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菜科解读】
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
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
各位新手爸妈们,下面就跟着妈网百科来了解下新生儿黄疸吧!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别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黄)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
新生儿黄疸是种正常现象,60%-80%的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到5天内会出现黄疸。
尽管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但临床上常见的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溶血病三种。
生理性黄疸是指因胆红素代谢尚不完善而引起的暂时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则易发于用母乳喂养的顺产足月新生儿。
而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造成的一种溶血病。
前面两种黄疸并不会影响小北鼻的健康,但新生儿溶血病则需接受治疗。
所以,小北鼻发生黄疸时,家长们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作一个初步判断。
对于生理性黄疸,不必过于担心;如果黄疸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院诊治。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如果说人生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那么新生儿黄疸便是大多数宝宝的第一难。
那么,新生儿黄疸有什么症状?麻麻可以从哪些表现判断北鼻出现了黄疸?下面一起来瞅瞅!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但2~3日后会消退,至第5~6日时,皮色皆可恢复正常;黄疸重者则黄染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个别早产儿甚至会持续4周。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则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一般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引起的?不少心急的患儿妈妈感到很迷茫。
不用慌,妈网百科马上为你揭晓答案!各位新手爸妈们,赶紧搬凳子涨知识吧!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其原因如下:新生儿红细胞的寿命比较短,只有70-90天,而红细胞破坏得多,胆红素产生得就多,再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所以胆红素的代谢受到了限制,而胆红素是生理性黄疸的罪魁祸首,所以新生的小北鼻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黄疸现象。
二、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其病因与患儿母亲乳汁中含有的一种名叫3-2孕烷二醇的激素有关。
这种激素能抑制肝脏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阻碍对胆红素的及时处理,使血液中总胆红素大量增加,再加上新生婴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酶的合成功能比较有限,不能有效地结合、输送和排泄胆红素,以致于全身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
三、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因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而起,最常见的原因是ABO溶血(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四、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致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新生儿黄疸怎样治疗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
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消退。
而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需要送院诊治。
那么,病理性黄疸怎样治疗?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让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则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
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换血疗法:换血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
但换血需要一定的条件,亦可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故应慎重使用。
3、药物治疗: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以诱导肝细胞的微粒体提高活力,转化未结合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
如何预防新生儿黄疸
#p#分页标题#e#
对于北鼻来说,任何疾病的防治都比得病后的治疗要好,毕竟宝宝还小,任何药物的使用对于今后的身体健康成长而言,都是不利的。
那么,新生儿黄疸如何预防?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1、孕母遭受湿热侵袭,容易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要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例如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注意保护婴儿皮肤,保持婴儿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新生儿黄疸治疗知多少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比较复杂,严重者还可引起核黄疸而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
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轻重不等的黄疸,第4-5天可加重,10-14天自行消退,禀赋虚弱的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尚佳,大小便正常,且无其他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此称生理性黄疸。
若黄疸于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2-3周内不见消退,甚至继续加深,或于出生后1周,甚至数周后出现黄疸,兼见皮肤颜色鲜明如橘皮、精神萎靡、烦躁不安、不欲吮乳、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腹胀呕吐,舌苔黄腻、甚至出现神晕抽搐等症,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知多少在治疗黄疸的中药方中,功效以“茵陈”为首,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
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
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
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 “茵陈”。
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
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这里说的黄痨就是指黄疸。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一、治疗方法中药方方剂1:金钱草15g,栀子6g,茵陈9g,甘草3g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新生儿黄疸方剂2:茵陈、茯苓各20g,栀子、白术各15g,木通5g制用法:水煎服。
大便干结者去除白术,加大黄5g,枳实5g;发热烦躁,舌质绛红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湿热证方剂3:黄连、茵陈、云苓各10g,黄柏、黄芩、栀子各6g制用法:研成粉,用蜂蜜调成药饼。
贴于肚脐,外用热水袋温暖肚脐。
适应症:胎黄不退先天不足,气血两虚证。
食疗法方剂1:蝉蜕0、5g,绿豆5g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新生儿黄疸方剂2:鲜蘑菇或番薯适量制用法:做菜煮汤。
