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什么地方好玩风景区?河源旅游必去五个景点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9 点击数:
简介: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菜科解读】

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美誉。

那你知道河源什么地方好玩有什么风景区?现在小编为大家介绍河源旅游必去五个景点,赶紧来看一看吧。

河源旅游必去五个景点一、亚洲第一高喷泉

亚洲第一高喷泉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大同路与沿江中路交叉口东南100米,[bai]河源市区免费旅游打卡点,在江边散步,很不错,风很大,很舒服,附近有太平古街,江边的夜景也很好看,各种颜色的灯光交错成一副静谧祥和的画面。

二、佗城

佗城位于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学宫旁,美丽的龙川,千年古县,虽然地方不大,却有独特的美,难得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肯定要好好走走,感受下古风,走走古城墙,进去古商会溜达一下也是不错的选择,晴朗的天空配合无敌古貌,新鲜的感觉油然而生,有空可再来,那里有正相塔,学宫,越王井,合溪温泉,古董的建筑骑楼群。

三、桂山

桂山位于河源市东源县新丰江森林公园内,桂山的清晨很凉爽,空气特别的新鲜,风景区树木终年常绿,四季花开果熟,素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旅游天堂”之称,桂山是河源最高的山峰,它面对着万绿湖,整个风景区依山环水抱,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是人们体验野趣的好去处。

关键字: 景点

隋炀帝陵位于什么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陵墓简介 陕西武功陵,位于陕西咸阳城西50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西塬上,洛阳村东,曾树有清时状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清乾隆陕西巡抚书“隋炀帝之陵”石碑,现已不存。

陕西省政府1957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县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贼等缢弑于扬州。

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与泰陵构成一脉之穴,遥遥相望。

历史现状 据说早期隋炀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并建有享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荼毒、灾害频发再加上人为的破坏,这些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这一冢、一碑。

隋炀帝陵陵冢为圆丘形,底部周长22米,高约3米。

但的是,墓门和石刻是向北的。

墓门和石刻之所以向北,是因为隋文帝泰陵在南,炀帝亡国无颜面对文帝,故而背对着泰陵。

由于隋炀帝是亡国之君,因而他的陵墓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

就连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隋炀帝陵”碑也被毁坏。

如今,其陵园已被垦为耕地,陵冢严重剥蚀,仅余下一个小土丘。

据《》载: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南巡中,被将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弑于江都宫,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

后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

唐军平定江南之后,又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唐朝统一以后,唐高祖李渊令李世民于武德五年将其迁葬在武功西原上,使其能与其父隋文帝之陵遥遥相望。

嘉靖年间,修撰、经筵讲官,“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修编《武功县志》时,订正《唐高祖本纪》,认定隋炀帝葬在陕西武功落杨村。

清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拜谒隋文帝和隋炀帝陵墓,并分别书写了碑名。

1957年5月31日隋炀帝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位陵冢周围外延10米,一般保护区外延60米。

相关传说 关于隋炀帝的安葬地还有一段传说,据传唐高祖李渊准备将隋炀帝从雷塘迁往武功的隋文帝泰陵附近重葬,当行至行进到距泰陵不远处的陕西省武功县西塬上(距隋文帝泰陵10公里)一村庄附近,突然电闪雷鸣,大雨瓢泼,道路泥泞,几根轿杆猛然断裂,轿绳滑落,灵柩无法行进。

有人说文帝嫌炀帝,不愿自己的不肖的儿子和自己葬在一起,因此显灵断了绳索,抬灵柩的杂役也嫌要过后河,路远、太累,因此便就地掩埋,并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马、石狮兽。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过隋炀帝陵,问起以往的蹊跷怪事,术士破解此中秘密,因为隋文帝愤恨不屑之子葬送了江山,实在不愿意让他靠近自己的陵地,才出了这样的怪事。

“落炀村”由此得名,时间久了,就演化成了“洛阳村”。

争议事件 武功到底埋的谁 专家观点不一 既然扬州已经确定发现了隋炀帝墓葬,那么,陕西省武功县的隋炀帝陵到底是谁的墓呢?专家说法不一。

观点1:或埋隋炀帝骨骸 戴世宗认为,武功县的隋炀帝陵才是其真墓。

杨广在扬州被杀后,只是草草安葬,唐高祖李渊念其旧情(两人是表兄弟),又为了拉拢人心,将其迁葬到武功早已营造好的墓里。

在明代状元康海纂修的《陕西省武功县志》记载:“隋炀帝墓在县西原。

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于此。

” 此外,扬州被确定为隋炀帝的墓葬中,仅发现了2颗牙齿,遗骸却没有了。

我省一位专家说,这也不能排除当时将隋炀帝的骨骸迁葬回到武功。

观点2:是衣冠冢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说,武功的隋炀帝陵可能是衣冠冢。

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勘探,也不确定其地下有没有墓道。

也有专家认为,在历史上,某人死后多地出现其墓葬的情况并不稀奇。

隋炀帝死前,李渊已占据关中,并拥立隋炀帝的为,隋炀帝为太上皇。

隋炀帝死亡后,也不排除修一座衣冠冢来寄托哀思。

观点3:是座假墓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扬州的隋炀帝墓经专家考证确定为真,武功县的应该是假墓,但是谁的墓,需要经过考古发掘才能确认。

