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宝宝突然入睡难、易惊醒?是并觉期到了!0-3岁4次并觉详解

这个阶段宝宝的傍晚觉开始消失,睡吧,不太困,不睡吧,又闹觉,于是各种睡眠问题接踵而来。
不过
【菜科解读】
有妈妈跟我留言说:
本来是个天使宝宝,怎么都到了半岁了,突然睡眠开始倒退?晚上入睡难、哭闹多、有时候很早就睡了,有时候很晚还不睡,白天小睡也变得易惊醒
从6个月这个时间节点上来看,宝宝很有可能是正在经历并觉期,出现了阶段性的睡眠紊乱。
这个阶段宝宝的傍晚觉开始消失,睡吧,不太困,不睡吧,又闹觉,于是各种睡眠问题接踵而来。
不过不用担心,并觉期一般在1、2个星期就可以渡过,家长们耐心一些,再注意避免不良睡眠问题变成习惯即可。
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宝宝在0~3岁间会经历的4次并觉期。
3个月起,上午2觉并1觉小婴儿在3个月以内,上午都会有两次小睡,每次1~1.5小时,比如:7点起床,8点半睡到9点半,10点半睡到11点半。
3个月开始,宝宝上午的小睡不需要那么多了,2觉会并成1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减去8点半那次小睡,或者减去10点半那次,而是说,两次合并成了一次,清醒的间隔时间拉长了,比如:早上7点起床,然后9点睡到10点半左右起床。
有的宝宝一直就习惯早上只睡一次,但睡得比较久,比如7点起床,然后从8点半睡到10点半左右,那么,对于这类宝宝来说,这次并觉期就会过渡得更加顺畅,只是入睡时间推后、睡眠时间缩短而已。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3个多月的小婴儿小睡调整以后,作息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前很有规律的3小时一循环不起作用了,经常饿肚子要和睡觉时间打架,需要有一个过度和调整的过程,妈妈们不要着急,顺其自然,摸索适应宝宝的新作息。
小婴儿在傍晚5点左右会迎来傍晚觉(注意:即便是新生儿,傍晚觉也不宜睡太久,一般不超过1小时,否则会影响夜间的入睡),而这个老大难的傍晚觉会在6个月左右达到难睡的巅峰,然后彻底消失。
宝宝下午3、4点的样子起床,到夜间7点半左右入睡,中途有3、4个小时的清醒时间,对于小婴儿来说是比较漫长的,特别是中间还要经历魔鬼的黄昏期,因此很多宝宝都会在黄昏时出现哭闹不停、难以取悦、烦躁不安的现象。
这是正常的。
好消息是,6个月开始,宝宝将逐渐具备连续清醒3、4个小时的能力,傍晚觉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坏消息是,这个并觉期会尤为激烈,经常引发各种婴幼儿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
难以入睡,甚至抱睡、奶睡都很难安抚入睡后全程都很不踏实,长时间处于浅睡眠有可能闹到很晚才睡着,或者一睡睡太久,直接导致晚上很晚都不困,夜间入睡难有可能一直都不睡,但情绪烦躁、哭闹不休,然后在夜间入睡前就彻底断片儿因此,针对傍晚觉的并觉期,我们建议:
刚开始阶段宝宝并不具备不睡的能力,因此还是尽量哄睡,即便用上抱睡、奶睡、推车睡、开车出去兜风睡的手段都可以,因为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不会成为不良习惯保留下来。睡着后缩短睡眠时间,一个睡眠周期(45分钟左右)即可,短到25分钟、30分钟也是可以的,打一个小盹儿,解乏就行,不需要要求深睡眠和睡眠质量不要睡太久,睡太久了要及时唤醒,无论什么情况,都尽量避免打乱夜间的作息,不要晚睡。
到了并觉期的中后期,可以尝试不睡傍晚觉,但是提前半小时夜间入睡时间。
傍晚觉的并觉期是比较难熬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有耐心,轮番上阵哦!
宝宝从1岁开始,将逐渐出现上午觉消失的苗头,至此以后,全天白天只剩下中午午觉一次睡眠。
上午觉在消失期,也会带来一些常见的不睡烦躁哭、睡又睡不着的现象。
不过1岁的宝宝已经比较大了,对外界的兴趣也比较强烈。
这个时候可以多带宝宝出去溜溜弯,看看风景、逛逛街。
有时候宝宝会在推车里打个小盹儿,有时候宝宝被外界所吸引提高了兴奋度,都可以熬过这上午,然后中午提前入睡即可。
#p#分页标题#e#3岁开始,有的睡眠总量偏少的宝宝会开始出现午觉消失的苗头。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爸爸妈妈们不要过于敏感。
就像咱们成年人,有的人不睡午觉整个下午都难受得要命,有的人睡午觉反而浑浑噩噩,这是个体差异,也不完全是习惯的问题。
因此,一方面不要刻意去训练宝宝一定要睡午觉,另一方面,也没必要认为宝宝长大了就刻意锻炼他不睡午觉,一切以宝宝的精神状态为主。
特别是一些需要午睡,但是又不需要睡太久的孩子,需要家长的额外关注,切不可莽撞地要求他们一定睡或者一定不睡。
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们开始上幼儿园的年纪了,很多家长因此会担心,不爱睡午觉的孩子在幼儿园怎么办呢?对此,我之前也写过一些文章可以参考:不睡午觉的宝宝上幼儿园会被强制睡觉吗?试试和老师沟通这3点
幼儿园强制孩子睡午觉结果养成自慰习惯?该尊重天性还是遵守规则
并觉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睡眠过渡阶段,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只不过有的宝宝过渡得比较自然,有的宝宝反应更激烈一些罢了。
爸爸妈妈们不要着急,耐心应对,坚持一下就会好哒!加油哦!
