏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苗人推向楚人,由楚人推向楚地,由楚地推向四方。

果然,“歪髻、偏髻”在秦都咸阳露面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个男性玉人,头顶梳的就是“偏髻”。

另外,出土于阿房宫遗址内,现由西安市文物局收藏的一批男性玉人,头上也梳着“偏髻”,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各种王家礼器。

从阿房宫“北司”遗址发现有“芈”字的铭文看,头顶梳有“歪髻、偏髻”,和楚地的习俗密切相关。

楚地少数民族,其主体是三苗的遗裔。

其中的芈姓家族,一直是楚人的构成核心。

秦惠文王的爱妃芈氏恰恰是楚人,也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的生母。

《汉书》记载,阿房宫由秦惠文王修建,未成而亡;随后,芈氏(秦宣太后)执掌朝政达41年之久。

如上所述,大量王室玉器和楚苗式样“歪髻、偏髻”玉人的出土,都暗指阿房宫工程是由她主导续建的。

同样,有着“歪髻、偏髻”的秦俑坑,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探索兵马俑的奇怪主人到底是哪位

秦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谁?知道中国的都知道秦朝,知道秦朝的都知道秦始皇,知道秦始皇的也就都知道兵马俑。

在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中,一个让全世界惊叹的奇迹出现了—秦始皇陵内竟然有一支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这支地下军队被称为“秦兵马俑”。

秦始皇就是这支军队的主人似乎是毫无疑义的事情,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秦始皇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宝物最多的一座陵园。

早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刚刚即位就开始动工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三十七年,用工最多时达七十余万人。

通过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五百余座。

陪葬坑中比较重要的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等。

目前公开展览的兵马俑更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2月,在陕西临潼县城东距离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村民杨志发在打井时偶然挖出了一个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

随后考古些进行了发掘,竟然发现了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奇迹—秦始皇陵内埋藏着一支地下军队!这支陶质军队共有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八千多个,分为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排列成阵,气势状观。

关于兵马俑的主人问题,一直以来,兵马俑都被人们认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是随着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异议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秦始皇死后葬在河北而非骊山,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陈景元这一观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证的:第一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于邢台的,假如灵柩要运回西安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南过黄河到洛阳再到西安,另一条是向西经井陉,过娘子关到太原,再向北到包头转至西安。

陈景元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无论走哪条路,道路关口的宽度都不及当时皇帝灵车规格的车轮轨距。

假如是靠人力抬着重达万斤的灵柩的话,那么尸体的腐烂程度一定很高,不可能达到赵高、李斯为“篡党夺权”而“秘不发丧”的要求。

陈景元提出,秦始皇的尸骨其实是出不了河北省的,即使到了骊山,也只能做个衣冠冢。

第二今人认为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最主要依据是《史记》的记载,然而《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是不可靠的。

根据对阿房宫遗址的发掘证明阿房宫压根就没有建成,更没有火烧阿房宫一说,从这点来看,《史记》的记载是有差错的,而且骊山上洪水严重,几乎每隔三年就会下一场暴雨,开挖的地宫不可能不顾积水而在秦始皇生前几十年就预修。

司马迁写秦始皇建皇陵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茂陵,未必真有其事。

第三即使骊山脚下真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陪葬品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兵马俑更有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陪葬品。

这一观点最直接的证据是俑坑里几乎所有的武士俑从上到下身穿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而且俑坑里不少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而秦宣太后就是楚人。

此外,在陶俑身上还刻有一个“芈”字,与当年发掘的阿房宫“北词”遗址中的“芈”字相似。

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芈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陈景元的质疑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确实值得秦始皇和兵马俑的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有目的地深入探讨。

但是,陈景元的观点想象成分居多,理由不充分,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关于秦始皇尸体从河北运回西安,史书上记载“六月封于沙丘,九月归葬咸阳”,尸体腐烂是肯定的,所以历史上也有关于在归途的车队里放上鲍鱼“以乱其臭”的说法。

骊山陵墓的确是秦朝的陵墓,而且从秦俑的规格和投入的人力、物力角度衡量,它应该是千古一帝的随葬规格。

秦宣太后时期,恐怕还没有如此强盛的国力来制造这样规模的兵马俑以满足自己的奢望。

即便果真能够拥有这样的陪葬,那么秦宣太后的陵墓又在哪呢?在世人的观念中,最容易被人接受的观点无疑是兵马俑属于秦始皇。

但是,能够被接受不一定就代表着是历史的真相。

关于兵马俑的真正归属,现在的史料记载也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只好寄希望于以后考古材料的发现了,但愿历史的真相在不久的将来会水落石出。

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谁呢?陈景元的研究结果是:秦俑坑的真正主人,是曾经统治秦国达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

陈提出,包括阿房宫、陵址附近出土的铜车马都非秦始皇时期。

该书也是陈先生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争取,终于获准在内地正式出版的一部秦俑研究专著。

其实,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类书,并非噱头和炒作。

  陈先生从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开始说起。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西距秦始皇陵2公里处”,西杨村打旱井的农民挖出“瓦爷”,于是,在“只有70%的把握下”,或则是在“先定性,再挖掘”的特定环境下,秦俑被定性为“秦始皇兵马俑”。

学术争鸣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只有在不断地争鸣中,我们才能更接近历史。

  书中陈列了60多条观点来分析并非“秦始皇兵马俑”。

其中于我比较信服的有这么几条:  第一,皇陵的建筑工程角度。

秦始皇陵坐北朝南,即背靠骊山,面向开阔的渭河,按照建筑学,其主神道应在北边。

而挖掘的兵马俑坑在皇陵的东边,不符合古代帝陵的建筑风格。

  第二,兵队和战车、战马。

持俑坑为秦始皇兵马俑的定论是:“这是一个行伍整齐、组织严密的庞大军队。

再现了秦始皇千里驰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丽图景。

”而反方的研究结论是:秦俑并非真正意思上的军阵。

一号坑整齐排列7000多名武士俑,二号坑几百号俑,三号坑为空坑。

不符合古代“五师为军”,也即12500人为一个军的标准,称不上军阵。

且士兵无盔无甲,缺少作战基本装备;俑坑的车不是实战的战车,俑坑的马也不符合战车用马和骑兵用马的标准。

“这是一支赤手空拳的部队。

”  第三,兵器。

俑坑出土的剑、戈、矛之类的兵器均为青铜兵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收缴全国所有铜制兵器,所以秦始皇时期,谁再拥有青铜兵器,那就是一种严重违抗君命的犯上行为;而铁制兵器,在战国时期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并正式装备了各国的作战部队。

  第四,服饰和头髻。

俑坑中将士俑服装以红、紫色为多,秦王朝“尚黑”,楚人才“尚赤”;俑坑中将士都梳歪髻,而“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与秦王朝国情不符。

加入收藏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变化具体兵马俑文化价值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