观点4:应为唐殇帝墓 十多年前,武功县志办组织人员编写的武功县志称,武功镇罗家堡西的墓为唐殇帝陵,人们讹传为隋炀帝之墓。

编撰者的依据是《》介绍武功时云:“西原,殇帝所葬”。

据史书记载,景龙四年(710年)六月,被韦后与毒杀,立其第四子李重茂为少帝。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李重茂死,追册曰殇帝,十一月葬于武功西原。

河南遗址 河南省的隋炀帝陵墓位于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郭村东南之柏山(又名荞麦仁山),当地人直呼其“杨广墓”。

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

”除此,另多有志书记载隋炀帝陵在永宁。

柏山上原有圣水寺,炀帝陵迁此后,唐太宗敕圣水寺僧人务要看守好该陵,“以胜隋事”。

三年《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篇和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卷十七《古迹·陵墓》篇中均载:“炀帝陵在永宁县城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艺文》篇张论《金门山赋》曰:“维西则阳虚开文学之鼻祖,龟窝呈理数之渊源,长水浩淼,隋陵亘绵,高门嵯峨。

”也说明隋炀帝陵在洛宁县境。

而今,洛宁县城东北十公里锦阳川西部,渡阳河南岸,有一独立的山峰,呈不规则的三棱椎形,如同龙首冲天而起,雄视北方。

这座独特的小山当是地方志所记的隋炀帝陵,因为它不载于史书,所以不能为外人所知。

在洛宁县很多人都知道“隋炀帝死于江南迁葬锦阳”的事,当地群众都把这座锥形山峰叫做“香炉山”,专为隋炀帝杨广供奉香火而设,说那个圆形山包就是杨广的墓顶,香炉山西圣水寺僧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看守杨广墓,寺内原有石碑十余通,其中明成化年间的石碑对杨广墓曾有记载。

扬州陵址 发现考证 2013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样。

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赵辉、刘庆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远、王学荣等10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王巍说:“从考古意义上来说,其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

” 2013年11月16日下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

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

考古发掘 一号墓出土两颗男性牙齿 据介绍,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完成勘探面积10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迹象136座、夯土2处、沟2条、砖基1处、井5口、坑(塘)29个。

其中一号墓为方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

墓葬通长24.48米,东西连耳室宽8.22米,残高2.76米。

墓室用砖与隋代江都宫城用砖一致。

除墓志外,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

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

四件铜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唐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

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

根据出土的“随故炀帝墓志”、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的记载,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骸骨为1.5米高女性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

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

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质地莹润;铜器有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

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约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

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

135件文物首亮相 2014年4月10日,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16日,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扬州双博馆展出。

据了解,曹庄隋炀帝墓发现后,考古人员先后在两墓中发掘出400余件/套文物。

此次扬州双博馆展出的文物来自曹庄隋炀帝、萧后两座墓。

包括“鎏金铜铺首”、“编钟编磬”、“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在内的135件/套文物对外公开展出。

为了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墓葬全貌,整个展区按照墓葬的结构排布,先是甬道,然后是耳室最后进入主墓室。

在展览现场,隋炀帝墓内两颗出土牙齿引来不少人围观,据了解,这两颗牙齿出土于墓内靠近东耳室处,属于同一个体,一颗为右侧上颌第三臼齿,一颗为右侧下颌第二臼齿。

根据牙齿磨耗判断的齿龄为50岁左右,与隋炀帝被弑杀时的年龄相符。

随机文章伟大的英国人:塞西尔·罗德斯——商人、政治家、帝国主义者古代沉船南海一号发掘,多达10万件宋代文物(历史瑰宝)揭秘梦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疾病VS失眠谁才是梦游的真凶黑洞里面是另一个宇宙,宇宙中每个黑洞都是平行宇宙宇宙黑洞里面是什么,黑洞的坍缩会使得地球灭亡/宇宙爆炸

重农抑商对当代的启示有哪些 政策形成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一)重视“三农”问题 两千多年过去,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还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生产力不发达,异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空心化等国情,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

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四化同步”思想,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点,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基础,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保障农民权益,有效转移农村人口。

(二)依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十八大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要从法律体制上建立能保证每个市场竞争主体人格平等、独立,公平竞争、同等保护的制度环境。

金融危机后国家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国进民退”,资本与政治权力容易滋生权贵经济,扭曲市场机制,破坏社会公正。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提供服务。

转型期中国商人“原罪”问题是改革开放“双轨制”体制下法律制度不健全催生“制度性原罪”,为洗脱“原罪”,商人设法求得官僚庇护;商人政治多为攫取更多经济权力;商人摆脱不了对官场依附,政府手掌资金、项目、土地审批权,资本与政治权力结好,“官商”勾结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建设健康、有序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行政权力社会干预,杜绝“权力寻租”, 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需要完备的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来规范和调节政商关系。