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最好吗?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高吗
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最好吗坚持和推广母乳喂养是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一环。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5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整体偏低,母乳代用品促销等因素容易对母乳喂养的选择产生不利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到2岁及以上、在婴儿6个月龄时开始添加有足够营养和安全的辅食。
根据我国国民营养计划,到2020年,0至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到2030年,这一数字在2020年的基础上提高10%。
然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基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对全国1万多名1岁以下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发布的报告显示,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2%,大城市这一数据高于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
调查还显示,新生儿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吸吮母亲乳房的比例为11.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高吗母乳代用品促销误导消费者,显著提高了婴儿母亲们给孩子添加奶粉的可能性,降低了6个月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这构成我国母乳喂养状况改善的一大障碍。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说,婴儿母亲对母乳喂养的认知不足,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工作单位和公共场所对母乳喂养的支持不到位以及产假较短等,也是造成我国母乳喂养状况的主要因素。
报告建议,制定和完善母乳代用品销售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母乳喂养知识的认知;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对母乳喂养的支持力度;完善产假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
网友热评催女性回归家庭也催的太明显了,如果有足够好的环境条件,谁不想跟宝贝多亲密无间几年呢女性,首先要扛起保留物种的大任,生孩子,母乳喂养;其次要扛起经济发展的大旗,全心全意的工作,不能有过多的假期,否则就辞退,去面试也要受到歧视,但是还不能失业;最后,要承担起孝敬父母,公公婆婆的责任;实属不易。
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要做经济独立的女性,还要喂奶2年,这是要逼死女性啊!坚持母乳喂养,产假只休息了52天就在家边带孩子边上班,后来回公司上班也都坚持母乳,中午跑回去,上班前挤出来,现在宝宝一周二个月,身边的人都在跟我说可以断了,说这时候的母乳没营养了一般妈妈的产假是三个月……剖腹产延长。
基本上很少有单位可以半年,更别说是两年了。
期间作为妈妈又要晚上带孩子又要背奶。
其中之艰辛不作为母亲根本无法体会。
轻飘飘一句不到三成贴图都是摆着是为你好其实就是要妈在家奶孩子的调子。
母乳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吗?不同阶段的母乳营养成分也不同
正常情况下,母乳可以满足6个月以下宝宝所需的全部营养。
从6个月到 12个月,母乳仍然可以满足宝宝营养需求的一半以上。
从12个月到 24个月,母乳也至少可以提供宝宝所需营养的三分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最好纯母乳喂养6个月,6个月之后加辅食,至少母乳喂养至1周岁,最好至2周岁甚至更久。
坚持母乳喂养我们可以做两件事一是把这些断奶的谣言抛到脑后,继续坚持母乳喂养。
在自己可以坚持的日子里,尽量把断奶的日子延后一天,再延后一天。
二是把母乳喂养的科普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当一个母亲选择坚持母乳喂养至少到孩子 1 周岁时,就会有那么多不同的社会角色跳出来阻碍这件事,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劝妈妈断奶。
妈妈们忍受日日夜奶的疲惫、乳头皴裂的疼痛,坚持母乳喂养,却要被这些谣言一次又一次中伤,甚至会因为这些荒谬的话,不得不放弃对母乳喂养的坚持。
不同阶段的母乳营养成分也不同1、初乳:产后7天内分泌的乳汁。
初乳中的钠、钾、氯浓度比成熟乳高,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抗体的比例也比成熟乳优质,对新生宝宝来说初乳是很好的保护屏障。
初乳还有轻泻作用,可以促进胎便排除,降低新生儿黄疸。
初乳中的脂肪含量也低,对肠胃尚未发育好的新生宝宝而言非常有益!2、过渡乳:产后7-14天内分泌的乳汁。
初乳和成熟乳之间的母乳是过渡乳,这一时期很短,但此阶段母乳含脂肪最高,蛋白质、矿物质逐渐减少。
3、成熟乳:产后14天分泌的乳汁。
成熟乳的成分逐渐稳定,尤其是蛋白质维持在一个相当恆定的水平,成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虽较初乳为少但因各种蛋白质成分比例适当、脂肪和碳水化物以及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并含有帮助消化的酶类和免疫物质而优于其他乳类。
4、晚期乳:产后10个月以后的乳汁。
随着时间推移,宝宝的成长已经不能完全依靠母乳了。
晚期乳的奶量会减少,同时母乳中的营养素也会下降,这是自然的调节系统,乳汁的营养跟宝宝的变化而变化的。
乳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其他营养素还是非常适合宝宝的。
但是妈妈需要根据宝宝的成长情况,添加辅食,满足宝宝全部营养需要。