食用。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阴黄证方剂3:冬瓜皮、玉米叶各3g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新生儿黄疸二、家庭护理1、婴儿出生后,即应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黄疸退后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早考虑病理性黄疸的诊断。
2、注意观察荒诞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剔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
以便及早发现重症婴儿,及早治疗。
3、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肚脐部及臀部的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真相造成
新生儿出生后,体内的红细胞更新较快,而未成熟的肝脏来不及处理代谢产生的胆红素,容易引起皮肤和眼白发黄的现象,这种情况多为生理性黄疸,通常在一两周内会自行消退。
但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出现加重趋势,则可能与病理性因素有关,例如溶血、感染或肝脏功能障碍等。
对于生理性黄疸,保持新生儿的正常喂养即可,因为多吃奶有助于胆红素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
如果黄疸颜色较深,或持续超过两周,应警惕病理性情况,尽快咨询儿科医生进行必要检查,例如测量血清胆红素水平以评估病情,明确是否需要光疗或其他处理。
日常护理中,可适当增加宝宝的日晒时间,但需避免暴晒,以免损伤宝宝娇嫩的皮肤。
如家长发现黄疸程度加重、伴随异常症状或婴儿精神状态不佳,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让专业医生判断治疗。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生理原因有些胎儿在出生后第2~3日出现黄疸,第4~6日最重,随着肝脏功能的逐渐健全,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10~14日消退,... 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都可以诱发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胆红素脑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内胆红素中毒引起的急性脑损伤,胆红素毒性引起的慢性和永久性脑损伤称为核黄疸,所以还是尽快治疗比较好。
足月或早产,需住院蓝光治疗,最新版本的儿科建议光疗。
您可以咨询当地医院,光疗不需要住院,住院时间需要根据病因、酸碱度、恢复情况等决定。
部分生理性黄疸即使不做蓝光等特殊治疗,也可自行缓解痊愈,可以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明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足月新生儿11天黄疸值,其实指的就是血胆红素值,一般是5~7mg/dl,早产儿要略微高一些。
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也就是24小时,胆红素不超过6mg/dl。
第二天也就是48小时,胆红素不超过9mg/dl。
第三天也就是72小时,胆红素不超过12mg/dl。
以后不超过15mg/dl,这是正常范围。
足月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7天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黄疸开始逐渐消退,一般不超过2周,早产儿消退时间稍微长一些,但是也不超过4周。
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值,就属于病理性黄疸,需要查找病因,看引起胆红素升高的具体原因,然后进行治疗,以免胆红素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
足部发黄有可能与黄疸有关系,皮肤发黄有可能与贫血、黄疸或者局部血液循环有关系。
如果母亲怀孕时有贫血、营养不良的情况或者孩子出生以后吃奶量少,皮肤发黄,不能排除贫血原因引起来的,查血常规可以明确,可以补充铁剂纠正贫血。
局部皮肤角化层比较厚,血液循环不好,也可能导致皮肤颜色不红润,发黄。
如果是黄疸引起来的足部发黄,黄疸的程度就比较重,孩子肯定会有原发疾病的原因,比如新生儿溶血或者胆道发育畸形、感染等原因引起来的,需要治疗原发疾病。
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会在两周内消退,早产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一些,黄疸消退得比较晚会在四周内消退。
如果是疾病引起来的黄疸有可能黄疸持续的时间长或者伴随其他的表现,所以在新生儿期出现黄疸要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和每天的变化值。
正常的黄疸在生后两天内出现,而且每天增高的数值不超过五毫克每分升。
在生理性的高峰期即出生后3到5天黄疸最高值不超过12.9毫克每分升,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和幅度或者有其他表现。
比如伴随贫血、发热等症状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
败血症感染的可能等等,需要蓝光的照射把间接胆红素降到安全的范围,防止核黄疸,新生儿最多见的是母乳性黄疸,往往黄疸持续的时间较长。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如果在24小时以内出现的黄疸,往往考虑病理性的黄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原因,比如溶血的可能。
确诊的方法可以是暂停母乳5到7天,观察胆红素的值,如果下降50 以上,诊断成立。
新生儿的黄疸大多见于生理性的黄疸比较多见,一般这种情况大多是不需要治疗的,一般这个阶段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同时促进排泄,可以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如果黄疸指数比较高,也可以配合应用退黄疸的药物治疗,但如果确定是母乳性的黄疸,一般这个阶段大多就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大多等黄疸消退以后再母乳喂养。
足月的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12.9毫克/100毫升。
只要宝宝的黄疸值不超标就没事,如果黄疸值超标了就表明宝宝的肝脏功能发育还不够完全,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生了异常,就需要带宝宝去医院做检查,平时也要让宝宝多喝水、多休息。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二至三天开始,在自然光下观察可发现,这时皮肤呈浅黄色,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孩子没有什么不适,第四至五天最黄,在第一至二星期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一般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眼周、鼻子、眼球明显发黄,病理性黄疸除面部、躯干外,还可累及四肢,手心、足心均黄染。
重症黄疸时可发生全身症状,表现为反应差、精神萎靡、厌食。
肌张力低,继而易激惹、高声尖叫、呼吸困难、惊厥或角弓反张、肌张力增高等。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以喂点葡萄糖粉,注意保温,避免感染。
严重时需要应用药物。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生后2~3天开始出现,此时的经皮胆红素约为5~6毫克每分升,随后逐渐加重至生后7天达高峰,此时峰值应小于12~13毫克每分升,随后逐渐减轻,至生后半月完全消退。
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生后1~2天开始出现,此时的经皮胆红素约为3~4毫克每分升,随后进行性加重,至生后7~10天达高峰,此时的峰值应小于15毫克每分升,随后逐渐减轻,最迟至生后1月应完全消退。
如果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或黄疸在半月龄时仍未消退,且黄疸逐渐加重时、加深时,均属于病理性黄疸,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退黄治疗。
足月儿低于221.5微摩尔即12.9毫克属正常,早产儿允许高达256.5微摩尔即15毫克,这也在正常范围内。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
生理性黄疸一般较轻,多在孩子出生后两三天出现,1~3周后就会消退。
临床上有60 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 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理性黄疸较为严重,有些孩子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出现,有些则出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出现,并且维持2~3周都不见消退,甚至加重,如果不及时医治,很可能引发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