各时期反应 战国时期:强调耕战,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及加重征税等措施,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

但封建统治者对工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于影响了萌芽的发展。

李悝思想 李悝,约生于公元前45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

曾相、武侯、使魏国富强。

他是法家的始祖,曾著法经6篇,对后世的刑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悝在魏国治国有两项重农的措施:第一项是"尽地力之教"。

所谓"尽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设法增加农业产量。

其办法是"地方百里,……除山泽邑居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①。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就是要让农民"勤谨"耕作,争取好的收成。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李悝主张播种时"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②。

这就是说种植要多种经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他作物还可以收获;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锄几次;收获时要像防备盗寇那样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损失。

第二项是,创"平籴"法。

为防止"籴甚贵伤民(非农业居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李悝创"平籴"法。

"平籴"采取的办法是把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饥、中饥、大饥7种;计算出7种年景下,一户耕田百亩的个体农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种年景下向每户农民收购粮食的数量,而后在大饥、中饥、小饥年景时把这些粮食平价粜出。

这样便收到"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成效。

李悝由于把以上两项政策"行之魏国"所以魏国"国以富强"③。

在李悝看来,农业几乎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说:"农伤则国贫"。

接着他又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损害农业,会使民人饥寒,国家贫困。

所以他说: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

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

农事害则饥之本也。

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①。

十分明显,李悝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危害农业会导致"国贫民侈(奢侈)"。

虽然李悝这里要求"禁技巧",似乎只是针对手工业而言的,并未提到商业,然而由于手工业一般都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目的为了卖。

所以,李悝的"禁技巧",势必包含着"禁技巧"产品的出售,从春秋时期等人的农、工、商并重的思想到李悝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我们可以看到重农抑商产生的轨迹。

政策形成根源 经济根源:中国特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 中国地处东北亚、自然资源极丰富的内陆大国,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温和,较易通过种植采集取得生活资料。

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的夏部落用木石器工具发展原始农业。

而、古罗马处于三面环海地理环境,农业生产自然物质条件较差,却拥有优良海港,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很早兴起,为商业发展创造有利物质条件。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性为“重农抑商”政策形成提供客观经济条件。

属于小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性,使其难以摆脱农耕生产方式束缚。

以农耕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重农抑商”政策的上层建筑,在封建时期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中国古代一定历史时期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且是较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

政治根源: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 第一,封建中央集权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一切财富资源亦莫非王有。

商业发达,必依赖资源开发利用,会与国家争夺“山海陂泽之利”(李贽《藏书》卷五零之《富国名臣总论》),被认为是盗皇家之库。

对任何工商业,只要发现其稍有利可图,会收归官营,禁止私营,保证国家对资源垄断权,法律设置严刑峻法,使商人不敢与国家争利。

第二,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资源,使农田荒芜,威胁国本。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汉书・食货志上》),“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汉书传》);云:“农少商多贵人贫”(《商君书・去强》);荀子云:“工商众则国贫”(《荀子・富国》);汉人谓:“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新书・大政》);汉人王符喻当时“舍农桑趋商贾”之社会风气为“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织百人衣之”(《潜夫论・浮侈》),道出商业威胁小农经济,主张“省商贾,众农夫”(《荀子・君道》),“驱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汉书・食货志》),“使农夫众多而工商之类渐以衰息”(《历代名臣秦疏》)。

中国古代以农为立国之本。

若民众弃农经商,导致农田荒芜,粮食短缺,况常受水旱灾荒或战乱,如不重视农业,有亡国危险。

第三,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经济发展,易形成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叛乱”势力。

桑弘羊云:“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明党之权”。

文化根源:中国特殊的伦理文化因素 与西方社会不同,古代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东方农业国家,是以农业文明为依托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社会。

血缘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其伦理文化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君礼臣忠,夫和妻顺,兄友弟恭,姑义妇听”,“尊尊亲亲长长贵贵”。

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秩序,“衣服有制,官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訾,无其禄不敢用其财”(《春秋繁露・服制》)。

专制中央集权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要求“均平”的伦理文化。

商业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时刻威胁小农社会均平、、停滞的生活伦理。

只有采取“重农抑商”统治政策才能实现和维持静态伦理文化秩序。

“重农抑商”政策较为符合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价值准则。

随机文章揭秘古代生化武器箭毒木,土著用剧毒树汁箭头打得英军丢盔弃甲神仙为什么不能结婚,仙界资源有限/神仙结婚生子会让仙界被挤爆玉帝为何如此窝囊,看不起孙悟空认为手下就可以收拾掉(被打脸)冥王星的卫星系统,冥王星的卫星都叫什么(冥王星有五颗卫星)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啊,欢迎/吉祥如意意思/疑似源于18000年以前

加入收藏
               

河源什么地方好玩风景区?河源旅游必去五个景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